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憫農的意思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6-08

鋤禾,憫農全詩意思 20分

憫農·鋤禾日當午

作者: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怎麼個意思?大家解釋解釋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出自唐朝詩人李紳的古詩作品《憫農》第一二句,其全詩文如下: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註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鬆禾苗周圍土。

3.誰知盤中餐:在臺灣,香港等地寫為誰知盤中飧(sūn), 國內採用簡化字後,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為餐了。餐飧:晝飯為餐,晚飯為飧。

【翻譯】

農民在中午的時候在田地裡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裡。又有誰能知道這飯菜的來歷,每一粒都是那麼的辛苦。

【賞析】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裡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www.slKj.org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於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告訴人們應該節約食物,不浪費。

鋤禾,憫農朝詩人是什麼

憫農的作者是李紳,字公垂.他不僅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寫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元稹曾說過:“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蓋十二而已. 鋤禾 唐朝詩人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唐詩讀來朗朗上口,是婦孺皆知的佳句。然而,此詩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呢? 一說此詩的作者,是唐朝詩人李紳。李紳(772~846),字公垂,無錫(今屬江蘇)人,元和進士,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與著名文人白居易、元稹等交往甚密。元稹稱李紳說:“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顯見,李紳的詩風,與“鋤禾日當午”詩的格調相一致。《全唐詩》收錄李紳的詩,題《古風二首》,又稱作《憫農二首》,其中之一就是“鋤禾日當午”,另一首詩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兩首詩的意義相同。 一說“鋤禾日當午”詩的真正作者,應該是唐朝另一位詩人聶夷中。此說的主要理由是:一,《全唐詩》於聶夷中和李紳名下分別收錄這兩首五言絕句,李紳《古風二首》詩後無篇章互見的說明,而在聶夷中《田家二首》詩後,加了一個腳註,稱“鋤禾日當午”等四句一作李紳詩。後來,人們選注聶夷中詩,乾脆不取“鋤禾”四句,這才引起誤傳。二,影印宋刻本《全芳備祖》列“鋤禾”詩於聶夷中名下,所輯《田家二首》詩全文曰:“父耕原上田,子削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山;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而此書在李紳名下僅收錄“春種一粒粟”等四句,可見古人把這首詩判歸了聶夷中。三,聶夷中(837~?),字坦之,河東(治今山西永濟西)人,鹹通進士。《唐詩紀事》說:“(聶夷中)奮身草澤,備嘗辛楚,尤為清苦。”聶夷中出身貧寒,入仕後僅做過縣尉小吏,對農民的疾苦比較瞭解,才有如此貼近生活的詩句。《全唐文》共收聶夷中詩一卷,諸如《田家》這類題材的詩歌佔四分之一,看來“鋤禾日當午”詩的作者,非聶夷中莫屬。 以上兩說都有道理,而一般認為作者是李紳,其實並非定論。

相關問題答案
鋤禾憫農的意思是什麼?
古詩憫農的意思是什麼?
憫農兩意思是什麼?
悲天憫人的意思是什麼?
麥禾的意思是什麼?
農合補償的意思是什麼?
禾的意思是什麼?
慢憫的意思是什麼?
害羞的意思是什麼原因?
難以忘懷的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