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鞦韆屬於哪個民族?

General 更新 2024-06-12

下面分別是哪一個民族的曲子?《快樂的羅梭》、《勇敢的鄂倫春》、《打鞦韆》、《嘎達梅林》、《我的家

《快樂的羅梭》—— 彝族

《勇敢的鄂倫春》—— 鄂倫春族

《打鞦韆》—— 仡佬族

《嘎達梅林》—— 蒙古族

《我的家在日喀則》—— 藏族

《唱山歌》—— 壯族

穿著高腰裙打鞦韆的民族習俗是那個定族?

是朝鮮族的習俗,這是朝鮮族婦女喜愛的民間遊戲.每逢節日聚會,人們便會看到成群結隊的朝鮮族婦女,身穿鮮豔的民族服裝(高腰裙),在人們的歡呼、叫好聲中蕩起了鞦韆,她們一會騰空而起,一會俯衝而下,盡情地歡樂,長長的裙子隨風飄舞,大有飄飄欲仙之感.

民族體育項目鞦韆

鞦韆,是指藉助繩索在空中悠盪的遊戲活動,屬於我國的傳統運動項目。鞦韆項目由來已久,傳說早在先秦時期的中原就有了此項活動。

起源

鞦韆遊戲由來已久。南朝梁宗懍(約501~565)《荊楚歲時記》記載:“立春之日。悉翦綵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為施鉤之戲。以緶作篾纜相罥。綿亙數裡。鳴鼓牽之。又為打球鞦韆之戲。”隋杜公贍為其中的“鞦韆”作注時說:“《古今藝術圖》雲:‘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趫者’。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彩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鞦韆。”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中也記載說:“鞦韆,山戎之戲,其民愛習輕矯之態,每至寒食為之。自齊桓公北伐山戎,此戲始傳入中國。”這裡告訴我們,鞦韆遊戲為北方山戎人所創,“每至寒食為之”;齊桓公北伐山戎時,鞦韆遊戲開始流入中原。

發源於北方山戎人的盪鞦韆,其源泉應上溯到早期人類採摘食物的生產活動。早在遠古時代,人們以狩獵和採集為生。在採集食物的過程中,為了獲得難以採摘到的高遠處的果實時,很可能利用藤條或繩索,雙手抓住它們而盪來盪去,從而出現了盪鞦韆的原始形態。後來,山戎人對盪鞦韆活動加以改造,保留了鞦韆活動本身的驚險刺激,增加了鞦韆活動的安全性,從而發明了盪鞦韆遊戲。不過,這種推斷尚缺乏考古資料的佐證。  形成

漢武帝時,宮中流行鞦韆之戲。唐人高無際《漢武帝后庭鞦韆賦》雲:“鞦韆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是說“鞦韆”本稱“千秋”,由於漢武帝時以“千秋萬壽”作為祝壽之辭,取“千秋萬壽”之意,以後為避忌諱,將“千秋”兩字倒轉,以後便改稱“鞦韆”了,並將“鞦韆”兩字寫作“鞦韆”。此外,宋時《湘素雜記》裡也有“鞦韆,漢武帝后宮之戲也”的記載,可為佐證。可見,鞦韆一詞,不僅由來很久,而且原來名為“千秋”。

南北朝時期,盪鞦韆遊戲已在民間流傳,而且主要集中在立春之日(非山戎人“每至寒食為之”)。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說,每年立春之日,人們為“施鉤”之戲,“又為打毬、鞦韆之戲”。可見,這一時期,盪鞦韆從宮廷走向民間,“每年立春之日”人們常為“鞦韆之戲”,初步形成了約定俗成的節令活動。

發展

(1)隋唐五代

唐代以後,鞦韆遊戲大為盛行,而且戲鞦韆的時間向後推延,恢復到北方山戎人那樣,“每至寒食為之”,即大都集中於寒食、清明節前後。唐時,寒食是國家性的法定節日,最長有七天的假期(參見《唐六典》卷82“休假”),地位突出,引人注目。唐人王冷然《寒食篇》是極生動的說明:“天運四時成一年,八節相迎儘可憐。秋貴重陽冬貴臘,不如寒食在春前”[1]。官方的倡導與民眾的支持使得這一節日有眾多特徵鮮明、格調突出的節俗活動,鞦韆是其中之一。寒食、清明二節相鄰,鞦韆便成為這二節的典型遊戲。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王維《寒食城東即事》有“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曹鬆《鍾陵寒食日與同年裴顏李先輩鄭校書郊外閒遊》有“雲間影過鞦韆女,地上聲喧蹴鞠兒”。可見唐代寒食節京城長安蹴鞠、鞦韆的熱鬧情景,而由杜甫《清明》的“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更可知清明鞦韆戲在全國之流行程度。

鞦韆雖然老少皆宜,但參與者主要是年輕人,所以鞦韆意象往往與青春年少有關。如“少年兒女重鞦韆”(王建《鞦韆詞》),“彩繩芳樹長如舊,唯是年年換少年”(白居易《病中多雨逢寒食》),又最受女子們喜歡,“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鞦韆”(韋莊《丙辰年鄜州......

哪些民族過什麼節

這個太多了,建議你想找什麼族,用百度搜一下就可以,漢族的節日就很多了,其他少數民族的也不少。潑水節、清明節、端午節等等等等

民族歌舞有哪些

白族的三月街民族節,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景頗族的木腦縱歌節壯族節日 有壯年、春節、清明節、牛神節、六月十四或七月十四節、吃新節、老人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從江壯族以過壯年和六月十四為最隆重節日,其次是清明節和吃新節。納西族傳統的節日有:“正月農具會”、“三月龍王廟會”和“七月騾馬會”等。土家族每年春節期間舉行擺手舞會,參加的多達萬人之眾。瑤族的節日很多,小節幾乎每月都有,各地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大節日有春節、社王節、清明、“達努節”、“耍望”節等。佤族 娥絨克繞”是佤語的新水節,該節是雲南省南部佤族民間傳統節日。侗族的花炮節 彝族 火把節 耍火把、摔交、鬥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節 插花、對歌 二月初八 彝族賽衣節 歌舞、鮮豔服飾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節 跳虎笙、虎舞 農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節 祭神儀式 牟定“三月會” 物資交流、民間歌舞表演 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 白族 大理三月街 物資交流、歌舞表演 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白族青姑娘節 歌舞 正月十五日

白族繞三靈 祭祀、栽秧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會 祭祀、栽秧、對歌 芒種節令

白族火把節 樹火把、賽龍舟、唱大本曲 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石寶山歌會 廟會、對歌 七月底

白族梨花會 梨園裡野餐 每年梨花盛開時節

白族本主會 祭祀、歌舞、洞經音樂 各村寨不同

傣族 傣族潑水節 賽龍舟、潑水、歌舞 陽曆四月中旬

傣族送龍節 祭祀、歌舞 公曆一月

傣族關門節 琰佛塔、歌舞 陽曆七月中旬

傣族開門節 串寨、放高升、歌舞 陽曆10月中旬

哈尼族 哈尼族阿瑪突 祭祀、歌舞、擺街宴 農曆二月屬龍日

“苦扎扎”(六月年節) 打鞦韆、摔交、歌舞 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裡瑪主”節 歌舞、摔交 陽春三月

哈尼族捉螞蚱節 捉螞蚱來食用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節 鞦韆、歌舞 農曆二月初四

哈尼族祭龍日/新米節 鋩鑼、牛皮鼓,巴烏、四絃琴 農曆二月二日

哈尼族米索扎節 鞦韆、歌舞

哈尼族苗愛拿節 篝火、歌舞 五月上旬

苗族 苗族花山節 爬花杆、蘆笙、歌舞 正月

僳僳族 僳僳族澡堂會 溫泉沐浴、賽歌 正月初二

僳僳族“盍什”節 吃團圓飯、射弩比賽 正月初一至十五

僳僳族刀杆節 爬刀杆、下火海、丟包、歌舞 二月初八

納西族 納西族米拉會/棒棒會 野炊、賽馬、歌舞、農具交易 二月初八

納西族三多節 祭祀、對歌、鬥牛 六月二十五日

納西族騾馬大會 物質交流、文體表演 農曆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納西族祭天 祭祀 春祭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納西族七月會 物質交流、文體表演 夏曆七月中旬

納西族祭龍節 物資交流、文體表演 正月十五

拉庫族 拉祜族庫扎節(年節) 象腳鼓舞、對歌 傣歷三月底或四月初

拉祜族葫蘆節 篝火、歌舞 農曆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陽神 祭祀、歌舞 立夏日

佤族 佤族拉木鼓節 祭祀、歌舞 佤歷“格瑞月”/公曆12月

布朗族 布朗族岡永節 祭祀、歌舞 四月和九月

獨龍族 獨龍族卡雀哇(年節) 祭祀、剽牛、歌舞 冬月或正月

景頗族 景頗族目腦縱歌 祭祀、歌舞 農曆正月

怒族 怒族年節 敬祖、祭土、歌舞 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鮮花節 採集鮮花、歌舞 農曆三月十五日

阿昌族 阿昌族會街 耍白象、跳象腳鼓舞 農曆九月中旬

普米族 普米族“大年”節 盪鞦韆、賽馬、歌舞 臘月初六

普米族轉山會 遊山、歌舞 五月五日

藏族 藏族草地藏民節/藏曆年 賽馬......

趕秋節是哪個民族的?

苗族

趕秋節,又稱秋社節、交秋節,這是西花坦、鳳凰、瀘溪等地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在立秋時,當地群眾停止幹農活,穿上盛裝,結伴成群,歡聚在傳統的秋坡上,進行打鞦韆、吹笙、歌舞等娛樂活動。活動完畢時,由眾人選出兩位有聲望的人裝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預祝豐收和幸福。

趕秋節是苗族民間在秋收前或立秋前舉行的娛樂、互市、男女青年交往與慶祝豐收即將到來等為內容的大型民間節日活動。

打鐵節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基諾族基諾族傳統節日,即“過年”。原意為大家打鐵,準備生產工具,故名。流行於雲南西雙版納景洪縣基諾山區。每年農曆十二月內舉行,具體日期不定,由各村寨父、寨母據氣候節令擇吉日而定。

屆時,寨中的“卓巴”(寨母)、“卓生”(寨父)敲起被認為是神器的牛皮大鼓,全村人聞聲聚集在“卓巴”、“卓生”家,等候分配過年的準備工作。先由村裡各戶湊錢買來小牛,舉行剽牛祭天儀式。祭畢,各戶出一男子,手持弓箭、肩背火槍,上山捉黃嘴老鼠兩隻,獻給寨父、寨母,作為兒女孝敬他們的節日禮物。此外,還須捉竹鼠一對,贈獻村中鐵匠,作為新年備耕砍樹儀式的禮物和使用鐵器的紀念。這些禮品有時亦事先備留。各家男主人則聚集在鐵匠作坊,將鼠去皮毛洗淨,取其一半以爐火烤乾,搗成粉狀,衝入沸水,以湯敬獻鐵匠,其餘一半鼠肉則贈給村中長老。

節日期間,還有敲牛皮大鼓、竹簡合奏、跳望、對歌、翻竹竿等活動。據傳很久以前,有位基諾族婦女婚後懷胎九年九月,未能分娩,後來肚子裡的小孩咬斷她的七根肋骨,從肋下跳出,一手拿火鉗,一手拿鐵錘,一出世便打起鐵來。從此,基諾族便開始使用鐵器。後世為了紀念他,相沿成俗,遂有打鐵節。

居住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諾族的年節是特懋克節。在基諾族語中,“特懋克”本意是“打大鐵”,鐵匠是節日的明星。

早年的鐵懋克節本來就是打鐵節,是基諾族人民為紀念鐵器的創制和使用而舉行的節慶。基諾族民間傳說,在基諾族還沒有鐵器的時候,有位婦女懷胎九年零九個月,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一生下來,就成了一個粗壯的漢子,右手拿鐵錘,左手握鐵鉗,在屋子裡架起爐子,支起鐵砧,開始打鐵。從此,基諾族群眾有了鐵刀、鐵斧和其它鐵製工具。為了紀念這個歷史性的變化,基諾族每年都要過特懋克節。

節日這天清晨,寨中長老“卓巴”心情激動,猛擊那隻供奉在他家的大鼓。穿著節日盛裝基諾族人聽到“咚咚”的鼓聲,一齊湧向預先佈置好的剽牛場。在卓巴唸誦完一段傳統的剽牛詞後,一群手持竹標的男子,輪流舉起標槍投向牢牢拴住的黃牛,扎進黃牛身體。宰殺黃牛後,首先割出七份給寨中“七老”,然後均勻的分給所有人。

各家栽豬殺雞,備辦豐盛的酒席。中午,各家男性家長帶上自家準備的酒、肉和菜餚,到卓巴家參加祭大鼓。大鼓前面的供桌上,擺放著鐵匠的工具鐵錘、鐵鉗和雞毛、姜、芋頭、雞冠花、金蓋花等物品。卓巴誦唸祭詞,握錘擊鼓,然後帶領大家跳大鼓舞,唱辭舊迎新歌。從傍晚開始,人們吃年飯,載歌載舞,達旦方休。

第二天,寨內群眾要把一隻竹鼠送給鐵匠。基諾族地區竹林茂密,生活在竹林裡的老鼠是最好的山珍美味。群眾簇擁著鐵匠,到卓巴家舉行象徵性的打鐵活動。鐵匠和他的徒弟,臨時燒紅一塊鐵片,用鐵錘敲打一遍,意思是打好新刀、新斧,準備投入春耕生產。然後,人們才開始打鞦韆、陀螺、丟包、踩高蹺等活動,或串親訪友,歡渡節日。

苦扎扎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苦扎扎節,也叫六月年,在每年農曆6月中旬舉行。是紅河 哈尼族人民盛大的傳統節日,猶如漢族過春節一樣熱鬧隆重。

無十六個民族什麼特有的體育運動

現代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容、特徵及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現代史的開始。 中國現代民族傳統體育也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1953年9月, 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在天津隆重舉行。 繼後, 在全國運動會上也分別舉行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表演和比賽。 1982年9月, 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共同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呼 和浩特市舉辦了規模盛大的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以後又分別在新疆的烏魯木齊市、廣西的南寧市、 雲南的昆明市和北京市(西藏的拉薩市為分賽場)舉辦了第三屆、 第四屆、第五屆和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傳統體育得到了空前的傳播和交流。 現代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容 一武術 新中國成立後,武術成為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並被列為學校體育的內容。各級武術行政組織、研究機構相繼成立。 1955年國家體委設立武術研究室; 1956年成立中國武術協會; 1957年國家體委將武術列為體育競賽項目, 並於1958年制定出《武術競賽規則》 1975年列為全國運動會比賽項目;1979年國家體委發出了《 關於挖掘、整理武術遺產的通知》 對武術事業的繼承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與此同時, 各地普遍建立了業餘體校武術班、體育中學武術班和武術學校、 武術教材、專著、雜誌陸續出版。武術運動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 從80年代到本世紀末,中國武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相繼成立了中國武術學會、中國武術研究院。 1987年亞洲武術聯合會成立,1990年國際武術聯合會成立。 以武術套路和散手為基本框架的新的全國武術競賽制度已基本形成; 武術運動員、教練員等級制度已趨於完善;武術已進入大、中、 小學體育課堂,體育院校已恢復招收武術碩士研究生、博士生; 武術的學術研究活動也十分活躍, 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和專著相繼面世,研究領域不斷拓寬, 呈現出多學科交叉融會向縱深研究的良好勢態;世界性比賽、 教練員培訓等活動開展活躍, 使武術這一傳統文化遺產在發揚光大的過程中逐步推向世界, 為武術的發展開闢了光明的前景。 二摔跤 現代摔跤運動是在繼承和吸收各種摔跤精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是兩人徒手按照一定的規則,運用各種技術、 技巧和方法將對方摔倒的對抗性運動。 1953年被列入國家正式比賽項目。 1956年和1957年分別頒佈了《中國式摔跤等級運動員制度》 和《中國式摔跤規則》。 三射箭 在現代,射箭仍然是各民族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如每年春節初二, 黎家村寨都要舉行射箭比賽。比賽時, 拿一條牛腿掛在50米遠的大樹上,各村選出一名射手, 誰射中牛腿,牛腿就歸誰;又如錫伯族, 每逢農曆四月初八遷移節和正月間,各村之間相約舉行射箭比賽, 各方派出對等的人數,商定比賽的箭數和距離, 以射靶中環決定勝負。還有藏族人民在春節、六月會、 國慶節等節日都要舉行射箭比賽。自射箭成為現代運動項目後, 少數民族射箭運動員在國內射箭比賽中曾獲得了較好的成績, 如錫伯族射箭運動員汝光, 在第四屆全運會上獲得男子雙輪全能冠軍; 郭梅珍獲得女子全能和單項冠、亞軍。在國際比賽中, 中國女子射箭多次打破世界紀錄,跨入世界射箭的先進行列。 四射弩 射弩在雲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少數民族地區非常盛行。 僳僳族村賽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都要舉行比賽。 比賽時以油煎餈粑和肉片懸於遠處樹上為箭靶,射手依次發射, 射中者取走糙粑和肉片,以得多者為優勝。 在1982年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雲南、 廣西選手進行了精彩的射弩表演。 ......

火把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火把節是是哪個民族的節日?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穀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或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還利用集 火把節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火把節是什麼時候?火把節時間一般是農曆六月二十四,但根據各民族特點,略有不同。火把節是哪天呢?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火把節”民俗慶祝活動: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人人穿著自己心愛的禮服,高高興興。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擺好宴席,五花八門的肉,又香又甜的酒,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會讚不絕口。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詩瑪,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唱起“朵洛荷”、跳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詩瑪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相關問題答案
打鞦韆屬於哪個民族?
蘭州屬於哪個民族?
旗袍起源於哪個民族?
打車軟件屬於哪個行業?
馬超屬於哪個少數民族?
打擊村霸屬於哪個部門?
澳航屬於哪個聯盟?
總會計師屬於哪個部門?
俄羅斯是屬於哪個國家?
錦州屬於哪個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