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中三元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6-04

連中三元是什麼意思

用荔枝、桂圓和核桃各三枚表現,因這三種果實都為圓形,取其“圓”與“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準三個闢銅錢或三個元寶米表示。寓意“連中三元”。清代科舉制度,分三級考試,中試者的第一名分別給以“解元”、“會元”、“狀元”的頭街,如應試舉子在三級考試中,連取三個第一名,即所謂“連中三元”,這在封建社會是無上的榮寵。

以清代為例,舊時科舉考試全過程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較高級別的國家考試叫做鄉試,在省城進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後稱舉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級是會試,在禮部舉行,赴考者是舉人,考中之後稱貢生,第一名是“會元”,第二至五名是“經元”;殿試則在皇上的金鑾殿舉行,皇帝親自主持,赴考者是貢生,考中之後稱進士,此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

古代的連中三元 指的是什麼啊?

連中三元是古代科舉的說法.

古代想要參加科舉就必須經過3場考試:鄉試 會試 殿試.

鄉試是最低級的. 一般每個讀書人都能參加. 如果考中了就叫"舉人" "舉人"中的第一叫"解元"

所有舉人可以去當時的首都參加會試,只有舉人能參加. 考中了就叫"貢生" "貢生"中的第一叫"會元"

所有的貢生又可以當著皇帝的面考試,叫殿試.殿試只有"貢生"能參加. 考中了就叫"進士" 第一就叫"狀元"

所謂的"連中三元"就是在鄉試 會試 殿試中都得第一.

Ps:這種人.很好很強大=.=~``

連中三元是什麼??? 5分

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

“連中三元”指的是哪三元?

宋代以後就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三元”。讀書人首先要在縣、府參加考試,被錄取者稱為“生員”,俗稱“秀才”。只有取得“秀才”稱號,才可以參加以後的正式考試。正式考試也大致分三級,只是名稱有所變化。首先是鄉試,每三年在省府舉行一次,考中的叫“舉人”。吳敬梓筆下的《范進中舉》描寫的就是鄉試的情形。舉人中的第一名稱為“解元”。然後是會試,這是禮部主持的考試。會試是在鄉試後的次年春天的京城禮部舉行。由舉人蔘加,第一名稱為“會元”。最後是殿試,是由會試的合格者參加。殿試是最高層次的考試,常由皇帝親自主持。這一考試形式最早開始於武則天時期,不過多與皇帝臨時下詔進行的制科相混。殿試合格者稱為“進士”,分為三甲。其中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二三甲分別取若干人。

連中三元 什麼意思

連續贏三次、連續答對三道等之類都可以成為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的“連中三元”指哪三級考試?名稱是什麼?

“連中三元”一語源於封建社會科舉考試製度。科舉制度經過長期演變和改革,逐步固定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的形式。鄉試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試,考中的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由禮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也稱“殿元”。

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獲得第一名,自然是“連中三元”了。據統計,在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實行的1300年中,連中三元的只有17人。清代長洲人錢柴,在乾隆年間連獲鄉、會、殿試第一名,乾隆愛才,親賦“三元詩”紀瑞致賀。

“連中三元”一語由此而來。

連中三元的三元是指什麼

連中三元是古代科舉的說法.

古代想要參加科舉就必須經過3場考試:鄉試 會試 殿試.

鄉試是最低級的. 一般每個讀書人都能參加. 如果考中了就叫"舉人" "舉人"中的第一叫"解元"所有舉人可以去當時的首都參加會試,只有舉人能參加. 考中了就叫"貢生" "貢生"中的第一叫"會元"

所有的貢生又可以當著皇帝的面考試,叫殿試.殿試只有"貢生"能參加. 考中了就叫"進士" 第一就叫"狀元"

所謂的"連中三元"就是在鄉試 會試 殿試中都得第一.

歷史上連中三元有哪些人?

戲曲中常常出現寒窗苦讀的主人公“連中三元”的佳話。其實,在古代的考生中,“連中三元”是非常罕見的。什麼是“連中三元”呢?許多人對此並不清楚或知之不詳。

這得從古代科舉考試製度說起。科舉考試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考秀才是初級考試,俗稱“小考”。由於童試在古代是基層考試,所以其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元”。鄉試才是科舉正式考試的開始。

鄉試是正式科考的第一關。按規定每三年一科。遇上皇帝喜慶亦會下詔加開,稱為“恩科”。鄉試在省城進行,考期在八月,分三場,又稱“秋試”、“秋闈”。各地秀才雲集省城一爭高低,考中之後稱舉人,中了舉人便具備了做官的資格。舉人的第一名是“解元”;

再高一級是會試,因由禮部主持在春天舉行,所以又稱“禮部試”、“春試”、“春闈”、“禮闈”。會試在京師舉行,赴考者是舉人,考中之後稱貢士,會試的第一名是“會元”;

會試揭榜後,被錄取的貢生須於下月應殿試。殿試又稱御試、廷試,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殿試在皇上的金鑾殿舉行,參加考試者是貢生,此考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以後一甲叫進士及第、二甲叫進士出身、三甲叫同進士出身。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一個考生只有在這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三頂桂冠為同一人所摘取,才能稱之為“連中三元”。想想全國有多少人才在競爭,再有才華的考生也很難保證每考皆榜首啊,只要有一次考個第二,就不是“連中三元”了。

儘管非常之難,歷史上仍有17名學子過關斬將而“連中三元”!他們是: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寘、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黃觀、商輅、王名世;清朝的錢檠、陳繼昌和戴衢亨、王玉璧。他們不愧是歷代之俊彥,是奇才中的奇才!

其中,王名世、王玉璧是兩位“武三元”。王名世是浙江永嘉人,在明萬曆年間連中武科三元,官授錦衣衛千戶。他博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為“三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秉性剛介,不媚權貴。王玉璧也是浙江人,在清朝順治年間連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參加武秀才考試,射箭第一,號稱“神射手”,故人們贊其為“武四元”。他雖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釋卷,文采斐然,也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

古代連中三元的有哪些人?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中,有13人能夠連中三元,他們分別是他們是:

★唐朝的張又新 、崔元翰;

★宋朝的孫何、王曾、埂庠、楊寘、王若叟、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商輅;

★清朝的錢檠和陳繼昌。

相關問題答案
連中三元是什麼?
連中三元指什麼生肖?
八字中日元是什麼意思?
示兒中的元是什麼意思?
龍三元是什麼意思?
王八中解元是什麼意思?
麻將小三元是什麼意思?
命中日元是什麼意思?
道家三元是什麼意思?
英語中連繫動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