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怎麼生長?

General 更新 2024-06-03

竹子的生長方式

竹子生長有其特殊性,它是依靠地下莖(俗稱竹鞭)上的筍芽發育長成竹筍,再長成新竹。新竹在1~4個月內即可完成高度、直徑生長,以後不再增加。竹子年年均會發筍長竹。因此,觀賞竹子種植技術也有別於其它苗木,現總結成文,供廣大園林工作者參考。 一、 種植時間 1.散生竹:散生竹通常是在春季3~5月開始發筍,多數竹種6月份基本完成高生長,並抽枝長葉,8~9月大量長鞭,進入11月後,隨著氣溫的降低,生理活動逐漸緩慢,至翌年2月,伴隨氣溫回升,逐漸恢復生理活動。根據這一生長節律,散生竹理想的栽竹時節應該是在10 月至翌年2月,尤以10月份的“小陽春”最好。冬季11~ 12月種竹,儘管雨量少,天氣乾燥,但此時竹子的生理活動趨弱,蒸騰作用不強,栽竹成活率也較高。長江中下游地區,可在梅雨季節正常年份採用移竹造林。但只宜近距離移栽,且根盤帶土多方能保證高的成活率。北方地區由於冬季嚴寒,宜在秋季10月及早春2月栽竹。值得注意的是,春季3~5月出筍期不宜栽竹。“種竹無時,雨後便移”。只要保證母竹質量,精心管理,保持水份平衡,一年中除炎熱的三伏天和嚴寒的三九天外,其餘時間均可栽種。如果採用容器竹苗,則南北地區均可四季種竹,保證成活。 2.叢生竹:一般3~5月竹稈發芽,6~8月發筍,且叢生竹不耐嚴寒。所以叢生竹種植最好在春季2月竹子芽眼尚未萌發、竹液開始流動前進行最好。同樣,如果管理條件好或採用容器竹苗,也可四季種竹。 3、混生竹:混生竹生長髮育節律介於散生竹與叢生竹之間,5~7月發筍長竹,所以栽竹季節以秋冬季10~ 12月和春季2~3為宜。 二、 種植地整理 竹子生長要求土層深度50~100cm(中小徑竹50cm即可,大徑竹如毛竹則要求80~100cm),肥沃,溼潤,排水和透氣性能良好的砂質壤土,微酸性或中性,PH 4.5 ~7.0 為宜,地下水位1m以下(毛竹)或50cm以下(中小徑竹)。 整地是竹子種植前的重要環節,整地好壞直接影響到造竹質量的高低和成林速度的快慢。整地方法採用全面整地最好,即對種植地進行全面耕翻,深度30cm,清除土壤中的石塊、雜草、樹根等雜物。如土壤過於粘重、鹽鹼土或建築垃圾太多,則應採用增施有機肥、換土或填客土等方法進行改良。 整好地後,即可挖種植穴。種植穴的密度和規格,根據不同的竹種、竹苗規格和工程要求具體而定。在園林綠化工程上,一般中小徑竹每平方米3~4株,株行距 50~60cm,種植穴的規格為長、寬各40cm、深30cm。 三、 母竹的要求 母竹質量對造竹質量影響很大。優質母竹種植容易成活和成林,劣質母竹不易栽活或難以成林。母竹質量主要反映在年齡、粗度、長勢及土球大小等方面。① 母竹年齡:最好是當年至2年生。因為當年至2年生母竹所連的竹鞭,一般處於壯齡階段,鞭芽飽滿,鞭根健全,因而容易栽活和長出新竹、新鞭,成林較快。老齡竹(3 年以上)不宜作母竹。② 母竹粗度:中徑竹(哺雞竹類、早園竹等)以胸徑2~3cm為宜,小徑竹(紫竹、金鑲玉竹、斑竹等)以胸徑1~2cm為宜。③ 母竹要求生長健壯、分枝較低、枝葉繁茂、無病蟲害及開花跡象為宜。④ 土球直徑以25~30cm為宜。土球過小,母竹易過度失水,降低成活,且竹鞭短,根系少,成林慢。土球過大,則不便運輸。 中小型觀賞竹,通常生長較密,因此,可將幾支一同挖起作為一“株”母竹。具體要求為:散生竹1~2支/ 株,混生竹2~4支/株,叢生竹可挖起後分成3~5支/ 叢。母竹挖起後,一般應砍去竹梢,保留4~5盤分枝,修剪過密枝葉,以減少水分蒸發,提高......

竹子是怎樣長大的

隨即發芽 可以人工干預 從長出第5節後粗細就不怎麼會改變了 如果施肥的話可以縮短長大的時間 最下面的幾節長短不會改變 下面最粗中間的最長上面的最細 不會老死

竹子的生長全過程的管理?

竹是多年生木質化植物,具地上莖(竹杆)和地下莖(竹鞭)。竹杆常為圓筒形,極少為四角形,由節間和節連接而成,節間常中空,少數實心,節由籜環和杆環構成。每節上分枝。葉有兩種,一為莖生葉,俗稱籜葉;另一為營養葉,披針形,大小隨品種而異。竹花由鱗被、雄蕊和雌蕊組成。果實多為穎果。竹類的一生中,大部分時間為營養生長階段,一旦開花結實後全部株叢即枯死而完成一個生活週期。

竹類植物根據地下莖的生長情況可分為三種生態型,即單軸散生型、合軸叢生型、復軸混合型。竹類的種類繁多,我國有500餘種,大多可供庭園觀賞。常見栽培觀賞竹有:散生型的紫竹(Phyllostachysnigra)、毛竹(Ph.pubescens)、剛竹(Ph.uiridis)、桂竹(Ph.bambusoides)、方竹(Chimonobam-busaquadrangularis)等,叢生型的佛肚竹(Bambusauentricosa)、孝順竹(B.multiplex)等,混生型的箬竹(Indocalamuslatifolius)、茶杆竹(Pseu-dosasaamabilis)等。

1.葉呈狹披針形,長7.5~16釐米,寬1~2釐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形,葉柄長約5毫米,邊緣之一側較平滑,另一側具小鋸齒而粗糙;平行脈,次脈6~8對,小橫脈甚顯著;葉面深綠色,無毛,背面色較淡,基部具微毛;質薄而較脆。 [編輯本段]生態習性  竹類大都喜溫暖溼潤的氣候,一般年平均溫度為12C~22C,年降水量1000毫米~2000毫米。竹子對水分的要求,高於對氣溫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散生竹類的適應性,強於叢生竹類。由於散生竹類基本上是春季出筍,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質化,所以對乾旱和寒冷等不良氣候條件,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土壤的要求也低於叢生竹和混生竹。叢生、混生竹類地下莖入土較淺,出筍期在夏、秋,新竹當年不能充分木質化,經不起寒冷和乾旱,故北方一般生長受到限制,他們對土壤的要求也高於散生竹。 [編輯本段]繁殖方法  不同類型的竹種,繁殖方法不同。一般叢生竹的竹兜、竹枝、竹杆上的芽,都具有繁殖能力,故可採用移竹、埋蔸、埋竿、插枝等方法;而散生竹類的竹杆和枝條沒有繁殖能力,只有竹蔸上的芽才能發育成竹鞭和竹子,故常採用移竹、移鞭等方法繁殖。

叢生及混生竹類的繁殖:

1.移竹法(分蔸栽植)選擇生長旺盛的1~2年生竹杆,在離其杆25釐米~30釐米外圍,扒開土壤,找出其杆柄,然後用利鑿切斷其杆柄,連蔸帶土掘起,小型竹類可3~5稈成叢挖起,留2~3盤枝,從節間斜形切斷,然後種植於早已挖好的穴中。

2.埋蔸、埋杆、埋節法選擇強壯的竹蔸,在其上留竹杆長30釐米~40釐米,斜埋於種植穴中,覆土15釐米~20釐米。在埋蔸時截下的竹杆,剪去各節的側枝,僅留主枝l~2節,作為埋杆或埋節的材料。埋時溝深20釐米~30釐米,將節上的芽向兩側,杆基部略低,梢部略高,微斜臥溝中,覆土10釐米~15釐米。略高於地面,再蓋草保溼。為了促使各節隱芽發筍生根,可在各節上方8釐米~10釐米處,鋸兩個環,深達竹青部分,經處理的竹杆節部的成苗率可以提高不少。

散生竹類的繁殖:

1.帶母竹繁殖選擇1~2年生、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帶有鮮黃竹鞭,其鞭芽飽滿、竹杆較低矮、胸徑不太粗的母 竹筍竹,挖前要確定竹鞭走向,然後在距母竹30釐米~80釐米處截斷竹鞭。一般大型竹留來鞭30釐米~40釐米,去鞭70釐米~80釐米;中型竹留來鞭20釐米~30釐米,去鞭50釐米~60釐米。挖時不能動搖竹杆,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

竹子的生長環境和條件

竹的生長環境:竹類大都喜溫暖溼潤的氣候,一般年平均溫度為12C~22C,年降水量1000毫米~2000毫米。竹子對水分的要求,高於對氣溫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散生竹類的適應性,強於叢生竹類。穿於散生竹類基本上是春季出筍,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質化,所以對乾旱和寒冷等不良氣候條件,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土壤的要求也低於叢生竹和混生竹。叢生、混生竹類地下莖入土較淺,出筍期在夏、秋,新竹當年不能充分木質化,經不起寒冷和乾旱,故北方一般生長受到限制,他們對土壤的要求也高於散生竹。 竹子的特點:竹是多年生木質化植物,具地上莖(竹杆)和地下莖(竹鞭)。竹杆常為圓筒形,極少為四角形,由節間和節連接而成,節間常中空,少數實心,節由籜環和杆環構成。每節上分枝。葉有兩種,一為莖生葉,俗稱籜葉;另一為營養葉,披針形,大小隨品種而異。竹花由鱗被、雄蕊和雌蕊組成。果實多為穎果。竹類的一生中,大部分時間為營養生長階段,一旦開花結實後全部株叢即枯死而完成一個生活週期。 竹子的種類:

竹類植物根據地下莖的生長情況可分為三種生態型,即單軸散生型、合軸叢生型、復軸混合型。竹類的種類繁多,我國有500餘種,大多可供庭園觀賞。常見栽培觀賞竹有:散生型的紫竹(Phyllostachysnigra)、毛竹(Ph.pubescens)、剛竹(Ph.uiridis)、桂竹(Ph.bambusoides)、方竹(Chimonobam-busaquadrangularis)等,叢生型的佛肚竹(Bambusauentricosa)、孝順竹(B.multiplex)等,混生型的箬竹(Indocalamuslatifolius)、茶杆竹(Pseu-dosasaamabilis)等。

竹子喜歡生長在怎樣的環境中?

竹子最適合生長在亞熱帶地區,溼潤、溫和、陽光充足、冬季時間短,特別是在這種環境下的山溝、河邊、叮陵地帶生長的竹子非常健康、茁壯、是最好的紙材。

1.水分管理 竹子喜溼怕積水。裝盆後第一次水要澆透,以後保持盆土溼潤,不可澆水過多,否則易爛鞭爛根。從裝盆至成活階段還要經常向葉片噴水。如果盆土缺水,竹葉會捲曲,此時,應及時澆水,則竹葉又會展開。夏天平均1至2天澆水一次,冬天少澆水,但要保證盆土溼潤,以防“幹凍”。

2.肥料管理 盆栽竹肥料主要以裝盆時拌入盆土中的有機肥為主,竹子成活後適當追肥,“薄肥勤施”,在春夏水施0.5%尿素或1.0%的複合肥。

3.病蟲防治 盆栽竹蟲害主要有蚜蟲、介殼蟲等,可用80%敵敵畏乳劑或40%樂果乳劑1000倍液噴灑;病害主要有煤汙病、叢枝病等,要加強管理,及時修剪病株。

4.其他管理 高溫季節,應把盆栽竹移至陰涼處,避免烈日暴晒。並向葉片噴水,保持葉色翠綠。冬季須將盆栽竹移至背風向陽處或室內.裝盆時間 散生竹裝盆時間以春季竹筍出土前的2、3月份和秋季9、10月份為佳,其中地被竹以2月最佳。叢生竹因為夏秋出筍,以春季3至5月為好。

竹子生長在我國什麼地方

竹原產中國,類型眾多,適應性強,分佈極廣。在中國主要分佈在南方,像四川、浙江、廣西、雲南、湖南、湖北等,他們有熊貓之家和竹林深處的典故。全世界共計有70個屬1200種,盛產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中國是世界上產竹最多的國家之一,共有22個屬、200多種,分佈全國各地,以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最多,秦嶺以北雨量少、氣溫低,僅有少數矮小竹類生長。

怎樣控制竹子生長

控制竹子生長的方法如下:

剷除竹鞭,另外可以使用圍蔽或者掘土的方法防止再次生長到不該到的地方。 具體方法可以在隔斷處砌磚牆,設置鋼板或者其他硬物作為隔擋。 另外可以挖低不想竹子竹鞭生長方向處的泥土,竹鞭一般生長會朝地表延伸,這裡沒有足夠泥土時就可以起到避免竹鞭伸展的作用了。

竹子的生長過程(附圖)

竹子種類較多包括:毛竹,淡竹,紅筍竹,孵雞竹,水竹,苦竹,石竹,早竹,雷竹等等。竹子的生長過程是一個循環過程,春天出竹筍到夏季後變成新竹,一般兩年生的新竹夏秋兩季生鞭筍,鞭筍老了成馬鞭,由馬鞭孕育筍芽,(團筍是毛筍未出土的幼筍)來年又長出竹筍,如此周而復始。但竹子和人一樣也會老化,五年的老竹子孕育竹筍的功能就退化了,以兩至三年生的再佳。

竹子的生長速度

在繁殖旺盛期間一般一小時長1-4釐米。

相關問題答案
竹子怎麼生長?
水生竹子怎麼養?
我的世界竹子怎麼長?
我的世界竹子怎麼種?
北方竹子怎麼種植?
內涵段子怎麼髮長視頻?
用竹子怎麼做笛子?
鼻子怎麼越長越漂亮?
兔子怎麼生寶寶的?
庭院竹子怎麼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