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的藺相如?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藺相如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藺相如(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蹟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藺相如原為宦者令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信給趙王,願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公元前279年,秦王與趙王相會於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他隨侍趙孝成王,當面斥責強大的秦國,不辱國體,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為上卿,居官於廉頗之上。廉頗居功自恃,不服相如,恥居其下,並揚言要羞辱相如。藺相如為保持將相和睦,不使外敵有隙可乘,始終迴避忍讓。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善自謙抑的精神感動了廉頗,於是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藺相如有什麼品質?

有勇有謀,機智過人,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記前嫌,寬容大方,顧全大局,以德服人

藺相如字什麼?

趙人藺相如

《史記》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到今天,中華歷史漢之前,最翔實、最可靠的文字記載,仍然只有《史記》一家。而司馬遷,偉大的歷史學家,曾記載了英雄藺相如的事蹟。

《史記》說:“藺相如,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繆賢,太監,藺相如是他的門客,出身微賤,如何能名垂青史呢?三件事:完璧歸趙,澠池會,將相和(也叫負荊請罪吧)。

趙惠文王時,得天下美玉,叫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了,說要用15座城池換璧。趙王一時手足無措:說把璧給秦,怕秦城不可得;說不給吧,秦強趙弱,怕秦以兵來打。繆賢推薦,藺相如奉璧入秦。

秦王本來就是恃強凌弱,想霸佔寶物,沒說用城交換的事,藺相如一怒之下,持璧睨柱,說:“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秦王大驚失色,退步求和,假裝要劃城給趙。藺公早就識破其詭計,要秦王齋戒五日再說,隨後悄悄派人從小路歸璧於趙。等秦王再召見激,藺相如坦言,璧已歸趙,因怕秦不守信,必須先割地再給璧,不行的話,你把我煮了吧!秦王一想,殺了相如也不能得璧,算了吧,放相如一馬。這就是“完璧歸趙”。他不辱使命,趙王大喜,封為上大夫。

後來,秦攻打趙國,殺了兩萬多人,秦王根本沒把趙放眼裡,準備叫趙王澠池相會,羞辱一番。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

好個藺相如,挺身而出,端著個盆子(缶瓦非得讓秦王敲,秦王大怒,不幹。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這就要玩命吶!嚇得秦王只好聽命,於是趙國的史官寫下了:“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瓦。”這就叫“澠池會”,相如功大,封為上卿。

《史記》中的人物分為三個級別:本紀、世家、列傳。秦王最高,在本紀之中也屬前列,帝王中的帝王;而藺相如地位很低,和廉頗一起在列傳第二十一,也就是百姓中的豪傑。以百姓之位,敢叱吒帝王,弄得秦王狼狽不堪,可見相如之忠、之膽。

兩次交鋒,奠定了藺相如在趙國的地位,官職提拔,比攻城野戰,聲名顯赫的廉頗還高。廉頗不服,百般相辱,而藺相如卻一退再退,百般忍讓。手下人看不過說相如沒骨氣,再這麼下去,沒人願意打下手了,藺公一笑,說: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誰厲害?當然是秦王了,那麼“以秦王之威”,我藺相如敢“廷叱之,辱其群臣”,為什麼我就怕個廉頗呢?告訴你們吧: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在,如果我倆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我之所以忍讓,是因為“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聞之,負荊請罪,二人遂成刎頸之交。這就是“將相和”,藺公深明大義,顧全大局,感動了廉頗,名傳天下。

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描寫的人物不少,除廉、藺二人,還有趙奢、李牧等名將,但我們注意到,在文章末尾加入評論的“太史公曰”中,凡67字,字字千金,全部是表彰藺相如的,全文如下:“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轉載

藺相如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藺相如,他的行為都是為了加官進爵而出風頭,對趙國有害無利,應該唾棄。

完璧歸趙----秦國假意用十五座城,詐趙而脅其璧。當時是隻想取得和氏璧,不是為了製造事端攻打趙國。 而趙國怕秦國就交出和氏璧,不怕秦國,就不交,按理只有這兩種情況。事實上,趙國也清楚秦國不可能讓出十五座城的。如果害怕秦國,就應該果斷棄璧,不給他開戰的口實。

藺相如攜璧使秦,證明趙國顯然是畏懼秦國的,可他卻數次挑動秦王的怒火,最終丟失了道義,給了秦國開戰的藉口。與其如此不捨其璧,不如干脆不給秦國,專心加強邊防便是!如此可見藺相如在秦國的表現,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而不是趙國的利益。

完璧歸趙後,還有‘+池會’,‘將相和’都是為了他自己的名聲,而踐踏趙國的安危和大將廉頗的聲譽。他的所作所為,不過是戰國縱橫家的權謀機巧而已,沒有任何道義可言。

藺相如與秦王初次交鋒,指出秦國想要詐取和氏璧後,秦王被逼無奈,已經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齋而受璧,這都是鄭重無比的禮節,在天下人看來,勢必是要給城的了。但藺相如卻使人將璧偷偷送回趙國去,不是拱手將道理讓給了秦國?結果秦國便有道理攻打趙國,拔石城,殺兩萬餘人,結果趙王不得不在+池向秦王求饒,還被秦王折辱似乎,這都因藺相如。

什麼的藺相如?

不計前嫌,寬宏大量的藺相如

藺相如是怎樣的一個人?

都說時勢造英雄,在戰國時代,出現了一批批英雄豪傑、文人志士。在紛繁變幻的環境中各顯其才,藺相如也是那個年代被人敬仰的人物之一。

藺相如可以說是比較突出的一個人物,一名門客按正常升遷,很難位居國相地位,但秦趙之間的尖銳鬥爭,為其提供了機會。難得的是在強秦意圖兼併六國、鬥爭逐漸尖銳的時候,他不僅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讓秦國的圖謀屢屢受挫,而且擁有容人之量,胸懷廣闊以大局為重,“先國家而後私仇”。藺相如、廉頗二人結成刎頸之交。將相之和,使秦國長時期內不敢出兵攻打趙國,保證了趙國在爾後15年內,團結一致,共同抗秦。

藺相如、廉頗將相和的故事已經讓我們深刻地理解了愛國這一永恆的主題,也正是這一主題才讓藺相如流芳百世、流傳千古。時間雖已過去2000多年,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不畏強敵,以及不計個人恩怨,以國家利益為重,不以一己榮辱為念的高尚品德仍然在被人們傳頌著。

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藺相如聰明,這從流芳千古的“完璧歸趙”故事中可以看出來;藺相如勇敢,從澠池之會中可以的出來;藺相如大度,從負荊請罪中可以看出來;藺相如機智,從其為國家利益著想、顧全大局的處事方式可以看出來。

亂世出英雄,的確不過如此。藺相如生活在紛繁變幻的戰國時代,報國有門,也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是一個比較突出的歷史人物,先國家而後私仇,與廉頗結成刎頸之交,不愧一代英豪。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的藺相如?
藺相如是個什麼樣的人?
藺相如什麼池之會?
藺相如是個怎麼樣的人?
如坐什麼的成語?
什麼如什麼的成語比喻?
藺相如與廉頗的故事?
什麼是三相電源的相序?
客如雲銷售是做什麼的?
藺相如是哪個朝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