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小本創業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0日

  人生一個樂事就是創業有成,但創業成功並非易事。看看那些在美食行業小本創業的故事,學習他們,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80後女孩綠色餐飲創業,成臨湘餐飲界的後起之秀

  一位80後的君山妹,14年前來到臨湘,懷揣創業夢想,憑藉智慧、堅持,創辦了擁有4家直營店的小家庭餐飲服務公司,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臨湘餐飲界的後起之秀和閃亮之星。

  愛情夢激發創業夢

  1981年1月,瞿園園出生在岳陽市君山區廣興州的一個貧寒農家,她一直憧憬著能憑自己的勤奮,走出廣興州,到更高更遠的天空飛翔。

  天有不測風雲,在她念初一的那一年,父親不幸因病去逝。初中畢業後,園園輟學了,要強的她,暗下決心,要用自己孱弱的肩膀,為母親扛起生活的重擔。

  1998年,17歲的園園,揹著空空的行囊來到岳陽。她猶如一隻覓食的小鳥,在喧囂與陌生的城市,尋找著自己的生存空間。她在岳陽糧都賓館找到了一份工作,從端盤子開始,一步步,小心翼翼地走來。3年時間,她幾乎將餐飲服務的每一個崗位都做到了極致,不到19歲,她便在一家海鮮酒樓擔任了餐飲部經理。

  這一年,園園的生命中出現的王子,卻是一位同樣出身貧寒的農家子弟,同在這家酒店打工的小廚師陳力華。小夥子的憨厚、實誠、能幹,讓園園動心。但愛情不能當面包,對這一份感情,同事、家人都不看好,甚至極力反對。大家都認為,憑園園漂亮的外表和現有的條件,完全可以找一個讓她衣食無憂的人。但園園相信自己的眼光與選擇。當然,園園知道,如果要想讓家人認可自己的選擇,唯一的出路就是兩人能打拼出一番自己的新天地。

  2002年,21歲的瞿園園和陳力華辭去了***的工作,懷揣從朋友同事那裡借來的15000元現金和雄心壯志,來到臨湘,開始了他們的創業夢。

  愛心營造“家的溫馨”

  自己既當老闆又當夥計,兩個人都身兼數職連軸轉,經常是顧了這頭顧不了那頭,忙得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當她的“君山怪味鴨”火鍋店剛剛走上正軌,一場全國性的非典不期而至。

  山窮水盡的時候,一籌莫展的時候,她也曾大哭過,哭過之後,擦乾眼淚重新來過。

  憑著一股永不服輸的韌勁,憑著對未來的執著,憑著對愛的堅守,憑著一心一意要闖一條出路的信念,園園選擇了堅持和變革。她和力華商量,重新籌集資金,將火鍋店改成家常小餐館,並更名為“小家庭”,意在能給顧客“家的溫馨”,又能圓兩個人結為連理的夢想。

  為了立足市場,園園堅持以誠信立業、以服務贏顧客、以質量樹品牌,把品質做到了每個顧客心裡。首先從衛生安全入手,讓每一個進店的顧客放心吃。每天清晨,他們從菜市通過精挑細撿,選取最新鮮的食材,一天下來,沒有用完的食料第二天決不再用。炒菜用的食油等佐料,也一定要選最安全最好的。為了讓顧客安心放心,他們把碗筷煮沸消毒,把煮碗筷的鍋和爐子就擺在店門旁。為了贏得回頭客,他們又從菜式的搭配與製作入手,認真研究食客口味,堅持做到色香味俱全。小店規模越來越大,由原來2個門面擴張到3個門面、5個門面、11個門面。2012年,小家庭餐館正式註冊為臨湘市小家庭餐飲服務公司。

  從2002年創業到2016年,14年時間,園園的事業發生了全新飛躍:從不足50平米的夫妻餐飲小門店到目前擁有員工160多人、資產1000多萬、年繳稅36萬元、擁有直營店的餐飲企業,併成功將“華園小家庭”註冊商標。

  “公司+基地+農戶”打造綠色餐飲

  為了讓顧客吃得放心、安心,從2013年開始,小家庭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開闢並逐步擴大自己的特供基地:先後與村民簽約合作,建立了小家庭特供蔬菜基地,嚴格按照食品安全要求種植和採收;與臨湘巨集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和雲尚土雞專業合作社合作,由合作社直供符合綠色純天然標準的食用菌和土雞。同時,啟用淨水系統,從廚房到餐廳,所有用水都通過了淨水系統處理。還充分發揮自己媽媽擅長製作各種醬菜、幹醃菜的技術,在老家農村又專門建立了作坊,由媽媽親自帶隊製作剁辣椒、豆瓣醬、麥醬、牛肉醬以及一些臘味和晒豆角、晒蘿蔔。

  唱響中國夢時代主旋律,創造小家庭餐飲新事業。在追夢的路上,小家庭一定會秉持做誠信企業、做愛心企業的理念,以更加踏實、更加務實、更加負責的態度做好每一道菜,讓更多顧客享受到小家庭高品質的服務。

  二:

  85後在校大學生餐飲創業,還沒畢業已是百萬富翁

  在鄭州大學新校區,共有十多個大型食堂餐館、咖啡店,但很多人不知道,其中有3家店的老闆是該校一名在讀的學生,熟悉他的人笑言他是校園“餐霸”,大四的時候,當室友們都在忙著找工作,尚未畢業的他就已靠自主創業賺了上百萬。

  他叫向銳,1987年出生,是鄭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研二學生,他經營的兩家餐館、1家咖啡店總經營面積約3000多平米,擁有20多個包間、50多張散桌,3家店每年的營業額達300多萬元,手下員工***包括大學生兼職***已達百餘人。講述這位80後在校大學生的餐飲創業故事。

  初衷:開咖啡店不單是為了賺錢

  說話不緊不慢,邏輯性強,自信滿滿,是向銳給別人的第一印象。

  2014年6月14日中午,在鄭大新校區的大學生活動中心2樓,一間裝飾很低調的咖啡店裡,不時有大學生情侶攜手來此就餐。這間咖啡店是向銳在2013年10月份開辦的。

  前來就餐的藥學院研一學生小陳說:“一杯咖啡十多塊錢,一份義大利麵也不到20塊錢,對學生來說很實惠,比到校外的咖啡店划算多了。”

  向銳說,當初開這個咖啡店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給校園裡有同樣創業夢想的人提供一個交流的地方,在這裡,會不定期舉辦各種小型的學術講座、藝術沙龍,為鼓勵在校學生創業,校方也對該店提供了很多幫助。

  成績:三家店年營業額達300多萬元

  除了咖啡店,向銳還在鄭大的荷園食堂、柳園食堂樓上開了兩家大型餐館。

  在荷園食堂的3樓,有一家名為“校園美味工廠”的餐館,這是向銳2012年在鄭大校園開創餐飲生意的第一家店。這個面積1000多平米的餐館,雖然裝修普通,但闢有十多個包間,菜價便宜,成為很多大學生生日聚會、畢業聚會的首選之地。為了吸引更多顧客,向銳還在一家網站上開通了團購業務,經常有不少校外顧客來該店吃飯。

  位於柳園食堂3樓的“同和昌”餐館是他的第二家餐館。向銳介紹說,這家餐館平時主要接待老師及社會人員就餐,所以裝修檔次高一些。

  在友人的再三追問下,向銳透露了他開辦的2家餐館和1家咖啡店的年收益:3家店每年的營業額達300多萬元,創業至今,除去給合夥人的分紅外,他已賺了上百萬元。

  低谷:之前創業曾失敗賠了十多萬

  談起自己的創業經歷,向銳說,他也曾遭遇過失敗,併為此交了學費。

  2008年,他開始到河南工業大學讀大一,發傳單、當保安、做促銷,各類兼職工作他都有所嘗試,隨後又開始擺攤賣牛津詞典,因為不好意思在自己學校當眾賣書,他就跑到鄰校擺書攤。大四那年,他在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做代課老師,並用積攢的幾萬塊錢入股,這家培訓機構由最初的幾個學生髮展到了幾百名學生,一年幹下來賺了10多萬,這也是他做生意撈到的第一桶金。

  隨後,他與一名社會人員合夥在河南工業大學校門口做餐飲生意,因為多種原因,最後不但沒賺到錢,還賠進去了十多萬元。但家裡人沒有埋怨他,反而資助了他幾萬元,鼓勵他把生意做下去。

  在做生意的同時,他還認真準備考研,並最終考上了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研究生。

  執行力很強卻很低調

  雖然創業幾年賺了不少錢,但向銳在校園還是很低調,沒買車買房,因為他想用這些錢去投資更多的創業專案,現在,他正準備在信陽老家再開一家餐館。

  與向銳住在同一個宿舍的室友呂陽說,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眼中,向銳是個執行力很強的人,因為他曾經在本科期間擔任過校辯論隊的領隊,所以,說話很有條理和邏輯性,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平時,同學們都喊他“向總”。

  “他的飯店每次出什麼新菜品,經常會喊室友去試吃、提意見。”呂陽說,他們一個宿舍住著4個人,向銳跟大家聊的都是一些白手起家的名人奮鬥故事。向銳經常給室友談起他的創業夢想:做出一個在全國知名的連鎖餐飲品牌。

  他的合夥人黃璐說,雖然現在已是老闆,但是碰到餐館的下水道堵了、餐桌垃圾該收了等髒活累活,向銳還會親自去幹,“對朋友也很講義氣,樂於助人!”

  2013年,向銳從百餘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被評為鄭州大學年度“創業之星”。

  向銳給有志創業的師弟師妹的8條建議:

  1、選擇你所關心的,選擇你喜歡的。

  2、創業是個體力活,一個健康的身體比什麼都重要。

  3、創業初期,堅持下去是最重要的品質。

  4、建議選擇自己喜歡並且能夠把握的專案,不能看到什麼掙錢就幹什麼,那樣有些盲目,結果也未必會好。

  5、大學生創業,儘量運用科技降低成本,儘量充分利用校園資源,這樣能夠減少創業成本。

  6、一個好的合夥人比一個好的專案還重要。

  7、合夥創業中,合夥人之間要簡單一點,財務一定清楚,關係要好,執行力要強,這樣能成為一個好團隊而不是團伙。

  8、永遠不要相信神話、暴富這樣的成功學,踏踏實實做事,一定會有好結果。

自主創業美食行業的故事
美食開店創業故事
相關知識
美食小本創業故事
山區農村小本創業故事
美食開店創業故事
美髮師的創業故事
農村小夥創業故事
農村小鎮創業故事
小吃創業故事範文
餐飲小吃創業故事
飲食開店創業故事
小本創業致富養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