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形成的下墊面因素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下墊面也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之一,小編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影響

  大氣的下墊面指地球表面,包括海洋、陸地及陸上的高原、山地、平原、森林、草原、城市等等。下墊面的性質和形狀,對大氣的熱量、水份、幹潔度和運動狀況有明顯的影響,在氣候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影響。

  1、海陸差異的影響: 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1***因熱力性質不同,陸地比海洋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都要大。

  2***海陸位置不同的地區水熱狀況存在差異。

  2、洋流的影響:暖流對大氣底部有加熱作用,形成降水;寒流有冷卻作用,降水偏少,但易形成霧。

  3、地形的影響:海拔高的地區比海拔低的地區溫度低;坡向對降水也有很大影響。

  4、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地表物質組成***岩石、土壤、水面、冰雪和植被***不同,對太陽輻射的放射率也不同,從而直接影響到地表對太陽輻射能的吸收,進而導致地區間熱量狀況出現差異。

  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形成原因

  亞熱帶季風氣候是因為地處迴歸線附近,形成亞熱帶氣候,大部分亞熱帶季風氣候在北迴歸線北部,主要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造成又由於地處沿海一帶,夏季受海陸氣溫差異影響,吹東南風,冬季受來自西伯利亞的寒風影響,吹西北風,這二者輪流控制,季節性交替,形成了季風。

  冬季處於大陸高壓南伸的前方,高空又有南支急流通過,故氣旋過境頻繁,雲雨較多,降水量約佔全年的10%;夏季隨著海洋季風北進和極鋒的北退,梅雨區也從南向北推進,梅雨期一般延續20—30天,梅雨降水量約佔本區六、七兩月總降水量的70%;九、十月間沿海一帶還有颱風雨;可見亞熱帶季風氣候的降水量比溫帶季風氣候要豐富得多,如長江中下游平原年降水量可達1000mm以上,迎風山地如牯***gǔ***嶺更可達2529mm。

  亞熱帶季風氣候。出現在北緯22°~35°亞熱帶大陸東岸,它是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主要分佈在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這裡冬季溫暖,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大於22℃,氣溫的季節變化顯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夏季較多,但無明顯乾季。同溫帶季風氣候相比,季節變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溫較高,年降水量增多。

沙塵暴形成的氣候原因
氣候形成的因素不包括什麼
相關知識
氣候形成的下墊面因素
大氣環流是如何影響氣候形成的
季風氣候形成的原因
氣候形成的因素包括哪些
氣候形成的因素不包括什麼
氣候形成的原因
氣候形成的因子
氣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黃河什麼時候形成的黃河的流域氣候
黃河什麼時候形成的黃河的流域氣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