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與孩子相處?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家長如何跟孩子相處

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禮貌,可是卻不斷跟孩子發生衝突,又導致自己生氣,最後也導致孩子在這事上更擰巴了。像這樣一種教育,就有點南轅北轍了。培養一個有禮貌的孩子,這個目標是非常好的,但是你有沒有關注,你在培養孩子有禮貌的過程當中,你自己對孩子的行為禮貌嗎?你去強迫孩子跟他不認識的人打招呼,或者說強迫孩子說一句他不想說的話,你是不是已經不禮貌了?一個不禮貌的家長怎麼能教會孩子禮貌呢?

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會表現出害羞,可能在某一天,因為某個原因,不想跟其他人打招,我們做家長的點到為止就可以了,同時我們自己做出一個很好的表率,見到什麼人熱情跟別人打招呼。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要太在乎孩子今天的表現怎麼了。我們自己做出表率,熱情跟他人打招呼,把孩子鄭重介紹給其他人。孩子看到了一個好的榜樣,慢慢會學會這些事情的。不要著急,要允許孩子做得不好、做錯事,允許他有一個改善過程。 有的家長為了培養兒童的道德,有時候會設計一些小細節。我看到這樣一個案例,媽媽和一個孩子兩個人登山去了,走得又累又渴,帶的水都喝光了,包裡就剩兩個蘋果了,一個大蘋果,一個小蘋果。休息下來的時候,媽媽考驗孩子說,就剩兩個蘋果了,誰吃大的,誰吃小的,想看看孩子懂不懂得孝敬媽媽。孩子說,我每一個上咬一口。媽媽立刻就有些生氣,沒想到孩子說,我嚐嚐哪個甜,把甜的給媽媽吃。這樣,媽媽就覺得很欣慰。我看到的資料是把這個例子作為好例子呈現出來的,但是我非常不認可這個家長的做法,它作為一個道德教育的細節是非常不可取。因為這個母親是惡意試探孩子,孩子如果說我要吃大的,媽媽肯定會批評孩子,或對孩子表現出失望。那麼這個大蘋果該誰吃?媽媽吃了就正確嗎。這樣的教育太複雜了,而且不自然。出於一個母親天性,當我知道孩子也是又渴又累時,我會本能地把大蘋果給孩子吃,孩子可能會推讓,也可能不會推讓,就直接吃了。但這並不會教壞孩子,因為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慢慢地從和媽媽相處的各種細節中體會到那種深刻的愛,他長大了也會把這種愛回報給媽媽的。所以,在跟孩子相處中,不要動用太多的聰明和技巧,不要跟孩子耍心眼,以樸實為好。我們把純潔的善意投注給孩子,最後孩子回報你的就是簡單、樸素、善意。

還有一次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個小文章,是一位家長寫了他跟孩子相處的一個小故事,他肯定認為是正確才寫出來,報紙也發出來了。說的是有一天6歲的孩子想吃橘子,而家裡面只剩兩個橘子了,當時爸爸媽媽孩子三個人都在。孩子拿著這兩個橘子時有些為難,說就剩兩個了,給誰吃。父母兩個人為了培養孩子孝心,就讓孩子自己選擇給誰吃,孩子猶豫了半天,他其實已經知道父母的用心,最後含關眼淚說媽媽一個爸爸一個,父母雖然有些不忍心,但為了培養孩子的愛心,就狠狠心,兩個人一人一個就把橘子吃了。 我非常不認可這種教育方法,家長這樣的行為不會教給孩子孝順,教給孩子的是自私,家長希望孩子懂得愛父母愛他人,自己卻表現得那麼自私,怎麼教給孩子愛呢?你為什麼不能把橘子掰開好幾瓣,或者乾脆說今天媽媽不想吃,你吃吧,讓孩子心無愧疚地吃下去。在這個過程中是你的態度,而不是你的技巧教給孩子如何做人的。 思想家盧梭說過這樣一句話:“要別人聽你所講的話,就要設身處地為聽話的人想一想,要打動別人的心,自己的行為就必須合乎人情。”如果家長自己的行為不合乎人情,怎麼可能教給你孩子有人情味呢,怎麼可能打動孩子的心呢。所以我覺得跟孩子相處,首先要有一份真誠的愛心,仁慈是有感染力的。 有一次,我們在一個場合談論中國傳統文化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我聽到一個人談到這樣一件事,他是把這件事當作一個正面例子講給大家的。他說他媽媽非常遵守中......

平時怎麼跟孩子相處

很簡單,和孩子相處一定要講究方法,不要總是對孩子嚴厲,要學會和孩子做朋友,要以玩遊戲,以及他感興趣的事物上去坐引導。最重要的就是要對孩子有耐心,如果還在一犯錯 你就生氣,那是絕對不行的,要知道孩子犯錯是成長的開始,是好事!

如何與孩子相處

與孩子的相處其實是一門藝術。最和諧的關係應該是你愛護他、約束他、指導他;他愛戴你、尊重你、服從你。可是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似乎並不十分容易。我們總是會在生活中遇到許多害怕父母的孩子,在父母面前做事小心翼翼,就怕吃“竹筍烤肉”。當然,怕孩子的父母也不少見,當他們把孩子眼前的糖果拿走的時候,孩子立刻哭的翻天覆地,沒辦法,只能讓他想吃多少吃多少。這兩種關係,似乎都不利於家庭的和諧以及孩子的成長。  金寶貝老師Emilie:寶寶逆反,順勢誘導  寶寶2歲前後開始出現逆反是常見的事情,他在專注某件事情的時候,得不到滿足會就會鬧個不停,這個時候你越強制他反而越來勁。比如有次我在上課的時候,所有的孩子都在參與遊戲,有個小朋友卻在旁邊吵著問他媽媽要糖吃。媽媽不肯,無奈地向我求助,我就跑過去和這個孩子說:“你要吃糖嗎?我可以拿給你。可是你不能吃那麼多,吃多了牙齒會蛀掉,你知道蛀牙會怎麼樣嗎,蛀牙的話要把蛀掉的牙齒拔掉,會流很多的血,非常痛的。”這樣一說,寶寶似乎想起了流血的疼痛,很快就不鬧了,我再將他的注意力引導課程上就非常容易了。  網友(爆炸毛毛蟲):和寶寶一起發現自己的優點  我和寶寶一起發明了一種遊戲,我們準備了一本本子,每天將寶寶做對的事情寫在上面。每過一段時間,我們全家人就和寶寶一起分享這本本子,我當著他的面告訴他這段時間他又做了多少好事,被我們發現了多少優點,這條是他的爸爸記錄的,這條是我記錄的,這條是奶奶記錄的。當著面表揚寶寶會讓寶寶更加有自豪感,從此加油表現的更好。  網友(甜甜爸):轉移注意力勝過對孩子說“不”  許多家長在看到寶寶做錯事的時候,都急於對寶寶說“不”,或者說一些不該出現的字眼,反倒產生反作用。比如以前我會說“不,你不準這樣做。”“不,你不能。”這樣的說法,我發現反而會激起寶寶的叛逆,他看到你很激動,反倒會產生快感,樂於看你激動的表情。還有的時候,比如一次寶寶在吃髒手,你大喊“不能吃手”,但他接受到的信息中“吃手”兩個關鍵字最熟悉,反倒激發他更投入的吃手,這時如果把注意力引開,比如塞個平常他沒接觸過的東西比說更管用,這也不能怪孩子,畢竟他們對大人的話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抓取信息,所以一定要耐心加上一些用心,瞭解寶寶的特點。  金寶貝老師Mandy:嘗試與寶寶共情  所謂共情,就是表達出於寶寶同樣的感情,這種共鳴感會讓寶寶覺得他被你所理解,寶寶其實和我們成人一樣,需要被理解。比如有的寶寶吃飯時間玩玩具,家長通常都會命令寶寶放下手裡的玩具來吃飯,可是效果一般都不好。那不如蹲下來告訴寶寶:“這個玩具真的很好玩,媽媽和你一樣也最喜歡它,可是玩具和寶寶一樣也要休息和吃飯哦,你還是和我吃好飯後再找它玩吧。”另外一方面,就像我們課堂上以身示範的道理一樣,示範帶來的共情效果也非常好,比如還是吃飯這件事,如果家長過於關注孩子吃飯的細節很容易讓孩子對吃飯產生逆反情緒,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和大人同時進餐,大人吃飯時顯示出很開心很好吃的表情,孩子會感受到,並盡力模仿大人,反倒會自然享受吃飯的快樂。  與孩子相處的技巧雖然看起來很難學,但有時候其實我們只要順著寶寶的心思換位去想,就會豁然開朗了。

怎樣和子女相處

放低自己的姿態,把孩子當朋友一樣相處,而不是一種上級與下級之間的從屬關係。

如何培養孩子自尊自信

1.重視孩子的獨特之處;告訴他(她),你最欣賞、最珍愛他(她)什麼。

2.說“我希望你會/不會……”之類的話,表明你擔心相反的情況發生。

3.當孩子嘗試做某件事情時,對他(她)說你相信他(她)能做好,爾後轉身走開。不要在他(她)周圍走來走去。

4.給不自信的孩子安排特別任務,讓他們覺得自己非常重要、受到關注、值得信賴。

5.不要使用“好”或“壞”來評價孩子的行為,你可以談論你喜歡或不喜歡他(她)的哪些行為。

6.和孩子一起玩,或者對他(她)說:“當我洗車/給蔬菜去皮的時候,我喜歡你跟我聊天。”等等。

7.多讚賞付出的努力,少讚賞最終結果。

8.讓年幼的孩子時不時小贏一把,並隨後讚賞他(她)的努力。

9.等孩子主動告訴你考試或者測驗的成績;不要一開口就問孩子考試或者測驗的成績如何。

10.不要問孩子:“今天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可以跟孩子說說你今天都做了些什麼,之後再問孩子:“今天你有什麼想跟我聊聊嗎?”

11.當孩子說“快來看我做……”時,你應該回答說:“沒問題”(最好不要加上“稍等一會兒”的限定)。

12.儘可能參加學校有關孩子進步的會議。不能參加時可以致電老師要一份總結。

13.如果你的孩子看起來痛苦難過,請多花點時間陪伴他(她),並確保他(她)睡眠充足。

14.認真對待孩子的擔憂,即使看來無關緊要。

15.保持固定的生活常規不變,以強化孩子的安全感。

教師如何正確與孩子相處

作為幼兒園的老師,我們更多的則是想如何能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家長們放心,讓孩子們開心。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而與孩子正確地相處是所有問題的前提條件,用我們的關心、耐心和愛心告訴孩子,你別怕,我愛你們。對於我這個沒有專業學過幼兒教育的人來說,要一下子就明白怎樣和孩子們相處是不容易的。我只能在跟著老教師學的同時,再自己努力去摸索。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和探索,我總結出幾條如何正確和孩子相處的經驗。一、正確瞭解如何愛孩子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愛,這是他們成長中的心理需要。孩子的心是稚嫩而敏感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判斷自己是否被愛的依據。現代教育要求教師“接納全部的孩子,接納孩子的全部”,這是一個很難達到的要求。孩子們時常會“不按常理出牌”,有時候會讓你束手無策,但是無論孩子怎麼樣,我們都要學會去忍耐、包容、欣賞和研究。孩子們也需要了解和尊重,也希望教師能和他們平等地交流,所以,當你面對孩子的時候,請你先蹲下身來,我們的笑容、拉手、擁抱都是在像孩子傳遞一個這樣的信息:你正被我關愛著。二、學習走近孩子的方式對於很多孩子的行為,在大人眼裡或許是不好的,此時,或許更多的老師採取的是批評的方式,而不是去關心孩子為什麼會那樣做。我發現很多次我都沒有好好的傾聽並解讀孩子“特殊行為”背後所隱藏的內心情感。作為教師,最困難的是瞭解孩子們在想什麼。因為畢竟我們有了成熟的思想和複雜的心思,再也回不到孩童時代那樣單純的心靈,因此,觀察、傾聽並瞭解孩子就是幼兒教師最基本的職業素質。這種職業素質不會與生俱來,要靠後天的學習,教師要善於學習走近孩子的方式。如何走近孩子,是建立良好師幼關係的必要途徑。三、客觀地看待教育問題在改變高梓宸的攻擊行為時,我曾屢屢受挫。對於幼兒教育,出現的問題大致有“不會”和“不能”兩類。對於“不會”,教師應該因材施教,轉變觀念,更換方式地讓孩子學會,而對於“不能”,教師就更要關注並分析其生活背景和身心因素。孩子的特殊行為的背後隱藏著多種原因,不要一味地去指責孩子,更應該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意義,其中或許就有“渴望關注”、“渴望交往”的意願。教育不是萬能的,教師只有正視孩子自身的發展水平和特點,才能讓教育發揮最大效能。面對孩子,先放鬆心情,消除偏見,學習並嘗試從多角度去了解和分析孩子的內心意願,只有你的愛是以科學規律為導航的,你就一定能和孩子愉快地相處。

怎麼和小孩相處好關係

如果請父母或師長列出他們想知道的“怎麼辦”,相信“孩子不聽話”可以排在第一名。因為“聽話”涵蓋了我們所有的冀求,而“不聽話”也就自然成了我們“痛苦”的核心了。 在這種“痛苦”的長期煎熬之下,我們之中的大多數都會走上那條最直接的老路:懲罰,或以囗、或以手,或者還會輔以疾厲的顏色。然而,一次“教訓”就能解決的問題,根本就還沒有成為問題的資格;令人憂心的當然是那些一犯再犯的“不聽話”。因為再犯就需要再教訓,再教訓就引起更嚴厲的懲罰。懲罰的程度遞增,而懲罰效果遞減,同時孩子的心也和我們“相去日以遠”,直到我們投降-而孩子也不曾獲勝。這才是我們,包括孩子,痛苦的根源。 很多人都明白這個可怕的發展過程,所以比起上一代來,我們是越來越慎用懲罰了,非到萬不得已,我們總是萬般忍耐。然而,人非草木,誰也不能保證永遠面不改色,一旦爆發,大開殺戒之餘,我們甚至可以忘記當初到底要他聽什麼話!而孩子抱怨“上一次你都沒有說什麼”,專家指責“你違背了愛的教育”,這時候,我們才真正認輸了。午夜夢迴﹐反躬自問: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在懲罰、再犯、再懲罰那條老路之外另謀蹊徑。人們會問,剝奪了懲罰的手段,我們不就完全解除武裝了嗎?然而,在長期全付武裝之下,我們又何曾得到什麼戰果。所以,就讓我們先從基本理念上來開始探討。 一、要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首先就是不要想叫孩子「聽話」。我們不敢奢望配偶或朋友「聽話」,只希望他們肯「聽我們說話」,也就滿意了。因為我們明白,別人本來就不必對我們俯首帖耳。但是對於自己的孩子,我們卻不把他歸入「別人」之列,誰叫他是「我的」孩子呢?認定自己的孩子必須聽自己的話,正是造成「不聽話」的根本原因。要求「聽話」是一種權威心態,用權威壓服別人,只能得到反抗。有形的「頂嘴」固然是反抗,表面上屈從但內心沸騰,是一種更激烈的反抗。一方壓制,一方反抗,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製造更多問題。 二、可以把孩子升到一個「人」所應有的地位,只要求他「聽我們說話」就好。真正的問題是如何讓孩子確實明白我們的觀點和對事理的分析,這遠比要他順從為難。大部份的孩子寧可聽大人的指示行動,也懶得用心思考所以要如此行動的理由。行為的對錯,遠不如行為之所以對錯來得重要。我們往往忽略這一點,自以為孩子縱然明白對錯,也末必能做得對。然而,孩子不明白對錯,就能做得更對嗎?既然孩子總是要犯錯,給孩子留下犯錯的機會就變得非常重要。我們應該用「犯錯-研究對錯」的教育過程來取代「犯錯-懲罰」的強制過程,雖然這兩個模式都要經過不斷的重複,但前者可以真正改變孩子的行為,培養他的自主性,發達他的思想,並且提升他心智的成熟度。 三、我們必須要求自己「有話要說」。 要孩子「聽我們說話」的先決條件是我們必須有話要說。我們之中很多人只是自己認定一個行為準則,但其實並不甚瞭然於何以要有此準則。例如「用功讀書」,除了「將來過好日子」、「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外,我們還有什麼更好的理由?如果我們要求孩子的理由連自己都很難說服,怎麼能希望孩子接受?所以,在指正孩子的錯誤之前,自己先把問題想清楚是非常重要的。 四、澄清懲罰與教育的關係。 從一個比較嚴格的觀點來說,懲罰與教育其實是沒有關係。懲罰當然有改變行為、甚至改變思想的效用,但那不是教育;教育是經由教者與受教者之間,人與人的互動關係,啟發受教者人性中的積極向上的本能,並使之得以更發展、更成熟。 然而對教育採取這樣嚴格的界定,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完全避免懲罰。為了防止緊急危難,為了立即終止某項行為,或僅僅是為了很生氣,我們都會......

如何跟孩子更好的相處

我想回答你的問題,但不是為積分

無論孩子大小,從不會走路的到10歲的遇到我都會粘上我的,聽我的話,不分男孩女孩。

對於和孩子相處,是很容易的,打比方:

1要變通,不要直接搶她的東西,她會愈想要,要讓她主動不要

我朋友的女兒很小,不會說話,不會走路,只會拿到東西就以為是吃的,我朋友拿我的給她玩,她拿到就咬,笑死56,我對著她大笑晃頭,她也笑也晃,我拿別的東西在她面前晃,她就不要了,要我手裡的東西,我就拿到我的了,哈哈

建議:你可以給你的侄女有見識新的東西,並把電腦的操作變得麻煩,讓她主動放棄電腦。

2,交易

例::乖女兒,想不想去( 或者做什麼,要她喜歡的,比如說麥當勞,遊樂場什麼的 )?

A:想啊

:那你把作業做完

或 那你這次考試要考到

如果沒有考到,到90也帶她去,不過就不要去你說的地方,去其他的地方,就說成績有長進,去一個別的,或給一全別的什麼東西,就說下一次再考到就去。她就有上進心了

這招給比較聽話,成績還可以的孩子用

3說話算話

不要亂說你要給她什麼東西,到時又不給,你給她說了,她有可能給她的同學說,到時候沒拿到,她會沒面子,也就不相信你也就不聽你的話了,

4說話不算話

這招不要亂用,對於說話不算話,喜歡說謊的孩子用,答應過節給什麼東西,(如果是交易的就不行,你叫她做了什麼,做到了就要給,這種情況不一樣)卻到時不給,就說忘了,給個別的充數,她不是很喜歡但是會要,對她有點用的,

她會不高興,就算不說也認為你說話不算數。這時要哄,就說下次一定,不過也要這麼說,(如果你答應嬸嬸的事都能做到,做的好,讓嬸嬸高興的話,嬸嬸如果下次答應了你什麼就一定會做的到,說不定我一高興了,還會給雙份的哦,不過就要看你的表現了)最後這句一定要。到時她要雙份,你就她你當時怎麼說的,然後告訴她嬸嬸覺得還不夠,如果你再做好一點,雙份就是你的啦,嘿嘿。

:

經常給她安排什麼任務,做到就給獎勵,如果做的比你想像中的好,超級獎勵

本來說給一雙鞋,就給一套,或給2雙,問她

;嬸嬸說話算不算?還想不想要嬸嬸的獎勵

a:要啊

:以後要不要聽嬸嬸的話,答應的事要不要做到?這個期末要做到什麼什麼樣,到時候你要是做到,嬸嬸給你什麼現在不告訴你,想要的話,就做的更好

對於電腦,也是有辦法的

不要完全禁止,設置權限,限定時間,還要給她安排任務

對於衛生,用電,其他,也有辦法的

引導,不要天天查天天說,說多沒用,不要弄成老油條,明給她說是抽查,不要天天查,人都喜歡這樣的,不過告訴她不要僥倖心理

獎勵+懲罰

一週或一月怎麼的如果達到什麼樣的標準,就給什麼作為獎勵,

沒有做到就扣零花錢或別的取消節日禮物

這些都要事先說好,不要先沒說就懲罰

上上策:條約

讓她自己寫,自己做到什麼程度,想要什麼獎勵,以上內容都可以寫進去,

做了什麼錯事受什麼懲罰

生活,學習,自己做到什麼樣,每月,由你打分ABCDEF,給多少獎勵,給什麼,扣零花錢,或加任務

方法還有很多,根據大小,男孩女孩有不同

分寸是最重要的,對本來就好的孩子要引導,鼓勵,表揚,獎勵 獎勵

對錶現不好的孩子也要用引導,講道理,適當懲罰 交易 條約限制

品行,衛生:要嚴厲要求 也是樹立威信地方 成績次之,不可能每個學生都考分,不要每科都可以考分,也就要求也要適當

關心寵愛是必須的,分寸要得當

多看看《家有兒女》

絕對原創,禁止轉載!!...

如何教育小孩子與人相處

理智設定您的期望 由於大多數兄弟姐妹都會發生爭執,對於孩子們之間應融洽相處,父母應該保持合理的期望。

“現實情況是,如果你有多個5歲以下的兒童,你可以預見,大約每6分鐘孩子們就會發生某種爭議,不至於是拉扯頭髮這種,但會是某種爭執,”曼恩說。

“於是,家長會懂得,解決問題的道路是漫長的。”

要嘗試開始使用一些簡單的策略,比如要求爭吵的孩子必須安靜地玩耍,一起互相幫助,分享玩具和合作。

2.避免在兄弟姐妹之間進行比較 保證家庭和諧的最重要規則之一是,確保你永遠不會讓一個孩子有這種感覺:他或她比其他兄弟姐妹更好或更壞。 “不要試圖用比較去鼓勵孩子,不管你想如何引導孩子:看你的兄弟做的有多好,你為什麼不能像他這樣呢?”曼恩建議。 “孩子是完全處於自然天性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不要楞插手進去。畢竟,你會喜歡和一個你經常需要一爭高下的人玩遊戲嗎?”

3.玩遊戲時讓每個人都贏 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較好的處理競爭,但小一些的孩子參與競爭時會感到比較困難,曼恩說。

“合作的遊戲讓大家能一起輸或贏,鼓勵大家互相幫助,而不是作弊爭先。”她解釋說。

“這種遊戲最好的幫助是,你可以把任何遊戲變成合作性的。在遊戲結束時,每個人都會到終點線,所以沒什麼大不了的,曼恩說。提醒您的孩子,你的家庭成員,你們需要互相幫助。大孩子可以幫助小孩子,反之亦然。”

4.依靠既定規則 如果您發現經常發生的爭論主要是圍繞著誰坐在車上,誰能第一個得到獎勵或吃飯時誰可以坐在家長旁邊等等,那麼你需要制定一個標準的規則來決定。

“在託兒所的老師經常使用這種方法,他們會安排特別的日子裡,孩子們輪流分發零食,或決定在講故事的時間輪到誰能坐在大人的旁邊”,曼恩說。“當這些事件由一箇中立的第三方來決定時,就能消除衝突,因為這不是媽媽和爸爸的選擇,而是日曆決定的。”

5.留出一些獨立空間給孩子 孩子們往往會發動領土爭奪戰,希望能在家庭中有屬於自己的地方和空間。給每個孩子提供專屬他自己的東西,從而讓生活更簡單。

“即使孩子們共用臥室,重要的是要為他們劃定各自獨立的空間,無論是一個書架或一個特定區域也好,劃定每個孩子的範圍”,曼恩建議。“孩子們也經常試圖爭取得到家長的注意。每個孩子要得到與父母獨處的時間,這段時間內要避免讓他的兄弟姐妹們來打擾。”

6.不要讓無聊導致戰爭 當沒有什麼可做的,家長也沒有關注孩子們,孩子們就會彼此打架。這種類型的衝突沒什麼可擔心的,曼恩說。

“打鬧並不總是因為爆發了衝突,有時戰鬥本身只是遊戲的一部份,”她說。“例如,在汽車上,如果他們感到厭煩,孩子們會選擇打一架,這樣會帶來興奮,也可以得到父母的注意,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回報。”

如果你知道你的孩子總會找點事做,就帶齊東西,讓他們忙碌起來,無論是書籍,DVD播放器或全家人可以一起玩的遊戲都行。

7.與您的孩子分享自己的故事 有時候,父母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會很有幫助,可以幫助他們的孩子產生共鳴,並發現與自己的兄弟姐妹相處的類似情況,曼恩建議。

“書本中的故事很好,或任何你可以記得的事例,關於如何與其他孩子學會相處,學會共享和相互尊重等美德。

如何教育孩子與人交往

當只給兩個孩子一個玩具的時候,他們會有什麼表現?他們一定會搶,搶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互相廝打,踢拉咬拽,最後一定是力氣大的那個得到玩具,而力氣小的那個可能會哭。在成人的引導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逐漸學會分享,逐漸懂得社會交往的一般原則:並不是誰的力氣大,誰的聲音大誰就是正確的,就能獲得一切。當然小布什總統現在也沒懂得這個道理這段話一直讓我記憶深刻,因為在這段簡單的話中間包含了很多含義:1. 孩子天生是自私的,他/她不懂得分享,他希望能夠用各種手段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搶是一種方式,搶不到就哭也是一種方式。2. 成人需要引導孩子懂得正確的社會交往原則: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暴力也不是獲取資源的辦法,通過與他人和平相處、友好協商達到互相分享、互利互惠,這個世界才會更美好。3. 美好的世界是很多人的嚮往,然而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至今戰爭不斷。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認同正確的社會交往原則,或者不願按照正確的社會交往原則生活,固執地認為只要通過暴力或戰爭就一定會獲得更多的資源。4. 這個世界是在各種價值觀矛盾衝突下運轉的,這種矛盾衝突可能永遠都不會消失。該回過頭回答這位網友的提問了。該怎麼教育?孩子的價值觀是父母的價值觀的延續,父母在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傳遞父母所認為的正確的價值觀。如果父母認為這個社會的資源是有限的,不搶就不能獲得自己應得的那份,我們怎麼能期待他們來教會孩子分享?如果父母認為誰力氣大、誰說話聲音大,誰就是正確的,我們怎麼能期待他們來教會孩子心平氣和地與人溝通化解矛盾?為什麼我們一直需要強調早期教育是對父母的教育?如果父母不能給孩子傳遞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不能用正確的價值觀來規範孩子的行為,我們又怎麼能期待這個世界更美好一點?在這位網友的問題中真正該教育的是攻擊性強的孩子,應該是這些孩子的父母需要讓孩子懂得分享的重要性,懂得與人和睦相處的重要性。那麼受害者的父母需要做什麼?1. 讓孩子懂得哭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鼓勵孩子用語言溝通,如果孩子的東西被別的小朋友搶走了,讓他去跟別的小朋友溝通大家交換玩具或者輪流玩一個玩具,如果孩子還沒有語言交流能力,父母可以給孩子示範,帶著孩子和搶玩具的小朋友溝通,這個示範不僅是做給自己的孩子,更是做給搶玩具的孩子,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學會如何通過與人協商來解決問題,如何通過分享來達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2. 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難免都會碰到攻擊性強的孩子,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不要受到傷害很必要。我個人不會主張讓孩子互相廝打來解決問題,因為在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很多攻擊性行為沒有明確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成人的干預十分必要,通過成人之間的溝通或成人幫助小朋友互相溝通來解決問題比讓孩子互相廝打更重要。對於攻擊他人的孩子的父母來說,需要懂得如何規範孩子的行為,老大在美國上幼兒園的時候,幼兒園給家長的入園須知中有很重要的一條:如果孩子攻擊性很強,需要父母配合學校予以規範,如果孩子攻擊性行為無法得到規範,學校有權勒令退學。這條規定潛在的意思是說攻擊性強的人是不能被這個社會接受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遇到攻擊性過強而其父母又無法規範的孩子,採取不與之交往的態度也未嘗不可,通過這種方式實際上也是在教育一個孩子要想與人交往就應該遵循與人交往的正確原則。當我們在討論與人交往的正確原則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不得不提到正確的定義,因為對於有不同價值觀的人來說,與人交往的正確原則可能代表兩種完全不同的行為方式。我認為禮讓和分享是正確的,可能就有人會認為爭奪和以強欺弱是正確的。

怎樣正確與孩子溝通

家長無法跟孩子溝通,在當今社會是很普遍的現象。這究竟是誰的責任?看看以下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幾種方式,你自然就有了答案。

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幾種方式:

第一種,指責埋怨型的溝通。這種當爸爸的比較多。

第二種,遷就討好型的溝通。這種當爺爺奶奶的比較多。

第三種,打岔囉嗦型的溝通。這種當媽媽的比較多。

第四種,強迫規範型的溝通。這種當領導的比較多。

我們提倡的是平等和諧型的溝通。

怎樣才能很好地跟孩子溝通呢?——

親子溝通“六要”

◆要經常為孩子找出優點,並能具體表揚孩子的優點。

◆要時常對孩子表示信賴,並告訴他:“你一定行!”

◆要尊重孩子的感覺,積極傾聽孩子的需要,並能真誠表達父母自己的感受。

◆要讓孩子有發洩情緒與談論感受的機會。

◆要觀察孩子的需要與期待,使他常處於愉快和滿足的狀態中。

◆要與孩子一起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親子溝通“六不要”

◆不要在雙方情緒激動甚至失控的時候,急於與孩子溝通。

◆不要把工作、生活中的消極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

◆不要太過急躁的想要解決問題,否則容易使問題更加嚴重,令親子關係緊張對立。

◆不要專注於判斷是非對錯,或與孩子互相怪罪,因為這於事無補。

◆不要用批評、指責的語氣,以粗暴的言語甚至體罰來管教孩子。

◆不要說出“你真笨”、“你不好”、“你很傻”、“你真沒用”等否定性話語。

與孩子溝通六祕訣

一、給他機會。

二、能進能退。

三、潛移默化。

四、縮短距離。

五、疏導情緒。

六、知足常樂。

根據專家的研究,溝通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看看你的孩子是在哪種情況下成長的:

第一,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第二,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鬥逞強;

第三,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第四,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充滿自信;

第五,讚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愛人愛己;

第六,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把握目標;

第七,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將來會對別人多一份關愛。

相關問題答案
怎麼與孩子相處?
怎麼正確與孩子相處?
如何與孩子相處的書籍?
孩子不聽話家長怎麼與孩子勾通?
老闆娘怎麼與員工相處?
弟子規怎樣與老師相處?
怎麼查孩子的學籍在哪?
怎麼讓孩子學好英語?
手機上怎麼做電子相冊?
新員工怎麼跟同事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