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為什麼要北伐?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姜維堅持北伐是為什麼

那是武將存在的意義。

在蜀地那樣的困龍之地,如果沒人堅持進取,那麼大家就一起死於安樂吧!國君安於享樂,朝臣忙於內鬥,民眾習慣懶散,再沒人發聲吶喊,這國家還有什麼希望。

恩師的遺願,臣子的職責,還有不甘腐朽的雄心壯志,這就是姜維為什麼堅持北伐。

當然還有當時姜維的政治處境,宦官專權,他又曾諫言殺黃皓沒成功,為了自保也要抓緊軍權啊,不鼓動戰爭怎麼抓軍權。

姜維堅持北伐是為什麼

第一次:探敵虛實。

在蔣琬領導下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既然是偏師非主力,自然沒報多大期望,只是擺出一個進攻的姿態,試探一下敵人。

第二次:義不容辭

曹爽伐蜀,姜維與費禕一起馳援漢中,這一次北伐只是義不容辭地救援罷了。

第三次:招降納叛

羌胡叛魏投蜀,姜維出兵接應,成功為蜀國增添生力軍。

第四次:敵國政變

魏國發生高平陵政變,姜維受制於費禕,兵不過萬,但機會難得,毅然率領這點兒可憐的人馬北伐。

第五次:疑雲密佈

魏國政局動盪。兵力不足的姜維爭取到羌胡的配合,振作精神再試一把。

此次北伐俘虜了後來刺殺費禕的郭修。所以這次北伐也有可能是為了刺殺費禕而做的準備。

第六次:得一強援

費禕剛剛遇刺身亡,姜維終於放開手腳,趁吳國太傅諸葛恪興兵20萬伐魏,姜維意欲夾擊魏國。

第七次:喜從天降

魏帝曹芳與司馬師矛盾公開,人心浮動。魏國狄道縣縣長向姜維投降。憑空得到一塊戰略要地和很多軍需物資的姜維自然要從狄道進軍。

第八次:敵帥新亡

司馬師暴亡,司馬昭尚未完全繼承司馬師權力,姜維趁機北伐,斬敵過萬。

第九次:新官上任

姜維晉升大將軍,其軍力、威望空前強大,與蜀國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定在上邽會和,發動強攻。

由於胡濟未能如期到達,姜維大敗於鄧艾之手,遭到朝野怨恨。

第十次:敵國內戰

諸葛誕擁兵十五萬發動淮南三叛,吳國出兵三萬援助,姜維再次看到曙光,藉此機遇壓服反對派出兵。諸葛誕兵敗身死,姜維不再輕易發動進攻,轉而經營防守反擊戰略。

第十一次:被逼無奈

黃皓、諸葛瞻等反對派紛紛要求罷免姜維兵權。姜維被迫北伐以保兵權,敗於鄧艾,實力大損,蜀軍自此轉入被動防禦態勢。

後人開上帝視角看,會覺得姜維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他的一切努力終成泡影。但若是設身處地地想,姜維當初明明是一次次看到勝利的曙光:

外部條件:敵國政變、敵將投誠、敵首死亡、敵國內戰、盟國配合、羌胡歸附。

內部條件:討厭的領導遇刺身亡、儘管反對派實力強大但皇帝畢竟始終沒有罷免他的兵權。

所以儘管克復中原不太現實,佔點便宜還是很有希望的。

十一次北伐並不能說明姜維的執著和悲壯。他的執著在於,當一切優勢都已散去,他不信氣數,偏要勉強,設計出以逸待勞、防守反擊的戰略。他的悲壯在於,當他已淪為亡國之將,依然以62歲高齡試圖上演驚天大逆轉。

儘管有著保住兵權的私心,但當他所效忠的皇帝已經歸於臣虜,而他自己又手握蜀國最後的實力,他明明可以輕易地換取富貴悠閒安度晚年、也可以像鍾會那樣膨脹出個人野心,他卻心心念念著漢室的光復,不惜為理想拋頭顱、灑熱血、奉獻出他所能奉獻的一切。

其執著百年不遇、其純粹感天動地、其忠誠光耀史冊。

三國時期姜維北伐幾次,其失敗的原因在哪

第一次 姜維

北伐,後主延熙元年(238年)姜維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第二次北伐,延熙七年(244年)漢中都督王平興兵據勢,姜維和費禕等率軍前去支援,曹爽大敗。 第三次北伐,延熙十年(247年)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 第四次北伐,延熙十二年(249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此時已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情況下,姜維獨力與魏國眾多將領作戰,雙方互有勝負。 第五次北伐,延禧十三年(250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於洮西,雙方平手。 第六次北伐,延禧十六年(253年)費禕遇刺被害後,姜維出兵包圍南安,糧盡而退。 第七次北伐,延禧十七年(254年)出隴西狄道,斬魏將徐質。 第八次北伐,延禧十八年(255年)與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經於洮西,王經退守狄道城,後陳泰派兵解圍。 第九次北伐,256年姜維再次出兵,蜀將胡濟失期不至,為鄧艾破於段谷,死傷慘重。 第十次北伐,257年乘魏將諸葛誕叛亂,姜維出兵秦川,魏軍堅守不戰,到了永安元年(258年)諸葛誕兵敗後始退兵。 第十一次北伐,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再次出兵,與鄧艾戰於侯和,為鄧艾所破,然後還住沓中。這是姜維最後一次北伐,此時黃皓欲以閻宇替代姜維,姜維因厭惡黃皓擅權,曾向後主請求誅殺黃皓,但後主沒有接受,姜維察覺此舉可能惹怒黃皓,為了避禍便避居沓中,屯田避禍。鍾會,鄧艾領大軍徵蜀。景耀六年(263年)蜀亡。

所以,在蜀漢最後一戰中應負戰敗全責的不是姜維,而是諸葛瞻,他實在對不起他死去的父親啊! 不過: 首先,請注意姜維在段谷死的是些什麼兵,那是蜀漢自丞相時代以來歷代流傳下來的精兵,這一戰基本死絕了。蜀漢的軍力大損,再也不是以前那支威震隴西的部隊了。 其次,魏軍進攻漢中時,姜維雖然在避禍,但是,整個蜀漢的防禦體系依然是他掌握控制,並不是如某人所想,是被架空了。姜維實權仍在。而正是姜維,他一改以前魏延與王平的防守方法,妄圖來個打開口子,誘敵深入,然後聚而殲之的戰略,結果這個構想被完全打破,魏軍憑藉國力的優勢,在每一個方位都達到了優勢兵力,是姜維不但無法殲敵,而且還差點自己回不來。整個漢中防禦體系被徹底擊垮。 第三,當時的蜀漢,已經不對漢中守軍報任何希望了。成都留守的精銳部隊,已經在董厥的帶領下,前往劍閣防守。等鄧艾偷襲成功時,諸葛瞻的部隊已經是老弱病殘了。 最後,鄧艾深入重地,自然會就地補給,而且,他即使打不進成都,還可以在背後打姜維,那將是一場三國時代的法蘭西會戰。沒有了補給,被包圍後的劍閣蜀軍,可沒有敦克爾克給他們撤退啊!

1.經濟決定一切

在關羽掛後,荊洲丟失後,以蜀一地之力已無法確保自身安全,更別提北伐了.

至於諸葛及姜維北伐,其實目的已經從逐鹿中原變成自保.利用全蜀之力來來對西北之地進行打擊.讓自己能多活幾年.

但受當時條件限制.可以說,糧食限制了發展.而不是人口限制.當時來說,畝產200斤小麥,已經算是豐收了.

後面姜維屯田十年,所剩餘的糧食還不夠一次北伐,可見當時的糧食產量之低

2.三分天下,戰略錯誤

新野時,劉備與諸葛三分天下設想,其實是完全錯誤的.

北方讓曹,南方讓吳,沒錯,但自己取荊洲,後取西蜀則是錯誤的戰略.應該是西北之地的涼洲.

以當時冷兵器時代,騎兵在中原/河北來說是最理想的部隊.但在新野時,完全可以從上庸出兵到漢中,以當時張魯的力量,是無法抵抗的.再依託漢中對西涼進行攻略.完全有能力西取西涼,使騎兵有馬匹供應.退一步說,不取......

怎麼評價姜維北伐?歷史對他是貶多褒少?

最近仔細閱讀《三國志》,發現作者陳壽對他的評價並不高,說他是“玩眾黷施”,也就是浪費人力物力的意思,而《資治通鑑》的評註者胡三省更是斥責姜維“屢敗而不止, 為亡蜀張本”,而且現在有不少人認為姜維後期北伐使軍民疲憊,從而最終導致了蜀漢的滅亡。至少他的大罪之一是沒能按諸葛亮生前囑咐守住陰平小道。那麼歷史上的姜維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是否是像史家們所說的“粗有才略,窮兵黷武”的人吶?讓我們揭開歷史的面紗,重回過去的時光,去認識一個真正的姜維吧!

歷來對姜維的北伐貶多褒少,像《三國演義》篇末的長詩就有“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勳勞”之說。而大多數人也認為姜維的北伐極大地消耗了蜀漢的財力物力,致使日後被魏軍一攻即亡。真的是這樣嗎?不管別的,讓我們先來看看姜維在歷史上的歷次北伐吧。根據《三國志》記載,姜維的北伐不止九次,而是十一次。

第一次,238年,姜維和蔣琬合作率偏師出隴右,結果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第二此,公元244年,姜維和費緯出兵興勢,派王平襲擊魏將曹爽,曹爽大敗,勉強保住關中。

第三次,公元248年,姜維率兵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收服了涼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由於鄧艾事先得到情報,廖化最後無功而返.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於洮西,平手。

第六次,公元254年,姜維率兵圍南安,因糧草接濟不上,主動退兵。

第七次,公元255年,姜維出隴西狄道,魏將李簡率眾投降。維乘勝攻取河關,臨洮兩縣,殺死魏將徐質。

第八次,公元256年,姜維再出狄道,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斬殺魏軍數萬,後來魏軍大舉增援,於是回撤。

第九次,公元257年,姜維與鄧艾戰於段谷,由於蜀將胡濟失期不至,蜀軍大敗,死傷慘重。

第十次,公元258年,姜維利用諸葛誕在淮南反叛,率數萬人出駱谷,與鄧艾相持不下。諸葛誕兵敗,姜維引兵退還。

第十一次,公元261年,姜維領兵進秦川,又遭鄧艾相距,力戰不勝,撤兵

縱觀姜維歷次北伐,具體戰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軍隊損耗也是魏重蜀輕。而且姜維北伐的基點已經從諸葛亮時秦嶺西縣和子午谷一線推進到西縣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線了。正是因為姜維多次挫敗曹魏大將曹爽,王經,才使得魏軍一直被卡制在秦嶺一線。土狹民寡僅一州之地的蜀漢竟迫使擁有九州之地的強大的曹魏被迫採取戰略防守長達三十年,這在中國軍事史上是極為罕見的。至於北伐中的兩次失敗,都是敗在魏將鄧艾手裡,我一向認為鄧艾是魏國最優秀的將領。而且姜維攻,鄧艾守,從兵力和補給上也是魏國佔優,姜維敗在他的手裡可謂敗得其所。說姜維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維繫了不斷衰退的蜀漢政權,一點也不過分。

曾有人說姜維北伐造成了蜀漢“兵困民疲”,這的確是不克避免的,但同樣道理魏國也有損耗啊,而且作為戰敗方的魏國損耗遠比蜀漢來得大,因此我們不妨認為正是姜維的積極北伐才縮小了蜀魏兩國之間國力的差距啊。

有一種觀點,西川地險民強,易守難攻。只需死守消耗魏軍,不至於過早被滅亡。這句話從理論上講是不錯,但我也要再者引用廈門廈新隊主教練遲尚斌的一句話“守是守不住的”。東晉桓溫就憑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

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如果說這是錯的話,那麼姜維只是在延續諸葛亮的錯誤而已。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極快,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其中尤......

姜維為什麼也要北伐中原?

我認為姜維北伐的動機和諸葛亮北伐基本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諸葛亮打的是先帝遺願的旗號,而姜維打的武候遺志的旗號。其本質都是以個人政治需要為主。試想,以蜀之國力,能憑險保住三分局面就算相當不錯了,憑什麼興漢室呀? 以下是我在回答一個朋友提的“諸葛亮北伐動機是什麼”時和回答。只與朋友們探討而已。 1,避禍自保.別以為劉備對諸葛亮就那麼信任,白帝城託孤時劉備的那番話焉知不是試探?後主雖然糊塗點,但也不至於什麼也不懂.有這麼厲害的權相在朝,那年頭姓曹的姓孫的都能當皇上,誰能保證諸葛亮不想當皇上呀?後主不這樣說,但不一定不這樣想;後主不這樣想,別的大臣不一定不這樣想呀.所以後主對諸葛亮不可能一點懷疑都沒有. 所以,諸葛亮為了保護自己,以北伐為由長期掌握兵權居於軍中,又不用長期在成都辦公,免遭暗算. 2,握權挾主.曹操能挾天子令諸候,諸葛亮不會嗎?諸葛亮在前後兩表中反覆提到先帝遺願,興復漢室....其實是在用劉備壓後主就範. 諸葛亮堅持北伐,就造成一種印象:諸葛亮始終在堅持先主的思想,是興復漢室的忠臣. 堅持北伐,諸葛亮就要統率全軍,那時候誰握軍權誰說了算呀.有這麼多軍隊在自己手中,還有什麼擔心的嗎? 3,培植親信:凡是和諸葛亮從徵的,用現在話說那就是戰友,那是啥感情呀?同時,對於看不上的也可以藉機剷除.李嚴就是例子. 4,提高自己在三國中地位:他的地位夠高的了,以至於人們只知有諸葛而不知有後主. 5,轉移國內矛盾:在 <出師表> 中說"益州疲蔽,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可見國內形勢也不太好,用北伐能喚起人民的信心. <後出師表> 中還說"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可見,北伐亦屬無奈. 以上是分析諸葛亮的,其實姜維和他的老師一樣。所以姜維繼任之後,又仿照武侯的辦法,演出了九伐中原的故事.其目的是相同的.唯不同的是:他繼承武侯之志.

姜維和費禕為什麼要反對蔣琬的北伐策略

蔣琬認為,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艱險,來往不便,不如沿漢水、沔水東下,於是,蔣琬大造舟船,準備襲擊魏國的魏興、上庸二地,但不料舊疾復發,未能成行。朝中官員大多認為:水路出兵容易,但萬一失敗則回返不易,不是上策。於是朝廷派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來漢中,試圖勸阻蔣琬。

論姜維如此偏執於北伐究竟是為了什麼

從史料來看,姜維有一個最顯著的性格特點,就是“執著”,他偏執於北伐就是很好的一個證明,我從不認為姜維偏執於北伐是為了繼武侯遺志,作為一個理性的,身居要職的大將軍,他有其獨立的思想與人格,他與諸葛亮,終究是兩類不同的人。除去性格因素和對皇帝的忠誠之外,他還擁有一種可能當時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精神追求,這種精神驅使著他義無反顧,飛蛾撲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這也是姜維最吸引我的地方,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悲劇宿命交雜疊合在一起產生的劇烈衝擊力,在我心中引起一聲鏗然迴響,悲絕!

那首《箜篌引》用在姜維身上亦是再合適不過,“公無北伐,公竟北伐。北伐而死,其奈公何!”

很多人都勸阻過姜維,希望他不要繼續北伐,甚至連一向支持他的廖化也終於難以忍耐,有“‘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這樣的話,北伐的成功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並不是沒有可能發生,但寄希望於一役終究太過冒險,他就像《箜篌引》裡的那個在亂流之中依然要橫渡江河的白髮狂夫,不是不清楚當時的情況,而是選擇拒絕庸常,遊走於正常的秩序之外,換而言之,就是不走尋常路,不做尋常事。

他不求財富,不求享受,雖位處群臣之右,卻依然節儉,按照郤正的說法,他的節儉並非刻意為之,而是本來就對物質生活的享受沒有追求,不太在意。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姜維如果沒有連年北伐,他的一生原本可以過得平安喜樂,這也是很多人畢生的追求,而姜維顯然不希望這樣的度過一生。

也許姜維本人都不太清楚他終生執迷的是什麼,北伐只不過是他的追求的載體罷了,精神上的追求很難做一個定義,儒家所謂“有所為”,卻沒有明確規定“所為”究竟為何,所謂的“謀道不謀食”,也沒有告訴我們“謀道”究竟是謀什麼道。

唯一能做的只能去做的就是抗爭。打破常規的生活,瘋狂的去和未知的命運抗爭,明知無幸,卻還要”但當擊之耳“的抗爭,去和死亡抗爭,在宿命中掙扎。

我曾經在給小夥伴安利姜維的時候,小夥伴給姜維的評價是”可悲“,原因是她認為太過偏執的人會把一切毀掉,而我說這是”可敬“,因為他死在追求與抗爭的路上,我覺得“可悲”和“可敬”這兩種想法沒有對錯之分,出發點不一樣而已,不論是否認同姜維的做法,是否能夠理解姜維,姜維故事的悲劇性都會在每個人心中衝撞出一個坑,仔細感受就會感受得到那種瘋狂的,自甘求死不求生的震撼力。

劉禪為什麼支持姜維北伐

這倒談不上支持不支持,姜維想攻城略地,統一中原,劉禪自然不反對。雖然在孔明死後,受蔣琬和費Yi限制,但他倆死後維便是大將軍,一人手握重兵,可以施展抱負,可惜也沒法成功。而且姜維就好建功立業,連母親都不顧,心胸狹隘,勉不了劉禪聽小人之言而猜忌,所以,怎麼看待此事看自己想法咯…

姜維一共北伐多少次?輸贏幾場?

根據《三國志》記載,姜維的北伐不止九次,而是十一次。

第一次,西元238年,姜維和蔣琬合作率偏師出隴右,結果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

第二次,西元244年,姜維和費緯出兵興勢,派王平襲擊魏將曹爽,曹爽大敗,勉強保住關中

第三次,西元248年,姜維率兵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收服了涼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西元249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由於鄧艾事先得到情報,廖化無功而返. Y

第五次,西元250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於洮西,平手。

第六次,西元254年,姜維率兵圍南安,因糧草接濟不上,主動退兵。

第七次,西元255年,姜維出隴西狄道,魏將李簡率眾投降。維乘勝攻取河關,臨洮兩縣,殺死魏將徐質。

第八次,西元256年,姜維再出狄道,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斬殺魏軍數萬,後來魏軍大舉增援,於是回撤。

第九次,西元257年,姜維與鄧艾戰於段谷,由於蜀將胡濟失期不至,蜀軍大敗,死傷慘重。

第十次,西元258年,姜維利用諸葛誕在淮南反叛,率數萬人出駱谷,與鄧艾相持不下。諸葛誕兵敗,姜維引兵退還。

第十一次,西元261年,姜維領兵進秦川,又遭鄧艾相距,力戰不勝,遂撤兵。

縱觀姜維歷次北伐,具體戰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軍隊損耗也是魏重蜀輕.

其失敗原因歸納為6點:

第一,蜀國的國力開始衰弱,看諸葛亮前期北伐,率軍都是30萬,而姜維幾乎都是率軍20萬,(可用兵力下降是兵器的生產力下降,糧食產量下降的表現)由此可見,蜀國國力的衰弱。

第二,姜維本人不及諸葛亮。不論在戰術,戰策,計略,在蜀軍心中的威信方面,姜維都大不如諸葛亮,這在後來司馬昭的話中可以得知:“蜀主劉禪,昏弱無能,諸葛孔明尚不能扶之長久,何況姜維?”姜維自己也浮自己不如諸葛亮。

第三,蜀國內部人才缺少補給,文臣武將相繼死去,也正如那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可見一斑。蜀國又閉塞在四川盆地,與中原人才往來不能相比,後期,內廷缺少良臣監管,原來出師表中,諸葛亮所提及的“費易,董允,蔣琬,郭攸之”等人都已死去,加上沒有繼承人,導致宦官專權。外部,原來劉備,劉璋手下的舊部都已經死去,沒有好的將領可以使用,以至於最後,姜維一人獨守劍閣,鄧艾偷渡陰平,成都竟然沒有一個像樣的武將出戰。

第四,後主劉禪無能,聽信宦官,沉溺酒色,以至於朝廷裡大臣都有“退讓之心”,聽信黃皓讒言,又疏遠了和姜維等人的關係,(在姜維北伐獲得優勢,有利形勢的時候,聽信黃皓讒言,召回姜維和大軍等)使得姜維不得不聽大夫郗正之言“屯田沓中”,導致漢中兵力空虛。蜀國整體防禦實力大幅下降。

第五,鄧艾等人,足智多謀,多次看破姜維的計謀,死守祁山。魏國人才補充較大,後期的鐘會,賈充,張騫,諸葛緒都是比較好的人才。

第六,漢朝滅亡多年,中原人對漢朝的留戀已經趨零。以至後來長安人對西蜀人的說法也不說是蜀漢,就說兩個字“蜀人”,曹氏政權在中原的統治比較成功,中原人對漢朝的留戀和嚮往已經幾乎沒有了。這也是“民心向背”的問題。劉禪後期在西蜀的表現又是一個“昏君”,寵信宦官,就好象東漢末年,桓帝,靈帝時的“十常侍”,好象歷史重演一樣,上天要使蜀漢(漢朝)滅亡,這是誰也無力挽回的。

至於北伐的好處:

可以參考諸葛亮的“後出師表”,總體來說,北伐是“以攻為守”,是好事。因為如果不趕快北伐,這些原來劉備以及劉璋手下的川蜀舊臣,都會相繼死去,得到各種大小戰爭鍛鍊的文臣,武將,還有士兵,都會......

相關問題答案
姜維為什麼要北伐?
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
四維為什麼要提前預約?
為什麼要進行北伐戰爭呢? ?
維生素為什麼要飯後吃?
為什麼要維護海洋權益?
為什麼要去北京?
為什麼要交維修基金?
宋朝為什麼要分北宋和南宋,是怎麼命名的? ?
宋朝為什麼要有南北宋之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