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滅亡後孟獲怎麼了?

General 更新 2024-05-22

三國中蜀國滅亡了,孟獲那邊之後怎麼辦了?

最後隨蜀漢、曹魏、孫吳一起納入了西晉王朝的統治了。比較三國和西晉俯圖(以長江為參照物比較)就可以知道。雖然地圖是當代人繪製,但畢竟是經過歷史學家審定並認可了的。

三國地圖

西晉地圖

當蜀國滅亡後,被封為南王孟獲怎麼樣呢?

最後隨蜀漢、曹魏、孫吳一起納入了西晉王朝的統治了

蜀國投降後,那些名將過的還好嗎

蜀、吳滅亡後,西晉政權為鞏固對兩國的統治,針對兩國的特點,對其降人做了有區別的安排。總體上來說,蜀、吳降人的政治地位因為國家的淪亡普遍降低,絕大多數仕途不暢、境遇悲慘。

西晉政權對蜀、吳的舊臣使用不同的政策,蜀漢都是寒族政權,所以司馬氏政權強行遷徙蜀國舊臣、豪族3萬餘家;而吳國則不同,司馬氏容許江東世家大族留居在故地而不北遷,以免他們作殊死的抵抗。如果冒然大量遷徙吳國舊族的話,就會受到諸多阻力,甚至還可能釀成動亂。

不論是被遷徙的,還是未被遷徙的蜀、吳降人都同樣處在晉人的嚴密監控之下。一般說來,原來地位、聲望越高的降人受到的監控力度也就越大。從維護統一角度,以上西晉政權針對蜀、吳立國特點制定的不同政策,還是比較成功的。

蜀、吳滅亡後,兩國舊臣除了絕大多數被遷徙、免職、迫害,蜀漢名將廖化病死在遷徙途中。還有極少數人被留任,他們中有鎮守邊疆的蜀將羅憲、霍弋和吳將陶璜、滕修最為知名。

蜀亡之後,羅憲誓不做吳國俘虜,毅然站到中原王朝一邊,併為之堅守永安,抗擊吳人的進攻。羅憲用6個月的堅守永安,向司馬氏證明了無論是忠心還是才幹,他都是“監巴東軍事”的不二人選。司馬氏為表彰羅憲,特封他為“陵江將軍,領武陵太守”。

霍弋、陶璜、滕修三人的情況與羅憲又有所不同。他們三人的管轄的區內有大量少數民族聚居。民族衝突不斷,叛亂時有發生。除了出於安定邊疆考慮外,司馬氏留任三將或多或少還是一種對現實的無奈選擇。可以說霍弋在被留任後,不僅對南中的穩定做了貢獻,還有效地牽制了吳軍。而司馬氏留任吳國降將陶璜、滕修於舊地也是出於戰略考慮

以上提到的四位邊將只不過是眾多降人中的佼佼者,他們在歸降後能保住政治地位,是由上述特殊條件決定的。然而對於絕大多數降人來說,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國家的滅亡使他們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

《後賢傳》記載:蜀國名勳之後的命運就更加悲慘了,他們東遷後很多人淪為奴隸、官妓,經常受到北人的歧視和侮辱!

或許做的實在過分,泰始五年司馬炎才下詔:天下美好的道德是統一的,怎麼能因為彼此對立就不同看待呢?

應赦免他們,讓他們做個平民。”——(天下之善一也,豈由彼此以為異哉,宜免為庶人——資治通鑑第七十九卷)

當時西晉的統治集團,主要由北方世家大族組成。從政治上說 ,

他們自認是天命所歸,從軍事上說,他們是征服者和勝利者。在他們看來,讓這些降將恢復平民之身,不過是一種憐憫和施捨而已。因為,無論是從利害關係還是從感情上而言,西晉統治者都不允許他們在政治上有較大的作為,豈不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蜀國廖化是什麼人物

廖化(?—264),本名淳,字元儉,襄陽中盧(今湖北襄樊)人。三國時期蜀國後期將領,以勇敢果斷著稱。廖化是三國演義中經歷了魏、蜀、吳整個興衰過程極少數人中的一個。

初為前將軍關羽主簿,關羽戰敗後,曾詐降東吳,後詐死,帶著母親回到蜀國。在途中遇到劉備攻打東吳(見夷陵之戰)。劉備很高興見搐化忠於蜀國

廖化,便封於廖化為宜都太守,後提升右車騎大將軍,兼任幷州(今太原)刺史,封中鄉侯。以果烈著稱,官位與張翼齊,而在宗預之右。公元264年(鹹熙元年)蜀國滅亡後廖化與宗親欲遷徙河南洛陽安家,當年途中病故。嚴顏、黃忠,廖化共稱為蜀漢三老將。

三國志原文:

蜀右車騎將軍、幷州刺史,本名淳。初為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先主薨,為丞相參軍,後為督廣武,稍遷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以果烈稱。官位與張翼齊,而在宗預之右。景耀五年,姜維率眾出狄道,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鹹熙元年春,化、預俱內徙洛陽,道病卒。

你還知道哪些有關諸葛亮的小故事嗎?

【墓地傳說】;

諸葛亮因為魏延夜闖,延壽之法被破壞後,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遺書後主劉禪,囑其在他 死後,將屍體入棺,由四名士兵擡著向南走,槓斷繩爛之處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對於這位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的丞相的最後遺言,劉禪豈能不遵?於是他命四個關西壯漢,擡 著他的棺一直往南走。這四個漢子擡了一天一夜後,終於體力不支,但是此時槓未斷,繩也未 爛。四個人商議後,將諸葛亮的棺就地掩埋。回去後,他們報告劉禪,說將丞相棺掩埋於槓斷 繩爛之處。劉禪聽了報告後覺得不對勁,怎麼這麼快就會槓斷繩爛呢?於是將四個人抓起來嚴 加審問。四壯漢經不起皮肉之苦,只好招認。劉禪大怒,以欺君之罪將四人殺死。但是,四壯 漢被殺後,世人就再也不知道諸葛亮的葬地了。

這個故事至此就該結束了。但是後人為了渲染諸葛亮之機智,認為這一切都在諸葛亮預料之 中,因為孔明早已料到,自己死後蜀國必為司馬氏所滅,而蜀國滅亡後司馬氏必來挖他的墳 墓,所以他“導演”了這齣戲劇,以保自己死後的安寧。

曹操與孔明,都採取了隱祕的辦法處理後事,但前者被認為是一種“奸詐”,後者則被理解為“機 智”,其中的微妙之處,頗值得後人細細玩味。

【饅頭】:

相傳在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征伐孟 獲。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瀘水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按照當 地土人一貫的做法,即殺死一些“ 南蠻 ” 的俘虜,用他們的頭去祭瀘水的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 答應殺“南蠻 ”俘虜,但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軍中帶的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 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 蠻 ” 頭去祭祀河神。從那以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 且傳到了北方。但是稱為“ 蠻頭” 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 饅 頭 ”,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

【孔明燈】:

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 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 燈。

【救司馬昭】: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牆裡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後,司馬昭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昭找了個藉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昭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昭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裡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司馬昭,司馬昭打開信,只見裡面寫道:“請後退三步。” 司馬昭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司馬昭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粱掉了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司馬昭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就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關於 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 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醜”。阿醜黃月英 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 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

蜀國將領排名

按先後順序: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姜維、魏延、張苞、關興、李嚴、關平、周互、夏侯霸、寥化、劉封、張翼、馬岱、王平、鄧芝、張嶷

誰知道三國諸葛亮北伐的時候 他帶的所有武將都有誰啊

福督部——鎮北將軍、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都亭侯魏延;主

前軍都督——領扶風太守張翼;知

牙門將——裨將軍王平;古

後軍領兵使——安漢將軍、領建寧太守李恢,齋

副將——定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呂義;主

兼管運糧左軍領兵使——平北將軍、陳倉侯馬岱,知

副將——飛衛將軍廖化;古

右軍領兵使——奮威將軍、博陽亭侯馬忠,撫戎將軍、關內侯張嶷;齋

行中軍師——車騎大將軍、都鄉侯劉琰;主

中監軍——揚武將軍鄧芝;知

中參軍——安遠將軍馬謖;古

前將軍——都亭侯袁綝;齋

左將軍——高陽侯吳懿;主

右將軍——玄都侯高翔;知

後將軍——安樂侯吳班;古

領長史——綏軍將軍楊儀;齋

前將軍——徵南將軍劉巴;主

前護軍——偏將軍、漢城亭侯許允;知

左護軍——篤信中郎將丁鹹;古

右護軍——偏將軍劉敏;齋

後護軍——典軍中郎將官雝;主

行參軍——昭武中郎將胡濟;知

行參軍——諫議將軍閻晏;古

行參軍——偏將軍爨習;齋

行參軍——裨將軍杜義,武略中郎將杜祺,綏戎都尉盛孛攵;主

從事——武略中郎將樊岐;知

典軍書記——樊建;古

丞相令史——董厥;齋

帳前左護衛使——龍驤將軍關興;主

右護衛使——虎翼將軍張苞

最後五虎大將 常山趙子龍

諸葛複姓1

一、姓氏源流

諸葛(Zhū gě 諸葛)姓源出有三:

1、出自葛姓所改。相傳,伯夷的後裔葛伯的封國滅亡後,原居於琅琊郡諸縣之葛氏有一支遷徙至陽都,因陽都已有葛姓,遂稱後遷來的葛姓為諸葛氏。

2、出自有熊氏之後,為詹葛姓所改。春秋時齊國有熊氏之後有複姓詹葛,因讀音訛為諸葛氏,後改為諸葛氏。

3、出自封賜所改。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時,有大將葛嬰屢立戰功,卻被陳勝聽信讒言殺害。西漢文帝封葛嬰的孫子為諸縣侯,其後代遂以諸葛為姓,稱諸葛氏。

得姓始祖:葛伯。諸葛氏最初是源自葛氏,得姓源流有三種不同途徑。一說是根據《通志·氏族略》上的記載認為,諸葛氏是葛嬰的後人,因居住在諸誠,而被稱為諸葛。一說是從《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中引證的,書中指出,琅琊諸縣人葛氏,後來遷居陽都,陽都原來已經有姓葛的人,為了將兩葛氏人區分開來,所以稱諸縣葛氏為諸葛。還有一個說法是《風俗通》上所提到的,孝文帝因葛嬰有功而被誅殺,所以追封他的孫子為諸縣侯,並且稱諸葛氏。此外另有一說,人為諸葛是由“詹葛”氏改成的。綜合以上文獻資料,可知道,諸葛氏的得姓途徑雖有不同,但追本溯源,卻一脈相傳自夏商之際的諸侯葛伯,而且都出自山東諸城。這個家族之所以會以諸葛為姓,主要是基於血統和地緣兩個因素。在血緣上,他們是葛伯之後;在地緣上,他們同發祥於諸城,也成長於諸城。諸葛氏後人奉葛伯為諸葛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佈

(缺)諸葛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諸葛的起源說法不一。早在商朝,相傳伯益的後裔葛伯,被封為諸侯,滅亡後,後世有一支遷居諸城(今山東省諸城),後遷至陽都(今山東省沂水縣),當地已有葛姓,故後來的葛姓取“諸葛”二字為他們的姓氏。秦代葛嬰(陳涉大將)在農民起義中屢立戰功,卻因讒言所害,遭殺身之禍,而後世漢武帝劉邦為其不平,隧賜其子孫為諸縣候,由此,後人取“諸”及“葛”字,合姓“諸葛”;再一說,有“詹葛”一姓,在齊國人的語系裡,“詹”與“諸”兩音不分,時間長久後,誤傳為“諸葛”。諸葛複姓望族居琅邪郡。秦始皇時置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諸城縣、臨沂縣、膠南縣一帶。

三、歷史名人

諸葛亮: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年,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省襄陽西),留心世事。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了佔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佔領荊、益兩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稱帝,他任丞相。劉備死後,受遺詔輔佐後主劉禪。建興元年,以丞相封武鄉侯,兼領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南平孟獲,而後出師北伐,六出祁山,與魏相攻戰者累年,後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勉縣西南)軍中,葬定軍山,終年54歲。有《諸葛武侯集》、《出師表》為其名篇。

諸葛瞻:三國蜀漢人,字思遠,蜀漢景耀四年(261年)後主劉禪任瞻為行都護衛將軍。兩年後魏鄧艾由陽平、江油入蜀,遣書誘降,諸葛瞻父子督軍拒艾於綿竹關,父子雙雙英勇陣亡。

諸葛瑾:字子瑜,諸葛亮之兄。初為孫權長史,轉中司馬。孫權派遣諸葛瑾使蜀通好劉備,與諸葛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面。後劉備伐吳,有人言其密遣親人通蜀。孫權說:“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孫權稱帝,拜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

諸葛恪:三國時期吳國大臣。字元遜(203-253),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南)人。諸葛瑾之子。少時聰明過人,深得孫權的喜愛和器重。弱冠拜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侍太子孫登講論道藝。當時丹陽地勢險阻,盜匪藏於山中,無人敢任太守。恪主動請命,嘉禾三年(2......

廖化最後怎麼死的

廖化於鹹熙元年(264年)蜀漢滅亡後與宗預被遷徙至洛陽,與諸葛均同時在途中病故。

相關問題答案
蜀國滅亡後孟獲怎麼了?
秦國滅亡後是哪個國家?
希臘滅亡後是哪個國家?
太陽滅亡後地球會怎樣?
出國後手機怎麼設置?
概括六國滅亡的原因?
孟極怎麼獲得?
趙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說說吳國滅亡的原因?
東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