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肝病有其獨到優勢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一般認為,中醫外治法起始於《內經》,形成於仲景,發展於師機。清代外治專家吳師機指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論法耳”[1]。見解獨到而精闢。並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把中藥外治開闢為一種重要的給藥途徑。中醫外治的方法很多,如中藥外治、鍼灸、推拿按摩、拔罐等,大致可分為中藥外治法和物理療法兩大類。近年來肝病外治法在各地都在開展,本人曾師從泰安市中醫院趙學印院長學習中醫肝病外治法,學有心得,受益匪淺。
  就文獻所見,目前用於肝病的外治療法主要有穴位貼敷法、穴位注射法、灸療法、鼻療法、臍療法、灌腸和肝病治療儀等療法,本文就臨床常用之法加以論述。
  
  肝病常見外治療法
  穴位貼敷法:內病外治是中醫古老的治療方法之一。中醫認為,藥物經皮吸收的機理,不外乎經絡傳導和面板透入[2],因此,選擇外治中藥仍要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同時配用辛香走竄和引經活絡之品。中醫認為,穴位是人體經絡臟腑之氣聚集和出入體表的部位,穴位是臟腑氣血彙集之處[3]。中藥敷貼療法一方面通過間接作用,即藥物對機體特定部位的刺激,調整陰陽平衡,以改善和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從而達到降低發病率和緩解症狀的目的。另一方面,即藥物的直接作用。藥物敷貼於相應穴位之後,通過滲透作用,透過面板進入血液迴圈,達到臟腑經氣失調的病所,降酶退黃。我院運用中藥金銀花、板藍根、青皮、紫草、黃芩、丹蔘等進行穴位貼敷治療,已被臨床證實有明顯的降酶退黃、調節免疫功能。其作用機理與內服藥相似,具有清熱解毒、疏肝活血等功效,臨床可根據辨證隨症加減藥物。
  鼻療法:此法最早見於《肘後備急方》[4]卷二·治傷寒時氣溫病方第十三:“比歲又有虜黃病,初唯覺四體沉沉不快,須臾見眼中黃,漸至面黃及舉身皆黃,急令溺白紙。紙即如檗染者,此熱毒已入內,急治之。若初覺,便作瓜蒂赤豆散,吹鼻中,鼻中黃汁出數升者,多差”。《聖濟總錄》、《幼幼新書》、《雞鳴錄》、《外治壽世方》對此法多有發揮。此法主要用治黃疸、黑疸,清代又用於陰黃,使用的藥物主要有瓜蒂、丁香、赤小豆、韭根、葫蘆瓤等[5]。
  臍療法:明清醫家對於臍療外治黃疸表現出濃厚興趣。最早的臍療法治黃疸見於《本草綱目》“百條根***同糯米飯搗,罨臍上,黃腫自小便出*** ”。泰安市中醫院採用臍火療法,將中草藥加水調和而成,餅為圓形,厚1cm,貼敷於臍上,蠟筒插於藥餅中於臍上點燃,每7根蠟筒為1次,每日1次,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乙肝病毒攜帶者、丙肝等。其作用機理是臍與全身的經脈經絡相通,肝的經脈直接與臍相通,通過蠟筒的火力,將藥餅的藥力透達於臍,藉助經絡的傳達,透達周身,從而溫通經絡,振奮氣血的執行,溫助陽氣,疏通瘀滯,祛除溼邪,扶正祛邪。
  中藥灌腸:現代研究表明,直腸給藥,其藥物的吸收總量、吸收速度、生物成分不易被消化液破壞,且有助於腸黏膜的吸收,並可避免病人的嘔吐反應,有助於保持藥物的效能以提高藥效[6]。臨床上給予灌腸液***制大黃、木香、檳榔、炙附子、黃連***10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每次保留2~3小時,連續7天。
     討 論

  中醫外治法是與內治法相對而言,廣義來說是指除內服藥物治療以外的一切治療方法,是我國勞動人民和古代醫家在長期與疾病鬥爭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套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與內治法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某些方面優於內治法。
  中醫外治與內治一樣,均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學說等為理論基礎。整體觀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在生理上,臟腑與臟腑之間,臟腑與皮、肉、筋脈、骨等形體組織,以及目、舌、口、鼻、耳、前陰、後陰等五官九竅之間都存在著聯絡,它們相互協調,相互為用。在病理上,臟腑的病變可以相互影響,相互轉變,內臟的病變可以通過經絡等反映到體表,體表的病變也可以通過經絡等影響到內臟。所以可以利用體表與內臟的聯絡,在生理、病理的相互影響,有關的治療操作通過經絡作用於病變部位,從臟腑治體表之疾,從體表治臟腑之疾。
  外治法中外用藥物通過面板吸收、灌腸吸收、鼻腔吸收、口腔吸收、眼部吸收、肺部吸收等途徑,直接進入迴圈發揮藥效。 現代研究認為,中醫的諸多外治法是以物理因素,包括力、熱、光、磁、聲、電等刺激為主,促成機體對物理能的吸收。機體各種組織成分在物理能的作用下,引起一系列的電力學、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生物磁學等理化反應,包括自由基的清除,溫度的梯度變化、pH值變化、形態效應,影響特殊化過程的各種酶的活化、物理活性物質的產生,組織的化學結構和生物磁場的改變等,進一步在區域性與全身產生生理效應,從而達到調節、促進、維持、恢復或代償各種生理功能,克服病因、消除或減輕病理過程,調整各系統組織的功能和機體免疫功能等。
  外治法的特點與優點體現在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起效快,區域性療效優於內治。拓展給藥途徑,與內治法相得益彰,不良反應少。現代研究認為,其具有無需經過肝臟代謝的優點。應用前景廣闊,在當今“醫藥公害”、“藥毒”的情況下,外治法不良反應小、安全、簡便驗廉,更受到歡迎。
  外治法用於肝病的治療,拓展了思路,開闢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提高了療效。期待肝病外治療法在治療肝病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 成建山.中醫外治的現狀和展望.中醫雜誌,1992,33***12***:40.
  2 吳震西.藥物外治的吸收及機理.中醫雜誌,l991,32***5***:7-8.
  3 莫文丹.穴敷療法聚方鏡.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8.
  4 梅全喜.《抱朴子內篇》《肘後備急方》今譯.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233.
  5 李董男,方曉陽.黃疸外治法的中醫史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3***4***:342.
  6 李葉,陳培瓊,池曉玲.古今縱論肝病中醫外治.中醫外治雜誌,2005,14***2***:18.

中醫經絡理論的新發現與中醫心靈養生學治未病
長學制中醫學生勝任特徵研究對中醫教育的啟示
相關知識
中醫治療肝病有其獨到優勢
中醫治療肝腹水的優勢及偏方
中醫治療感冒有什麼偏方
肺結核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預防方法
晚上多夢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中醫治療胃痛有哪些偏方
中醫治療胃病的中成藥
中醫治療疝氣最佳方法_中醫治療疝氣有什麼偏方大全
子宮肌瘤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龜頭炎的中醫治療偏方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