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為什麼進行長征?

General 更新 2024-05-22

紅軍為什麼要長征

紅軍長征,是在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情況下發生的,也是在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嚴重危機的情況下發生的徐佔權說,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但國民黨蔣介石仍頑固堅持其“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調動100萬大軍“圍剿”紅軍和各蘇區,其中以50萬兵力直逼中央蘇區。在“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最終失敗,紅軍從而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如果繼續採取毛澤東為紅軍制訂的戰略戰術原則,粉碎敵人的第五次大規模‘圍剿’是有可能的。”徐佔權解釋說,一方面,蔣介石雖然調集了50萬兵力、採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新戰略,但同時也面臨著財政拮据、抗日反蔣運動日益興起、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各帝國主義國家由於在華利益不同與蔣的衝突不斷加劇等嚴重問題。另一方面,紅一方面軍和中央蘇區的人民群眾經過多次反“圍剿”鬥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以毛澤東為首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蘇區得到鞏固和擴大,經濟迅速發展,紅軍和地方武裝迅速壯大,為打破敵人的第五次“圍剿”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然而,“左”傾冒險主義斷送了這樣的有利局面。1933年初,以博古為首的中共臨時中央從上海遷入中央蘇區,一味命令紅軍和地方武裝“以革命的進攻來粉碎反革命的進攻”,竭力推行“左”傾冒險主義進攻路線。

完全脫離中國實際情況的進攻路線的錯誤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徐佔權認為,這種完全脫離中國實際情況的進攻路線的錯誤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反對實行“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主張“禦敵於國門之外”。博古、李德等人無視敵強我弱的現實,照搬外國經驗,反對人民戰爭,主張純粹依靠主力兵團的所謂“正規”戰爭。黎川戰鬥中,紅軍防守兵力薄弱,毛澤東認為應放棄黎川、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但“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要部隊死守黎川、不能喪失蘇區的一寸土地,命令紅軍主力在敵軍主力和堡壘之間連續尋戰近兩個月,結果不但未能收復黎川,反而使部隊遭受很大損失。

第二,反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主張實行“左”傾關門主義。正當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陷入被動之時,國民黨第19路軍將領聯合李濟深等國民黨內反蔣力量,在福州成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公開與國民黨政府決裂。“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拒絕了毛澤東向敵人後方進攻的建議,並堅持“福建人民政府”不是革命的而拒絕支援19路軍。

第三,反對運動戰,主張實行陣地戰。李德提出的堡壘對堡壘和“短促突擊”理論,限制了紅軍的機動性,使得紅軍不能積極、主動地調動敵人,而只能守株待兔式地等敵人出碉堡而實行“短促突擊”。在歷時18天的廣昌保衛戰中,紅軍斃傷俘敵2000餘人,自身卻傷亡5000餘人,約佔參戰人數的五分之一。彭德懷曾批評說:“這種主觀主義,是圖上作業的戰術家。”

第四,沒有適時舉行戰略轉移,而是繼續主張同強敵拼消耗。廣昌保衛戰失敗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雖然討論過戰略轉移問題,但由於意見不一致,特別是共產國際模稜兩可的表態,致使軍委未能果斷作出決策,紅軍奉命展開分兵作戰、全線抵禦,結果為敵所制,陷入了更加被動的境地。

第五,倉促舉行戰略轉移,致使第五次反“圍剿”最終失敗。在中央蘇區難以繼續支撐紅軍抗敵的情況下,“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才被迫放棄在蘇區內抵禦敵人的原計劃,決定於1934年10月底或11月初,沿紅6軍團前進的路線實行戰略轉移,準備到湘西北與紅3軍和紅6軍團會合,而後從外部實行反攻、恢復中央蘇區。然而,在敵人於9月底向蘇區中心區發起總攻......

當年紅軍為什麼要長征?

當時國民黨圍繳共產黨又由於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同時留下部分紅軍就地堅持游擊戰爭。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為了給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索道路,命令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10月,紅六軍團與紅三軍(後恢復紅二軍團番號)會合,並創建了湘鄂川蘇區。

紅軍為什麼進行長征

由於1934年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造成了中央蘇區被四面圍困。於是不得不逃離國民黨重兵包圍的江西,轉移到離南京千里之外的陝甘寧,來保存實力。而且途中湖南有薛嶽部,廣西有李宗仁和白崇禧部,四川有劉湘部的夾擊,只能到陝西,而且當時陝北有劉志丹的紅軍接應。

在紅軍長征過程中,黨的政策與策略也得到了適時的調整。長征開始後,黨中央逐漸排除了共產國際的影響,毅然實行與上層人物進行統一戰線的政策。紅軍長征過程中,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和國內複雜的階級矛盾,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抗日的大旗,正確處理長征與抗日、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的關係,把紅軍的戰略退卻和北上抗日有機地結合起來。紅軍沿途廣泛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的主張,提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號。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10月1日正式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名義在法國巴黎出版的《救國報》上發表。宣言號召全國同胞團結起來,停止內戰,抗日救國,具有了上層統一戰線與下層統一戰線相結合的思想。1935年12月,中央紅軍長征剛剛到達陝北,中共中央就召開了著名的瓦窯堡會議,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隨後,中共中央提出聯蔣抗日方針,併為此調整了各項具體政策。政策與策略的適時調整,表現出中國共產黨高超的駕馭複雜政治局面的能力,為紅軍長征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抗日戰爭,紅軍為什麼要長征?

反受到,王明、博古的左傾錯誤的指導,導致紅軍被圍無法突圍。在生死存亡的關鍵為了保存革命的火種,所以決定大長征。後來在著名的遵義會議肯定了,先前毛澤東的正確指導方針,否定了王明等一干人等的錯誤思想。是我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圍剿失敗,長征迂迴到安全的大後方。不得已的辦法

紅軍為什麼要進行這二萬五千裡的長征

紅軍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由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會合後組成)、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方面軍分別從各蘇區向陝甘蘇區的戰略撤退和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在二萬五千裡,因此長征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徵。國民黨稱此為“流竄”。

1933年10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動員近100萬國民革命軍圍剿各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農村根據地,並以50萬兵力重點進攻中央蘇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要控制地區)。

在前四次戰役中,由於實施毛澤東的運動戰方針,國民政府軍沒有達到預定目標,均以撤退告終。在第五次戰役中,由於毛澤東失去領導權,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原名秦邦憲)採納蘇聯軍事顧問李德的建議,放棄過去四次反“圍剿”鬥爭的積極防禦方針,將這場戰爭定性為國共之間的決戰,採用軍事冒險主義,提出了“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口號,要求紅軍在根據地之外抵抗國民革命軍,決定在國民黨之前搶先行動,發動所有紅軍展開全面進攻,並爭取蘇維埃在全中國的勝利。但中央蘇區只有10萬左右的正規軍和數萬游擊隊,在搶先進攻後不久即遭到巨大損失。這時共產黨方面決定進行陣地防禦,輔以“短促突擊”(短距攻擊),意圖抵擋國民革命軍的前進。但這個行動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不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府瑞金的北大門廣昌陷落,紅軍死傷一萬餘人。紅軍的最初計劃是從南線突破國民黨軍的封鎖,到達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

由於當時臨時中央的領導者,在指揮中央紅軍實行戰略轉移和突圍的時候,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錯誤,且將各種儀器均隨軍攜帶,導致行軍隊伍緩慢。紅軍雖然英勇作戰,連續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但是自己也損失慘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時,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由出發時的10萬餘人已經銳減至3萬餘人。而且這時國民黨已判斷紅軍將沿湘桂邊境北上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戰略意圖,調集重兵,企圖把中央紅軍一網打盡。在這革命的危急關頭,在毛澤東等人的力爭之下,中央紅軍改變了原先的戰略計劃,決定爭取主動,向敵人防禦薄弱的貴州前進。

中共為什麼要進行長征?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同時留下部分紅軍就地堅持游擊戰爭。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為了給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索道路,命令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10月,紅六軍團與紅三軍(後恢復紅二軍團番號)會合,並創建了湘鄂川蘇區。

從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的整整兩年中,中國工農紅軍離開了原來的根據地舉行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徵。長征中,紅軍斬關奪隘,搶險飛渡,殺退了千萬追兵阻敵,翻越了高聳入雲的雪山,跋涉了渺無人煙的草原,其神勇艱苦的精神,充分顯示了共產主義運動無比頑強的生命力,表現了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無堅不摧的戰鬥力量。

但是,為什麼要舉行長征?紅軍為什麼能夠勝利地完成這個偉大的壯舉?其中卻有許多經驗教訓值得記取。

黨中央六屆四中全會以後,開始了土地革命時期以王明為代表的第三次“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對黨的統治。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的中央根據地黨代表大會和一九三二年十月的寧都會議,根據六屆四中全會的錯誤綱領, 汙衊毛澤東同志的正確路線為“富農路線”和“極嚴重的一貫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並改變了中央根據地正確的黨的領導和軍事領導。到一九三三年初,臨時中央因為白區工作在錯誤路線的領導下遭受嚴重損失,而遷入中央根據地,更使錯誤路線得以在中央根據地和鄰近根據地進一步地貫徹執行。

“左”傾路線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歷史階段的任務和界限,主觀地急於要超過民主革命;低估了農民反封建鬥爭在中國革命中的決定作用;主張整個地反對資產階級以至上層小資產階級。第三次“左”傾路線更把反資產階級和反帝反封建並列,完全否認由日本侵略所引起的國內政治的重大變化反而把同國民黨反動統治有矛盾,而在當時積極活動起來的中間派別斷定為所謂“最危險的敵人”。他們不瞭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的特點,不瞭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不瞭解中國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長期性,就從而低估了軍事鬥爭特別是農民游擊戰爭和鄉村根據地的重要性,錯誤地要求紅軍奪取中心城市。

但是因為毛澤東同志的正確的戰略方針在紅軍中有深刻影響,在臨時中央的錯誤路線尚未完全貫徹到紅軍中以前,一九三三年春的第四次反“圍剿”戰爭仍然得到勝利。而在一九三三年底開始的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極端錯誤的軍事路線就取得了完全的統治。一九三四年一月召開的六屆五中全會,是第三次“左”傾路線發展的頂點。這時,他們錯誤地認為“中國革命危機已到了新的尖銳的階段——直接革命形勢在中國存在著”;認為第五次反‘圍剿”的鬥爭“即是爭取中國革命完全勝利的鬥爭”。第三次“左”傾路線在軍事上也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在建軍的問題上,把紅軍的三項任務縮小成為單純的打仗一項,要求不適當的正規化,把當時紅軍的正當的遊擊性和運動性當作所謂“遊擊主義”來反對;又發展了政治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在作戰問題上,它否認了敵強我弱的前提;要求陣地戰和單純依靠主力軍隊的所謂“正規戰”;要求戰略的速決戰和戰役的持久戰;要求“全線出擊”和“兩個拳頭打人”,反對誘敵深入,把必要的轉移當作所謂“退卻逃跑主義”;要求固定的作戰線和絕對的集中指揮等,總之是否定了游擊戰和帶遊擊性的運動戰,不瞭解正確的人民戰爭。

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開始時實行了進攻中的冒險主義,洵口遭遇戰偶然獲勝,“左”傾機會主義者更以此為據,陳兵敵區,實行“禦敵於國門之外”的錯誤方針。

這時,福建事變發......

紅軍為什麼要長征?

關於長征,現在通行的官方解釋是北上抗日,是在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情況下發生的,也是在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嚴重危機的情況下發生的。其實真實的原因更多的應該是後者,當勝利者根據自己的意願粉飾曾經的歷史真相的時候,對於經歷那場長征的人來說,雖然他們享盡哀榮,但是長征並不是他們的的本意,他們也沒有想到過要經歷那些苦難和取得那樣的輝煌。

1927年秋收起義後,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開創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從1930年10月到1931年9月,紅軍先後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三次“圍剿”,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據地。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中央蘇維埃政府的建立,標誌著共產黨人要建立一個以瑞金為核心基地並且最終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計劃的正式開始。但是,1933年初,以博古為首的中共臨時中央從上海遷入中央蘇區,一味命令紅軍和地方武裝“以革命的進攻來粉碎反革命的進攻”,竭力推行“左”傾冒險主義進攻路線,開始了中央蘇區的噩夢。於是,在第四次反圍剿僥倖成功之後,第五次反圍剿以紅軍的失敗和元氣大傷使得中央蘇區在劫難逃,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央紅軍撤離蘇區,開始了沒有方向的戰略撤退,當時對於紅軍來說最重要的是生存下來的問題,直到1935年初的遵義會議,毛澤東重新奪回領導權,紅軍的為了生存的逃亡才開始活色生香,開始精彩起來。而即使在這個時候,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戰開始的七七事變還有六年半的時間。我們甚至可以這樣假設,如果紅軍粉碎了第五次甚至後來的七七八八次反圍剿的勝利,所謂北上抗日就永遠不可能發生。以成敗論英雄是中國的現實,但是,對於長征的開始,誰能否認是因為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蘇區已經無法立足,只有出走去爭取紅軍生存這樣一個歷史現實呢。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七百多座縣城,紅軍犧牲營以上幹部多達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連綿起伏的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紅軍為什麼要長征

自古以來,中國各個時期都存在土匪,但他們一般不叫自己土匪,一般會起一個別的名字,譬如“黃巾軍”、“大西軍”、“太平軍”、“紅軍”。這些土匪不從事生產勞動,那他們靠什麼吃飯?當然就靠搶劫。要搶劫窮人還是富人?窮人哪有什麼可以搶劫的?當然是搶劫富人了,於是他們往往捏造出一套理論,說富人“為富不仁”,要“劫富濟貧”,要“打土豪分田地”。實際上,大多數富人是靠自己的辛勤和努力致富的,而土匪利用的是窮人的嫉妒心和仇富心理,煽動窮人加入土匪的行列進行搶劫。自古以來,形成規模的土匪基本上就是這個套路。他們殺人放火、姦淫擄掠、無惡不作。

所謂的“長征”,搞得好像雄赳赳的樣子,其實就是這些土匪被官軍擊敗後,四處潰逃,就是“土匪逃竄”、“萬里逃竄”,就是逃命,就是潰敗。紅軍並沒有從事生產勞動,在逃竄過程中,如何解決數萬人的吃飯問題?一路搶奪沿途百姓的糧食,百姓不堪其擾。終於僥倖逃到了陝北。

他們後來說自己是要“北上抗日”,那是忽悠,紅軍從沒有參與抗日戰爭,日軍在華北、東北,而紅軍逃竄到陝西,陝西哪來的日本鬼子?後來這些土匪被收編為八路軍、新四軍,總共消滅了851個日軍,消極抗日啊!新四軍還勾結日軍,與日軍進行“糧食換武器”的交易,共同對付國軍,因此是漢奸。你百度一下“糧食換武器”就知道了。

相關問題答案
紅軍為什麼進行長征?
紅軍為什麼要長征 ?
為什麼進行三大改造?
為什麼進行營改增?
為什麼進銀行?
劉進榮為什麼殺鎮長?
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什麼要長征 ?
為什麼銀行進賬明細收入在貸方支出在借方 ?
為什麼中行網銀登不進去 ?
紅掌為什麼只開一茬花,並且葉子越長越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