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史話之“刀”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刀是以雄渾、豪邊、揮如猛虎的風格而馳名的兵器,在十八般武器中排名第一。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冷兵器史話之“刀”。

  冷兵器史話之“刀”

  中華民族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具創造力的民族。在漫長的冷兵器的時代,華夏族最早發現了鋼鐵,從而走出了青銅時代。國內的考古學家認為,華夏族早在上古時期,就憑藉著聰明才智,發明了眾多殺傷力很大的冷兵器——最早原材料是青銅,到了秦代就進化到了鋼鐵,比歐洲足足早了1400年。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在軍事領域內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不能比及的。尤其在兵器製造技術和軍事理論方面的很多創新,曾經在全世界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我國古代冷兵器的製造發展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間跨度長達60萬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我國古代冷兵器的發展可分為石制兵器、青銅兵器、鐵製兵器和古代火器四個階段。從原始社會的石制與木竹武器,到宋元明清時期的火器製作,在長達數十萬年的歷史程序中,始終保持著世界領先水平,而在兵器製造方面的成就,更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而且在現在看來,同時也包含了藝術和實用兩個方面的效能。

  十八般兵器,屬於冷兵器範疇,同時也泛指多種技藝,其內容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最令大家熟知的莫過於近代武術界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鐗、錘、抓、钂、棍、槊、棒、拐、流星錘”這十八種兵器,而明代萬曆年間,謝肇浙在《五雜俎卷五》提出過“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黃、十二鐗、十三鎬、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頭、十七錦繩套索、十八白打***指:徒搏,赤手空拳,徒手搏擊***。

  冷兵器史話之“刀”:十八般兵器之一,九短九長之一,九短之首

  刀是以雄渾、豪邊、揮如猛虎的風格而馳名的兵器,在十八般武器中排名第一。清朝詩人鄭世元這樣描寫道:“秋水飛雙腕,冰花散滿身。柔看繞肢體,纖不動埃塵。閃閃搖銀海,團團滾玉輪。聲馳驚白帝,光亂失青春。殺氣騰幽朔,寒芒泣鬼神。舞餘回紫袖,蕭颯滿蒼旻。”

  據《釋名》:“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乃擊之也。”殷商時已有銅刀,到了西周,刀的形狀有了變化。刃柄無明顯分界,柄部略厚,近刃部有圓圈穿孔。相傳西周時以“昆吾”的刀最為著名,但用刀盛世還是戰國時期騎兵作為獨立兵種出現以後。從秦始皇陵中發現了不少騎兵形象的陶俑,但大量使用騎兵還是秦末到西漢初年。伴著騎兵的發展,刀的形制不僅有了改變,作戰作用也重要了。作戰時騎馬用刀斬劈,可格,可刺,已明顯優於劍的直刺。

  秦漢時期,鋼鐵問世以後,刀的製作工藝得到改善,刀身加長,並且已有專門的戰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講究式樣別緻,鑲飾美觀;戰刀則注重質地堅韌,作工精良。在當時諸國戰爭中,兵車已漸漸退出戰場,取而代之的騎兵隊成為作戰主力。因此單純的刺兵器不足以發揮效力,擅長劈砍揮殺的鋼刀的製作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據記載,三國時劉備令工匠造刀5000把;孫權則命造刀1000把;司馬炎也曾一次遣人造刀8000把。這些刀是用來裝備軍隊的,那時刀已成為主要兵器之—。最通用的刀要算“環首刀”,這種刀直背直刃,刀背較厚,刀柄呈扁圓環狀,長度一米左右,便於在騎戰中抽殺劈砍,是一種實戰性較強的短兵器,在戰場上的廝殺格鬥中,許多將領往往長矛短刀並用,遠刺近劈,威力無比。

  鋼刀不僅用於戰場上,而且在官場上同樣地位尊貴。漢朝時,自天子至百官無不佩刀。佩刀表示達官貴族的身份等級。東漢時,對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裝飾都有極嚴格的明文規定,誰也不准許逾越。這種佩帶用刀,從外形上要求精緻美觀,刀身通體雕錯花紋,刀環鑄成各種形態的鳥獸圖案。例如東漢中山穆王劉暢生前的佩刀,全長105釐米,刀身飾有線條流暢的錯金渦紋和流雲圖案。兩漢三國時,諸國君臣莫不看重佩刀,有的幾近嗜好,不惜花費重金,延請名師,耗用幾年甚至十幾年功夫,煉製寶刀。那時有名的制刀匠有阮師,據說他造刀“受法於寶青之虛……以水火之齊,五精之陶,用陰陽之候,取剛柔之和”。所制的阮家刀“截輕微無絲髮之際,斫堅剛無變動之異”。還有蜀國的蒲元,他運用當時的先進淬火技術造刀,具有獨到之處。曾受諸葛亮之命,在斜谷造鋼刀3000把。

  刀雖然也登得大雅之堂,刀、劍之別未必便是俠盜與君子之別,但在習慣上,尤其在刀劍用在不以戰鬥為目的的場合時,二者的身份卻是有一定差異的。有研究者發現,古龍筆下的俠客們每使刀而較少使劍,並認為這體現了古龍的平民意識。確實,除了著名的小李飛刀外,蕭十一郎、傅紅雪、丁喜、姜斷絃、花錯、朱猛等英雄大豪傑用的都是刀。古龍認為:“劍是優雅的,是屬於貴族的;刀卻是普遍化的,平民化的”,“劍有時候是一種華麗的裝飾,有時候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在某一種時候,便甚至是權力和威嚴的象徵,刀不是。“確實,在其他諸家武俠小說寫手當中,還沒有誰像古龍這樣如此注重兵器的意義,我們讀了古龍作品,也許能夠加深對刀的性格的理解。

  單刀、雙刀都是短兵器,語謂“單刀看手,雙刀看走”,所以單刀講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攔、截等刀式,而雙刀則講究兩手用力均勻,刀式清楚,步點靈活,上下協調,以顯出“葉裡藏花,雙蝶飛舞”的姿態。如今流行的有朴刀、三尖兩刃、雙環刀、長刀***雙手刀***等。大刀屬於長兵器,俗雲“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斬、刺、壓、掛、格等工夫。大刀本亦為車戰時代之利器,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已,初無制敵之種種神化也,與丈八蛇矛,殆同其功用。迨夫後代,戰爭變法,易車而馬而步,用大刀之將士,知成法之不足制勝,乃各本其戰之經驗,而想出種種利用大刀之法,俾為殺敵制果之助,於是乎有種種變化矣。大刀之最著者,為關王刀,蓋即關羽之刀法也;《三國志》所載尖王刀,重八十二斤,長一丈二尺;古之度制,較今為短,合之今度制,長僅八尺有奇耳;今世之大刀,蓋皆彷此,即刀法亦本此而變化之也。考大刀之種類,亦正不止關王刀一種,如撥風刀、大斫刀、九環刀、兩刃刀等,皆大刀也,其式樣不同,而名亦因之而異。至其用法,則殊途同歸,初無若何之大區別也;故關王刀。可謂之為大刀之祖,其他各刀,皆自此脫胎而出者,雖各有變化,要背末能及其精密神化,足徵完善也。我今即以此刀編為講義,以公同好,抑亦遵古法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乃擊之。其末曰鋒,言若蜂刺之毒利也。其本曰環,形似環也。其室曰削,削,峭也。其形峭殺,裡刀體也。室口之飾曰棒,棒,捧束口也。下末之飾曰埤,埤,卑也,在下之言也。短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又曰露拍,言露見也。”歷代有吳刀、赤刀、容刀、鸞刀、鄭刀、孟勞、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鳴鴻刀、百辟寶刀、百鏈、青犢、漏影三刀。

  曹丕《典論》:“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刀,一曰靈寶,二曰含章,三曰素質,又作露陌刀,一名龍鱗刀。”

  少數民族刀,鋒利無比,沉重,非常人所能使用。明代多仿日本刀式,作雙手握柄砍殺的長刀,可以削斷或砍損對手的長兵之柄。戚繼光《紀效新書》:“長刀,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倭善躍,一進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身多兩斷。”武術家們常用“刀如猛虎”來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

  冷兵器史話之“刀”:刀的前世今生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劃、刮,或割獸皮之用。殷商的銅刀就脫胎於原始的石刀,並出現了大型的戰刀。周代所用的環首長刀,不僅漢代亦用,而且傳至日本、朝鮮。漢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復佩劍,可見刀之作用在漢代尤為突出。刀為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刀的最初形態,與鉞非常接近。到春秋戰國時期,刀的形狀發生巨大變化,兩漢時,刀逐漸發展為步兵的主戰兵器之一,同時出現了許多不同形式的長柄刀。

  刀為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同時泛指可用於切、削、割、剁的工具,在原始社會,古人類就用石頭、蚌殼、獸骨打製成各種形狀的刀。他們選用的石頭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這些石料打製成的石刀質堅稜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殼和獸骨磨製的蚌刀、肯刀,這類刀輕便鋒利,適於砍削器物。同樣古人不僅用刀作為勞動工具,還隨身攜帶作為防身自衛的武器。最早的銅刀脫胎於石刀,形狀很小。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兵器便是銅刀。商朝的青銅刀,刀形較寬,刃踹多向上翹,其製作如同石刀,當時的刀主要用來砍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衛,還未正式用於戰爭。西周時期、出現了青銅大刀,柄短刀長,有厚實的刀脊和鋒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圓環形,所以又叫“環柄刀”。在北京昌平縣白浮西周木槨墓中出土兩把青銅刀,一把刀身長41釐米,刀背微弓;另一把長24釐米,類似冰刀形。那時的青銅刀質地較脆,缺少韌性,劈砍時容易折斷。與同時代的銅劍相比,刀的做工粗糙,形體笨拙,遠不如銅劍精巧鋒利。因而刀遲遲沒有投身戰場。

  漢代的刀,直脊有刃,刀柄與刀身沒有明顯的區別,刀柄首端都毫無例外地製成扁圓環形,名為“環柄刀”或“環首刀。”這種刀流傳甚廣,東自朝鮮、日本,北於匈奴,西抵大月氏,南達安南,都廣泛使用。特別是東傳日本後,成了日本刀的祖型。東漢末年,適合劈砍的環柄刀在戰場上已成了主要武器,到了三國,軍隊大量裝備的短兵就只有刀了。刀的製造也更加精良如諸葛亮讓蒲元鑄造的刀“稱絕當世,故曰神刀”。刀不僅作戰,也有了套路對練。如《吳書》載:“酒酣,統乃以刀舞。”南北朝以後,刀一直是重要武器。李白《從軍行》的“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的詩,就反映了當時作戰主要用刀。《唐六典•武庫條令》中只有刀制,而無劍制。其中有儀刀、鄣刀、橫刀、陌刀。唐宋時出現了長柄刀。從宋《武經總要》可以看出刀劍有了進一步改進,從狹長的長條形,改成刀頭前銳後斜形,並有護手,去掉了扁圓大環。俗語說:“劍是君子所佩,刀乃俠盜所使”。這多少有些抬劍抑刀。實際上,刀那勇猛狂放的性格還是令許多人所傾倒的。商周時期的人,就珍貴地以美玉飾刀,此後文人墨客詠刀之作更進一步表達了人們對刀的喜愛:“謁帝向金殿,隨身唯寶刀。”***唐•岑參***“離魂莫惆悵 看取寶刀雄。”***唐•高適***“酒後競風采,三杯弄寶刀。”***唐•李白***“徒倚三層閣,摩拏七寶刀。”***唐•李商隱***據說,李商隱這裡提到的“七寶刀”,出在後漢,是魏文帝曹丕所造。此刀本名“靈寶”,因它紋似靈龜,又俗稱七寶刀,能切金斷玉,後下落不明。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和異國寶刀流入中原後,其鋒利和精巧更令人讚歎不已。烏孫佩刀、半息寶刀、大食刀、海西國寶刀、日本雙刀等都被詩人們一詠三嘆,吟哦不已。

  隋唐時採用更為先進的“灌鋼法”代替了百鍊,煉出的刀更加堅韌鋒利。唐朝的刀有儀刀、鄣刀、橫刀三種。儀刀是皇朝禁衛軍使用的武器;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帶用刀;橫刀是專門裝備軍隊的戰刀。唐代制刀不僅注意保持漢民族傳統的製作技藝,而且隨著各國及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還吸收了不少外來的制刀技藝,促使戰刀的製作更趨於實用。明朝軍隊使用最多的是“腰刀”。腰刀的刀體狹長,刀身彎曲,刃部延長,吸收了倭刀的長處,使劈砍殺傷的威力增大。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非常重視腰刀的製作,在其軍事著作《練兵實紀》中對腰刀製作方法有著詳細的研究與記載。清朝,刀的種類更為繁雜,有腰刀、滾背雙刀、脾刀、雙手帶刀、背刀、窩刀、鴛鴦刀、船尾刀、割刀、繚風刀等等。其中被廣泛應用於作戰的是腰刀和雙手帶刀。腰刀上部較直,下部微曲,刃部略窄。刀身長三尺二寸,柄長三寸,重一斤十兩***古時1斤=16兩***,一般用於騎兵作戰。雙手帶刀,柄長一尺五寸,可容雙手把握,刀刃長且特別寬大厚重,上部呈平線形。步兵在近身交戰時,一刀砍去,可斷敵首級或四肢,而短刀在明清時代仍然是軍隊的主要兵器之一。

  冷兵器史話之“刀”:如何鑑賞古刃

  對現代刀劍愛好者來說,一般情況是從一下四點去鑑賞古刃:一是刃身金屬質量;二是整體式樣;三是裝飾及配件;四是歷史背景。

  刃身金屬製造工藝是真正刀劍玩家最關心的,因為古代名刃都以極佳的刃身質量而聞名。同時,能鑑賞到達一步的愛好者,必然對各種鍛造工藝特徵有所瞭解。這是個複雜的學習認識過程,難度極大,往往同一國家的名刃,因年代和鑄造師不同風格也不同。就中國鋼刃和鐵刃來說,同是花紋刃,但金屬質量不同。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劍身運用的是錫銅冶鑄技術,花紋是硫化銅製成,並含有少量的鋁和鎳;而漢代所的鋼刀,由於用上了炒鋼和淬火技術,因此組織更加細密,刃堅鋒利。瑞典考古學家揚瑟曾對收藏在瑞典京城古物博物館的中國周代戰國銅劍、鐵劍一百多件進行研究、他看到刃身上顯露的如同魚鱗或獸皮形的花紋開始以為是偶然的事情,後經仔細觀察,才認識到這是古代鑄劍者有意為之。其實,何止揚瑟先生一人,就連當今在中國獲獎的武術名家中有幾人懂得花紋古刃,有幾人看過。因為花紋刃鑄造技術極為複雜而艱難,製造者又極為保密,自古以來也是隻有少數人能有幸得到,這使它極為珍貴,世界各國的王室貴族,都以能得到上佳良刃而自豪。花紋刃的鑄造技術,由於地區不同和持刃者的區別形成了各自的風格。就拿世界三大名刃來說,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要經過;冶鐵、利刃、淬火、磨礪、裝飾等過程,但具體方法大不相同。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間雜輸與銅。百全傳人好事手,佩服可以鑲妖凶。”這是宋代詩人歐陽修的一首《日本刀歌》,證實了日本刀當時在中國的影晌。《明史》中也有記載說戚繼光部隊兵士的刀劍有很多被日本刀削斷。日本刀創造了世界刀劍史的神話,它的影響波及整個世界。從12世紀起,成千上萬把鋼刀出口遠東市場,在銷售上同素負盛名的大馬士革刀和西班牙托萊多刀相比毫不遜色。日本刀用的是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分為邊花、腹花、小暗斑、粗暗斑等名目。刺刀甶冶鐵、制刃、淬火等過程組成。冶鐵日本人用自鍊鋼料,在熔爐中煉出鋼、生鐵、熟鐵等不同品種。這樣鑄出的鋼材送到刀工手中,還不能直接制刃,還要入爐進行脫碳或滲碳處理,並熔鑄為條形。制刃將條形鋼加熱進行錘鍛,反覆折迭,將原料中雜物析出,並使鋼質勻稱,花紋也在這時顯出。冶鍛過程中師傳執鉗並觀察火候,另一手用小錘指點應錘打之處,徒弟用大錘奮力錘釘,往往一天揮錘2000次。這種錘法並不是次數多就好,因鋼的合碳量在生熟鐵之間,捶過頭就成熟鐵了。古代沒有現代測試裝置,故是否成鋼全憑經驗與感覺。這樣錘過的鋼已減少到原重的三分之一。這種鋼已經可以制刃了,但日本人還要將鋼料與熟鐵組合為刀體。

  伊斯蘭教部落的大馬士革刀起源於印度,用的是印度出產的烏茲鋼,後來這種鋼在卡赤地方出畝人輸出到其它地方,比如伊朗就用烏茲鋼持刃。大馬士革一稱本身就具有戲劇性,在歐洲人眼裡,大馬士革一詞有三種情形:一是指刃面鍛鑄的花紋;二是指手工錯金銀的塹花紋飾;三是指帶紋飾的地毯和絲綢。這些都是因為出大馬士革輸人的緣故,這種將出售地當成產地稱呼的錯誤經常發生。大馬士革刀以伊朗為代表。伊朗吉代鐵兵極為著名,當時的蒙古、印度、土耳其以及東方各國王室均聘用波斯良匠鑄兵,但是各國的兵器形狀不同,而制刃者又未留銘文,隨著年代的推移,人們已無法辨認這是波斯人造的。我們只能享伊朗境內自用兵器為代表。從比較而言,波斯出產的熔冶花紋鋼刃,其脈絡猶如絲綢織紋,光澤奪目;印度出產的花紋鋼刃,其橫行脈絡常呈數十層雲梯形,即所謂穆罕默德梯,奇巧名貴;土耳其刀的花紋呈翻卷形,其脈絡猶如瑪瑙形。大馬士革刀的著名產地是阿拔斯大帝***1587—1629***時代波斯舊京伊斯法罕和自帖木耳時代至19世紀的呼羅珊。有代表性的鑄刃師是艾塞德•歐萊和克爾曼,他們的刀可一劈歐洲武士鋼盔立成兩半而不捲刃,又可迎劃擲空的絲巾成完整的兩片,大顯良刃之犀利。

  在一般情況下,判斷刀劍的年代和產地要看它的整體式樣。大馬士革刀是長彎月形狀的。有的長刀竟彎成弓背狀,刀身大體分兩種,一種窄刃平面無血槽,而上寬下銳的居多數。在伊斯蘭部落中,騎士們殺敵時不是用刀砍劈,而是策馬急馳將刀平持手中,使刀鋒平劃切抹敵人首級或身體,這種刀術促成刀是長彎月狀。不懂這種刀術的人用這種刀會很不自然。

日本個人旅遊簽證
催乳按摩手法
相關知識
冷兵器史話之“刀”
冷兵器時代的王者唐刀介紹
內蒙古地名含義以及內蒙古之“最”
冷笑話之動腦筋急轉彎
古代兵器大揭祕之弩的詳解
國旗下講話之衛生主題三篇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讀後感錦集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讀後感範文
關於天冷關心的話
蔡康永人際關係說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