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的功效和副作用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黃芪藥用歷史悠久,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保肝利尿、抗衰老、降壓、抗菌等作用。除此之外,黃芪的功效還有那些呢?黃芪的副作用是什麼?下面由小編跟你詳細介紹,一起來了解吧!

  黃芪的簡介: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釐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稜,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釐米。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溼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由於長期大量採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有趨於絕滅的危險。為此確定該植物為漸危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黃芪的功效:

  1.脾氣虛證

  本品甘溫,善入脾胃,為補中益氣要藥。脾氣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單用熬膏服,或與黨參、白朮等補氣健脾藥配伍。因其能昇陽舉陷,故長於治療脾虛中氣下陷之久瀉脫肛,內臟下垂。常與人蔘、升麻、柴胡等品同用,如補中益氣湯***《脾胃論》***。若脾虛水溼失運,以致浮腫尿少者,本品既能補脾益氣,又能利尿消腫,標本兼治,為治氣虛水腫之要藥,常與白朮、茯苓等利水消腫之品配伍。本品又能補氣生血,治血虛證亦常與補血藥配伍,如當歸補血湯***《蘭室祕藏》***以之與當歸同用。對脾虛不能統血所致失血證,本品尚可補氣以攝血,常與人蔘、白朮等品同用,如歸脾湯***《濟生方》***。對脾虛不能布津之消渴,本品能補氣生津,促進津液的生成與輸布而有止渴之效,常與天花粉、葛根等品同用,如玉液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2.肺氣虛證

  本品入肺又能補益肺氣,可用於肺氣虛弱,咳喘日久,氣短神疲者,常與紫菀、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3.氣虛自汗

  脾肺氣虛之人往往衛氣不固,表虛自汗。本品能補脾肺之氣,益衛固表,常與牡蠣、麻黃根等止汗之品同用,如牡蠣散***《和劑局方》***。若因衛氣不固,表虛自汗而易感風邪者,宜與白朮、防風等品同用,如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4.氣血虧虛,瘡瘍難潰難腐,或潰久難斂

  本品以其補氣之功還能收託毒生肌之效。瘡瘍中期,正虛毒盛不能託毒外達,瘡形平塌,根盤散漫,難潰難腐者,可用本品補氣生血,扶助正氣,託膿毒外出,常與人蔘、當歸、升麻、白芷等品同用,如托裡透膿散***《醫宗金鑑》***。潰瘍後期,因氣血虛弱,膿水清稀,瘡口難斂者,用本品補氣生血,有生肌斂瘡之效。常與人蔘、當歸、肉桂等品同用,如十全大補湯***《和劑局方》***。

  此外,痺證、中風後遺症等氣虛而致血滯,筋脈失養,症見肌膚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本品補氣以行血。治療風寒溼痺,宜與川烏、獨活等祛風溼藥和川芎、牛膝等活血藥配伍。治中風後遺症,常與當歸、川芎、地龍等品同用,如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

  黃芪的副作用:

  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現“上火”症狀,如面紅、心煩、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壓升高或頭暈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轉病勢。臨床上,一般人經常單獨使用黃芪進補或一次性大量進補,那是沒病找病或加重疾病的危險行為。使用黃芪進補,一般要由少逐漸增加,邊服邊觀察有無上火的表現或身上原有疾病有無加重或是否出現悶、痛的感覺,一旦有則應停用或配藥才能用;如果乏力、多汗或氣喘等症狀減輕,精神和體力改善而又無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更安全的辦法則是先用黨蔘,有效而無副作用後再加用或改用黃芪,使用黃芪時採用逐步加量的辦法,以身體能耐受而無副作用為度。

病人應該怎麼吃水果才健康
中藥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相關知識
黃芪的功效和副作用
黃芪的功效與副作用
六味地黃丸的功效和副作用
喝黃芪的功效與副作用
喝黃芪的功效與副作用
當歸的功效和副作用有哪些
車前草的功效和副作用
麥冬的功效和副作用
路路通的功效和副作用
黃精的功效與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