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正教育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5-17

養正教育是什麼意思

弘道:對“道”的發揚光大

養正:培育正氣

“弘道”註解

《論語?衛靈公十五》中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古往今來,對“道”的發揚光大,乃人的天職,亦是文化事業的天職。宋代湘人周敦頤嘗言 “文以載道”,而書又是“文”的載體。

養正

《易經 蒙》篆曰:蒙以養正,聖功也。是指當幼兒漸漸長到四歲以後,已開始學會語言應用,學習能力也逐漸增長,此時應對其授以“童蒙養正”的教育。養正,是指培養其端正的心性及行為。

養正是什麼意思

童蒙養正是一個始於儒家的兒童教育思想,童蒙就是對兒童早期的啟蒙教育,養正指培養各種優秀美德。

大概意思就是在兒童很小的時候就要給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童蒙養正主要就是指以傳統文化為前提的兒童教育

什麼是童蒙養正?

“童蒙養正”的思想來源於《易經》。

《易經•序卦傳》:“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指出“蒙”是事物在幼稚階段的狀態。事物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會有迷濛,兒童生長規律亦然,“童蒙”即指幼兒階段的特點,因此古人把幼兒教育稱作“蒙學”,對剛開始的教育叫“啟蒙教育”。

《易經•蒙卦》:“蒙以養正,聖功也”,一語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標——養正教育。教育要慎始,開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課程,決定了人生的方向。《易》雲:“元者,善之長也。”何為善?《道德經》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利萬物而不爭則為善,教人向善,以養正氣。“正”者,止於一也。道為一,止於一,即是合於道。止於一是個“正”字,即合於道為正。

“童蒙養正”戶指以幼兒發矇階段給予最重要的養正教育。誦讀國學經典是最好的養正手段。“經典”是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最能表現本行業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當代教育家,著名國學專家、讀經教育實踐家、累積式教育法創始人、育心經典讀經教材主編賴國全老師認為,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最高智慧的,是以《易經》為首,包括《黃帝內經》、《詩經》、《道德經》、《孝經》、《金剛經》和《孫子兵法》(兵經)在內的七部經典,又稱“一根六經”,另外還有八典、九要和十四蒙。這些人文領域裡的經典,包含了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讓孩子從小誦讀,自然可以達到“童蒙養正”的目的。

怎樣落實童蒙養正教育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童蒙養正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為人處世成家立業幸福成功的基礎。 (一)養其正心正德正見正行(四正) 1、培養純善的心 首先,家長要肯定所有孩子的心性都是善的。善心的外在表現就是品行的端正和純潔。所以從品行入手,老師須以身教、言教啟發濡養孩子純善的心。善心是無遠弗屆的,由善心而起的德能、德用良善的行為與作用也是無有窮盡的。長養孩子的善心、善念,就是培育孩子為人的根本。 2、教育對人、對事對物應有的正確態度 (1)對人:明白五倫的關係,知道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敬師長、關懷他人,教導互助合群的理念、培養寬厚待人的心性,曉喻見賢思齊、知恩報恩的道理。 (2)對事:強調事雖小,勿擅為的重要,要求事勿忙,忙多錯的做事方法,注重禮儀、講求信用,建立威儀與守信的觀念,教育承擔責任、知過必改是善良的品行。培養面對困難,能冷靜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的態度,教導是非判斷的能力,並培養好學的精神。 (3)對物:灌輸日常生活必須節用愛物,還要瀟喻物資來源的艱辛,感恩大自然的賜予。例如:長養慈愛心,愛護小動物和植物,物有定位,對物品要恭敬愛之心。這樣才能用於得久遠,常保如新,而且使用方便。 3、自我行為的約束 容止安祥,不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現代家庭孩子少,自小不少養成自大、為所欲為的心理),注意自我儀容整齊、房間自理是應盡的責任(例如疊被、疊衣、書桌的整理、鞋襪的洗滌、參與家務勞動),要求出言謙敬有禮,曉喻口為禍福之門,強調言語的重要,對於飲食,曉喻營養均衡、不偏食有助於身體健康。 (二)父母要以身作則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身作則基本的要領,就是父母要帶頭示範。例如如何整理家務、物品的歸類、書籍的排列、書包的整理、縫補鈕釦、家電安全、時間如何安排等等。如果家長能用心體驗,就能教好孩子日常生活的儀禮和規範。所以用身教示範,是父母達到教子成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三)幫助孩子立下志向(志不立,無以成事),凡有成就的人,必有志向。欲其年少之時,就能立下遠大的人生目標,需要父母的引導和栽培。若能經常向孩子介紹古今中外聖賢之人,以他們奮鬥的事蹟和不畏艱難的感人歷程,來激勵孩子勤奮、好學的精神,啟發他們無盡的潛能。受到這樣教導的孩子,在學習的路程上,他們不但能勇於接受挑戰,更能不畏艱辛,勇於直前。 由此可見,幫助孩子確立人生的方向與目標,也是父母非常重大的責任。 (四)熟讀經典讀誦教材 作為教導孩子讀經的父母,不要認為他是小孩,什麼都不懂,就草率應付了事。自己要自我充實,通過對孩子的學習,自己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五)教導孩子落實經典的教誨 1、要求孩子必須做到 要求孩子每天朗誦固定遍數,例如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一週下來就可以累積百遍以上,自然就能背誦下來,背誦的越熟越好。可以終身牢記不忘。而且對於已經背過的經典也要經常令其複習,誠如《論語》所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背誦的遍數也是越多越好,因為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2、講解做人的道理------與生活相結合 許多孩子雖然書讀得不錯,但是於人相處的能力非常差,難於面對挫折,膽小懦弱,心胸狹義,因此,要給孩子落實《弟子規》。例如對長輩要尊敬,對同學要友愛,公共場所的行儀,個人的優秀品質的培養。 特別提示的是,我們有豐富的美德教育資源,如《孝、俤、忠、信、禮義、廉、恥的八德故事、歷代傳頌的聖賢、偉人的事蹟等,都可以結合孩子的發展講解給他聽。 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為人生一大樂事。

蒙以養正是什麼意思

méng yǐ yǎng zhèng

成語釋義: 指從童年開始,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

成語出處 ,《易·蒙》:“蒙以養正,聖功也。”

請採納

什麼是“養正好少年”?獲得了這個稱號是啥意思呢?不太明白,望高人指點,謝謝啦!

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

第一階段:幼兒養性--優美人格的奠定

眾所周知,0歲至3歲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階段,正是教育的黃金時期。很可惜,一般的人大都輕易錯過。如何在這張純淨的白紙上,彩繪出最優美的底案,建構其一生端正屹立的磐基,實是天下父母們應該共同關心的重要課題。

回顧反省人的一生,大家莫不深切同感"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可以肯定的說,人生最難化者唯習性;良好的習性一旦養成,則終身受益不盡,反之將受害無窮。因此,第一階段"幼兒養性"的教育特別重要。這段時期的幼兒幾乎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然其純淨的心靈對外界的一切信息,卻能靠高度的直覺而全面吸收,猶如明鏡照攝景物一般,不加選擇地全部接受,是構成一生性情及人格的基礎的重要時期。此時的教育都賴於父母親主動地給予正確的引導。

例如,手抱幼兒或陪他嬉戲時,常用愉快的心情,輕柔的讚美來肯定孩子:"你(或直呼其名)是最孝順的孩子、你是最善良的孩子、你是最開朗的孩子、你是最聰明的孩子,你是最健康的孩子、你是最勤快的孩子、你是最喜歡讀書的孩子…。此外父母亦可時常播放優美的中西古典音樂,以培養其優雅的性情。

營造良好的教育氣氛與學習環境,是影響孩子人格健全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為人父母者若希望子女未來具備良好的人格特質(果),現在就應該多加讚美肯定孩子(因)。如此每天幾次愉快地讚美肯定他,必然先入為主地深深印入幼兒純淨的心靈,形成終身不移的性格特質。良好習性的養、優美人格的奠定,就在父母親輕鬆愉快的讚美肯定中完成。秉性良好的孩子,經此讚美肯定後,會發展得更加自信完善。秉性中下的孩子,更需要父母親加倍的讚美肯定來彌補,以導正或減輕其不良習性於無形中。這可是幼兒教育的祕決!賢明的父母,請千萬別錯過這短短的三年!

第二階段:童蒙養正--聖賢智慧的陶冶

當幼兒漸漸成長到4歲後,已慢慢學會語言的應用,學習能力亦逐漸地增進,此時即應該街接"童蒙養正"的教育。養正,是指培養其端正的心性及行為。不論是心理學的研究或是一般人成長的經驗,我們瞭解:4歲到13歲這一階段的兒童,因其知識未開,理解能力薄弱,仰賴父母之處尚多。然也因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純淨,正是一生中記憶力最強的階段。如何把握其記憶的特長而善加教育,是最值得深刻反省的問題。

古聖先賢們高瞻遠矚,不約而同地選擇四書五經及老莊等重要經典為主要教材,並以歷代公認的優美古文詩詞為輔助教材,來教導兒童反覆熟讀,進而鼓勵背誦。如此充分發揮其記憶力好的特長,背誦最有價值的經典,趁他心性純淨時,常常耳濡目染於聖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以潛移默化其氣質。經典的價值亦將伴隨其人生經驗的成長而茹吐芬芳、綻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難題。而長期的誦讀薰習,可以養成他閱讀古文的能力,那麼中華文華的智慧寶藏,將任其悠遊探取,深信必可陶冶他的性靈、開闊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這種書多讀一本即有一本的受益,乃至多讀一句亦有一句的功效,此種終身受益的教育,就在童蒙讀經階段中種下根苗。十年易過,良知難得,切莫等閒空過了。

至於如何教導兒童讀經呢?方法很簡單,只要父母、老師善於利用課餘時間,引導鼓勵或讚美獎勵兒童反覆多讀、熟讀,他們自然就會背誦得非常流利。若父母親能抽空陪孩子一起讀,不但本身受益,同時也是最佳的親子活動。根據老一輩人的經驗,若能把握這段記憶力最好的十......

童蒙養正是什麼意思?

童紶養正是一個始於儒家的兒童教育思想,童蒙就是對兒童早期的啟蒙教育,養正指培養各種優秀美德。

大概意思就是在兒童很小的時候就要給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童蒙養正主要就是指以傳統文化為前提的兒童教育

養正毓德,精存自生 什麼意思?

“養正毓德”源於《易經》。《易經•蒙卦•彖辭》曰:“蒙以養正,聖功也。”《易經•蒙卦•象辭》曰:“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毓,即育。《易經•蒙卦》提出的“養正”教育理念,即希望教育者注重培養學生端正的心性及行為,作為最古老的教育思想而影響著中國。清高宗乾隆就曾手書“養正毓德”以為上書房的匾額,清世宗雍正又題寫了楹聯曰:“立身以至誠為本,讀書以明理為先”,教育皇胄加強修身,以承繼大統。作為大學,它不僅產生思想和學問,更重要的是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具有道德良知的公民這一神聖責任。英國的教育家約翰•亨利•紐曼在其《大學的理想》中指出:“大學乃是一切知識和科學、事實和原理、探索和發現、實驗和思索的高級保護力量……在那裡對任何一邊既不侵犯也不屈服。”《禮記•大學》開篇也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即大學教育的目的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垢納新,從而趨於善(合目的性)的至高境界。因此,大學的首要職能就是涵養人的德性,使人成其為“人”;而培德育人,養正至關重要。“正”,代表真善美價值取向的矛盾主要方面的控制力。唯其正,才能決定事物的真善美品質,才能使事物穩定、和諧。正,是正道,是千古人間光明之途,代表著人類恆久嚮往和追求的真善美和諧的至高理想。大學培養學生純正的品質,引導他們堅守正道,這是神聖而偉大的功業。正,是正氣,是天地間的浩然之氣。人心善惡,品格高下,皆為胸中正邪兩氣相搏的結果。《孟子•公孫丑上》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大學惟涵養正道、正氣,方能培育師生壁立千仞的正義人格,無愧矗立於天地間的人。

“精存自生”語出《管子•內業》。管仲(前725-645年)任齊國宰相,助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管子》一書。《管子•內業》曰:“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乃能窮天地,被四海。”《管子》認為,在物為精,在天為氣,在人為德。凡世界上萬事萬物,都不可缺少精氣神;就人事而言,既為人性道德的本原,亦是事業昌茂的淵泉。人生活於世間,不僅是血肉之軀的生理存在,也是精神生產的文化存在,這就更需要這樣一種氣:志氣、骨氣、正氣、銳氣;事業發展亦有賴於這樣一種氣:豪氣、人氣、士氣、大氣!有了這種精氣神,生命之樹自可生生不息,事業之花亦會精彩紛呈。假若沒有“十年磨一劍”的堅強意志,沒有“十載寒窗積雪餘”的堅韌求索,沒有“面壁十年圖破壁”的堅定執著,我們這所地處北國邊陲的大學處可能創造出今天的輝煌;正是憑藉這種爭氣的精神,我校方得以克服種種困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55載的辦學實踐昭示:有此精氣神,個人自可安身立命,事業也會興旺昌盛。

複製資料

相關問題答案
養正教育什麼意思?
涵養正道是什麼意思?
聯結在佛教是什麼意思?
有人叫我教授什麼意思?
賀金主正旦是什麼意思?
意正濃是什麼意思?
正數是什麼意思?
推拉門正衝是什麼意思?
王者猥瑣發育什麼意思?
頤養天命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