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太極拳的學習十要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太極拳的流派眾多,吳式太極拳就是其中一個派系。吳式太極拳是以柔化著稱,靈巧輕妙,能夠活動全身。那麼吳氏太極拳的學習要點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中定:

  伸屈與開合之未發謂之中,寂然不動謂之定。心氣清和,精神貫頂,不偏不倚,是為中定之氣,道之本也。何以守中?無過不及。何以能定?不為起使,不為利誘。伸屈開合,進退顧盼,互爭者中也。中者,以腳為立點,以勢為重心,以動作為樞機,故曰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此雖技之一端,實為全體之綱領。

  二、虛領頂勁:

  頂勁即頂頭懸。頭頂正直,腹內鬆淨,氣沉丹田,精神貫頂,如不倒翁上輕下沉,又如水中浮標漂浮不沒。歌曰:神清氣沉任自然,漂漂盪蕩浪裡轉攢;任你風浪來推打,上輕下沉不倒顛。

  三、感覺:

  身有所感,心有所覺。有感必有應,所應復為感,感應互生,人於精微。推手互相問勁、找勁,即是鍛鍊感覺與反應,感覺靈敏,變化無窮。

  四、聽勁:

  聽者權也,即權衡輕重,推手時偵察敵情謂之聽,聽之於心,凝之於耳,行之於氣,運之於掌,以心行意,以意運氣,以氣運身,聽而後發。聽勁要準確靈敏,隨其伸就其屈,乃能進退自如。

  五、量敵:

  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整軍行旅之初,當先審己而量敵,以計勝負也。拳雖小道,其理亦然,以己之短當人之長,謂之失策;以己之長當人之短,謂之得計。量敵應問勁,問其動靜,聽其來勁方向與重心所在。彼此未進入攻守之時,應以靜待動,以逸待勞,不存主見。彼未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當彼此相互承變之間,即知其虛實而應付之。

  六、知機:

  推手分三個功夫階段,由不知不覺而後知後覺,由後知後覺而先知先覺。當陰陽未分,動靜未明,姿勢未成,虛實未知。似有徵兆時謂之機,此唯高手能知之。能知機則能造勢,所謂無中生有,乘機而動,低手則反之。高手心氣沉靜,姿態雍容,逆來順受,運用自如,低手則進無門,退無路,攻之不可,守之乏術,此即知機與不知機之分。

  七、雙重:

  無虛實謂之雙重。雙重之病有雙手與雙腳之分。拳經曰: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又曰:‘有數年純功而不能運化者,率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是故雙重之病最難自知自覺,非知虛實之理,不易避免,能解此病則聽勁。感覺。虛實。問答皆融會貫通。推手時若對方用力推我,而我用力抗之,相持不下謂之滯,此即雙方之雙重。

  若彼此各順來勢,不以力抗而順其來勁之方向引之前進,使其落空,此即偏沉所致。若以雙手按對方之上盤,而對方力氣極大,攻之不可,則採×虛實之法,以雙手撫其肩,左手由彼之右肩下履,右手擊其左肩,此時我雙手作交十字勢,同主一方,而發勁成一圓圈,則彼必側斜而倒地,此即發勁偏沉所致也。

  八、捨己從人:

  捨棄自己主見,依從對方動作,隨其所適,因而取之,順而成之,合而解之,由被動轉為主動。主動能造機造勢,而後得機得勢,處處隨曲就伸,則無往而不利。

  九、鼓盪:

  氣沉、腰鬆、腹淨、含胸、拔背、鬆肩、垂肘,節節舒展,動之靜之,虛之實之,開之合之,剛之柔之,此種混合之勁謂之鼓盪。以心行意,以意運氣,以氣運身,鼓盪之勁乃生。由於心氣貫穿,陰陽變化頃刻而來,猶如狂風暴雨,驚濤駭浪。

  在同門之中運用鼓盪勁,多是高手指導低手,使對方腰腿生長彈性抵抗力,增強感覺敏銳,久之則感應靈活。在應敵之時則用來摧毀對方之守勢,牽引對方之重心,使其立點不穩,擾亂對方步驟,疲勞對方精神。

  太極拳最高境界尚有名曰採浪花者,全以鼓盪之勁震撼對方,使其如航海遇風,出入波浪之中,眩暈無主,傾斜顛簸,自身重心難以捉摸,即是鼓盪之作用。

  十、重心:

  研究太極拳勁之平衡作用,即是研究各種姿勢與動態之穩定而求其重心。無論站立或俯仰,各有其重心存在,推手原理即在各種動態中研究力之平衡關係。如穩定則重心升高,如為不穩定則重心降低,如為中立則不升不降。更應知穩定平衡之時,重心必須在最低處。

  練習太極拳,每因學者性情之不同,而功夫造詣各異,雖同一師乘,而對拳理之領悟,盤架之姿勢及應用之法則各有不同,所以教者應因人而教,學者更應自知個性之優卻點而學之。

  性情大約可分剛柔兩類。剛者急而烈,剛之上者為強,剛之下者為暴。柔者溫而順,柔之上者心氣中和而篤敬,柔之下者則意志簿弱無進取心。剛之上者喜爭強鬥勝,不屈人下,學習多務於剛,剛之者暴燥而魯莽,學者多務於猛。柔之上者性喜和平,學者多務於柔,柔之下者心意不堅,不求甚解。太極拳講剛柔相濟,必須鍛鍊到剛不過,柔不弱,如此乃能進德修業。

  柔之上者學習太極拳,容易增長功夫,性情剛之下者每每誤解慢與不用力為懶散儒弱之意。其實慢與不用力正是鍛鍊功夫之要旨,猶如鍊鋼,由生鐵而熟鐵,由熟鐵而成精鋼,非長期火候不為功。

  所以必須由慢而成及不尚氣力而尚用意者,因用力則笨,用氣則滯,是以沉氣鬆勁,純任自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有若無、虛若實;逆來順受,無中生有;不丟不頂全由慢與不用力鍛鍊而得之。

  慢所以能靜,靜所以能守,守之謂定,此即心氣之中定也。心氣中定而後神安,神安而後氣沉,氣沉而後精神團聚,一氣貫通。快則心粗,心粗則氣浮,氣浮則心無所守,散亂之病生,虛實更無由求。

  吳式太極拳的練習技法

  五字訣

  靜: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有雜念。但是人的思維是複雜的,要使中樞神經系統高度集中,處於單一的興奮狀態,實在不易。那麼,怎樣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動作儘量做得正確。換句話說,就是動中求靜,適樣比較容易見效。久而久之,即可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境界。

  輕:太極拳中的“輕”,不能因單純不用力來解釋。輕是相對於重而言的。太極經中說:“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虛”,輕就是不能用“暴發力”,其次是避免雙重。輕也可作“柔”的解釋,“極柔軟然後極堅剛”適就是說明輕的靈活性,輕也不是鬆懈,鬆懈和暴發力均為太極拳大忌。輕是有力不用,所以說“似鬆非鬆將展未展”為太極勁。太極拳的動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於有力無力之間,呈現將展未展之勢,虛實宜分清楚,才能構成“太極勁”,懂得這個勁,則是練太極拳高階階段,只有在長期鍛鍊中,默識揣摩,才能從心所欲。

  慢:練太極拳要慢,但不是停頓。慢是相對快而言,慢的原則是要求“貫串”,不能有斷績。太極經中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所以練太極拳時、要求動作前後要街接,所謂“往復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使全套動作連綿不斷,節節貫串,動作之間不能有意拖延。一般來說,一套拳大約應控制在25-;50分鐘之間為適宜。鍛鍊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時間,基本相同,這就是功夫深的具體表現。

  切:即是認真的意思。練太極拳需要切切實實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車,無論哪個招式,都要做到準確。虛實要分清楚,動作避免欠缺,立身須中正安舒,“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切的另一個意義是研究,練拳時不研究,練後要回憶,哪個拳式練錯了,今後再練時要更正。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夫,如此下工夫則進步快矣。

  恆:就是“定時”、“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恆,無論是嚴寒或酷暑都不能間斷;其次是定量,根據各人體質和時間,制訂相應的時間和運動量。時間輿運動和量均需逐步加強,才能逐漸提高水平。

  靜、輕、慢、切、恆五個方是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在練太極拳時,只能並存,不能偏廢。

  生理要求

  練太極舉生理上的要求和和心理上的要求,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心理上的要求屬於精神方面:生理上的要求則要落實到身體各部位。

  一虛領頂勁,頂頭懸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練太極拳時要求頭部正直,下頜稍向內收,但不能用力收,否則僵硬,頸部要靈活,但不能晃動。這三項要領構成“虛領頂勁”。無論身如何轉動,這個姿勢不能變動。

  二涵胸拔背:涵是向內收斂之意。練習太極拳時尤忌挺胸,挺胸易於導致軀幹僵直,影響氣的上升,壓胸易使閉氣,此二者皆不合太極拳的練氣方法。涵胸是胸微微沉下,肺則向下開張,肺活量自然加大,氣則沉丹田矣。拔即向上提的意思,拔背是用頭將背微微提起,有了虛領頂勁,背部自然提起,使脊柱垂直,則中樞神經安定,所以,涵胸與拔背是相連的。作好虛領勁和涵胸拔背。則滿身輕利矣。

  三沉肩墜肘:沉肩垂肘與涵胸拔背都是互相關聯的。肩不沉,則胸廓以上皆受束縛。墜肘也是重要的,肘不墜肘則動作遲滯,力不能長,兩脅失去保護。

  四鬆腰垂臀:練太極拳腰部是重要的,故有“命意源頭在腰隙”之說。鬆腰就是要求腰部要輕鬆,使身體動作運轉輕靈。因為太極拳的運動變化皆繫於腰。腰鬆關係著身體的下部著力,不致有頭重腳輕之弊。垂臀就是臀部不能突出,突臀會造成鬆腰的障礙。

  五裹襠含腚:裹是包起之意,裹襠是大腿肌肉由外面向襄麵包裹,臀部不翹,肛門自然向上提,稱為含腚。

  六尾閭中正:是頂頭懸的延續動作,只要頂頭懸做好了,脊柱自然會正直。做到了虛領頂勁與尾閤中正,就能使全身處一種興奮狀態。

  七氣沉丹田:氣沉丹田就是使橫膈膜下沉,成腹式呼吸。這種呼吸方法能促使呼吸飽滿,精神振奮,有利於動作順遂。

  行氣法

  練太極拳要求練心、練氣、練身、三結合。十三勢行功心解所講“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這裡所說的心,不是血肉之心而是指大腦皮層的思維活動,近似於通常講的“以意領氣之意”,但心和意還有區別,拳諺講的“心動意動”說明心和意之間是主從關係,心為主導,意隨心動,致於以心行氣的“氣”也可以分為二種,一種是有形的呼吸氣體,一種是無形的元氣。適二種氣也有關聯,練拳時首先要呼吸平穩。要保持常時呼吸的次數和呼吸的深度,久之自然成為深呼吸,是練太極拳的自然發展,而不是故意造成的。元氣是人身的元陽之氣,也就是“以心行氧”之氣。元氣充足。則人的精神飽滿,聲音洪亮,體格強健,年老不衰;元氣消耗過多,則人精神不振,聲音喑啞,體格衰弱;元氣耗盡,人即危矣。中醫所謂調和氣血,這個氣就指的是元氣,元氣衰了,用藥滋補就難以奏效。太極拳的特點是由動中生靜,靜中養心,以意行氣,而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

  練氣的要求,首先是使呼吸平穩,由平穩而達到深呼吸,不可故意改變平穩的呼吸方式,用靜、輕、慢、切、恆的方法練習太極拳的功架,久而久之,動作自然配合呼吸。十三勢行功心解上講的“能呼吸然後能靈活”,能呼吸自然能養元氣,元氣自然沉到丹田,達到增強元氣的目的,自然能運到周身,也就是“氣遍周身不少滯”的目的達到。以上各節都有關聯,要深加體會,自然貫通,達到延年益壽,非作枝梗之末也。
 

武式太極拳的招式動作
孫式太極拳盤架的要求及八大特徵
相關知識
吳式太極拳的學習十要
吳式太極拳的練習方法
如何提高楊式太極拳的學習水平
孫式太極拳的學習特點和誤區
孫式太極拳的學習特點和誤區
楊式太極拳的學習特點和要求
楊式太極拳的學習特點和要求
楊式太極拳的學習階段
楊式太極拳的學習階段
吳式太極拳的修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