遽字的草書怎麼寫?

General 更新 2024-05-25

趙壹為什麼要非難草書?反映了其怎樣的思想

東漢趙壹《非草書》理論價值的思考

在書法藝術開始走向審美自覺的那個時代,在書法批評史的開端。有一篇文章,著實令學書者們忍俊不禁。它第一次以一種專論式的批評方式論證草書的“不足學”、“不配學”、“學無用”。然而他的這篇反書法的書法論文。卻在書法史,尤其是書法批評史流程中發出了一閃耀眼的強光。直至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反思、深思——這就是東漢趙壹的《非草書》。

趙壹,字元叔,東漢漢陽西縣(今甘肅水南人),光和間文學家、辭賦家,很有才氣。《後漢書·文苑傳》中有傳。由於他恃才傲物,因而為鄉里世俗所不容。據《後漢書》所記,趙壹身長九尺,美須豪眉,氣宇非凡。曾作《窮鳥賦》,以“思飛不得,欲鳴不可”自遣,說明自己的艱難處境。又作《刺世疾邪賦》用以抨擊當時奸邪當道的社會黑暗,抒發自己的怨憤。而且,據說趙壹那種桀驁不遜的個性至死不變,體現了中國古代文人的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儘管趙壹曾一度得到一些達官貴人的賞識,但他不善於逢迎,加之性格剛烈,終究沒有做成大官。《後漢書·趙壹傳》中載:“時諸計吏多盛飾東馬惟幕,而壹獨柴車草屏,露宿其旁”。這樣的生活態度和“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而“不改其樂”的顏回很有些相似。我想正是趙壹憤世疾俗的性格和不事文飾的生活態度,從一個側面影響了他對書法藝術的認識。

與崔瑗、蔡邕正好相反,趙壹沒有對草書書法藝術給予肯定和讚揚,而是反對人們習草。從本質上講,趙壹的《非草書》具有非藝術化的反書法傾向,這就使得他不可能從書法本體立場去觀照審美的書法。然而,趙壹卻以一個儒學思想經典捍衛者的身份將書法納入儒學系統,強化了書法藝術的文化性格。我們知道,書法藝術在漢代是審美開始走向自覺的時代。在書法史上起著巨大的作用。但為什麼趙壹的一篇《非草書》,卻能在反書法的言辭中被人認可,流傳至今呢?那麼,他反書法,反對學習草書又是根據的什麼呢?

在他的《非草書》中,他主要向我們揭示不能學習草書藝術以及其反草書的三點理由。

其一,他認為草書“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聖人所造”。只是由於在秦末“刑峻網密,官書煩冗,戰攻並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故為隸草”。其產生的理由是“趨急速耳”。既是“趨急速”之書。只是“示簡易之指”,終“非聖人之業”。他的書法發生學立場是什麼,我們尚且有論。從文字學起源意義上講,趙壹所信崇的是儒家學說關於文字起源的說法。即文字是倉頡、史籀這些聖人所造。這裡的文字是指大篆古籀。而草書根本不是“聖人所造”,故不足學。況且,聖人不能以此為平治天下的事業。

其二,趙壹講到草書是由於“趨急速”而產生的。可現如今,卻“失指多矣”。因為“本易而速”的草書在當世的學習者那裡變得“難而遲”。的確,草書的起源是由於實際功利的需要,但在崔瑗、杜度、張芝等草賢大家的努力下,草書顯然已被社會承認為藝術。此時的草書已由原來的實用行為變成了審美追求,就不應該再用“趨急速”的實用要求來衡量。所以導致趙壹對後學追慕杜、崔、張子的草書現象無法理解。但他並沒有否定張芝、崔瑗 ,其論道“夫杜,崔、張子,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餘暇。遊手於斯,後世慕焉”。於是,一言出之,便將杜、崔、張子劃到了孔子門下,指出他的並非浸淫細技,而是“博學餘暇,遊手於斯”。這樣,在符合了儒學中“遊於藝”的精典古訓和肯定杜崔,張子之餘,他又對後世學草者表示擔心。“懼其背經而趨俗”,並斥責“此非所以弘道興世也”。甚至,在他以為,後世眾愚根本不能學習草書。

其三,趙壹從儒學的實用功利立場出發,認為草書學了毫無用處。而且擺出了一大堆具體的論據。“且草書之人,蓋伎藝之細者耳。鄉邑不以此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

如何理解“匆匆不及草書”

關史籍書論中常見有“匆匆不及草書”、“匆匆不暇草書”、“忙不及草”、“適迫遽,故不及草”等語句,細審這些句子的出處,聯繫其上下之文義,應以解釋為“因時間匆忙,故來不及寫草書”為宜。

來不及寫草書卻不是因為草書寫得慢而來不及寫,而是草書形成藝術之後,形體結構變化大,定則多,不容易掌握,如為初學,反覺得難以下筆,導至書寫遲緩,所以,時間一緊迫,就來不及寫草書了。

後人就常常拿這句話作自謙之詞,來表示“時間倉促,不能作草書為歉”的意思,並非草書必須寫慢。

王遽常書法值錢嗎

如果是真跡,非常有價值。

王蘧常是現當代以章草著名的書家,中國哲學史家、歷史學家。曾任上海交通大學、光華大學、復旦大學教授。

草書創於什麼時候?“章草”與“今草”有什麼不同

草書是怎麼出現的,東漢趙壹《非草書》說:“夫草書之興也,其於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聖人所造。蓋秦之末,刑峻網密,官書煩冗,戰攻並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故為隸草,趨急速耳,示簡易之指,非聖人之業也。但貴刪難省煩,損復為單,務取易為易知,非常儀也。”這篇批

評當時草書的文章,揭示了人們為事急所迫,在“臨事從宜”追求漢字簡易寫法的基礎上出現草書的事實。篆書的草寫就成了草篆(即古隸),化圓轉為平直,後來發展成漢隸,再增加波磔起伏就成了八分書。由古隸向漢隸衍化時的西漢前期的簡書,如《天漢三年簡》、《始元二年簡》,已有篆、隸、草相雜的現象。西漢宣帝時的《神爵三年簡》和成帝時的《陽朔元年簡》已出現比較成熟的草字,有人認為這就是純然的章草字(見侯鏡昶《論西漢書藝》)。此時正是漢隸向八分書衍化,八分書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由此可見八分書形成的同時,草書也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之中。這時的草書,單體字的筆法有簡易而疾速之勢,這是“解散隸法,用以赴急”所形成的新書體,已有鉤連曲折的特徵。東漢簡書裡已有章草書體的,如光武帝《建初十一年簡》,明帝《永平十一年簡》等。這說明新興的章草書是漢代下層書人在長期實用過程中形成創造出來的,它是時代的產物,並非是聖人和少數幾位書家所為,正如衛恆所說:“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根據史書,漢代善寫章草的書家有杜度、崔瑗、崔寔等,歷史上有章草創於史游說、杜度說、章帝說等等說法,雖然與實際不符,但是像杜、崔這些書家在當時以草書著稱則是事實,他們在草書發展上所作出的貢獻是不能抹煞的。

草書應用之初,雖有章草之實而無章草之名,定“章草”稱,如張懷瓘《書斷》說:“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見稱於章帝,上貴其跡,詔使草書上事……蓋因章奏,後世謂之章草。”可能有一定根據。但歷來說法不止於此。

漢晉之際寫章草的名家有杜度、崔瑗、崔寔、張芝、羅暉、趙襲、衛凱、皇象、索靖等。杜度、崔瑗、崔寔等的章草書,目前沒有原跡留傳。張芝《秋涼帖》,吳皇象《急就章》,晉

王羲之《豹奴帖》,索靖的《月儀帖》、《出師頌》等,大約皆出自唐人摹寫,不足為據。根據與他們同時代的有章草書的簡書來看,那時的章草書圓筆多於方筆,有明顯的波磔筆勢,字與字不連綴,成為“字字區別”的獨立狀態。章草書的書寫要“章務檢而便”,不像今草那樣放縱而多回旋。因章草帶波磔,所以書寫時重在“運其指”(索靖《草書勢》),與今草在書寫上也有很大區別。

草書由章草過渡到今草,歷來說是在東漢時由張芝奠定的,張懷瓘《書斷》說張芝:“學崔、杜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他的草書特點是“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改變了章草字字獨立的狀態,成為連綿不斷,氣脈貫通的今草形態,“若懸猿澗之象,鉤鎖連環之狀,神化自若,變態不窮。”這樣的今草,實際已開後來狂草先河。書寫今草用筆要求圓轉連貫,蕩氣迴腸,所以索靖說張芝今草的書寫關健在於“回其腕”,點明章草與今草在筆法上的區別和不同特點。

草書發展到張芝,也是由實用性向藝術性轉化的時期。張芝對草書下過很大功夫,“凡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書斷》)這是作為藝術家沉浸於書法藝術的生動寫照,因此成為書學史上的美談。按趙壹說草書的本意是“臨事從宜”,但到張芝時,他書寫草書的經驗之談卻是“匆匆不暇草書”,作為藝術的創造,張芝的經驗是合乎藝術創作規律的。但在當時卻受到非難。東漢辭賦家趙壹《非草書》認為“草本易而速”,到杜度、崔瑗和張芝之時,草書“反難而遲”了。而且社會上興起了“慕張生之草書過於希孔、顏焉”,“皆廢......

我今26歲,有一個關於書法寫字的問題想問一問,不知道我的字怎麼寫都感覺不成形。

恩 有空是臨摹字帖吧 那樣能好些

書法四乖【孫過庭說的】是什麼?

孫過庭《書譜》說的是五乖: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

有什麼關於書法的名言

▲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揚雄《法言》

▲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既優,不但人人重其筆墨,更欽仰其人。——清.鬆年《頤園畫論》

▲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懷,一皆寓於筆墨之際,所謂品高,韻自勝焉。—— 張沅《石濤畫語錄》

▲古人論書雲: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是書之法,學者習之,故當熟之於手,必先修諸德以熟之於身。德而熟之於身,書之於手,如是而為書焉。——《書法三味》

▲學書者有兩觀: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清.劉熙載《藝概》

▲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於心手。——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夫書稟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閒聖道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故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清.劉熙載《藝概》

▲學術經論,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明.項穆《書法雅言》

▲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 ——柳公權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於心行。不然,書雖倖免薄濁,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得志不如得道。)——唐.孫過庭《書譜》

▲書法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後世貴重。——清.鬆年《頤園論畫》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清.劉熙載《藝概》

▲手與神運,藝從心得。其志一於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終其身。——宋.朱文長《續書斷》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唐.虞世南《筆髓論》

▲覽天地之心,推聖人之情,折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諍。 ——東漢.趙壹《非草書》

▲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鬱而字斂,樂則字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深淺,變化無窮。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人貌有好醜,而君子小人之態,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 ——蘇軾《書論》

▲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 ——清.劉熙栽《藝概》

▲夫書者,英傑之餘事,文章之急務也。雖其為道,賢不肖皆可學,然賢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豈以不肖者能之而賢者遽棄之不事哉!——宋.朱文長《續書斷》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風節著者,代不乏人。論世者,慕其人,益重其書,書人遂並不朽於千古。--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夫人靈於萬物,心主於百骸。故心之所發,蘊之為道德,顯之為經綸,樹之為勳猷,立之為節操,宣之為文章,運之為字跡。——明.項穆《書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明.項穆《書法雅言》

▲ 試以人品喻之,謀猷諳練,學識宏深,必稱黃髮之彥。詞氣清亮,舉動利便,恆數俊髦之英。老乃書之筋力,少則書之姿顏。筋力尚強健,姿顏貴美悅,會之則並善,折之則兩乖。融而通焉,書其幾矣。若其規模宏遠,意思窈窕,抑揚旋折,恬曠雍容,元......

書法大師王遂常怎麼讀音

不是 王遂常,而是 王蘧常

著名的章草大師,號稱“當代王羲之”。 讀wang qu (第二聲)chang.

相關問題答案
遽字的草書怎麼寫?
家字的草書怎麼寫?
夫字的草書怎麼寫?
餘字的草書怎麼寫?
銳字的草書怎麼寫好看?
明字的草書怎麼寫好看?
相字的草書怎麼寫?
中字的草書怎麼寫?
寒字的草書怎麼寫?
梓字的草書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