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農村創業致富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創業要找最適合的人,不要找最好的人。看看那些農村人創業的故事,學習他們,找到自己的致富道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海歸碩士回鄉種紅薯創業一季賺百萬 李建峰在晾晒粉條

  600畝的紅薯地一望無際,十幾位工人一字排開,在認真地給剛鑽出地面的紅薯苗追施營養有機肥……這是記者5月24日在沈丘縣紙店鎮小李莊村看到的景象,這片紅薯地的負責人,就是海歸碩士李建峰。

  七年的留學生涯,李建峰學到的不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國外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甚至是農業生產模式,都對他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因此回國以後的李建峰躊躇滿志,渴望將自己在外看到的、學到的運用到實踐當中。

  本來回國以後李建峰主要負責家裡服裝廠的管理工作,因為公司是在鄉鎮,所以平常接觸農村群眾的機會也比較多。“慢慢地我發現他們仍在延續傳統落後的生產方式,一家一小塊地,基本都在種植糧食作物,一方面不能有效地形成產業鏈,不能把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和廣泛聯絡的市場經濟。”李建峰說,他通過與這些群眾的交流發現,其實大家都有強烈的致富願望,只是發展特色種植受市場行情制約有風險,村民們不敢冒險,同時又被土地制約,不能外出謀求其它發展,從而導致他們固守現有生活的情況。

  “我當時就覺得國外的大農場模式可以解決這種矛盾,有少數人把土地承包起來,不僅能有效地使用大型機械耕作,節約成本和時間,還能將大多數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李建峰說,“後來我通過調查,發現在國內已經開始推廣和農場模式類似的‘土地流轉’,我覺得這種模式還要更好,因為農民不僅從土地上被解脫出來,還能按時獲得相應的土地租金,勤快點再外出打工,能拿兩份錢。”

  “建設紙店,服務三農”可不是一句空話,找到解決之道的李建峰立即著手開始準備土地流轉的相關事宜,成立了“東明農民合作社”,並考察合適的種植專案。

  他通過前期的調查發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觀念的轉變,紅薯製品將在生活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儘管人們正在通過拉長產業鏈的方式來刺激紅薯的生產和澱粉加工,但仍滿足不了市場需求。目前,不含明礬等任何新增劑的紅薯製品,以口感優美而深得消費者青睞。

  產品用途廣,原料價格低廉,加工開發增值空間大,前景良好,李建峰最終將自己創業的專案鎖定在加工澱粉、粉條及相關食品上。

  李建峰通過當地政府瞭解到了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隨即決定承包土地搞創業,並把專案選定在種紅薯,同時將產業鏈延伸至澱粉、粉條加工上。

  他從自己老家小李莊行政村流轉的1000畝土地也全部完成了相關手續,2014年9月,李建峰的第一批600多畝秋紅薯順利種下。

  流轉土地、建廠房、買裝置……李建峰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2014年9月,600多畝秋紅薯順利種下;當年12月,600畝秋紅薯喜獲豐收,畝產達到6000多斤。據李建峰介紹,一般秋紅薯產量要比春紅薯低,每畝6000多斤的產量已經是很好的了,這與他科學種植的理念是分不開的。“這批紅薯從育種到種植,再到中期的管理,後期的採收,都有專攻紅薯種植的農業科研人員全程指導。”李建峰不無得意地對記者說。

  不僅種田要科學,產業管理上的科學合理與統籌規劃,也是李建峰這位海歸碩士的一大法寶。“我們都擔心這紅薯過冬不好放,結果廠房建成和收紅薯時間正好對上,一點都不耽誤做粉條。”員工李朝方說。

  李建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每6.5斤紅薯出一斤粉條的比例計算,這一季秋紅薯他獲利近百萬元。

  “等今年春紅薯下來利潤更可觀,畝產能達到8000多斤,到時候就可以讓大家看到真正的利潤,吸引他們投身這個專案。”李建峰表示,“我們還要打造生產過程全公開的觀光農產品加工產業。到時,粉條加工生產全程對客戶開放,讓他們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李建峰,沈丘人,畢業於天津大學,2005年~2012年先後在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溫斯洛普大學留學,分別獲會計碩士學位和MBA學位。

  人生格言:有志者事竟成。

  二:

  敗家女砍光果樹貸款種羊肚菌

  “有些羊肚菌開始冒頭了。”3月30日一大早,20歲的八爾姆欣喜不已。當天,她像平常一樣來到種下的8畝羊肚菌地頭,準備給羊肚菌澆澆水,驚訝發現泥土間已有部分黑頭白身的羊肚菌冒了出來。“照這樣的生長態勢,4月份就可以收穫了。”八爾姆說。

  試種羊肚菌她成父親眼中的“敗家女”

  只有小學文化的八爾姆,是馬爾康市黨壩鄉劍北村的一個普通村民。2009年,八爾姆的丈夫因腦溢血去世,留下了她和2個兒女。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她賣水果、種蔬菜和打零工的收入為主。

  2013年的一天,八爾姆在電視上偶然看到介紹如何人工種羊肚菌,“以前在山上撿到過羊肚菌,沒想到還可以人工種植。”加之羊肚菌營養豐富,種好了價格高還不愁賣,於是,她決定試種看看。

  經過一番思考,第二年3月,八爾姆砍掉了家裡的3畝多白櫻桃樹,並拿出其中的一畝地,花費5000元錢從外地引回菌種,嘗試種起了羊肚菌。

  “3畝白櫻桃樹,一年最高可以賣2000多元,最低也能賣個600多元。”八爾姆近70歲的老父親對此十分不理解,認為她不務正業,甚至罵她是家裡的“敗家女”。

  老父親的不理解,並沒有讓她氣餒。怎麼管理,技術不懂,她就讓妹妹澤旺哈姆網上查資料、找答案。同時,她還在綿陽專門報了一個羊肚菌種植培訓班,學習羊肚菌種植、管理技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八爾姆試種的羊肚菌成功了。她告訴記者,她至今都記得種出來的那羊肚菌味道,很香。除送給一部分親戚朋友品嚐外,當年她還賣了4000多元錢。

  支援兒女讀書她貸款15萬元再種羊肚菌

  八爾姆的大兒子孫小紅在阿壩州衛校讀職高,小女兒澤朗哈姆在馬爾康市第二中學上初二。“除去學費,兩個人的生活費一個月就要1500元左右。”八爾姆坦言,她一年的收入才4000多元,對於像她這樣的家庭,感覺壓力很大。

  八爾姆也曾試圖勸說兩個兒女放棄讀書,然而,兒女們並不同意。為了支援兒女們讀書,她覺得只有在田地裡“下功夫”,才是唯一的出路。

  種一畝蔬菜,一年也就2000元錢左右。賣水果亦是不能滿足家裡的開支。為此,去年10月,她又把家裡的3畝多蘋果、梨子樹砍掉,並貸款15萬元,在50多天的時間裡,請來親戚朋友,建起了黑色的防晒大棚,安裝了400多個噴水管,共種植起了8畝羊肚菌。

  然而,劍北村屬於金川電站的淹沒區,未來10年內,這裡將全部淹沒。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擴大收益?“目前,羊肚菌的乾貨市場價是每斤600多元,鮮菌每斤60元左右。”八爾姆說,村裡的氣候適合一年種兩季羊肚菌,但買回一畝菌種需要5000多元錢,她希望政府能給予她一些政策和資金支援。她也準備租借鄰居的20多畝地,擴大羊肚菌種植規模,力爭取得更好效益。

  讓八爾姆高興的是,今年內,黨壩鄉政府已計劃為她的羊肚菌基地修建3公里的灌溉渠道,徹底解決灌溉難題。

在農村成功創業事蹟
山裡的農村創業故事
相關知識
省農村創業致富故事
人才返鄉農村創業致富故事精選
大學生農村創業致富故事
回鄉農村創業致富故事
在農村創業致富的事例
在農村創業致富的事蹟
返鄉做農民創業致富故事
關於返鄉農民創業致富故事
返鄉農民創業致富故事
返鄉農民創業致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