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條戰線形成的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06-11

解放戰爭的第二條戰線歷史意義?

第二條戰線,是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有機組成部分,給予人民解放戰爭以直接的配合。因此,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歷史上功不可沒。它在政治上揭露和孤立了美蔣反動派,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反美抗暴鬥爭促使駐華美軍撤退及美對華政策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前進道路上的障礙;“五·二○”運動則為中共中央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創造了一個重要條件,直接推動了中國革命的進程。 愛國民主運動的發展,還直接牽制了國民黨的力量,削弱了它的一線兵力。在鬥爭中經受鍛鍊和考驗的學生、工人、農民骨幹分子,成為支援解放戰爭,配合人民軍隊接管城市的基本力量。第飢條戰線的巨大功績,將永垂史冊!

什麼是"第二條戰線",產生的的時代背景歷史作用是什麼

美軍暴行,反對蔣介石政權的內戰、獨裁、賣國政策的愛國民主運動,相對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反對國民黨軍隊的軍事鬥爭戰線,故稱第二條戰線。

解放戰爭第二條戰線即愛國民主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1945-1949年)。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全國人民強烈要求和平民主,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在美國支持下,積極準備發動反人民的內戰。為了爭取和平,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等同志赴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並推動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但是,蔣介石集團在美國支持下,背信棄義,悍然撕毀停戰協議和政協協議,發動了全面內戰。

蔣介石政權的反動、賣國、獨裁,激起了全國人民更加廣泛、高漲的爭取和平、民主鬥爭的開展。在抗戰後期和解放戰爭中先後產生的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以及抗戰前建立的中國致公黨、中國農工民主黨等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攜手合作,共同戰鬥。

在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的號召下,國民黨統治區的愛國民主運動日益高漲,反美反蔣鬥爭遍及全國60多個大中城市,形成了反對蔣介石集團的第二條戰線,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直接打擊國民黨軍隊的第一條戰線,使蔣介石集團陷入全民的包圍之中。

隨著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在全國範圍取得勝利,1948年,中共中央發佈《“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建立民主聯合政府。這一號召得到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海外僑胞的迅速響應。1949年9月,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隆重開幕。會議討論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選舉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10月1日,北京30萬人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是反對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包括了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士紳、其他愛國分子、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

第二條戰線的介紹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廣大愛國學生、工人、市民及其它階層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對美軍暴行,反對蔣介石政權的內戰、獨裁、賣國政策的愛國民主運動,相對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反對國民黨軍隊的軍事鬥爭戰線,故稱第二條戰線。

解放戰爭期間,國統區第二條戰線的意義是

1、政治上孤立國民黨 2、有力地配合我黨第一戰線的行動3、使民主黨派與蔣介石集團決裂。

如何認識解放戰爭時期第二條戰線的歷史作用?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廣大愛國學生、工人、市民及其它階層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對美軍暴行,反對蔣介石政權的內戰、獨裁、賣國政策的愛國民主運動,相對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反對國民黨軍隊的軍事鬥爭戰線,故稱第二條戰線。

解放戰爭第二條戰線即愛國民主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1945-1949年)。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全國人民強烈要求和平民主,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在美國支持下,積極準備發動反人民的內戰。為了爭取和平,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等同志赴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並推動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但是,蔣介石集團在美國支持下,背信棄義,悍然撕毀停戰協議和政協協議,發動了全面內戰。

蔣介石政權的反動、賣國、獨裁,激起了全國人民更加廣泛、高漲的爭取和平、民主鬥爭的開展。在抗戰後期和解放戰爭中先後產生的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以及抗戰前建立的中國致公黨、中國農工民主黨等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攜手合作,共同戰鬥。

在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的號召下,國民黨統治區的愛國民主運動日益高漲,反美反蔣鬥爭遍及全國60多個大中城市,形成了反對蔣介石集團的第二條戰線,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處接打擊國民黨軍隊的第一條戰線,使蔣介石集團陷入全民的包圍之中。

隨著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在全國範圍取得勝利,1948年,中共中央發佈《“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建立民主聯合政府。這一號召得到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海外僑胞的迅速響應。1949年9月,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隆重開幕。會議討論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選舉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10月1日,北京30萬人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是反對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包括了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士紳、其他愛國分子、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

“第二條戰線”簡介

這是指在解放戰爭時期(1埂46—1949)期間,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開闢了一條戰線,由共產黨領導,包括學生,進步知識分子,後來民主政黨和團體以及國民黨左派也加入進來,共同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

相關問題答案
第二條戰線形成的意義?
第二條戰線形成的原因?
戰略管理的意義?
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意義?
朝鮮戰爭勝利的意義?
二次根式分母的意義?
形象的意義?
二分之一表示的意義?
民族形成的外部條件是?
皮膚粗糙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