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體字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5-19

繁體字和正體字有什麼區別?正體字是什麼意思

中文字是共產黨推行簡化字之後才有了與之相對的繁體字這樣的說法。其實從前的字不叫繁體字而叫正體字。

正體字,廣義上是指人類在特定時代及範圍內使用的符合標準或規範的文字,字形(結構和筆畫)符合規範的字體。此概念多用於指標準漢字。至今,對於標準漢字,中國大陸和港澳臺兩岸三地所頒佈的不盡相同。由於現在漢字演變的歷史,中國大陸的規範字是簡化字。在語言政策的爭議上,臺灣採用的“正體字”這一詞除了含“標準”之義,還意味著正統的漢字。臺灣政府至少從2004年起, 便通過推行各種宣傳與獎勵,以推動“正體字”之稱謂,而不用中國大陸所稱的“繁體字

什麼是正體字?

就是打印體,也就是宋體。

正體字和繁體字有什麼區別

正體字:

1.正楷字。既有簡體字,又有繁體字。

2.規範的漢字字形。

3.拼音文字的印刷體。

正體字和繁體字有什麼不同?

簡單的說,

中文字是共產黨推行簡化字之後才有了與之相對的繁體字這樣的說法。其實從前的字不叫繁體字而叫正體字。

簡繁之爭的由來

中國應用語言學會會長、原中國國家語委副主任陳章太透露,聯合國自2008年起,中文文件將不再出現繁體和簡體兩個版本,一律只使用簡體字。

在中華民國未退出聯合國前,聯合國所有中文文件都使用繁體字。自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後,全面推動中文簡體字。但聯合國長久以來繁簡併用。

目前,臺灣、香港、澳門和北美華人圈都使用繁體字,日韓文字系統中應用的漢字,也屬繁體。

簡體字則主要用於中國大陸、新加坡。其他東南亞華人社區如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等,近年雖出現繁簡併用現象,仍以繁體為主。

中國大陸

中國國務院在1956年1月28日通過“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關於推廣普通話指示”,推行簡體字和普通話,以提高識字率和教學效率,並解決中國文盲問題。

截至20世紀末,全中國能用普通話交流的人口達總人口一半,非文盲人口中習慣寫簡體字的比例達95.25%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在中國推行簡體字50週年紀念研討會上則強調:“中國推行簡化字,並不是要消滅繁體字,只是限制它的使用場合。”目前,當局規定在大陸地區的一般印刷物、影視屏幕、商標廣告、街頭招牌等社會用字中使用規範的簡體字,但不限制古海、書法藝術中繁體字的使用,也不干涉大陸以外的地區使用繁體字。

臺灣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對聯合國的決定提出強烈反對,表明國民黨將極力阻止,必要的話“願同大陸協商”,甚至向聯合國申請把正體漢字變成華人共同的文字。

馬英九表明,這不是政治考量,而是文化傳承問題,他還曾希望向聯合國申請把正體漢字變成全球華人共同的文字。

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則指大陸為消除世界各國的疑慮而“以推動中華文化為包裝”。但他認為,簡體字使用上容易產生困擾,正體字才是文化的淵源和精髓,是藝術和文化的結晶,不是簡體字能夠取代,也並非人數多寡所能推翻。

正體中文是什麼? 5分

大陸官方聲稱的所謂“繁體字”是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字,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經過了歷史的考驗,簡體字是文化大革命的一部分,是漢語拼音化過程中的一種簡化字體。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來說,不論縱向(幾千年的時間),還是橫向(世界華人),所謂的“繁體字”都是中華唯一的正體字。

正體字和斜體字的英文單詞是什麼?謝謝

正體字就是宋體,英文是Song OR Song style 簡稱Song style

斜體字英文Italic

正體字的基本釋義

正體字,最早來源於楷書,就“正體”一詞的由來,最早可見於唐代顏元孫所撰《幹祿字書》。《幹祿字書》是收錄唐代俗文字的一部字書,對於研究近代漢字有重要參考價值。其例以四聲隸字,又以二百六部排比字之後先。每字分俗、通、正三體。“正體”之名由此始見,亦稱為“正字”。“正”、“通”、“俗”三體的概念,自漢《說文解字》以後,講文字的書上就屢有出現。但是,象《幹祿字書》這樣,把各個字的三體專門區分出來,並從名與實、體與用的關係上對三體分別作出定義,則是前所未見的。但也是正體字一稱被最早定義的時候。今人稱之“正體漢字”,原叫“正書”,即“楷書”或“真書”。《宋·宣和書譜》謂:“在漢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書作楷法,所謂楷法者,今之正書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於是西漢之末,隸書石刻間雜為正書,降及三國鍾繇者,乃有《賀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晉王羲之作《樂毅篇》《黃庭經》一出於世,遂為今昔不貲之寶。” “正”字從“止”從“一”。因此“正”字有建中立極,不偏不倚,止於最好的地步。所以“正書”即楷書,即“正體字”。此為“正體字”之歷史淵源。繁體中文即小篆演變為隸書(之後又出現楷書、行書、草書等書法)後產生的中文書寫體系,目前已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直到20世紀一直是各地華人中通用的中文書寫標準。1950年代開始大陸官方在繁體中文的基礎上所做的簡化形成了新的中文書寫標準,即簡體中文。簡體中文主要由傳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在中國大陸地區推行的簡化字所組成。目前,簡體中文主要在中國大陸以及東南亞(如馬來西亞、新加坡)的一些華人社區中使用,繁體中文主要在中國臺灣、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使用。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一共收錄了324個民間流傳最廣的俗字、古字和草書字。但因為有爭議,第二年2月,《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其中戴季陶為強力反對者);1952年,遷至臺灣的國民政府(蔣介石)在一次國民黨宣傳彙報會再次提出簡化漢字,獲得羅家倫等簡化派的支持,後也因爭議而罷休(胡秋原為主要反對者)。民國《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兩個說明是這樣的:1)簡體字為筆畫省簡之字,易認易寫,別於正體字而言,得以代繁寫之正體字。2)本表所列之簡體字,包括俗字、古字、草書等體。俗字如“體、寶、巖、蠶”等,古字如“氣、無、処、廣”等,草書如“時、實、為、會”等,皆為已有而通俗習用者。 簡字指由楷體字簡化的漢字字體。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簡化字是正楷書的簡化,但漢字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由繁複趨於簡約並非總趨勢,篆書不是甲骨文的簡化,楷書也不是隸書的簡化,為了使文字更為明確地記錄語言,人們就使用更多的字形來分擔文字的記錄職能,從而產生了大量分化字。楷書的減筆字在南北朝時期(4~6世紀)已經出現,到唐宋以後逐漸加多,大體都是一些常用而筆畫又比較多的字,這些字大部分是受草書、行書的影響而簡化的。另外,有一類簡體字是用兩三筆簡單的符號代替複雜的部分。例如樹、戲、難、歡、對、覌(觀)、劉、斉(齊)、喬、風、區、應、興、斂、釋、羅、歲。這些都是民間久已流行的俗體字。現在使用的簡化字是在前代已有的俗字、古字、草書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整理改進的,而且有不少字簡化時被合併至另一字,具體有三類情況:一是用已經存在的簡單的字代替複雜的字,如「後」(如:皇后、皇天后土)代替「後」(如:後面)、「鬥」(dǒu,如:斗笠、斗篷、五斗米、北斗七星)代替「鬦」(dòu,如:鬦爭)、「裡」(如:故里、公里、里程碑)代替「裡」(如:裡面)、「谷」......

霓的正體字是什麼字?

應該就是“霓”。。這個字沒有被簡化過,所以正體字應該就是這個。

正體字和繁體字有什麼不同

簡單的說,

中文字是共產黨推行簡化字之後才有了與之相對的繁體字這樣的說法。其實從前的字不叫繁體字而叫正體字。

簡繁之爭的由來

中國應用語言學會會長、原中國國家語委副主任陳章太透露,聯合國自2008年起,中文文件將不再出現繁體和簡體兩個版本,一律只使用簡體字。

在中華民國未退出聯合國前,聯合國所有中文文件都使用繁體字。自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後,全面推動中文簡體字。但聯合國長久以來繁簡併用。

目前,臺灣、香港、澳門和北美華人圈都使用繁體字,日韓文字系統中應用的漢字,也屬繁體。

簡體字則主要用於中國大陸、新加坡。其他東南亞華人社區如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等,近年雖出現繁簡併用現象,仍以繁體為主。

中國大陸

中國國務院在1956年1月28日通過“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關於推廣普通話指示”,推行簡體字和普通話,以提高識字率和教學效率,並解決中國文盲問題。

截至20世紀末,全中國能用普通話交流的人口達總人口一半,非文盲人口中習慣寫簡體字的比例達95.25%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在中國推行簡體字50週年紀念研討會上則強調:“中國推行簡化字,並不是要消滅繁體字,只是限制它的使用場合。”目前,當局規定在大陸地區的一般印刷物、影視屏幕、商標廣告、街頭招牌等社會用字中使用規範的簡體字,但不限制古籍、書法藝術中繁體字的使用,也不干涉大陸以外的地區使用繁體字。

臺灣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對聯合國的決定提出強烈反對,表明國民黨將極力阻止,必要的話“願同大陸協商”,甚至向聯合國申請把正體漢字變成華人共同的文字。

馬英九表明,這不是政治考量,而是文化傳承問題,他還曾希望向聯合國申請把正體漢字變成全球華人共同的文字。

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則指大陸為消除世界各國的疑慮而“以推動中華文化為包裝”。但他認為,簡體字使用上容易產生困擾,正體字才是文化的淵源和精髓,是藝術和文化的結晶,不是簡體字能夠取代,也並非人數多寡所能推翻。

繁體字跟正體字有區別嗎

沒有區別 繁體中文就是正體中文 只是正體中文聽上去更加體面大氣一點 繁體中文的”繁“聽上去略微含貶義

相關問題答案
正體字是什麼?
靠的繁體字是什麼?
情書的繁體字是什麼?
珉的繁體字是什麼?
群的繁體字是什麼?
簡體字是什麼意思?
夫的繁體字是什麼?
家的繁體字是什麼?
獨體字是什麼結構?
繁體字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