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為什麼點蠟燭?

General 更新 2024-05-24

過年時家裡的蠟燭點燃之後變成了花似的是什麼預示

沒有預示

過年點蠟燭的小故事

過年的故事

——無聲

農村人有一句話叫:小孩過年,大人過難。這話算是說對了。在那些飢寒交迫的日子裡,過年的確是過難。過年留給人的盡是些辛酸的記憶。

打我記事起,家裡糧食似乎總不夠吃,沒菜沒肉的,年過得寡淡無味。有一年,好不容易有了肉吃,卻還是沒有爆竹響。

儘管這樣,我還是喜歡過年。一踏入臘門檻,就整日跟在媽屁股後面問:“媽呀,咱啥時候過年?”

其實,我識數呢,知道離過年還有幾天。我是想提醒媽,村裡好些孩子都添了新衣服,我想我們也應該有。

媽聽懂了我的意思。媽說:“啥時候有錢了,媽一定給你做一身新衣服,比村裡那些孩子的都要好。”

媽一句話把我拉回了現實。我說:“媽,我不跟人家比,只要有衣服穿,能蓋住屁股就行。我褲子上爛了好幾個口子,上操時都不敢放開步子跑。”一句話,惹得閤家人圍坐在一起傷心落淚。

離過年還足足有十天時間,我們卻無論無何等不及了,一個勁地催促媽快點蒸饃捏飯。我們早把買衣服的事拋在了腦後。想衣服是富人家孩子的事,窮人家孩子過年只要有肉吃、有爆竹響就行。在我的印象中,媽很少叫我們失望。有媽在,我們從來就不擔心過不了年。儘管一個冬天吃的都是紅薯面饃、紅薯面餄餎和紅薯面油糕,但我們還是對過年能吃上白麵和大肉深信不疑。我們有世界上最會過日子的媽,她總有法子把白麵留到過年吃,留到最需要的時候吃。她知道什麼時候該吃什麼,什麼時候不該吃什麼。

過年了,媽變魔術似的掀開面甕,舀出大半盆面。我們一個個眼睛瞪得大大的:“哇,咱們家原來還有這麼多白麵!”

“可是媽,面甕它早就空了呀!”

媽笑而不答。

媽挽起袖子開始和麵。面的芳香溢出來,空氣一樣向四面散開去。我張開嘴巴深深地吸了一口,面香順著氣管進到肺裡,我的全身上下立馬為這香味浸透了。我不停地吸,把肚子吸成了大氣球。我捨不得這香味溜走。

“媽,過年這麼好,為什麼人不天天過年?”我禁不住內心的喜悅。

媽忍俊不禁:“天天過年,那叫敗家子!”

媽頓了頓說:聽人說闖王李自成剛進入北京那陣,整日花天酒地的,卻還是不滿足。一日就問部下:天底下啥事情最好?一將領回說:過年好。闖王想想說:既然過年好那咱就天天過年……十五天後,闖王被趕出了北京城。人都說闖王命裡有十五年江山呢,結果卻只坐了十五天。他這是把一年當一天過了!

我還小,還有許多事情沒有經歷過,當然不希望一下子把年給過完了。我說:“媽,我往後不再向你要好吃的了,我一定要好好上學,長大後讓你也像模像樣地過上個年!”

媽聽後忍不住哭了。媽一隻手摸著我的頭,眼淚啪啦啪啦地往下掉。我仰臉問媽:“你不相信我嗎?”

“信、信,媽怎麼會不相信自己的兒子呢!”媽使勁拍著我的肩膀,眼裡亮光光的,好像真的過了一個心滿意足的年。

這一年就這樣過去了,它過得寒磣卻不失喜氣。

接下來一年,村人把日子過忘了。三十剛到就早早把年過了,過年那天出去走親戚,走到路上見不著行人,這才發覺年過錯了。人們從四面八方返回村子時已是晌午。年過去了,但人們又不能倒回到過去,為自己過個年。

農村人不看黃曆,記錯日子是常有的事,但像把過年這樣重要的日子弄錯卻是絕無僅有的。這一年就這樣從人們眼皮底下神不知不覺地溜掉了,而它原本可以過得更充實、更富有,但由於我們的一時疏忽,它卻被永遠地漏掉了。它空在生命裡,讓我們的人生顯得不夠完整,總覺著比別人少了點什麼。多少年以後,我對這件事仍然耿耿於懷:這年怎麼過得這麼荒唐!

往後幾年,弟妹相繼上學了。一個家要同時供五六個學生上學,這在當時再富有的家道也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媽一年到頭不停忙,把種糧都賣了還是不夠開銷。媽有些怕了。媽盯著我們幾個不住地看,就好像我們不是她的孩子。

好久......

正月15 、 牆角點蠟燭、怎麼回事。

祭祀先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還有的地方還叩拜玉皇大帝(中國民間信仰中的最高之神)、王母娘娘(玉皇大帝的妻子)。供品有羊、五碗菜、五色點心、五碗飯、一對棗糕、一個大饃饃,俗稱"天地供"。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人們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祖先、諸神拜年。  祭獻禮儀包括上香、讀祝文、奉獻飯羹、奉茶、獻帛、獻酒、獻饌盒、獻胙肉、獻嘏辭(福辭)、焚祝文、辭神叩拜等。有的地方在焚帛燒錢紙時,主祭要在神前獻上一杯酒,然後由禮生送至焚帛處,將酒酹在上面,酹時將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獻上錢帛之虔誠。在祭祀過程的重要環節,還幾次鳴鑼擊鼓或絃樂伴奏,為祭禮增添熱烈。氣氛。祭禮結束後,將豬肉、羊肉等祭品分給參祭代表。也有將祭品用於宴請參祭人員,只給少數的行祭人員與鄉紳、長老等發點祭品。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後人。但因各地習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飯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時前後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開家門前祭拜;而臺灣地區是在除夕午後,進行一年中最後一次祭拜祖先。還有的地方初一在家裡祭拜之後,還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墳祭祖的,俗稱墓祭,主要是在墳地燒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親人的墓地祭拜。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麵,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保存了。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種鬼神二類。祭祀乃起源於商朝,商人認為鬼神有很大的權威,能夠決定人們的命運,所以他們十分崇敬鬼神。他們把鬼神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類,且以人鬼-祖先為祭拜的主要對象。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因此他們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誠祭祀。這種崇拜祖先的觀念一直延續到現今,形成我國文化的特色。再者,東漢時的丁蘭(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為生,常因母親未能按時送飯,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見烏鴉反哺恩情受感,見母前來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舉,於驚慌之餘,竟投河自盡。丁蘭救援不及,只得一木,於是以之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舉流傳民間,亦形成日後人們祭祖之習俗的由來。     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節日。據史書記載......

過年燒香燭點不燃有什麼諱

沒忌諱 ......燒香是表示 : 戒定慧 蠟燭是表示 : 燃燒自己 照亮別人 ......

只要虔誠心 拜佛 禮佛 ,無論燒香或者蠟燭 要是條件不許可 可以不點 ,這個不用想得太多....

十五晚上為什麼要點蠟燭?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春節之末,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在北方,尤其是在天津,元宵節除了吃元宵、賞燈之外。京津兩地的人還喜歡在家中掛上中國結。

作為津門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喬香閣一直堅持“中國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經營特色,以經營文化用品為主。1989年,以經營中國結為主的喬香閣落戶古文化街。20年來,喬香閣適時擴大經營範圍,並將銷售渠道擴展到了德國(布萊梅、柏林、呂貝克) 日本(大阪)馬來西亞(巴生、吉隆坡)等地。在同類化商店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喬香閣始終站在顧客的立場上,堅持以新產品和高品質吸引中外顧客。

元宵節,亦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這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人們對此加以慶祝,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或者“燈節”。

死人第一年過年點什麼顏色蠟燭

應當是白色的。

正月十五每個門口都點蠟燭嗎

人死後過年會回來嗎在他的相片前吃飯點蠟燭可以嗎。

建議不要嘗試。。

也許回來的不是他。。

是別人也不一定。

過年觀音菩薩前點幾支蠟燭

以下請了解:

佛臺和上香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家裡最好供奉一個佛臺,可以請一尊觀世音菩薩。

佛臺的基本擺設要求:1.不能靠近廁所(家裡廁所平時要把門關上)。2.不能正對廚房。3.不能放在電視機上面。4.位置不能太低或太高,是人站著微微仰頭看的方位(如果太低,可以用較為莊重精美的盒子把佛臺墊高)。5.要有油燈、要有水(有幾尊佛菩薩就要有幾杯水,水每天要換一次,不能用自己的嘴巴去碰杯子)。6. 要有香爐,每天早晚各上一次香,最好固定上香的時間,最佳上香時間是早晚6點、8點、10點。如有條件的話可以供新鮮水果、鮮花;佛臺的方位最好是坐南朝北(南半球)或坐北朝南(北半球),其他方位也是可以的。

如果暫時沒有辦法供奉佛臺,或者出差在外的時候,可以上心香。

方法:心中觀想以下:已經供養的佛菩薩像或最喜歡的菩薩形象在自己前方,點油燈、取香點燃,雙手合香碰額頭,插香於香爐中,跪拜,同時心中祈求。

注意:除非家中有長期供奉的佛菩薩,才可以上香。否則電腦屏幕上的佛菩薩像,經書中的佛菩薩像或其他類似的因為沒有長期供奉沒有開光,沒有菩薩的氣場。對著這類上香,等同於對天地上香,過往各路神靈都有,都有可能拿走,會有風險,而且可能會惹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相關問題答案
春節為什麼點蠟燭?
元宵節為什麼點蠟燭?
財神為什麼點蠟燭?
春節為什麼重要?
春節為什麼要包粽子?
春節為什麼很重要?
過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
春節為什麼放鞭炮作文?
春節為什麼給紅包?
過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貼春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