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為什麼離開劉備?

General 更新 2024-06-04

徐庶後期為什麼不回劉備這裡

徐庶不回劉營有三條理由 徐庶是《三國演義》裡的一個次要人物,是為諸葛亮的出山作鋪墊的,但他的形象被寫的十分生動,到現在還流傳著一個關於他的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徐庶,字元直,少時好學擊劍,曾為人報仇殺人,被官府緝捕,逃脫後化名單福,折節學文,大成之後,劉備拜其為軍師,小顯身手,即退了來攻的曹兵,為曹操所注意,終於被其騙到許都,最後默默無聞老死門戶,這就是《三國演義》裡徐庶的經歷。

徐庶為人極為俠義,這可以從其為人報仇殺人看出來,但也可以看出他性格衝動,他後來被程昱以一紙偽書騙到許都,也可以證明這點。他到許都後,老母因此羞憤自盡,但他在老母死後,雖然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可也就此沒有再回劉備那。許多人為此惋惜,不知道他為什麼不回去,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徐庶走馬去曹營時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諸葛亮對劉備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他已經可以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了,徐庶雖然在先前也曾為劉備立過一些功勞,但怎麼也不能和他相比,所以如果徐庶重回劉備那,應該身居諸葛亮之下了,以徐庶的性格,這恐怕是他未必可以忍受的。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但三個諸葛亮在一起未必比只有一個諸葛亮好些,看龐統到劉備手下時就因為和諸葛亮爭功而命喪落鳳坡下,徐庶去了又能怎麼樣呢?按徐庶的性格我想應該也不想回去和諸葛亮爭。所以這是徐庶不回劉備那的一條理由。

2.東漢末年,文人一般都很重視氣節,也很講究做事從一而終,輿論輕視那些朝秦暮楚的人,從呂布的下場就可以看出來。徐庶先投劉表,再投劉備,這可以說是未得明主,正在尋找中,現在終於找到了,後投曹操也可以說是迫不得已,如果再回劉備那,雖然別人嘴裡不說,可心裡恐怕也會不以為然,輿論對其評價不會很高。當曹操想派徐庶去當說客說劉備降己但又怕他一去不回時,程昱曾說徐庶如果不回,“徒惹人笑耳”。徐庶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為曹操“名為丞相,實為漢賊”。他對輿論名節還是比較看重的,所以這是徐庶留在曹營的一條理由。

3.徐庶投劉備時,劉備勢單力薄,徐庶是因為他"仁德"的名聲才跟隨他的,徐庶在走的時候還念念不忘提醒他要把完成統一大業時時刻刻牢記心中,在那時徐庶的心裡面,劉備就是救黎民於水火中的仁德之主。但在徐庶走後,劉備用諸葛亮的計策火燒新野,使得百姓流離失所,這恐怕不是一個仁德之主應該做的。劉備在逃離樊城時,發動流言,結果十幾萬軍民隨他一起逃難。如果他不是說曹操的軍隊要吃人,十幾萬人幹嗎連家都不要,跟隨他跑路?可實際上,我們知道,書中也寫了,曹操這個人對百姓還是不錯的,他打仗時是不允許軍隊騷擾百姓的,他自己的戰馬失驚,踩了老百姓的麥子,他還割發代首,以示懲戒。劉備如此製造恐慌,是為什麼呢?書中寫他帶那麼多百姓行走沿途多有不便,結果九死一生,可沒有這些百姓,他就能平平安安地逃跑了麼?我看未必。書中寫曹操對他是窮追不捨,他能逃到哪去?十幾萬軍民遮住了曹軍的視線,使得曹軍不知道劉備究竟在什麼準確位置,不得不分散兵力去找,沒有這些軍民,劉備和他那幾個小兵,不被曹軍一眼就看到了才怪。而且當曹軍衝過來時,後面的百姓立刻就驚慌起來,哭喊連天,這就個劉被報了信,使他可以有時間跑路。如果沒有十幾萬軍民給他當盾牌的話,他可能早就被曹操抓住或者殺了。他帶這十幾萬軍民跑路,既有了盾牌,又使自己仁德的名聲傳遍天下,而曹操就慘了,既沒抓到劉備,又讓自己給老百姓留下了一個魔鬼般的形象,為其以後爭奪天下留下了一個不利因素。這種既損人又利己的事劉備做了,而且做的很漂亮,獲得了預期的效果,絕大多數人都被矇騙了,可像諸葛亮袱丹......

徐庶為何棄劉備而投曹操?

當時曹操抓了徐庶的母親,曹操叫叫徐庶的母親寫信召徐庶來投靠自己,徐庶的母親不幹觸曹操就讓人模仿徐庶母親的字跡寫了一封假信騙徐庶來投靠自己。徐庶信以為真,不得不割愛離開劉備來投靠曹操,到的時候發現上當,徐庶的母親認為自己的兒子笨,上吊自殺。徐庶便留在曹操手下,發誓終生不為曹操獻一計。

徐庶最後怎麼樣了?他為什麼不去投劉備?

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謀士。在劉備居新野時投奔劉備。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與諸葛亮一起行至長板坡時被曹操擊潰,徐庶的母親也被曹操抓了去。徐庶對劉備說:“我所能發揮才能的,只有新野小縣。現在新野沒有了,我心已亂。老母在曹操處,請讓我去。”劉備籤應後,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赤壁之戰時,徐庶被派往鎮守長安,以防西涼馬騰。赤壁之戰後,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謀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愛。曹丕繼位後,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諸葛亮北伐時都為司馬懿出了不少主意。歷史上的徐庶和《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完全兩個人。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發,而是說了很多話。否則他決不可能會官至三公。如果不說忠義的話,徐庶真是一個不錯的謀士。

三國志09的徐庶按三國演義的說法,徐庶之才強於二荀,但在【三國志】中,對徐庶的記述卻極少,只說他是諸葛亮少年時的朋友,後來跟隨劉備,也沒有什麼建樹,只是推薦了諸葛亮算是功績。而如果結合裴注中所載【魏略】中的說法,則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麼圓滿了:“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一個等級的。而徐庶後來由於襄陽追擊戰中,老母被捕獲,於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韜一起跟隨了曹操,最後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驗證了諸葛亮的評論。因此有人據此就認為歷史上的徐庶是一個和三國演義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沒有荀、郭之才,也沒有鴻鵠之志,對於劉備陣營來說,實際上也是有他不多,沒他不少的人物。 但如果我們讀史時再仔細一些,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在【三國志】中明確記載徐庶的志向是“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和諸葛亮的志向是一樣遠大的。他跟隨劉備後,立刻得到劉備的器重,這個器重是在徐庶推薦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後來,諸葛亮聽說徐庶在魏國只作到御史中丞時,又嘆息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和少年時的評價截然不同。(但徐庶不被重用,不一定是能力問題,也許存在其它方面的原因。因為畢竟徐庶與劉備陣營的關係太密切了,所以魏國不可不防。赤壁時曹操讓徐庶去鎮守長安,也是不想讓他與故主在戰場上相見,這從側面也說明了徐庶處境的尷尬。至於諸葛亮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則更多的是在感嘆魏國人才濟濟和對舊友才華被浪費的惋惜,並沒有想說“徐庶在魏國排不上號”的意思)。

而【資治通鑑】中的一段記述,更能說明徐庶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禪即位,時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興。封丞相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亮乃約官職,修法制,發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敝趫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於國,則亮可以少過矣。””將當時已經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來,要臣下們向其學習,足見在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絕非泛泛之輩。

按【魏略】中的說法,徐庶少年時是一個任俠擊劍的狂放少年——或許就是一個強盜,曾經為人報仇(我的理解是殺死了仇人),後來才折節學問,則其棄武從文之時應該不下十五六歲了,而此時向來狂放的徐庶居然能夠不理會那些因為他曾經當賊而瞧不起他的同學的白眼,卑躬早起,刻苦讀書,很快就在學問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則其志向見識也應該異於常人,似乎是和壯年始學的呂蒙一類的人物。而諸葛亮卻將他放到石廣......

[三國]為什麼徐庶母親死了以後,徐庶不重返劉備處?

有一部工具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徐庶為劉備謀士,輔佐劉備對抗曹操。曹操將徐母挾持到曹營,並假借徐母的名義寫信召徐棄劉奔曹。徐母以為他背叛劉備,怒恨而死。徐庶深感劉備知遇之恩,從此他在曹營對政事始終一言不發。”這段故事衍生出一個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個歇後語因其流傳甚廣,遂使成千上萬的中國人進入了一個誤區——

《中國曆代名人傳》載:“徐庶,字元直,長社人。建安十二年,劉先主訪士,庶曰:‘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對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先主三往乃見。十三年,庶母為曹操所獲,卒辭先生,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操。”

這段記載中,並無“一言不發”的記載。正史裡邊是怎麼說的呢?

正史無傳附諸葛

雖然在《三國演義》等文藝作品中,徐庶也算得上是一個重要人物,但在陳壽所撰的《三國志》中並無他的一席之位。

作為“伯樂”,徐庶是附在他所推薦的“千里馬”——諸葛亮的本傳中與讀者見面的。

《三國志》共有兩處提到徐庶。

這兩處是: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先主在樊(城)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這兩段記載均出自《三國志·蜀·諸葛亮傳》。

我們不妨拿這兩段記載去對照一下《三國演義》。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是以伍子胥“佯狂於市”的形象出現的。他投靠劉備之後立下的第一功就是大敗曹軍於博望,因為這次戰役系以少勝多,遂使他的名聲大振,消息傳到洛陽,曹操大為震驚,為了將徐庶羅致於自己的麾下,他派人去騙了徐的老母,然後,又命人偽造徐母的書信誘徐庶去洛陽,徐庶果然中計。徐母見兒子突然來到,十分吃驚,問明真相以後,十分憤慨,轉到後堂懸樑自盡。《三國演義》還專有一詩讚之曰:

賢哉徐母,流芳千古。寧節無虧,於家有補。教子多方,處身自苦。氣若丘山,義出肺腑。讚美豫州,毀觸魏武。不畏鼎鑊,不懼刀斧。唯恐後嗣,玷辱先祖。伏劍同流,斷機堪伍。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賢哉徐母,流芳千古!

這些事情顯然都系羅貫中的“演繹”。儘管正史裡邊沒有為徐庶單獨列傳,但我們卻仍能從前文所引的兩段記載中發現:

(1)曹操並沒有把徐庶之母騙至洛陽,而是擄到洛陽。

(2)曹操並沒有脅迫徐母作書信誘騙徐庶棄蜀投魏,徐庶到了洛陽之後,徐母的生死如何,正史上亦無記載。

這些外圍上的疑點掃清之後,我們不能不把目光轉向我們的主要疑點上:徐庶進了曹營之後究竟幹了些什麼?

《魏略》上說徐庶當了大官

除了《三國志》以外,記載當時魏國曆史的史學著作還有一部《魏略》。

《魏略》上專門有一段寫到徐庶:

(徐)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未嘗為人報仇,白堊塗面,披髮而走,為吏所得。問其姓名,閉口不言。吏乃於車上立柱以羞之,擊鼓以令於市,莫敢識者。而其黨伍使之得脫。於是感激,棄其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始詣精舍。諸生聞其前做賊,不肯與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遂與同郡石韜相親愛。初平中,中州兵起,乃與韜南客荊州,到又與諸葛亮特相善。乃荊州內附,孔明與劉備相隨去,福與韜......

《三國演義》徐庶為什麼不在他母親死後繼續回到劉備身邊?反而待在曹營裡?畢竟他母親自殺與曹有關

徐庶沒有投劉備原因總結:

1、曹操留住不放:曹操絕不會放走人才,讓他們去幫助劉備、孫權

2、歷史上徐庶的母親並沒有自殺,徐母事蹟是小說杜撰

3、曹操並非魔頭,而是仁德愛才的明君。在曹操帳下多年的徐庶也許改變了對曹操的偏見 4、劉備帳下謀臣眾多,且都是自己的朋友,怎能去和他們爭?

5、劉備是英雄、曹操也是英雄。對於徐庶這樣的人來說,能夠有地方發揮才幹、能夠用自己的才學為百姓、為天下、為國家做事,能有一個舞臺來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理想這就足夠了。而曹操給了他這個舞臺。

6、徐庶在曹操帳下多年,曹操十分器重他,徐庶若背叛,問心有愧。

三國時期的徐庶 為什麼不逃回劉備身邊?三國演義中徐庶這段故事 是正史嗎?

是正史的

那個時代的人是講究誠信和信用的,如果徐庶逃回去了,那就不是徐庶了,而且人們會看不起他

正如程昱說的:天下人會恥笑他,他們自己也是這麼說的。

且不說無法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就講究這個,劉備明知道接管荊州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還是沒有從劉表手裡接管荊州……

說白了就算是個人品問題,你也可以理解為《厚黑學》在那個年代沒有普及

三國演義中,徐庶是什麼人。他為何要離開劉備?

徐庶是劉備的軍師,曹操為了達到得到他的目的,就軟禁了其母親,被迫徐庶離開了劉備

三國演義為什麼徐庶不回去找劉備?他怎麼了?

身在曹營心在漢 也只是三國演義的說法 終身不為曹操獻計 也只是三國演義的說法 這都是小說家言 不可信 翻開三國志 徐庶老母最初和徐庶一起投靠劉備的 回馬薦諸葛也是虛構的 事實上是劉備自己發現的 直到長阪坡的時候 徐庶的老母才被曹軍捕獲 徐庶這才告別劉備 去了曹操處 也多次向曹操獻計 赤壁之戰徐庶還勸曹操不要相信黃蓋 結果曹操不聽 追問: 你在哪看的? 回答: 三國志有記載 後漢書仍然有記載 我說的都是正史 追問: 其實歷史上是沒有 赤壁之戰的,你錯了,不行查一查 回答: 有赤壁之戰 只是一場遭遇戰 或者說是曹操軍中有瘟疫 打了一仗敗了 曹操燒船自退

徐庶為什麼不離開曹操

三國演義裡的徐庶是個要面子的人 如果離開曹操 恐世人恥笑!劉曄說過這個話 之後曹操才放心放徐庶去劉備那裡當說客!說完之後又回來了 再說徐庶自己也知道諸葛亮比自己強很多 投奔劉備也沒太大意思!徐庶是三國演義裡低調的人才!賈詡也是個很低調的鬼才!

單福為什麼會當上劉備的軍師?

徐庶,字元直,本名單福,幼年愛擊劍,行俠仗義,常以仁俠自居。中平末年(188年),他替人鳴不平,將人殺死後逃跑,後被官兵捕獲,但他閉口不說姓名,後多方營救脫險,改名單褔(三國演義)外逃。從此棄刀劍,遍尋名師,經過刻苦學習,學業大進,終於成為一代名士。當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徐庶與崔州平經常與諸葛亮暢談天下形勢,以後司馬徽也因避亂寓居荊州,二人在龐德公家見面,暢談天下時勢,徐庶受司馬徽勸,投奔劉備,備以上賓禮待徐庶,並命為軍師,共謀天下大業。劉備稱讚徐庶有王佐之才。徐庶稱臥龍先生諸葛孔明才是天下奇才。“後引見,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感他知遇之恩,出山輔佐劉備”。後迫於曹操將其老母脅於曹營,而不得不離開劉備。但從不為曹操設謀。故後世有“徐庶進曹營 —— 一言不發”的諺俗。魏文帝黃初年間(公元220-226),徐庶事魏國,官至中郎將、御史中丞。

相關問題答案
徐庶為什麼離開劉備?
劉流為什麼離開趙本山?
毅騰為什麼離開哈爾濱?
鄧淳為什麼離開華圖?
保爾為什麼離開?
切赫為什麼離開切爾西?
伊瓜因為什麼離開皇馬?
魚為什麼離開水會死?
小智為什麼離開鬥魚?
王志為什麼離開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