殘疾人創業的短篇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創業,一定要有激情燃燒的歲月的感覺,或者是萬馬奔騰的感覺。看看那些殘疾人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的創業鬥志。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彭覺:殘疾青年網路創業賣湘蓮年售500萬

  長晚集團滾動新聞12月4日訊***記者 劉炬 通訊員 李新聞***他,高高瘦瘦,腿部殘疾,紮在人群裡可能並不起眼。但是,談論起他關於湘蓮的夢想,他立馬就神采飛揚,精神煥發。“我的夢想是做湘蓮網銷大戶,打響湘蓮國際品牌,無論規模還是效益!”12月4日,這位來自湘潭縣排頭鄉的26歲小夥一臉堅定地說,他從沒把自己當殘疾人,也不希望客戶把他當成殘疾人,他把每一次獨自赴全國各地洽談業務當成旅行。

  高考失利,瞄上湘蓮網路銷售

  彭覺7歲時,因患小兒麻痺症導致殘疾。

  求學期間,雖然努力學習,但2006年高考失利,讓他與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有些沮喪和失落!”彭覺也曾迷惘,不知未來路在何方。

  “父母為我付出了很多,我一定要讓他們過上幸福寬裕的生活!”靠著這個信念,此後兩年間,他先後學過電器維修,模具加工,做過鉗工,擺過地攤。

  “身體原因和工作壓力,讓我感覺現實很‘骨感’,是工作選擇我而不是我選工作!”2008年下半年,他辭職回家,尋找新的出路。

  看到從事外貿工作的姐姐經常通過網路接到來自國外的訂單,彭覺認為自己也能通過網路營銷創造自己的價值。經過深思熟慮,他拿打工的積蓄又回到學校學習了一年的商貿營銷知識。

  2009年,因家鄉盛產湘蓮,而當時湘潭從事湘蓮網銷的公司和個人都很少,他開始在網路上銷售湘蓮,學以致用。

  規模日益擴大,成為當地納稅大戶

  彭覺坦言,創業開頭是艱難的。創業初,他只能勉強養活自己。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而是不斷反思自己的生意經,“如何讓客戶相信我、選擇我!”“農副產品最重要的是質量,一定要確保質量安全!”這都是他思索得最多的問題。

  “第一次給別人發了500斤貨,賺了2000元。”彭覺說,這是他網銷湘蓮賺到的第一桶金。“我很興奮,這更加激發了我擴大規模的熱情!”

  為擴充套件市場,他幾乎跑遍了除新疆、西藏、青海以外的中國所有省份。家人有時間的時候會陪他,更多的時候是一個人。“我不希望客戶把我當成一個殘疾人!”彭覺最高興的事就是他所銷售的湘蓮得到客戶的認可。

  經過艱辛努力,2011年,他創辦了一家貿易公司。目前,公司有員工30多名,除了銷售湘蓮外,還涉及到百合、花生等農副產品的銷售。去年,公司營業額達到500多萬元,上繳稅款13.8萬元,成為了當地湘蓮行業的納稅大戶。

  “我認為做湘蓮網銷大戶的夢想並不遙遠,現在已經基本做到!”關於未來,他信心滿滿,目前,公司在向海外市場拓展,訂單也不少,他希望打響湘蓮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事業小成,感恩回饋社會

  他的創業故事很勵志,讓大家感動的是,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在收穫成功的喜悅時,還將關愛之手伸向了弱勢群體和災區群眾。

  “在我創業的過程中,各級政府部門、殘聯部門給了我很多的幫助,我希望在收穫成功時,可以回報社會!”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還在創業探索期的彭覺就以個人名義捐贈3000元,2010年玉樹地震,他又以公司的名義捐贈1萬元。

  為了答謝鄉親們,他出資5000元修繕本村水泥路,並多次到敬老院探望老人,給他們送溫暖,他還多次資助貧困學生。

  為了帶動殘疾人自強不息,自力更生,他創辦的公司優先安排殘疾人就業。

  二

  殘疾男創業十餘年掙下數百萬身家

  在鴨子村,石本文是一個傳奇。

  他右半部分身體完全不管用,站立時體型會扭曲成近似於“C”形,讓人擔心他會重心不穩摔倒。

  但這個41歲的男人沒有摔倒。

  藉助柺杖和左腿,他頑強地往返於自己的養殖基地和門店,管理著小小的“農業王國”:387頭豬、年產20噸魚的兩個魚塘、佔地17.6畝的25個蔬菜大棚、散養在山林裡的大量雞鴨……

  這個一級傷殘者甚至指揮著13名工人和自己一起追尋夢想。

  健全人也很難像他這樣晝夜顛倒著勞累:每天凌晨2時,他駕駛著花1.86萬元訂做的三輪車,左手控制油門和離合,靠左腳控制剎車,從城市的門店返回村裡的基地,將豬運送到屠宰場,再將豬肉送到門店,天亮後指揮銷售,下午睡覺,如此迴圈。

  車禍

  1973年,石本文出生於重慶市涪陵區義和鎮鴨子村。連名字都不會寫的父母拿不出6.5元/年的學費和2分/頓的飯錢,於是,在鴨子村小念到四年級時,他輟學了。

  他打過零工、學過石匠,也曾販賣過生豬,成為村裡做生意的探路者。剛領到身份證時,打工潮洶湧而來,他和表哥袁大志一道去海南淘金。“師傅”捲款“跑路”後,“帶班”的他成為眾矢之的,不得不打工掙錢兌付了工人的工資。

  石本文的第二份工作是在廣東省陸河縣搭建護欄和工棚。吃苦耐勞的他獲得了老闆的認可和信任,成為工地管理者。

  此刻,他春風得意:有帥氣的外形,有月薪1200元的高收入,有熱戀中的女友。

  1996年8月25日,厄運不期而至。

  當天,他和老闆的妻弟小曾一起,騎摩托車從南寧去柳州辦業務,路上和一輛大貨車相撞。駕車的小曾當場死亡,戴著頭盔坐在後座的石本文被摔出10多米,頸部折斷。

  此後的兩個多月,時年23歲的石本文一直在生死邊緣掙扎。

  “我們趕到醫院時,他誰都不認識,對我說,‘你是蔣介石,快出去!’”石本文現年79歲的父親石大全抹著眼淚回憶說,“當時心都碎了,我一個農民哪見過這個……”

  代表家庭去處理此事的石本文的大姐夫張明安回憶說:“在醫院,他一直髮著高燒,說胡話,不認識人。”

  幾個人在醫院呆了幾天,束手無策地回到老家。幾天後,張明安等人接到訊息說,石本文死了,要他們去“處理後事”。

  他們當即趕到柳州,卻發現石本文仍在醫院。“當時,有人對我說,石本文已被宣告死亡,送到殯儀館準備火化,卻被人發現還有點呼吸,僥倖撿回一條命。”張回憶說。

  慘烈的車禍讓石本文成為一級傷殘——這是最高的傷殘等級,意味著“最重的勞動功能障礙,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意識消失,社會交往完全喪失”。

  病情稍微穩定後,家人決定將他帶回老家治療。他們需要務農以維持生計,無法服侍長時間昏迷、在病床上一動不能動的病人。

  最初的一年,石本文只能睡在床上。石大全回憶:“當時,我們上午出門幹農活前,把他搬成靠右睡,他就靠右睡一個上午;中午回來,把他翻成左邊睡,他就靠左睡一個下午。”

  那個春節後,絕望的妻子提出離婚。

  創業

  此後,石本文以驚人的生命力,漸漸好轉起來。

  親人發明了電視機的“拉式開關”,他用唯一能動的左手拉線,電視就開了,再一拉則能關閉電視——他有了和外界聯絡的橋樑。

  1997年,石本文再次去西南醫院,手術成功後病情大有好轉。

  60多歲的父母下田務農前,把他抬到地邊晒太陽,陽光讓他的臉上開始有了一抹紅色。隨後,父母為他當“柺杖”,一左一右扶著他,慢慢挪動。幾個月的練習讓他能靠柺杖和左腳挪上幾步。即便如此,他右半部分的肢體依舊沒有任何反應。

  “難道就這樣由父母養著,一直到死?”1998年端午節後,已能“龜速”移動的石本文開始想“折騰”一下,用打工的積蓄去開一家商店。

  家人在出村的米字型路口修了兩間房:一間開小商店,另一間開小茶館,村民可以打打麻將。他每天有二三十元的收入,“廢人”基本能自食其力了。

  中午不願回家的村民會一邊打牌,一邊吃方便麵或廉價的午餐,吃剩的就倒在潲水桶裡。

  “能不能用這些潲水就近餵豬?”石本文有些興奮,“這是不是一個商機?”

  想幹就幹,他讓父母買來一頭母豬,在廁所旁養——他就睡在這頭320元的豬的旁邊。

  打牌的村民經常會搭個手,親人也時常來幫忙。但是,因為殘疾太重,石本文為創業夢想所付出的努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幸運的是,當年,母豬生了8只崽兒。接下來的兩三年裡,他餵豬賺了好幾千元,這讓他看到了人生的新方向。“終於能自食其力了。餵豬就必須走路,也是一個鍛鍊,我感覺到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好,所以,為了養病,我也要堅持養豬。”

  守候

  2004年,看到前景的石本文乾脆關了商店,向殘聯申請了1萬元貸款,建起了養豬場,一門心思養豬。那時,他已經有了6頭母豬。

  他一步一蹣跚地經營著豬場,請一名啞巴當幫手,事業漸有起色。

  2007年,一場席捲涪陵乃至重慶的豬瘟——藍耳病,讓石本文的189頭商品豬銳減至40多頭,他所有的投入幾乎都打了水漂,包括3個姐姐的6萬元借款、1萬元銀行貸款、此前打工和經商後的全部積蓄。

  禍不單行,因對抗豬瘟而連續勞累的母親也突然撒手人寰。

  “就當這幾年沒做事,我還在病床上躺著。”歷經人生大起大落的石本文並未被困難壓倒,更小心地照料存活下來的豬。

  很快,市場行情見漲,小豬崽兒的售價高達16元/斤。13頭母豬讓他過上了幾年好光景。

  可是,因為垂涎高價格,人們紛紛養母豬,2010年,價格急轉直下,石本文又陷入虧損。

  就在石本文苦苦堅持的時候,2010年,重慶在全國率先整體推出扶持微型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乘此東風,2011年4月,他成立了“盤拾水產養殖場”,成為“微型企業示範戶”。

  在養殖行業浸潤多年的石本文掌握了技術,也有了些管理和運營能力。他認為,從事農業養殖應有一定的規模並形成產銷鏈條,否則,行情好時,販子賺了大頭;行情差時,小型養殖戶承擔了最後的風險。

  可是,錢從哪來?一籌莫展之際,團涪陵區委舉辦“微企創業達人秀”活動的訊息傳來。石本文的事蹟讓評委們落淚了,為他打了滿分。獲獎的他得到兩萬元扶持資金。

  更多的利好訊息傳來。重慶組建了由團市委主管的青年創新創業基金會,推出了“未來企業家培養青鋒計劃”。

  2013年,團涪陵區委推進“青鋒計劃”時,想到了石本文,主動聯絡他。對於正急於擴大養殖規模卻苦於資金壓力的石本文來說,“這就是雪中送炭”。

  他的創業專案被納入首批評審並通過,獲得了17萬元的資金和創業導師“一對一”幫扶。

  此後,他還向銀行貸款80萬元,逐步成長為鎮上的種養殖大戶,還在村裡發起成立了種養殖專業合作社。

  而今,石本文聘請了13名員工,其中,很多人都是殘疾人或有殘疾親人。他為員工開出了超過兩千元的月工資,還包食宿。

  今年11月1日,他在涪陵城區內的金山農貿市場裡租下門店,辦起了“石本文農副產品直銷部”。

  因為運肉的成本高,石本文的銷售價格比市價高出0.5~1元/斤,這對他的銷售有一定的影響,眼下,他幾乎沒有利潤。“我要在城市開更多的門店,把運送成本攤薄。”多年來,石本文已經創造了奇蹟。貸款時,他的資產被擔保公司評估為280萬元,這意味著他至少有200萬元的淨身家——這是一名最高等級傷殘者10多年裡創造的財富。

  在物質財富背後,更讓人感佩的是他的精神財富。

  “我買了兩份保險,每年交4260元,21年後,就能用保險養老。”他對自己辛苦攢下來的家業,已有了初步的設想。

  “我的身體讓我不便成家,我不想拖累別人。”他說,老去後,自己計劃給各個親人三五萬元,基地和剩餘的資金則送給有創業和經營想法的殘疾人,“我吃飯、刷牙、穿衣、穿鞋都靠左手,深深地瞭解殘疾人的不容易,我要把這些免費給他們。我希望更多的殘疾人像我這樣,靠自己去活著。”

  他用左手拍拍胸口說:“我的身體殘了,但我這裡沒有殘。”

  近年來,他每年春節都會為村裡的54名殘疾人每人送幾斤肉;每年都會殺一頭豬送到敬老院,讓孤寡老人好好吃上一頓。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

  

殘疾人艱苦創業的事蹟
女人白手創業致富起家人物事蹟
相關知識
殘疾人創業的短篇故事
殘疾人創業者勵志故事
殘疾人成功的勵志故事短篇
適合殘疾人創業的專案有哪些
激勵殘疾人創業的故事
殘疾人創業的故事
關於殘疾人創業的故事
關於殘疾人創業的故事
鼓勵殘疾人創業的故事
殘疾人創業成功緻富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