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池塘養蟹的注意事項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在新池塘的養蟹要注意的事情有很多的,你具體都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新塘內,適當種植水花生。這樣做,不僅可以為蟹提供食物,而且能起到淨化水質、防止蟹病、遮蔭和提供蟹隱蔽脫殼的場所等作用。

  水花生又名喜早蓮子草,是畜、禽、魚優良的水生青飼料。在新塘內種植水花生,其面積不能超過新塘面積的20%,並要在新塘中成塊成片地種植,全部漂浮在新塘的水面上。

  新塘內種植水花生後,蟹就能經常攝食水花生的根鬚和部分葉片,以及附在水花生上的絲狀藻、矽藻等藻類和鐘形蟲、聚縮蟲、輪蟲等小動物。同時,水花生能引誘水絲蝴蚓、小魚、小蝦及水生昆蟲等。這樣,豐富了蟹的飼料,可減少飼餵成本。

  新塘種植水花生,還能起到吸肥的作用,使新塘中的水質變瘦而淨化,從而,克服因蟹排洩大量廢物使新塘水質變肥的弊病,減少蟹病的發生,有利於蟹的正常生長。

  施足基肥,巧施追肥

  施入足量的基肥可以提高池塘水體的肥度,促進浮游生物的繁殖,為蟹苗提供充足的天然餌料;肥度提高還可滿足水草的生長,為蟹苗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基肥應以雞、牛等禽畜糞肥為主,使用前經15天的堆埋發酵,在消毒前數天施足,每畝基肥用量300公斤。蟹種除了投喂足夠的飼料外仍需經常施肥,使池塘水體中的浮游生物量增多。根據天氣、水質、水溫等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施肥量,使池水呈茶褐色或油綠色或醬紅色,透明度保持在30-40釐米,整個養殖過程,水質始終保持肥、活、嫩、爽。

  清塘消毒,改良底質

  基肥施好後及時用生石灰對池塘進行徹底消毒,很多養殖戶認為是新塘而省略消毒。筆者認為,即使是新塘也可能含有一些病菌,使用生石灰消毒可以起到改良底質,補充鈣質滿足蟹種生長所需。一般採取幹塘潑灑生石灰消毒,每畝用量75公斤。

  栽種水草,嚴格管護

  由於新池中沒有陳年水草根莖,全部需外界移栽,為了確保養殖中後期保持一池好的水草,採取種植方式,提高水草生長和繁殖速度,種植時行距控制在1.5米,株距保持在0.7米,每株種植用量為1公斤,種好後蓋上泥土,防止進水後由於水的浮力而使水花生漂浮,栽種法可以節省水草用量還可確保水草數量。

  養蟹之幼蟹培育要點

  一、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首先,培育池面積5-10畝左右,既有利於均勻投餌及水質調控等各項管理,又便於一次性清池捕撈銷售;其次,做好清塘、防逃工作,以防蛇、青蛙、野雜魚等敵害入池;第三,保持培育池適度肥水。可採用生物製劑肥水,既可為大眼幼體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又能有效防止青苔大量繁殖,中後期維護水質穩定;第四,保持適宜密度的水草。幼蟹培育以選用水花生為宜,應根據不同的季節及幼蟹的不同發育階段使培育池各階段保持最佳的水花生分佈密度;第五,適時調整水位,維護良好的水質,同時促進幼蟹蛻殼。

  二、優質大眼幼體適時下塘。適時下塘是指大眼幼體的質量符合淡水培育,培育池水體的理化和生物指標符合幼蟹培育的最佳要求。首先,大眼幼體的質量良好;其次,培育池水質肥度適宜,富含大眼幼體喜食的天然活餌料;第三,在未來3天維持晴好天氣;第四,大眼幼體下塘時先進行水體溼潤適應,溫差控制在3℃以內。

  三、科學投喂優質配合飼料。首先,不要投餵魚糜、蛋黃、豆漿、魚漿等利用率極低、適口性差的飼料原料。這些原料不僅大小不均,導致採食不均,不利於大眼幼體同步變態和仔蟹均衡發育,而且這些飼料易腐敗,易導致水質惡化,不利於防病。生產中大眼幼體應肥水下塘,以捕食天然餌料為主;其次,要根據仔蟹在池中分佈情況確定投餌重點區和非重點區,重點區應加大投喂量,可有效減輕仔蟹採食不均的程度,並且遵循“多次多投”的原則,可降低仔蟹的規格差異;第三,9月份以後應正常投喂,此時若仍有較多個體較小的仔蟹應及時採取以優質小顆粒飼料為主的投喂措施,促進小仔蟹足量採食,這對於控制次年春季幼蟹發病及促進早蛻殼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加強病害防控。幼蟹培育過程中比較常見的疾病是仔蟹上岸症、爛肢腐殼病、纖毛蟲病及老鼠、蛇、蛙、魚等敵害。大眼幼體下塘前用生物肥水辦法肥水,全池足量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水質,仔蟹每蛻殼1次後及時用甲殼淨殺1次纖毛蟲,之後進行全池消毒,對於仔蟹上岸效果顯著。定期在飼料中加入微生態製劑,有利於促進仔蟹生長和提高抗病力,並且用微生物定期改水。防止水質惡化、藻類死亡等水質突變事件發生,切實做好水質維護工作,注意防止缺氧。做好對池水定期消毒工作,發現病情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紅線蟲的危害
籠養山雞有什麼優勢
相關知識
新池塘養蟹的注意事項
紅豆杉盆栽養護的注意事項有哪些_紅豆杉盆栽種植方法
室內養花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男人日常養生的注意事項
給筆記本新增記憶體的注意事項
老年人夏季養生的注意事項
夏天養生的注意事項與食療法
夏季養生的注意事項
穀雨養生的注意事項
芒種養生的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