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戰爭的真正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4-06-04

中印戰爭,大獲全勝原因?

主要是我們這邊都是兵痞子耽打的仗,解放戰爭的兵小部分還沒回家,志願軍大部分都在,戰場經驗槓槓的,所以打印度小菜一碟。。。

1962年中印戰爭的原因

阿三匹夫覬覦我天朝大國西藏領土引發發邊境戰爭!在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中央軍委的帶領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了中印邊境戰爭的勝利,只此一戰換了我國50年的和平!為我們現在的安寧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偉大領袖毛主席指引我們向前進,中國萬歲!!!

中印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起因:

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一條憨克馬洪線種下了邊界糾紛的禍根。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印方不斷升級邊境衝突。1962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覆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卻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國東段撤出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以北作為同意談判的先決條件,這就斷然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1962年10月,印度當局錯誤地估計形勢,在大國支持下,向我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進攻。我西藏、新疆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還擊。

關於1962年中印戰爭之後中國退兵的真實原因

中國剛剛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國力還沒恢復,打其實都是很勉強的,打的目的是為了不打,也就是老毛說的:至少打出30年和平,歸還武器是尊重對手的表示,這和放人的意義不同,放人是國際慣例,還武器就是給阿三一個面子,也讓他們的政府和人民有個臺階下。中國並不怕打,但當時的狀況是耗不起,必須做一定得取捨,如戰略要地就堅決不放手,易攻難守之地就放棄了,另外當時中國的國家戰略是避免與印度為敵,那個時期先後和美、蘇都翻了臉,中國的處境是比較被動的矗明利害,知進退才能做長久打算,到後來國力恢復,準備結結實實給印度一個耳光的時候,阿三死不接招,就是不給中國出兵的接口,到89年鄧政委下決心要幹一票時,又遇上動亂,不了了之,後來中印的關係就走向緩和了,62年的結果也就成了一筆較為尷尬的爛賬,這麼說,62年戰爭是做了一半的事情,後面一半沒機會做,你也許就理解了。

60年代中印戰爭真實情況

也許你該多看看關於我們國家對外作戰的記錄,你就不會有這麼多疑問了。

請不要懷疑我們國家的實力,也不要懷疑我們國家堅持和平的態度,關於對印自衛反擊戰的過程是毫無疑問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像趕鴨子似的把印度阿三們趕出了中國的土地,一直打到了中印邊界,離新德里已經不遠了。俘虜了大批印度兵,好像還有個什麼中將還是少將,作為戰俘,他們享受當了有史以來最好的待遇,到最後,釋放俘虜的時候,這位將軍已經捨不得回去了,最後依依不捨的告別了比親人還親的中國軍隊回國了。當時的印度政府在新德里嚇得啥也不幹了,整天在那裡哭爹喊孃的要全民抗戰,反擊侵略,還有些人要遷都,好像大英帝國又回來奴役他們了,結果他們準備了大半天,中國軍隊自己回去了。這件事震驚了國際,誰都想不明白,為什麼強大如斯的中國軍隊眨眼間便撤退了?並且放棄了自己所宣稱的領土回到戰前控制線?據中國方面稱我們是出於和平政策和兩國友誼,但是至於這樣讓步嗎?相信原因並不是如此簡單,肯定是遇到了戰略上的困難,而同時中國領導人對敵人做了高估。

而至於朝鮮戰爭,不諱言稱我們的國力在當時還是很弱的,但是面對據說是四十四個國家(包括南韓,美國,還有他的狗腿子國家)組成的聯合國軍,我們與朝鮮人民一起浴血奮戰,將這些蝦米們趕回了三八線以南。具體情況是,先發生了朝鮮內戰,對於大寒冥國這樣的菜鳥,北朝鮮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佔領了南朝鮮半數以上的領土,眼見南朝鮮就要從地球上消失,美國人坐不住了,派出了所謂的聯合國軍支援南韓,把炸彈都扔到我們國家的領土上了,炸死中國人,威脅新中國,並且他們一路北上,將北朝鮮趕出南韓,並一路北上,佔領了北朝鮮的大半土地,在這緊急時刻,朝鮮政府向我們請求支援,我們的志願軍應邀去反擊那要滅亡新中國,號稱不敗的美國侵略者,不像那個看起來牛×的蘇聯老大哥,只會站在後面當縮頭烏龜。在相當艱苦的情況下,中朝人民緊密的團結在一起,最終將侵略者趕回三八線。

據可靠消息稱中國和朝鮮在這次戰爭中傷亡遠遠超過了美國一方,這次戰爭的勝利使用無數人的鮮血換來的。其實這才是合理的,想一下,當時中國才剛從解放戰爭中走出來,國內一窮二白,傾全國之力支援朝鮮,在裝備武器不如美國的情況下,能有戰鬥的勇氣這就是很讓人欽佩的,換做印度這樣的小癟三,估計朝鮮再怎麼求援,阿三們也只會抱頭睡覺,把屁放在被窩裡。在這次戰爭中,美國動用了初核彈以外的所有武器,至於動用的美國陸軍,海軍,空軍的百分比大家還是自己查一下吧。

關於戰爭結果,中美雙方的評定標準是不一樣,中國人認為達到供期目的,便是勝利,我們保衛了新中國,保存了兄弟國家朝鮮,這就是我們的戰略目標,逼迫美國佬在停戰協定簽字,所以我們說我們贏了。如果沒有抗美援朝,也許我們的天安門上就不會有毛主席的畫像了。但是美國的評定標準是看雙方傷亡人數,因此他們也稱自己贏了,所以輸贏要看你怎麼看了。

什麼叫衣衫襤褸的中國男子?中國死的都是大無畏的英雄,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是令人尊敬的戰士,他們襤褸的衣衫是共和國的軍裝,是戰爭所留下的光榮痕跡。在當時的國慶節,美軍的戰俘營裡,他們都會升起殘破的五星紅旗,唱起嘹亮的國歌,這震撼了世界。再看看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那些哭爹喊孃的,穿著嶄新的軍裝卻一臉鍋灰,大喊著“媽媽,我要回家”的美國大兵,不知大家做什麼感想?永遠不要小看更不要侮辱,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戰士,因為換作是你我,到了戰場上可能連拿槍的力氣都沒有。

印度人怎麼看中印戰爭:很多人至今想不通

原文

1962年中印戰爭期間,印度軍方對青少年展開軍事訓練。

印度尼赫魯大學的狄博傑教授來自中印邊境附近的喜馬偕爾邦。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的家鄉流傳過關於中印戰爭的歌,他只記得一句歌詞———“讓我們拿起槍,打向中國”,但他唱起來卻有印度民歌特有的婉轉,不知道歌詞的還覺得挺好聽。也許,這種感覺恰恰反映了印度人對1962年那場中印邊境戰爭複雜的、謎一樣的態度。

1962,在媒體上熱,在書店中冷

在印度媒體上,只要提到中印邊境問題,或者中印軍事抗衡,通常會提到1962年那場戰爭。

如7月12日的《印度時報》發表題為“印度擔心中巴在被佔克什米爾聯手”的文章,文章稱:“印度非常擔心中國與巴基斯坦在被兩國聯合佔領的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結成戰略聯盟,一旦結盟的話,那麼就有軍事實質意義。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國軍隊侵佔了3.8萬平方公里的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報業托拉斯7月15日的一篇文章題為“印度稱:中巴"邊境協議"是非法的”,文章稱,提及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立即就想到中國與巴基斯坦簽署的所謂“邊境協議”。印度外務祕書普雷尼特·卡奧爾說:“印度政府的立場是,所謂的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邊境協議"是非法和無效的,在邊境問題的談判中,我們反覆向中國方面重申這點。”還有的印度媒體一提到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立即就想到“中國軍事威脅”。如《印度快報》7月15日以“印度應該做好應對中國的準備”為題報道說,印度腦子裡應該裝著250萬解放軍正在迅速現代化的念頭。說到1962年戰爭,就要好好想想現在北京擁有的大量武器庫,比如說洲際導彈,75艘大型戰艦和62艘潛艇,其中10艘是核潛艇……

與印度媒體經常“溫故而知新”不同的是,印度關於1962年中印戰爭的書很“稀少”。《環球時報》記者去了首都新德里市中心的三家書店。發現只有一家賣法律和相關書籍較多的書店有兩本關於中印戰爭的書,其中一本是英國人尼維爾的《印度的對華戰爭》,另一本是《中國、西藏、印度———1962年戰爭和戰略軍隊的未來》,書皮上還印了作者手寫的中文名字“國多馬”。翻看一下這本書的前言,得知這是一位軍官受軍隊委託研究這場戰爭後寫成的,作者試圖不從“對與錯”的角度去看這場戰爭,而是理解雙方的立場,如他試圖從在印度的中國人群體瞭解中國對戰爭的看法。作者個人認為這是一場可以避免的戰爭。另一家書店只有一本中印文化關係的書。第三家最大的書店在國際關係和國防部分擺出來的幾本關於中國的書,都是如何在中國做生意的。本報記者問店主是否有1962年戰爭的書,他皺了皺眉,看了記者一眼,搖了搖頭。

印軍在撤退途中遭到中國軍隊伏擊

對於印度是否有紀念那場戰爭的轟動性的影視作品,幾個印度朋友都對記者說沒印象。《環球時報》記者則在新德里一家最大的音像市場找到了一部名為《真相》的電影。據說只有這部電影能算得上與中印戰爭有關的經典影片。影片描述的是中印戰爭拉達克地區的戰事。印度人在片中特別強調,中國人在戰爭前天天用大喇叭喊“印地秦尼巴依巴依(中印兩國是兄弟)”,給印度人上夠了迷魂湯,然後突然襲擊,才在戰爭中佔了便宜。此外,片子數次借士兵之口宣稱“一個印度士兵就消滅了20個以上的中國士兵”,看了感覺有些滑稽。對於戰爭的失敗,電影中給出的原因是:上層出於政治考慮,要求部隊不要戀戰、撤出戰鬥。

教科書中很少提到中印戰爭

《環球時報》記者曾聽中國留學生說起,與同宿舍的印度同學討論1962年戰爭和邊界問題時分歧明顯。於是記者找德里大學的中......

中印戰爭起因是什麼?誰先動手?

印度獨立後延續了英國對藏的侵蝕政策,不停的蠶食中國領土,在遭到我方抵抗後就挑起了戰爭,印度阿三在3次戰爭中損失一兩萬人,而中國才900人,印度的那隻號稱打遍歐亞的王牌旅被中國一天消滅,可以說讓阿三門很沒有面子

中越戰爭和中印戰爭的原因,以及戰鬥情況?

中越戰爭的情況是這樣的

1.關於炮兵火力實際上,在1979年中越戰爭中,越軍對中國軍隊的最深刻印象就是中國陸軍佔壓倒優勢的炮兵火力。越軍戰俘反映,與美軍作戰時從未遇見過這麼猛烈的炮火打擊。美軍由於擁有空中優勢,作戰中主要依*空中火力支援,而中國軍隊炮兵的配備密度和火力強度遠遠超過越戰中的美軍。通常在師進攻背景下,對尖刀連突破的火力強度為半小時內在1平方公里左右的設防工事區域及敵炮兵、指揮區域進行二至三次火力準備,投射7-8萬發炮彈,其中近半為 130-154mm口徑炮彈。1970年的一次連進攻實兵演習一個月後,演習場區內原鬱鬱蔥蔥的滿山樹木,竟全部枯黃,死光了。說中國空軍力量不足有道理,但說中國陸軍炮兵火力不足就外行了。實際上,中國由於沿襲蘇聯軍事理論,高度重視炮兵,其炮兵火力與蘇軍不相上下,遠強於北約各國部隊。越軍炮兵在 79年戰爭全程中一直被中國炮火有效壓制,直到幾年後老山戰役時得到蘇聯122mm“冰雹”火箭增程彈後,才得以對中國炮兵進行超射距襲擊。79年友誼關突破時中國步兵的較大傷亡,主要是多年來初次作戰無經驗,戰士衝擊時隊型過於密集所致。戰爭開始2-3天后,傷亡率即大幅下降即證明了這一點。

2.關於傷亡人數人們對中國軍隊傷亡人數的臆想,大概是出於中國軍隊人多加上看過去打仗電影得出來的印象所致。實際上,中國軍事理論雖強調集中兵力,在突破地域需數倍於敵,但作戰時隊型相當分散,並非電影裡看到的“人海戰術”。步兵間隔多在10-20米左右,火炮間隔多為數百米。這樣拍電影當然不行,攝影師忙活半天,鏡頭裡只能收進三、五個人或一門炮。觀眾喜歡的是數十門炮排在一起,一打一大串的火爆場景。但打仗不是那麼回事。看過History Channel最近放的美軍特種部隊訓練的片子嗎?沒意思吧?就那麼三、五個人,槍聲稀稀拉拉。真實的情況是,1979年戰爭的中越傷亡總數近乎相等,中方約6萬多人,越方不到8萬人。但中方傷亡中,傷者佔大多數,死亡僅6000餘人,且多在戰爭最初幾天,越方則死亡率很高,死亡人數約近5萬人。造成如此差別的原因是中方保持著佔壓倒優勢的進攻主動權,作戰區域一直向前推進。幾乎所有局部戰鬥結束後,戰場均為中方佔領,中方傷員可以得到及時的救護和直升機迅速後送,因此傷員死亡率大為降低。這是中越戰爭中中方後勤的主要經驗之一。而越方一直被迫撤退,大量傷員被遺棄在戰場上,許多傷員未避免被俘,爬到潮溼且蚊蠅蟲蟻孳生的叢林或洞穴中躲避,因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死亡。

3.戰爭侷限於邊境地區,是出於對北方蘇聯的顧慮,而非中方後勤和防空部隊無力支持。地空導彈只能打50公里的例子實在有些荒唐。導彈不能隨部隊向前移動嗎?當然,為了避免戰爭升級刺激蘇聯,中國在中越數年戰爭中,確實未使用過導彈,中國空軍也從未越過邊界作戰。 中印之戰

中印之戰是有其深刻的根源的。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一直在做印度“大國夢”,常常以“亞洲領袖”自居。正是他的這種地區擴張主義,釀成了60年代初期中印邊界戰爭 。

到1962年8月,在中印邊界的東西兩段,印度共集結了32000餘人。10月10日凌晨,印度“裡窩那作戰行動” 開始,印軍對準尺冬山下林間草場上的中國邊防部隊開火,當場打死打傷中國官兵11人。接著又向河北岸的中國邊防部隊射擊,打死打傷中方22人。克節朗河地區成為印軍向中國大舉進攻的戰場。與此同時,印度政府和印度軍方也加緊進行擴軍備戰,印度的總兵力,由1959年的41萬增加到60萬。軍費開支也猛增。

1962年10月17日......

請問中印戰爭的事實真相,為什麼中國軍隊這樣做

理由如下:

1、當時印度接收了大批美國、蘇聯軍事援助,準備捲土重來。

2、中國當時正受到3年災害。大躍進後遺症尚未消散。

3、中國當時有政治那個鬥爭,彭德懷被誣衊為反 讜集團。

4、中國在世界上遭受譴責,尤其以蘇聯、美國為主。

5、中國補給要翻越青藏高原。補給非常困難。例如運輸50枚迫擊炮彈,中國軍隊需要運輸幾個月,還需要翻山越嶺背上前線,而戰爭中10分鐘就打完了。所以中國根本無法進行一次長期戰爭。

相關問題答案
中印戰爭的真正原因?
中東戰爭的根本原因?
敘利亞戰爭的真實原因?
中法戰爭的爆發原因?
普京離婚的真正原因?
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
抗日戰爭的根本原因?
非洲貧窮的真正原因?
火燒圓明園的真正原因?
焚書坑儒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