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主義代表人物?

General 更新 2024-06-04

結構主義大師有哪些代表人物?

結構主義之父:弗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

結構主義三大流派:

布拉格學派(功能語言學派):羅曼·雅可布遜(Roman Jacobson 1896-1982)特魯別茨科伊(Nikolai Sergeevich Trubetskoi 1890-1938)馬泰休斯(Vilem Mathesius 1882-1945)

哥本哈根學派(丹麥學派·語符學派):葉爾姆斯列夫(Louis Hjelmslev 1899-1965)

美國結構主義學派(美國描寫語言學派):布龍菲爾德(Leonard Bloomfield 1887-1949)海里斯(Zellig Harris 1909- )

相關人物 :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 )雅克·拉岡(Jacques Lacan 1901-1981)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

構造主義的代表人物,研究對象,研究方法

構造主義心理學是19世紀末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以後,出現於歐美的第一個心理學派,它與相繼出現構造主義的機能心理學相對立。其主要代表是馮特和鐵欽納。這個學派受英國經驗主義和德國實驗生理學的影響,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經驗,主張心理學應該採用實驗內省法分析意識的內容或構造,並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以及它們如何連結成各種複雜心理過程的規律。[1]

結構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

結構主義理論有以下代表人物:一、斐迪南·德·索緒爾,瑞士語言學家。二、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奧地利哲學家。三、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法國人類學家。四、布魯納,美國教育家。

後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

福柯(Mirkel Foucault,1926-1984)反對啟蒙運動將理性、解放和進步等同起來,認為現代性實質上是一種控制和統治的形式,主體和知識等等都是被它構造出來的產物。他從各個f方面對這種控制形式作了深入研究,包括病理學、醫學、監獄和性學等等。他的計劃旨在對我們的歷史時代進行批判,也即質疑和揭示知識、理性、社會制度和主體性的現代形式,認為這些看似自然的東西實際上是在一定社會和歷史條件下的特定產物,而且具有權力和控制結構。主要著作有:《癲狂和非理性:古代時代的癲狂史》(1961)、《診所的誕生》(1963)、《詞於物》(1966)、《知識考古學》(1969)、《規訓與懲罰》(1975)、《性經驗史》(1976,1984,1984)等。一、對現代性的批評 福柯把現代性分為兩個時期:古典時期(1660-1800)和現代時期(1800-1950)。在古典時期,一種強有力的控制人類的方式開始形成,並在現代時期達到高峰。啟蒙運動所宣揚的歷史進步的觀念其實只是控制和塑造人的權力機制和技術日臻完善。福柯認為現代理性是一種強制力量,他集中關注個人在社會制度、話語和實踐中被控制和被塑造成社會主體。在古典時期,人的理性從神學束縛下被解放,它試圖在一片混亂和狼藉中重建社會秩序。它用知識系統和話語實踐來區分和規範各種經驗形式。啟蒙的理性神話用“求全求同”的虛妄來掩飾和壓制多元性、差異性和增殖性。福柯用不可溝通性、差異性和離散性來對抗現代性的理性壓抑。在其思想早期,他把自己的立場定義為“知識考古學”。這一考古學方法既不同於解釋學方法,也與結構主義劃清了界限。福柯認為那些組裝我們話語理性的各種規則並不是普遍和不變的,它們都將隨歷史的變遷而變化,並且只對特定時期的話語實踐有效。這些規則只是知識、知覺和真理的歷史的先驗條件。它們構成文化的基本信碼,即知識型,決定了特定歷史時期裡各種經驗秩序和社會實踐。考古學方法關注一個“推論的空間”,即研究在推論空間中各種要素如何歷史地被整合到某一規範結構之中,而後這一結構又如何解體和被新的結構所取代。因而福柯反對黑格爾和馬克思的歷史進步的觀念,歷史只是歷史中各要素不斷離散與重組的水平域展開,沒有任何終極目標在引導歷史。

構造主義與機能主義的比較

構造主義心理學

構造主義心理學主要代表人物是馮特和他的學生鐵欽納(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學獨立後的第一個心理學派。該學派於1899年產生於德國,後在美國得到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後漸趨衰落。構造主義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經驗,即心理經驗的構成元素及結合的方式與規律,並主張心理學應該用實驗內省法研究意識經驗的內容或構造,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及它們如何結合成各種複雜心理過程的規律。他們強調心理學是一門純科學,其基本任務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規律,但不重視心理學的應用。該學派是用實驗法獨立研究心理學問題的學派,促進了西方心理學派的興起和美國心理學的發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經成為現代心理學組成部分。但由於它確定的研究對象過於狹窄並陷入元素主義與內省主義境地,因而遭到許多心理學家的反對。

機能主義是近代心理學發展中與構造主義相對抗而形成的一種學術思想,它主張心理學 的目的不在於把心理分解為一些元素,而在於研究心理適應環境的機能作用。機能主義是19世紀末在美國興起的,到20世紀20年代成為美國心理學中主導的勢力。它的首倡者是威廉.詹姆斯,一位深受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影響的心理學家。他認為意識是連續不斷流動的,人的心理是作為不可分割的整體發揮作用的。他還持有實用主義觀點,強調有效用的思想就是真理。因此,心理學應該把有效用的心理過程而不是靜態的心理內容作為研究對象。

詹姆斯開拓的機能主義思想由芝加哥大學的杜威、安吉爾和卡爾繼承和發展,形成了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又稱芝加哥學派。杜威的研究為這一學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他在1896年發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心理學中的反射弧概念》,攻擊心理學中的元素論和還原論,他以心理學家常用的嬰兒抓燭火有燒灼感而縮手的例子說明,包含在一個反射反應中的行為動作應該依據其適應環境的意義來解釋,不能把它還原為感覺運動元素或人為的構想物。這種抽象的構想只能存在於心理學家的頭腦中,對於心理學研究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安吉爾和杜威是同一年到芝加哥大學執教的。安吉爾在1904年出版的《心理學》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意識的機能作用和起源及其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發展。他還探討了機能主義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強調了心理學在各個生活領域中的應用價值。安吉爾進一步把機能主義塑造成一個初具規模的學派,並使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系成為當時最重要和最有影響的心理學研究和教育基地。卡爾是安吉爾在芝加哥大學的學術繼承人。他在1925年出版的專著《心理學--心理活動研究》中,系統地闡明瞭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對象、目的、性質、任務、方法、研究範圍和中心問題,使這一學派發展成為一個羽翼豐滿的成熟體系。卡爾強調,機能主義學派主張心理學應該成為一種"有所為"的心理學,應該以有目的的心理活動為研究對象,而不是像構造主義學派那樣著重於研究心理"是什麼"。心理活動的作用在於獲得、鞏固、保持、組織和評價經驗,從而指導行為,達到對環境更有效的適應。在研究範圍和研究課題上,機能主義心理學要比構造主義心理學廣闊得多。

機能主義心理學派的影響是深遠的。卡爾以後,美國心理學對人類學習過程的研究以及應用領域的擴展大都受到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啟發。今天,雖然機能主義心理學作為一個陣線分明的學派已不復存在,但它的觀點已融合在心理學發展的主流中。

學科結構主義課程理論代表人物是誰

摺疊主要代表人物

(美)布魯納(J.S.Bruner),布魯納是一個結構主義者,他深受結構主義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影響,他的教學理論無論從思想和內容上都與皮亞傑有密切關係。是在吸取和發展皮亞傑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的理論不僅提出了學(教)什麼、什麼時候學(教)、怎樣教(學)等問題,而且在結構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對這些問題做了使人比較滿意的回答,提出了基礎學科早期學習,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廣泛應用發現法等主張。

產生的主要背景美國的教育落後於科技的發展,教育改革呼聲高漲。美國成為經濟強國,但是在包括朝鮮戰爭在內的諸多方面的失利,促使美國人對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進行反思;1957年蘇聯衛星上天

結構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

結構主義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了萊維-斯特勞斯外,還有英國的社會人類學家E.R.利奇等人。但他們對某些具體問題持有不同的觀點。

什麼是解構主義?具體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解構主義是從構成主義的字眼中演化出來的,解構主義和構成主義在視覺元素上也有些相似之處,兩者都試圖強調設計的結構要素。不過,構成主義強調的是結構完整性、統一性,個體的構件是為總體的結構服務的;而解構主義則認為個體構件本身就是重要的,因而對單獨個體的研究比對於整體結構的研究更重要。   解構主義是對正統原則、正統秩序的批判與否定。解構主義不僅否定了現代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構成主義,而且也對古典的美學原則如和諧、統一完美等提出了挑戰。在這一點上,解構主義與意大利16——17世紀轉折時期的巴洛克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巴洛克是以突破莊嚴、含蓄、均衡等古典藝術的常規,強調或誇張建築的部件為其特色。20世紀80年代,一位西方藝術家來華演出的一出啞劇,形象地說明了什麼是解構主義。這位藝術家在用一把中提琴演奏了一段古典音樂之後,突然起身猛地將提琴摔倒地上,並狠狠的踩了一腳,然後他又很快地用提琴碎片在一塊畫布上粘貼出一幅抽象的繪畫——一幅提琴解構重組的繪畫。這樣,原來完美、和諧的提琴造型已不復存在,而它留下的碎片在另一個藝術形式中得以重生。   解構主義作為一種設計風格的探索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而它的這學淵源則可以追溯到1967年。當時,一位哲學家德里達基於對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的批判,提出了“解構主義”的理論。他的理論的核心是對於結構本身的反感,認為符號本身已經能夠反映真實,對於單獨個體的研究比對於整體結構的研究更重要。在反對國際式風格的探索中,一些設計師認為解構主義是一種具有強烈個性的新理論,而被應用到不同的設計領域,特別是建築學。   解構主義設計的代表人物有弗蘭克﹒蓋裡、伯納德﹒屈米等。80年代,屈米以巴黎維萊特公園的一組解構主義的紅色構架設計聲名鵲起。該組構架由各自獨立、互不關聯的點、線、面“疊印”而成,其基本的部件是10m*10m*10m的立方體,上面附加有各種構件,形成茶室、觀景樓、遊藝室等設施,完全打破了傳統園林的概念。   蓋裡被認為是解構主義最有影響力的建築師,特別是他在20世紀90年代末完成的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他的設計反映出對整體的否定和對於部件的關注。蓋裡的設計手法似乎是建築的整體肢解,然後重新組合,形成不完整,甚至支離破碎的空間造型。這種破碎產生了一種新的形勢,具有更加豐富,也更為獨特的表現力。   在工業設計中,解構主義也有一定的影響。德國設計師英戈﹒莫端爾設計了一盞名為波卡﹒米塞利亞的吊燈,以瓷器爆炸的慢動作影片為藍本,將瓷器“解構”成了燈罩,別具一格。   解構主義並不是隨心所欲地設計,儘管不少的解構主義的建築貌似零亂,但它們都必須考慮到結構因素的可能性和室內外空間的功能要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解構主義不過是另一種形式上的構成主義。

建築中結構主義代表人物及建築

範艾克 赫茨貝格 作品有中央貝赫保險公司大樓

相關問題答案
構造主義代表人物?
解構主義代表人物?
新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
存在主義代表人物?
極簡主義代表人物?
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
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
現代主義美術代表人物?
沈從文是什麼代表人物?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