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育孩子的誤區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大多數家長往往缺乏科學的教子方法,他們僅憑個人的直覺和某些傳統經驗來施教,這使得家庭教育出現了許多問題,產生了許多誤區, 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換一個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 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方法篇一

  一、走出寵愛過度的家庭教育誤區。

  家長們對孩子百依百順,要什麼給什麼,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需要,視孩子為心肝寶貝,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

  父母的愛心固然可欽可佩,但是父母們應該好好想一想,這樣“愛”孩子,後果會怎樣呢?作為父母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這樣做不僅傷害了孩子的心靈,還干擾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希望家長們在借鑑的基礎上,對幼兒愛得適當,愛得合理,愛中有教,教中有愛,這樣才能

  使幼兒得以健康成長。

  二、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誤區。

  把幼兒培養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願,也是廣大家長辛苦勞作的精神寄託。但是,不少父母對幼兒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對制約其成長的其他因素則很少過問。認為孩子只有上大學才有出息,才能出人頭地,於是整天讓三、四歲的孩子背唐詩、背宋詞、認漢字、算加減,扼殺了幼兒愛玩的天性,阻礙了幼兒的全面發展。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靈魂,發展幼兒的智力、培養幼兒的能力固然重要。 相反,若能從全面發展入手,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進取心、堅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兒相信自己的力量,並予以表揚和鼓勵;當幼兒在做某件事情、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廢時,就應及時地給予督促、鼓勵,使他們堅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遊戲中讓幼兒擔任某些他們不喜歡的角色,以使他們的行為服從集體要求等等,這樣就能使他們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發揮

  三、走出氛圍不良的家庭教育誤區。

  許多幼兒的性格、作風、行為習慣之所以很像父母,遺傳並非起決定作用,而主要是從父母的言談舉止、待人處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所以,有人也把這個時期的教育稱為“圖譜教育”。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現是良好的、適當的,幼兒看得見,學得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幼兒就會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並健康地成長起來。否則,正如魯迅所指出的:“父母的缺點,便是子孫滅亡的伏線,生命的危機。

  四、走出迫切“望子成龍”的家庭教育誤區。

  家長們對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龍”心切,期望子女有比自己更高的學問,更優的待遇,更好的聲望。因而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用過高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過早的進行“智力開發”,讓孩子念英語、背唐詩,剝奪了孩子幸福快樂的童年。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愛玩、愛動、自我約束力差的天性,家長不能不考慮這些因素,而盲目地讓孩子順著自己的意願去做。孩子不但不能實現家長“望子成龍”的美好願望,反而不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搞得一事無成。這時,倒不如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加以適當引導,變成有利因素,對他們將來的發展起一些積極的作用。

  方法篇二

  第一、拔苗助長,欲速不達。這類家長心是好心,就是不顧孩子的年齡特徵,過早地施教,在孩子蹣跚學步之際,就按自己調和的色彩來為孩子設計人生巨集偉的藍圖了,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父母說,咱孩子長大了,最抵弄個縣長、市長噹噹;祖父母說:咱這孫子一定要成為專家、學者、成為能人、名人。由於望子成才心切,只從家長自身的善良、美好的願望出發,過早地強迫孩子去學習他們毫不感興趣的東西,甚至是畫地為牢式學外語、彈鋼琴、練舞蹈,搞奧數,等等。“五花八門”的課後班,使孩子暈頭轉向,有的一個班下來再接著上另一個班,壓得喘不過氣來。這種做法,就是拔苗助長,剝奪了孩子玩的時間,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這是對孩子“既學習又玩耍”成長規律的違犯、是對童心的摧殘、對孩子天性的扼殺。要知道,做家長的只能通過某種興趣的培養訓練或誘導來發掘孩子的才能,從而達到家長的願望與童心和諧的統一,這才是明智的。

  第二、簡單粗暴,相信“不打不成才”。“不打不成才”是古人總結出來的育人“經驗”是一條腐朽的落後的教育觀念,有的家長卻居然抱著不放。這種簡單粗暴“棍棒”式的育人方法至今尚存,不能不令人深思和憂慮。社會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家長應該明白,對孩子施以棍棒或拳腳,這在法律上是不允許的;在實際教育效果上不僅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極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通過了解發現,有些個別的家長對孩子缺乏親情和責任感,為了個人安逸、省心,把孩子從學校接出來就送到補習班,認為這是最省事的辦法,有的家長髮現孩子不願寫作業,沒說上幾句勸導的話,拎起帚掃疙瘩攆著打孩子。

  現代社會已步入法制化的軌道,棍棒教育不但為法律所禁止,而且不能帶來良好的教育效果,它只會造成親情的遠離、淡漠,甚至造成更多的悲劇。理智的家長們,當孩子犯了錯誤時,要善於疏導,要多些親情地投入;要多些耐心地教誨;即使讓孩子氣你怒髮衝冠時,也切忌不要舉手就打孩子,請你一定讓那無情的棍棒遠離那天真可愛的孩子!

  第三、過於溺愛,疏於管教,放任自流。有的人在童年時養尊處優,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不為生活操心,不為生存發愁的日子。實踐證明,這樣的人,經受困難和挫折的磨練較少,心理比較脆弱,經不起風吹雨打,一遇挫折,容易產生過度的危機感和畏懼感,有的甚至受不了、思不開、脫不出,以致出現不良後果,令人痛心,令人惋惜。所以,我們今天教育孩子,雖不一定要“餓其體膚”但也可試試“勞其筋骨”。為此,我想在家庭教育中應該讓孩子稍稍懂得一些“臥薪嚐膽”的滋味,早點給孩子講一些“失敗為成功之母”的千年古訓。教育孩子懂得從小就要“立下不朽之言,立下不朽之功”的願望,從而立下“讀書報國”的偉大理想和決心,唯其這樣,多一些磨鍊,多一些挫折,才能鍛鍊孩子的生命承受能力,成為一個能立足複雜社會的心理健全的有用之人,以迎接世界未來的挑戰!

  第四、隨意比較,不承認孩子問題的差異性。家長們到一塊兒,喜歡把孩子擺在一起作比較,有的甚至當著孩子的面,數落孩子,揭孩子的短,這嚴重地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事實上,一個孩子一個樣,孩子間的差異是與生俱來的,沒有好壞之分,不存在可比性,不要隨意把自己孩子去和別的孩子比較,重要的是找出適合自己孩子的獨特的教養方式。一個老師對眾多的學生,還要注意做到尊重個別差異;在家庭,父母面對著的只是一個孩子,尊重孩子的先天差異和個性更是可行而且必要的。父母責任是接受、理解孩子的秉性積極的、消極的正確引導,在不影響集體利益的前提下,為孩子提供充分發揮才能的機會。

震驚中國日本教育孩子的方式
抓住時機教育孩子
相關知識
走出教育孩子的誤區
現代家長教育孩子的誤區有哪些
教育孩子的誤區案例有哪些
父母教育孩子的誤區
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誤區
父母教育孩子的誤區有哪些
單親家庭教育孩子的誤區是什麼
單親家庭教育孩子的誤區是什麼
教育孩子新誤區
父親教育孩子的錯誤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