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課程課程內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實踐教學是本科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實踐課程建設是實施綜合實踐教學的前提條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什麼是綜合實踐課程,歡迎閱讀。

  什麼是綜合實踐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他是基於學生經驗,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綜合應用的學習活動。

  綜合實踐課程簡介

  ***一***是一種經驗性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超越具有嚴密的知識體系和技能體系的學科界限,是一門強調以學生的經驗、社會實際和社會需要和問題為核心,以主題的形式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的課程,以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為目的的課程。

  ***二***是一種實踐性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尤其注重學生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方式,轉變學生那種單一的以知識傳授為基本方式、以知識結果的獲得為直接目的的學習活動,強調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如探究、調查、訪問、考察、操作、服務、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等。因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比其他任何課程都更強調學生對實際的活動過程的親歷和體驗。

  學生是通過動手操作實踐的方式來獲得經歷和體驗的。動手實踐,是綜合實踐的基本學習方式。

  ***三***向學生生活領域延伸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侷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延伸,密切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絡。

  “盡信書,不如無書”——“一個人的知識、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別是在這種資訊科技迅猛發展的社會。查詢、處理、運用資訊的能力尤為重要。通過查詢資料和學生的實踐,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並學會如何鑑別資訊,靈活運用資訊的能力。學習書本知識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解決生活,必然要跳出書本狹隘的圈子,從生活、自然以及社會交往中去學習。關於“盡信書”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學習領域和實踐中得出來的。

  ***四***是三級管理的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集中體現了新的課程管理和發展制度。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由國家統一制定課程標準和指導綱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門根據地方差異加以指導,學校根據相應的課程資源,進行校本開發和實施。“國家規定——地方指導——校本開發與實施”,這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三級課程管理制度”的特徵表現。

  具體講,國家提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巨集觀目標和原則要求;地方對落實國家的要求提出具體的指導性意見;學校負責針對學生和學校實際,來開發具體的活動內容,針對具體內容來預設具體的活動目標、方式方法的採用、基本活動流程、實施針對性評價等,是校本開發與實施的過程。在校本實施的開發與實施過程中,體現學校特色、滿足學生個性差異的發展。

  綜合實踐課程課程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新課程中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是一門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發現問題,開展多樣化的實踐學習,注重知識和技能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這一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引導學生在實踐學習中獲得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絡的整體認識;體驗並初步學會問題解決的科學方法,具有問題意識,發展良好的科學態度、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具有良好的個性品質。

  具體說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就是通過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與社群服務等活動,培養學生獨立的、持續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參與研究、社會實踐與社群服務的體驗;進一步提高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實踐與服務技能;培養學生分享、尊重與合作的精神;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與奉獻精神、社會責任心與使命感。其中,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增強問題意識;初步學習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會交流與合作,發展合作能力,並初步養成科學態度與科學道德。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的目標是:走進社群,理解社會,獲得直接經驗,形成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參與社群活動,踐行社會服務,適應社會生活,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社會服務意識,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感,形成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國家課程,不是其他學科課程的輔助或附庸,而是高度綜合且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價值的、獨立的課程,它與其他課程具有等價性與互補性。它通過聯絡社會實際,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所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綜合應用的機會;它讓學生通過親身的體驗,探索自然、親近社會、發展自我,用探究的眼光和方法進行學習,從而改變單純以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並在這一過程中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積累和豐富他們的直接經驗;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把學校環境中的學習與社會、家庭環境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健康積極個性品質的形成及良好素質的全面發展。所以,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實踐性、經驗性、綜合性課程。

  綜合實踐課程特性

  1、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以實踐學習為主要特徵。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各種實踐的學習方式,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在調查、考察、實驗、探究、設計、操作、製作、服務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積累和豐富經驗,自主獲取知識,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發展。

  2、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超越了封閉的學科知識體系和單一課堂教學的時空侷限,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其課程目標和內容具有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過程;關注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表現,其學習活動方式與活動過程、評價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

  3、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它客觀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性學習的全過程,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反思。指導教師對學生實踐學習的全過程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不包攬學生的活動。

  4、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注重發揮在活動過程中自主建構和動態生成的作用,處理好課程的預設性與生成性之間的關係。一般來說,學生的活動主題、探究的課題或活動專案產生於對生活中現象的觀察、問題的分析,隨著實踐活動的不斷展開,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豐富和深化,新的活動目標和活動主題將不斷生成,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形態隨之不斷完善。

  5、綜合性。綜合性是由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所面對的完整的生活世界所決定的。學生的生活世界是由個人、社會、自然等彼此交織的基本要素所構成。學生認識和處理自己與自然、社會、自我的關係的過程,也就是促進自身發展的活動過程。因而,學生個性發展不是多門學科知識的雜燴,而是通過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不斷探究世界與自我的結果。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要求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要尊重學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各種關係及其處理這些關係的已有經驗,運用已有知識,通過實踐活動來展開。從內容上來說,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範圍包括了學生與自然、與社會生活、與自我關係等基本問題;無論什麼主題,其設計和實施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括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和社會實踐三部分內容。這三部分有著共同的課程目標和任務,但又各有不同的內容和要求。

  1.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主要分為課題研究和專案設計兩大類。課題研究是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有調查、實驗和文獻研究等方式;專案設計是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包括社會性活動設計、科技專案設計等。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既可以由學生自行確定主題或專案,也可以由教師提供選題或專案建議;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重視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絡,引導他們從自然、社會、自我等方面提出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可以把科技小發明、小製作納入研究性學習的範圍;要注重與現代科學發展的聯絡,讓學生了解一些當代科技發展的最新成就,啟迪思維,激發探究熱情;要加強與學科課程的聯絡,再學科知識的拓展和應用中生成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英島學生有效地應用各科知識。

  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確定主題、制定方案等過程,學習調查研究、實驗研究、觀察研究、文獻研究等科學方法的基本規範和操作要領,養成探究習慣,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初步的創新精神。

  2.社會實踐與社群服務

  社會實踐與社群服務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社群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培養社會服務意識、增強公民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領域。

  社會實踐與社群服務的內容主要包括以社會調查和考察為主的社會體驗性活動、以社會參與為主的實踐性活動、以社群服務為主的公益性活動等。其中社會實踐還包括學校傳統活動如軍訓、社會生產勞動、參觀、社會公益活動等內容;社群服務包括擁軍優屬、敬老服務、幫貧扶困、環境保護、主題宣傳、科普活動、定向服務以及維持交通秩序、支援農忙、掃盲輔導等其他志願活動。社會實踐與社群服務的重點在於通過儘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體驗和實踐的機會,促使他們關心和了解社會,培養他們認識社會、探究社會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公民意識、參與意識、服務社會的意識、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培養他們善於溝通、樂於合作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促使他們形成關心他人、誠懇助人、樂於奉獻的積極態度和情感,養成綜合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能力;使他們深入瞭解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增長從事社會活動所需的知識,增強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社會實踐總的目標是一致的,屬於同一個課程領域,但各自的具體目標、內容、實施時間及組織方式等又不盡相同,因此,不能相互替代。學校可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傳統以及當地課程資源情況對三個方面進行整合與規劃,還可以有效地整合班團隊活動、校傳統活動***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等***、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教育、科技教育、等內容,構成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內容,開發出個性化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括哪些

  1、查詢文獻法

  2、調查法

  3、訪談法

  4、課題研究的探究性學習:包括調查、觀察、文獻檢索與蒐集、實驗、資料統計、撰寫研究報告等

  5、實際應用的設計學習:根據學生生活需要解決面臨的問題。

  6、社會考察的體驗性學習:參觀、調查、採訪、

  7、社會參與的實踐性學習:包括從事商業活動、手工勞動、工業勞動、農業勞動。

  8、自我建構的反思性學習:寫活動總結、寫體驗、寫收穫。

世界上最大洲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屬性感悟
相關知識
小學學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
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計劃
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計劃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計劃
六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總結範文2篇
關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隨筆***2***
小學二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計劃
綜合實踐課程活動實施方案
高中綜合實踐課程計劃範文
綜合實踐課程課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