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06-09

三次工業革命的時間、意義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又叫產業革命,是指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生產,它在生產領域和社會關係上引起了根本性變化,18世紀60年代首先發生在英國,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到19世紀上半期,機器本身也用機器來生產,標誌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之後,法、美等歐美各國也相繼進行了工業革命。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工業革命是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徽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標誌著的科學技術的到來,這次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上被稱為第三次技術革命。

總之,三次科技革命主 要 標 志:

第一次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廣泛應用

第二次19世紀70年代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三次20世紀四五十 年代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徽電子技術, 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對世界發展的共同影響

①都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工業佈局的新變化。

②都引起了社會關係的重大變革:第一次導致近代社會兩大對立的階級即工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產生,並開始了城市化進程。第二次,壟斷組織產生,並與國家政權結合。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第三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強化,使第三產業比重上升。

③都對世界格局產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確立了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殖民擴張造成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第三次,推動了國際經濟結構的調整,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繫日益緊密。

請回答三次工業革命的起止時間,主要內容和特點及歷史意義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間

18世紀60年代開始

背景條件

政治基礎——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前提)

經濟基礎——通過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的方式獲得資本

勞動力——圈地運動(大批農民破產成為一無所有的自由勞動者)

技術知識——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積累

資源——國外市場的不斷擴大

市場(必要性)——先後打敗西班牙、荷蘭、法國,國外市場不斷擴大

主要成就

棉紡織部門——珍妮紡紗機(1765年,哈格里夫斯);騾機(1779年,克隆普頓);水力織布機(卡特萊特,1785年)

動力——改良蒸汽機(瓦特,1785年)

交通運輸——輪船(富爾頓,美國,1807年)

蒸汽機車(史蒂芬孫,1814年)

特點

1、 首先發生在英國,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到機器生產機器

2、 開始於輕工業(棉紡織)部門,發明機器者大多是具有實踐經驗的工人和技師。

3、 大機器生產代替例如工場手工業,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影響

1、 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資本主義制度得到鞏固與廣泛建立

2、 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

3、 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4、 世界格局發生變化,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

5、 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的時期

第二次工業革命

時間

19世紀70年代開始

背景條件

政治保障——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確立

生產技術——自然科學的突破性進展

資金——資本的積累和對殖民地的掠奪

市場——德意日等國的統一開闢了國內市場;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

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

電訊事業的發展(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特點

1、 有堅實的科學基礎,科學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與技術結合,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2、 同時在幾個國家發生,規模廣泛,發展迅速

3、 有許多國家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影響

1、 生產力迅猛發展

2、 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 帝國主義列強加緊瓜分世界,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

4、 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比割據發生改變。

第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

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

背景條件

1、 政治保障——資本主義發展相對穩定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2、 先決條件——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

3、 必要手段——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4、 推動力——社會需要(二戰中的軍事需求,戰後軍備競賽和發展經濟的要求。)

主要成就

原子能(1945年,美國,第一顆原子彈;1954年,蘇聯第一座核電站)

航天技術(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81年,美國,第一架航天飛機)

電子計算機(1946年,美國)

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1973年,美國,重組DNA生物基因工程首創成功)

特點

1、 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2、 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工業革命的作用和意義

第一次工業革命

1 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

2 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3 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

4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繫,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

5 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奴役當地人民,加劇了當地的貧困落後,是東方從屬西方

6 同時,他們也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衝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可以從4個方面來說:

首先,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如電力,煤炭等,這些新能源的直接促進了重工業的大踏步前進,使大型的工廠能夠方便廉價的獲得持續有效的動力供應,進而使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成為可能,併為之後的經濟壟斷奠定了基礎。

其次,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長期困擾人類的動力不足的問題。內燃機的發明又促進了發動機的出現,發動機的發明又解決了交通工具的問題,推動了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的足跡遍佈了全世界,也讓各個地區的文化,貿易交流更加便利。

第三,通訊工具的發明。自從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之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不在侷限與面對面的談話。

最後,化工業的迅猛發展。炸藥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軍工業的進步,並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從煤炭中提取各種化合物,塑料,人造纖維先後被投入實際生活。

上述的四種發明,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人類開始通過科學研究來獲得純粹的知識,然後又反過來促進理論的應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同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①發明創造者絕大多數為科研工作者,人才素質高於以工人技師為主的英國工業革命;

②自然科學的新發現較多地應用於工業,科研成果量多質高;而第一次工業革命多為生產經驗的總結和技術改進;

③一開始就呈現出多元化局面,各國都有,相互促進,美、德最多;而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集中於英國,之後向其它國家發展;

④側重於重工業和電力業、能源工業領域;而第一次開始於棉紡織業;

⑤開始於多數國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之時,形成了兩次工業的交叉。

(3)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特點:

①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科學技術對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

②規模、深度、影響遠遠超過前兩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各領域相互促進。

(4)啟發:

①政治變革是科技發展的前提,政治變革解放了生產力,應大膽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的生產關係的各個環節;

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應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③大力發展科技的同時,應擴大市場經濟,籌集科技發展需要的資金,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2.三次科技革命的相關問題

(1)三次工業革命發生的科技條件和社會原因

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條件。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為工業革命積累了大量的生產技術知識和骨幹力量;不斷擴大的市場,迫切需要生產手段的變革;以電學理論及其應用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的新突破,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條件。機器大工業的深入發展要求有更先進的動力、交通、和通訊手段;以相對論為代表的科學理論出現了重大突破;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更好的物質和技術基礎;二戰期間和戰後各國對科學技術的迫切需要,促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

(2)三次工業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創新標誌

①計算機的發明和使用;②電力的廣泛應用;③原子能技......

三次工業革命標誌及歷史意義

一、1765年至1840年 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標誌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

歷史意義:使生產力大為提高,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促進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在工業社會中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19世紀30、40年代,工人運動興起;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傳播到各地,衝擊著舊制度、舊思想;東方從屬於西方,殖民侵略導致了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主要標誌:電力的廣泛應用。

歷史意義: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改變著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資產階級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實力日益壯大,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企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促成了壟斷組織的形成。

三、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

意義: 1.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它引起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使勞動生產率有了顯著提高;二是使整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加強了產業結構非物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的趨勢,而且引起了各國經濟佈局和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髮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18〕

2.對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物的現代化,引起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與之相適應,使人的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現代化。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繫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19〕

3.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以及各種“人—機控制系統”的形成,使生產的自動化、辦公的自動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動化(即所謂的“三A”革命)有了實現的可能。預示著人類社會將從機械化、電氣化的時代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級的自動化時代;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發展標誌著人類社會已從被束縛於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時代進入一個遠為遼闊的陸海空立體新時期;基因重組技術、結構化學和分子工程學的進展使人類獲得了主動創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創造力,標誌著人類正在由“必然王國”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國”。〔20〕

4.對資本主義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由一般壟斷向國家壟斷過渡。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壟斷不能適應生產力高速發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國家壟斷的充分發展和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

5.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產力水平,加速了戰後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貨幣金融關係的變化和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推動了跨國公司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井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經濟戰略的變化。〔22〕

6.對國際關係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係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鬥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範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範圍內社會生產關係的變化。〔23〕

7.對全球問題的影響:......

相關問題答案
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
簡述農業革命的意義?
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是什麼意思 ?
飛機是第幾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多少年?
十月革命的意義?
辛亥革命的意義是什麼?
工業革命產生的原因?
什麼時間是工業革命?
企業產業集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