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有端午節?

General 更新 2024-05-29

為什麼會有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版本,流傳最廣的是為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丹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為什麼說是中國傳統節日呢?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

原。”對於端午節的來歷,最普遍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唐代褚朝陽有“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的句子,道出了端午時節人們對屈原的懷念。因為紀念屈原的緣故,端午節被賦予了詩意。解放後曾一度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

“中國人民對屈原的道德觀念和人生理想有著高度認同”

“‘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屈原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走出了‘小我’。他是歌唱這個民族、土地和國家的詩人。”楊堅是一個酷愛詩歌的“80後”文學青年,在他看來,表達愛國情懷的詩更能感動千百年來的無數中國人,“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陸游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等,都表達了同樣的感情,所以被歷史銘刻。”

有人說,一個民族世世代代以節日的形式紀念一位詩人,不僅說明屈原有著感人至深的文化力量,也說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很早就富有詩意、審美力和愛國憂民傳統的民族。

“屈原報國無門,忠而見謗,所以用自沉汨羅的方式殉國,其實也是殉他心中的崇高理想。歷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節都要寫詩作賦,以表達對屈原的緬懷。民間的紀念活動更加豐富多彩,逐漸形成了一種遍佈全國的文化習俗。這說明中國人民對屈原的道德觀念和人生理想有著高度認同

端午節為什麼要叫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穿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

為什麼中方端午節過十五

在我們的中國有著許許多多古老的傳統節日,現在我為大家說說端午節吧!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是我們中國十分隆重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前的舊習俗,直到現在人們還在過端午節,它是紀念我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了,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還有有趣的划龍舟比賽呢!奶奶在家已經煮好了香噴噴的粽子,打開鍋蓋滿屋都飄著粽子的清香,讓我聞得口水直流個不停。我迫不及待地剝開粽子葉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真是回味無窮呀!

為什麼叫端午節,它是怎麼來的? 20分

屈原

中國與韓國的端午節,中國為什麼會輸,

輸在了意識上。。。輸在了對自己文化的保護意識上。

人家先下手了。並且全民皆兵的參與了。。

而那個時候中國還沒當回事。等人家弄了以後咱們在提出抗議。

比如

中國。韓國。日本都有各自的武術。

但是韓國只有跆拳道,他們重視 所以奧運會項目裡有跆拳道 全世界都有跆拳道道館。

日本有空手道,所以外國空手道道館也很多。

中國呢?有眾多的流派 有悠久的歷史 但是卻沒能好好的宣傳。世界上只知道中國功夫。具體中國功夫是什麼就不知道了。。

中國的活字印刷術,我們從小就學。是我們發明的。但是咱不知道去宣傳。去申請。

所以韓國就先去聯合國說。活字印刷是他們發明的。然後老外就裁定是他們發明的了。。。

在咱們罵韓國人無恥的時候。。也要檢討自己。

你自己都不珍惜自己的文化。自己都不對自己祖先的發明感覺到自豪。

你怪別人有什麼用??

日本人現在玩命的歪曲中國的歷史。你中國人不努力的澄清。

反而在家裡排一些 手撕鬼子 手榴彈炸飛機 這樣的片也是一種賣國行為

為什麼要把端午節定為法定節假日?

因為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立為法定節日很的意義,一是弘揚中國文化,二是讓大家不要忘本,忘記中國的傳統,在傳統節日裡能與家人共渡

其實還有原因就是現在韓國小比在跟我們搶注這個變龔他們國家的世界文化遺產!所以,非常有必要立為法定節日

中國人為什麼過端午節?

〈蠖嗍?洩?瞬⒉桓忻埃??嗽諭?下釗慫鎰又?庖裁揮惺裁錘??さ惱?叱鎏ǎ?涫嫡獠攀欽?5模?蠊?芑岜恍」?爰欽嫉惚鬩耍??行┍鬩四苷跡?行┍鬩蘇疾壞茫?頤搶獻孀諦睦鐗畝?魎?竊趺茨芡檔米唚兀亢罄淳菟等思疑暱氳牟皇侵洩?畝宋緗冢?皇悄掣隼嗨頻慕諶眨??災洩?朔⒀鍃舜筧瞬患菩∪斯?鬧謝??趁賴攏?麼聳虜渙肆酥?恕

但這個某些人提了醒,端午節需要實現某種意義上的復興,否則他們就沒飯碗了,只是他們比起看重端午節更看重自己的飯碗,致使他們在復興端午節的問題上一錯再錯。舉個通俗的例子,郭德綱和其他一些相聲大腕兒都呼籲振興相聲,但他們卻有一個本質上不同,郭德綱是把傳統的相聲撿起來,然後加工成符合當今社會需求的相聲,來吸引觀眾,而那些大腕兒則是把責任推給了觀眾,要求觀眾無論樂不樂意都要來支持,這樣相聲演員才能有動力去發展相聲,這當中的差別,稍稍有IQ的人自然都能比較出個高低。

如今我們的端午節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也許不光是端午節,很多傳統的節日都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有人說那是因為傳統文化不景氣,於是呼一批專家學者站出來要給社會惡補傳統文化知識,這看上去像那麼回事兒,其實不然,二者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屈原多偉大,我們從端午節就可以看出來。在中國歷史上愛國的仁人志士有很多,大詩人、大辭人更是數不勝數了,但為了一個人而專門設立一個節日,並由古及今幾千年不斷實在是罕見,這是連大聖人孔夫子都沒有這待遇。

但如果你比較現在的端午節和古時的端午節,那可是大不一樣。我們現在過端午節有多少是為了紀念屈原?一家人坐在一起有多少會暢談一下屈原的生平往事?有多少人能分得清粽子是給屈原的亡魂吃的,還是給魚蝦吃的?誰能說得出門上插艾蒿,手上綁五彩線與屈原有什麼關係?我想很少有人能答出以上的問題,但這就說明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漠視麼?也許有人會說是,但我卻不贊同。

傳統文化節日的產生肯定是因為某個原因,但人們延續過節的習慣卻並不一定也延續了那個原因,這句話可能難理解,舉個例子,過年放鞭古時說是為了嚇跑“年”獸,那是為求平安,但如今放鞭本身就意味著好彩頭,所以人們就給放鞭賦予了很多新的含義,而以前那個嚇跑“年”獸求平安的目的倒是弱化了。就是西方人也不例外,聖誕節裡除基督徒外想起耶穌他老人家的人會有多少?更多的還不是想起老婆孩子的音容笑貌,想回到溫馨舒適的家?有多少願意在這一天陪著一個十字架上的聖子度過呢?難道我們說西方人也不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麼?

我們看官方的端午節過法,也存在問題。按理說屈原受到人們尊敬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拳拳報國之心,但是我們的官方很模糊,單純的歌頌屈原開楚辭先河的功績,尤其是穿著什麼漢服紀念屈原,這讓人感覺有些可笑,因為很不倫不類的,傳統兩個字也太不被尊重了。而所謂的專家學者還做了這樣一件事兒,就是研究屈原的投江自殺是愛國還是懦弱,我覺得我們沒有必要去爭論,因為無法感同身受,我們覺得我們可以忍辱負重、東山再起,那是絕對的站著說話不腰疼,歷史只能參考,也只能想像,可如果你把歷史用現代思維去強加古人那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我想,如果想依靠端午節來複興屈原精神是不可取的。端午節真正的現實意義在於它讓人們可以有個理由團聚,當中延續下來的那些習俗,也正是我們這個民族世代不分離所擁有的一個紐帶的具體體現,因為這是一個小到一個家庭,達到一個民族的延續的象徵。同樣,想依靠惡補公眾傳統文化知識以求復興端午節也是不可取的。我們不是為了一個節日而延續一種文化,文化就是文化,文化的意義遠大於一個節日。我們該研究什麼是屈原,什麼是屈原精神,屈原該怎麼樣出現在我們面前,屈原精神該如何......

端午節為什麼是我國獨有的世界文化遺產

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時間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然而,專家稱這不是壞事。 “韓國申遺成功對我們的端午文化不會有什麼衝擊,無形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我們的文化傳統被別國認同,我個人認為不是一件壞事。”這是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魁立25日上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的。

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從去年開始已經上演,受到廣泛關注。人們所期盼的當然是中國的端午節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目的是加大我國的傳統文化保護力度。而如今韓國獲勝,多少有一種失望的感覺。兩國都希望自己能獲取勝,如果從端午節起源來看,我國的端午節最應該被批准。因為端午節起源於中國。

端午節俗稱端陽節、端午節、天中節,除我國漢族外,還有滿、蒙、藏、苗、彝、畲、錫伯、朝鮮等約28個少數民族都慶祝這個節日。我國的端午節很早就傳入了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家,這些國家至今還在歡度端午佳節。實際上,韓國所獲勝的江陵端午節本來就源於我國遠古的祭龍日,它的遠古文化蘊涵是用龍的威懾力驅除所有的災疫邪祟。從時令上看,“端午”為“陽極之日”,故《風土記》曰:“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時為天中節,故作種種物辟邪惡。”

端午節起源於我國是不爭的事實,應該說,此前普遍認為亞洲國家是絕對不可能申請成功的(當然這是後話)。因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需要具備惟一性、完整性和真實性這三個特點。其他國家的端午節不滿足前兩個條件。而如今韓國的江陵端午節被批准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多少有點出乎意料。然而,韓國的申請成功憑藉的就是自己的保護與重視程度,從這點來看,我們是不能比的。

韓國申請成功“不是壞事”,原因如專家所說: “江陵端午祭其實與我們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韓國的端午祭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與中國人吃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惟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這倒不見得,復旦大學文博系民俗學研究者胡志祥副教授就有不同看法:“ ‘端午節’和‘端午祭’並沒有本質區別。文化包括核心部分和影響部分,在傳播過程中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在這期間,往往是核心部分保留了下來。端午節在中國本來就是祭祀活動,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部分就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雖然在韓語中,‘祭’和‘節’的意義有所差別,但是在‘申遺’時,無論端午節還是端午祭,都應該用英文的FESTIVAL(節日)表示。”

無論說法如何,端午節起源於我國是不爭的事實!祖宗留下的遺產落敗了,我們以何顏面笑談“這不是壞事”?說出口還真有一種心虛的感覺。在去年韓國開始申請江陵端午祭為世界遺產,在前不久韓國某公司將“端午節.cn”這一中文域名搶先註冊時,都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不是滋味”,而今韓國申遺成功,也許大多數人也是——“不是滋味”。如果說好處在於它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示,把傳統的文化活動注入了現代的元素,並得到國際認同,對於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借鑑意義。那麼,我們的端午節(而不是某國端午節)達到國際認同還有一段漫長沉重的路子要走。我們不由的去思考,我們的落敗其實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反省我國情況就會發現,我國節日體系的文化特色顯得不足,洋節日侵襲嚴重,人們多是追捧外來節日文化而對自己民族的卻缺少認識,更談不上喜愛和保護。這次韓國申遺成功的板子剛好打在我們的臉上,猶如韓國的影視劇將我們的專利賣給中國一樣——這板子打得好,也打得不是滋味。

筆者覺得,端午節不因外來節日文化而被忽視,也不因感情深淺......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為什麼有端午節?
中國為什麼有城管?
《中國為什麼有前途》讀後感 ?
中國為什麼有那麼多假貨? ?
為什麼叫端午節,它是怎麼來的? 20分?
中國為什麼沒有總統?
中國為什麼沒有旅編制?
中國為什麼沒有通姦罪?
中國為什麼只有一個黨?
中國為什麼沒有免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