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武聖是哪個皇帝?

General 更新 2024-05-29

哪些帝王給關羽封了武聖?

給關羽加爵封王始於宋代。徽宗趙佶在短短的21年內,追封關羽多達4次,由侯進公,由公進君,由君進王。南宋第一個皇帝趙構也宣稱關羽能“肆摧奸宄之鋒,大救黎元之溺”,而這兩個是出了名的混蛋皇帝,徽宗一手策劃了靖康之恥,趙構為能偏安一隅而殺害了岳飛。反觀這兩個混蛋,宋太祖趙匡胤雖然是以重文輕武所著稱,卻儘量降低關羽的地位,將其畫像從姜尚廟中撤下。明太祖朱元璋也是有名的不拿關羽當回事的皇帝,將其先前被追封的爵位全部拿掉,又回覆到壽亭侯而已。朱元璋死後,朱棣在驅除蒙古殘部,大定中國後才又開始加封關羽,至神宗這個三十年不上朝的(該詞語系統禁用),加封關羽到“帝”為止,漢族統治者對關羽的加封終於到頭了。 朝代 皇帝 時間 封號 唐 唐德宗 建中三年(782年) 位列古今六十四將,進武廟,配享太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寧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寧三年(1104年) 崇寧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元泰定帝 天曆八年(1335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 明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 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禎三年(1630年)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關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靈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宋朝哪個皇帝封關羽為武聖

宋朝到明朝的時候武聖是岳飛的,但是到了清朝的時候,清王朝的統治者們覺得岳飛打敗了他們的祖先對他們不是什麼光榮的事情,才把武聖改為關羽的。

朝代 皇帝 時間 封號

北宋 宋徽宗 崇寧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寧三年(1104年) 崇寧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元泰定帝 天曆八年(1335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 明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 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禎三年(1630年)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關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靈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中國的武聖是關羽還是岳飛?

關公!

岳飛不會是武聖!

因為關羽是忠君的代表,才會被帝王追崇利用(可看下面資料),而岳飛被皇帝定罪殺了頭的,就算被平反了帝王也不會用他來宣揚封建禮教和忠君思想,故:老百姓再愛岳飛,也比不上帝王的加封!

代封建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關羽當做“忠義”的化身,關羽的地位被擡得越來越高,“由侯而王”,“旋而進帝”,最後被尊為“武聖人”。陳隋間,佛都徒假託關羽顯靈,在當陽首建關廟。唐建中三年(782年),關羽被列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放進武廟,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後,關羽便被帶上“武聖”的桂冠。默默無聞了800年的關羽,被宋徽宗連升三級: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寧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元文宗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明神宗封之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又把關羽廟長格為“武廟”,與文廟—孔廟並列。清代皇帝標榜關羽為“萬世人極”,封之為“忠義神武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清史稿·禮樂志》),在北京修建了關帝廟,還通令全國,普建關廟,按時奉祀香火。武聖關公廟數量之多,遠遠超過了文聖孔廟。清代一朝,僅北京一地,關廟就有116座。而且,有些關廟的建築規模也遠遠超過了孔子的文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文化;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精神。不然,在中國以至海外為何有這樣多的關公廟。

歷史上的三大武聖,都是誰

羅貫中寫的一一部小說《三國演義》深入人心,世人無不惑動於關羽的義薄雲天.在關羽死後,曹操加封關羽為荊王,到晉伐成為勇將的名詞.宋朝以後皇帝亓始追封關羽,明神宗正式以"聖"字封,叢此成為官方認定的"武聖人".除了關羽,厲吏上還有兩蒞武聖人!姜孓牙

姜太公詐為中國韜略鼻祖、千古武聖,其文韜武略、徑國冶軍,理民化俗之論、之策、之術,都為後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併為華夏民族所稱頌、效法.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亓始便有武廟,主祀的是周朝名將姜孓牙,以亞聖十哲匕十二將為配亨,而關羽則為叢祀.岳飛

就岳飛耒說,詐為南宋抗金名將,率領岳家軍冏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爭,但是岳飛以“鄚須有”的“謀反”罪名被殺害.所幸的是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廢武廟,自此武廟絕祀.明神宗朱翊鈞在蒞時期,追封岳飛為嶽聖帝君.孫中山:“岳飛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伐表,乜就是民族魂.

到了清朝時期,重設武廟,正式尊關羽為武聖,只供奉關羽一一人.清朝為了安撫人民,特意把關羽擡高,以致與孔夫孓齋名,並稱“文武二聖”.

宋朝哪個皇帝封關羽為武聖拜託各位了 3Q

宋朝到明朝的時候武聖是岳飛的,但是到了清朝的時候,清王朝的統治者們覺得岳飛打敗了他們的祖先對他們不是什麼光榮的事情,才把武聖改為關羽的。

為什麼武聖是關羽

中國歷史上三任武聖。

中國歷史上得到官方和民間共同認可的冊封和祭祀的武聖只有三個。品定武聖非以萬人敵的為標準,而要以忠、孝、義、兵、武、德、仁、智、性各方面都要極為傑出為準則,不僅要得到官方認可所利用,也要得到民間百姓的認同和崇敬。

第一任武聖就是姜子牙太公,他輔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建立周王朝,立下不世之功和千年基業。是古往今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授予武聖的。而不是有的朋友所說的伍子胥。伍雖然也建下豐功偉績,但相比姜尚還是小巫見大巫,且伍在德仁方面遠不能達到聖的標準,看他扒墳掘墓、鞭屍揚灰的行為可見一斑。在南宋以前姜一直作為武聖被推崇。任期大約為2200多年。

第二任武聖就是岳飛嶽武穆,無論從那一方面嶽武穆都是中華歷史上千年不出的英傑,以一己之力扶起大廈將頃的南宋,橫掃大金百萬雄兵。現在許多人在重新評價武穆,文章我也看到了,不管是翻案也好,譁眾也罷,他對中國後世的影響是所有武聖中最大的,以當時的情況看如果沒有武穆漢族就可能徹底亡國滅種。漢文化可能就被蠻文化所替代。體會一句話很有必要“周公恐懼留言日,王莽恭謙下士時”不要意會,英雄必然是英雄,他武聖的地位在清以前都是無法動搖的。任期550多年。

第三任武聖就是關羽關二爺,他的武聖的名號很響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演義和小說的渲染,二爺成名要比岳飛早很多,但一直沒有被拿出來作為偶像來推崇,在明末隨著小說和典故文章的興起,二爺的故事就開始廣為流傳,加上各種評書、說故事的形式在民間迅速流傳,加上對他故事情節的渲染和美化,二爺以明星的形象迅速走紅,類似今天超女中的李宇春小姐。清政府為了強化對漢人的統治,開始塑造二爺最令人稱到的“忠義”形象,並在康熙××年我忘記了,因為武穆的政治問題被剝奪了武聖名號。在換屆選舉中正式冊封二爺為武聖,具體時間上可能有誤差,請大家見諒。從此二爺就正式接任第三任武聖至今。

武聖是誰?姜子牙?還是關羽?

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歷代皇帝追封為武聖,唐肅宗追封姜太公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追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宋朝以後皇帝開始追封關羽,明神宗正式以"聖"字封。對關羽的真正神化是在關羽死後形成的。關羽死後曹操加封關羽為荊王,直到晉代更成為勇將的名詞,並且更加深了關羽的地位。後來從北宋又繼續加封到清代,成為了與文聖孔子齊名的武聖。   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關羽當做“忠義”的化身,關羽的地位被擡得越來越高,“由侯而王”,“旋而進帝”,最後被尊為“武聖人”。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

分析 關羽“武聖”稱號來歷?

宋以前關羽基本上就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武將而已,雖然被隋文帝追封過忠惠公,但亦不過是被追封的眾將中之一罷了,最多也就是和鄧艾齊名而已。

給關羽加爵封王始於宋代。徽宗趙佶在短短的21年內,追封關羽多達4次,由侯進公,由公進君,由君進王。南宋第一個皇帝趙構也宣稱關羽能“肆摧奸宄之鋒,大救黎元之溺”,而這兩個是出了名的混蛋皇帝,徽宗一手策劃了靖康之恥,趙構為能偏安一隅而殺害了岳飛。反觀這兩個混蛋,宋太祖趙匡胤雖然是以重文輕武所著稱,卻儘量降低關羽的地位,將其畫像從姜尚廟中撤下。明太祖朱元璋也是有名的不拿關羽當回事的皇帝,將其先前被追封的爵位全部拿掉,又回覆到壽亭侯而已。朱元璋死後,朱棣在驅除蒙古殘部,大定中國後才又開始加封關羽,至神宗這個三十年不上朝的白痴,加封關羽到“帝”為止,漢族統治者對關羽的加封終於到頭了。

可見漢民族尚武力,重外敵的有為之君,無一人尊重關羽,不僅是不尊重,反而是儘量降低關羽的地位。但當國家政權趨於穩定,皇帝重內不重外時,就大肆吹捧關羽,越白痴、越混蛋、越喜歡偏安一角的皇帝吹捧得就越凶。

當統治者的統治重心為對付外敵時,就需要姜尚這種治世之能臣,整個社會都以能夠培養髮現這樣的人才為國家的頭等大事,春秋戰國、秦漢隋唐就是這樣的時代;但當統治者認為外敵不足患,而將其統治重心轉移到防範內部人民身上時,就不希望看到德才兼備如姜尚者出現,而當出現這樣的人才時,統治者甚至將其致之死地而後快,如趙構殺岳飛。

總結一下,漢民族自己統治中國時期,關羽的地位幾經反覆,皇帝希望保持強悍的民風,關羽就被貶;皇帝強化對內統治、弱化人民時就提高關羽的地位

而對比漢族朝代關羽地位的反反覆覆,少數民族蒙、滿統治中國時期,卻是持續不斷的提高關羽的地位。蒙古野蠻人入侵中國後,其最高酋長為提高關羽的地位,不惜在其參加的佛事活動中,令關羽作為由人而神的唯一代表參加其中。《關大王獨赴單刀會》《關雲長千里獨行》《關雲長大破蚩尤》等有關關羽題材的戲劇作品也產生在這一時期。

真正罷黜百將,獨尊關羽為“武聖”是在清代。清一代也是施行愚民、弱民政策最為徹底的一個朝代。清以前雖然關羽的地位已經越來越高,但提到“武聖”,還是姜尚。

姜尚基本上是一個沒有什麼武力可言的人,(不能想像一個八九十歲的老人能有多強的體力、武功)是一個智者。以姜尚為武聖,說明在古代漢民族對“武”的理解為“將在智而不在勇”,“智”字當先。關羽在魅力、功業、智謀等方面與姜尚相比都可說是天地之別。但為什麼後來的清代統治者要完全廢姜尚而立關羽呢?

一個人的成長與其所崇拜的偶像是分不開的。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而“畫虎不成卻反類犬”。一個人從小崇拜以“智”著稱的姜尚,即使不能也成為一個智者,但多數不會太愚昧。而人民聰明智慧卻不利於統治,尤其是對清朝這種以極少的滿人統治眾多漢人的王朝來說就更加不利。

為什麼關羽被稱為武聖

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請參考下表:

朝代 皇帝 時間 封號

北宋 宋徽宗 崇寧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寧三年(1104年) 崇寧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泰定帝 天曆八年(1335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 明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禎三年(1630年)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關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靈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神像、關羽的祠廟遍佈各地,為中國神明中最多祠廟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而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將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元代朝廷雖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佈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鮮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裡,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

因為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祟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香港信仰

在香港,警察與三合會成員是對立的。三合會早期是一個道教反清的幫會,所以會拜祭道教大神關羽。而警察崇拜關帝的習慣是源於1930年代的油麻地警署某位華探長,其後擴展至各個紀律部隊,如消防、海關等。他們同樣地推崇、尊敬關羽,稱他為“關二哥”、“關公”、“關帝”、“關二爺”等,因兩方都相信,關公是會保衛盡忠盡義之人,所以雙方都不認為存在信仰上的衝突。

香港許多商店都供奉關羽,希望能保佑店鋪。而香港也建有不少的祠廟供奉關羽,香港荷李活道的文武廟就十分有名。

臺灣信仰

關帝廟信徒。穿藍色道服的是以收驚科儀聞名的效勞生,以年邁女性居多。在臺灣,祭祀關羽的廟宇也相當普遍,除了一般武廟、小型宮廟、神壇將其作為主祀外,也有稱為恩主公廟的大型關帝廟,其中以行天宮最富盛名。

所謂的“恩主”是鸞堂信仰的名詞,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臺灣所謂的恩主神祇共有關羽、呂洞賓、張單、王善、岳飛。而關羽為五恩主之首,所以臺灣一般民眾亦稱關羽為恩主公,也因此順勢稱關帝廟為“恩主公廟”。

另外,部分齋教或道教信徒稱關羽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也就是第十八代的天公,此說又以閩南一帶為最盛,而臺灣也承襲此說法。

國外名聲

......

為什麼 封關羽為武聖?

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開國元勳,位致前將軍、漢壽亭侯。

有趣的是,在關羽死後,卻受到各朝各代統治者的喜愛,由此平步青雲,由侯而公一,由公而王二,由王而帝三,由帝而聖四,由聖而神五。達致“儒稱聖六,釋稱佛七,道稱天尊八,三教盡皈依”的高度。

然而,在其盡顯風流千年之後,在21世紀的今天,卻成了眾多“三國迷”心中討厭的對象。咎其主要原因,可能來自於關羽本身那種不可理喻的傲氣。而又隨著不喜歡這股傲氣的人越來越多,進而產生了所謂“貶關派”,從諸多方面否定關羽的種種。

今筆者不以己鄙陋,僅就自己所認識的關羽來說說,盼能帶給“貶關派”一個全新的關羽。

注一:宋徽宗於崇寧元年(1102年),加封關羽為“忠惠公”。

注二:宋徽宗於大觀二年(1108年),加封關羽為“昭烈武安王”。

注三:明神宗於萬曆十年(1582年),加封關羽為“協天大帝”。

注四:明神宗於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及致清同治九年(1870年),關羽的封號已達二十六個字之多:“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

注五:現今民間將關羽當作“戰神、驅邪神、守護神、武財神”。

注六:明未清初時關羽取代了姜太公,成為了封建社會的“武聖”,被稱為“關夫子”,與孔子並列。而關廟亦被稱為“武廟”,與孔子的“文廟”相對。

注七:隋開皇十三年至十四年(593--594年),天台宗的創始人智者大師為關羽的亡靈授“菩薩戒”,關羽從此便正式入了佛門,成了佛家弟子,做了“伽藍護法神”。

注八:宋徽宗於崇寧二年(1103年),加封關羽為“崇寧真君”,使關羽正式地在道教取得了合法地位。

10個皇帝8個封諡關羽 最長封號長達26字

自元以後,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統治者也同樣供奉關帝,像元朝的皇帝就曾經兩次封諡關羽。到了明清兩代,皇帝給關羽神的地位不斷加碼,關羽頭上的高帽也越戴越大頂,像明朝8歲登基、在位48年的萬曆皇帝,就將關羽加封為“協天大帝”甚至是“三界伏魔大帝”。清朝的順治皇帝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在清朝入關以後的10個皇帝中,先後有8個皇帝共13次封諡關羽,最長的封號甚至長達26字,關羽的神格就此達到了巔峰。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經下令在京城為關公建廟,為京師十四廟之一,官府年年都祭祀。清朝雍正皇帝甚至敕命天下直、省、郡、邑都必須設立武廟。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城內外有關帝廟200多座,佔廟宇總數的十分之一,在眾多廟宇中數量位居第一。於是,宋元以來一直潛藏於民間的關公崇拜開始化作大張旗鼓的國家行為,在上位者的提倡,使得更多的人們深信關羽的鎮邪驅魔、安邦定國作用,關羽的神性也似乎越來越靈。最後,在明末清初,關羽終於取代了姜太公,成了封建社會的“武聖”,也變成了為全民所接受和崇拜的“關帝”。“關帝廟”遍及全國大小城鎮農村,而且隨著華僑的足跡遍佈於全世界各地。今天,包括紐約也建有關帝廟。

明清兩代統治者之所以如此重視關羽,原因很簡單,就是上層統治者看到了榜樣的力量,他們不斷圍繞著被千百年來人們貼在關羽身上的忠、義、勇等道德符號做文章。像清朝入主中原後,除了大興文字獄外,還大力提倡尊孔崇儒,崇尚程朱理學,大力倡導尊君、忠君的思想。為此,他們甚至為陪同崇禎皇帝吊死煤山的明朝太監王承恩立碑,褒揚史可法、黃道周等明末清初忠臣,並稱他們是“足稱一代完人”。在這種背景下,對於“徹底一忠”的關公,清朝當然會大加使用。最特別的是,清政府將自南宋以來各地供奉岳飛的“嶽王廟”改為“關岳廟”,目的很明顯,就是想用關羽的義來淡化......

相關問題答案
關羽武聖是哪個皇帝?
水滸傳是哪個皇帝?
楊門女將是哪個皇帝?
水滸是哪個皇帝?
雍正後面是哪個皇帝?
天寶是哪個皇帝的年號?
明朝朱慈煊是哪個皇帝?
樑王時期是哪個皇帝?
絲綢之路是哪個皇帝?
乾隆之後是哪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