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井怎樣找地下水線?

General 更新 2024-06-07

想在一空地打井,打了好幾處沒打出水來怎麼才能找到地下水。

觀察地勢與附近河流水位,地勢最低的地方儘量接近甚至低於河流湖泊水面的高度容易出水,北方部分高原地區水井得非常深,我常德老家8-9米就夠,陝西那塊聽說得幾十米

在打井過程中怎麼知道有地下河,地下水線

這個就要請專業人員來測了

打井怎麼看水路

如果是打深水井的話,建議在鑽井前做一下水文物探(也就是物探找水工作),可以查清當地地層、地下構造斷層及裂隙分佈規律,預估水量,極大提高出水成功的概率

安徽新建物探工程部,他們的老工程師從業20多年,已經在安徽及周邊省份做了幾百個水文物探找水工鼎,經驗豐富,準確率高

百度上搜一下“安徽新建物探工程部”就能出現他們的網站及聯繫方式

怎樣找地下水 什麼樣岩石打井出水量大?

尋找山勢險峻而樹木蔥蘢的地方

往下走看到有水滲出的地方就可以

打井時如何找地下水??

1.看井看來水面積的大小及來水面積的太極點。

2.看水看斷層。

3。看水看岩石的顏色。

4.看水看相鄰兩種岩石是不是抗風化,如兩種激石都是抗風化的,中間有縫隙則有水,無縫隙則無水。如兩種岩石都是不抗風化的,低下變硬則有水,底下不變硬則無水。如兩種岩石,有一種是抗風化的,另一種是不抗風化的,從兩種岩石交界處鑽則有水。

5.溝底拐彎處,平原低窪點。

總上所敘,不能細敘,還望包涵。

打井,怎麼知道地下有水,簡單具體的方法

根據“背、向斜”的原理; 斷層是難以取水的,斷層面脆弱並有裂痕,水會下滲,自然而然,骸論怎麼打井,它是不會上湧的; “背斜”呈“凸”型,中間的岩石較硬而且高出平均厚度,這樣的地點挖井,也是徒勞無益。“背斜”山體的植被較稀,而苔蘚類植被一般較為豐富。 “向斜”呈“凹”型,顯然地,水滲入岩石底部,而從這上方打井,效果較好,不但工作量較少,而且水源不斷。

在山區打井,怎麼才能知道哪個地方地下可以打到水

山區打井打在哪裡水源更充足:

1、“撮箕地,找水最有利”。三面環山的撮箕地,地下水集中流向撮箕口,所以在撮箕口附近打井,出水量會較多。

2、“兩山夾一溝,溝巖有水流”。兩座山之間夾一溝谷,在河谷下游兩岸的岩層中容易找到水源。

3、“兩溝相交,泉水滔滔”。兩溝交匯之處的山嘴下,可能有泉水流露,在這裡打井,水源較為可靠。

4、“山嘴對山嘴,嘴下有好水”。兩個山嘴相對、距離相近,兩個山嘴之下地勢平坦,在鎖口之處打井,容易打出水來。

5、“兩山夾孤山,常常水不幹”。如果孤山底下的岩層,因巖性的局部變異而成為隔水層時,它就能阻滯地下水的流動,而在孤山的上游打井,便可以出水。

6、“兩溝夾一嘴,下面有泉水”。兩邊山較長,中間有一短山,在中間山的山嘴處,若是上有透水層,下有不透水層,在傾向低處打井,就能出好水。

7、“大山低嘴下,打井挖泉水量大”。大山連接得很遠,向一頭傾沒,在其傾沒端適當地形之處的含水層中,可以找到地下水。

8、“山扭頭,有水流”。因山扭頭而造成的山灣低處,阻滯順山流來的地下水,在含水層中富集,打井有水。

9、“凸山對凹山,好水在凹間”。一個山的形狀向對面凸出來,另一個山的形狀向裡面凹進去,凸凹直接相對,在凹山低處水源很好,打井水量多。

10、“大山突一咀,打井多有水”。長山中間突出一條較短的山,在此山咀傾斜方向的低處打井,一般都能出水。

11、“灣對灣,水不幹”。兩個山灣正面相對,在灣的中間發現浸水或者好水植物出現,是山中積壓水的表現,在這裡打井,有好泉水。

12、“兩山相接頭,下有泉水流”。一般山與山之間缺乏常年流水,雨季可能在接頭處排洪,枯季地下水可能在接頭之處出露成泉。

13、“河漫灘上卵石多,地下潛水似暗河”。冬季河流雖然已經乾涸,但是河漫灘下面有潛水流動,可以截流蓄水,打井取水。

14、在大河沿岸尋找古河道。古河道現在雖然被掩埋,但是含水層為砂礫石,仍有潛水流動,是打井的好地方。

謝謝

農村挖井怎麼知道地下有水源?

在沖積、洪積的低窪地帶或者河邊(距離河10-50米)往下挖,挖到沙積層,就會有很大的地下水,但這些水不是泉眼,水質易受人為活動影響。

要挖到泉眼,首先尋找泉眼的有利條件:

1.必須找到有構造破碎帶的存在。

釘.中薄層狀的沉積岩。

3.地貌上處於低窪地帶。

4.兩個山脊間的低窪處的匯合地帶。

5.尋找已經有泉眼的爛泥田。

6.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

只有具備上述6個條件中的2個到3個以上的條件才能挖到泉眼

打井怎麼找水多的地方

地下水類型大致有:鬆散巖類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承壓水)三種。

鬆散巖類空隙水僅在區內地勢較低的低窪地段零星分佈,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其動態極不穩定,埋深較淺,水質易受周圍環境影響,供水意義不大。

基岩裂隙水在區內廣泛分佈。主要分佈於各向斜及背斜軸部和區內基岩網狀風化帶中。地下水主要賦存在淺部風化帶裂隙中,地下水分佈普遍、埋藏淺,但水量貧乏。

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承壓水)主要分佈在向斜兩翼。含水層主要為泥岩互層,砂岩為透水層,泥岩為相對隔水層,形成疊置的多層互無水力聯繫的層間承壓含水層,具向斜自流盆地儲水構造特徵,多數承壓,少數自流。其單井水量大,水質較好,且水質不易受周圍環境影響。是打井工程佈置的主要對象。

怎樣找地下水

地下水的來源是雨水落到地面後,一部分滲入地下積蓄在土層和岩石的裂隙中,就成地下水。地下水量的大小與巖性構造、地形地貌條件和補給來源有關。因此,特別介紹群眾找水的經驗,為容易出現乾旱的地區的農民找水源打水井。

根據地形特點找水: 1、“撮箕地,找水最有利”。三面環山的撮箕地,地下水集中流向撮箕口,所以在撮箕口附近打井,出水量較多。

2、“兩山夾一溝,溝巖有水流”。兩山之間夾一溝谷,在河谷下游兩岸的岩層中容易找到水源。

3、“兩溝相交,泉水滔滔”。兩溝交匯之處的山嘴下,可能有泉水流露,在這裡打井,水源較為可靠。

4、“山嘴對山嘴,嘴下有好水”。兩個山嘴相對、距離相近,兩個山嘴之下地勢平坦,在鎖口之處打井,容易打出水來。

5、“兩山夾孤山,常常水不幹”。如果孤山底下的岩層,因巖性的局部變異而成為隔水層時,它就能阻滯地下水的流動,而在孤山的上游打井,便可以出水。

6、“兩溝夾一嘴,下面有泉水”。兩邊山較長,中間有一短山,在中間山的山嘴處,若是上有透水層,下有不透水層,在傾向低處打井,就能出好水。

7、“大山低嘴下,打井挖泉水量大”。大山連接得很遠,向一頭傾沒,在其傾沒端適當地形之處的含水層中,可以找到地下水。

8、“山扭頭,有水流”。因山扭頭而造成的山灣低處,阻滯順山流來的地下水,在含水層中富集,打井有水。

9、“凸山對凹山,好水在凹間”。一個山的形狀向對面凸出來,另一個山的形狀向裡面凹進去,凸凹直接相對,在凹山低處水源很好,打井水量多。

10、“大山突一咀,打井多有水”。長山中間突出一條較短的山,在此山咀傾斜方向的低處打井,一般都能出水。

11、“灣對灣,水不幹”。兩個山灣正面相對,在灣的中間發現浸水或者好水植物出現,是山中積壓水的表現,在這裡打井,有好泉水。

12、“兩山相接頭,下有泉水流”。一般山與山之間缺乏常年流水,雨季可能在接頭處排洪,枯季地下水可能在接頭之處出露成泉。

13、“河漫灘上卵石多,地下潛水似暗河”。冬季河流雖然已經乾涸,但是河漫灘下面有潛水流動,可以截流蓄水,打井取水。

14、在大河沿岸尋找古河道。古河道現在雖然被掩埋,但是含水層為砂礫石,仍有潛水流動,是打井的好地方。

參考資料:tieba.baidu.com/f?kz=504286665

相關問題答案
打井怎樣找地下水線?
怎樣清理下水道?
如何尋找地下水?
如何尋找地下水源?
怎樣輸入下劃線?
怎樣添加下劃線?
怎樣找文章的線索?
山上打井如何找水源?
地下水管漏水怎麼查?
小蘇打怎麼疏通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