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創業動機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6-07

喬布斯的創業動機是什麼

喬布斯的創業動機只是做一款好產品,沒想到做出來那麼受歡迎。就如同掃電猴的創業目的就是要服務老百姓做電商一樣。

喬布斯的創業動機是什麼?

喬布斯是一個渴望成功的人,他不幹平庸的性格造就了改變世界的想法。

喬布斯的創業動機是什麼

動機就是利用自身資源,他本身就是計算機高手,,,總結就是結合當下時代。看清未來發展前景,輔以自身技術能力。。。做自己能做到 能做好的,符合當下 未來時代的才是最好的。。。

史蒂夫.喬不斯創業動機是什麼

可以看看

史蒂夫.喬不斯 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title=喬布斯&fromid=4694726&type=syn

史蒂夫、喬布斯的創業經歷、

蘋果誕生

1955年2月24日,史蒂夫·喬布喬布斯早年照片(23張)斯出生在美國舊金山。剛剛出生,就被在美國舊金山一家餐館打工的父親與瀟灑派的酒吧管理員的母親遺棄了。幸運的是,一對好心的夫妻收留了他。

雖然是養子,但養父母卻對他很好,如同親子。學生時代的喬布斯聰明、頑皮,肆無忌憚,常常喜歡別出心裁地搞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惡作劇。不過,他的學習成績倒是十分出眾。

當時,喬布斯就生活在後來著名的“硅谷”附近,鄰居都是“硅谷”元老——惠普公司的職員。

在這些人的影響下,喬布斯從小就很迷戀電子學。一個惠普的工程師看他如此痴迷,就推薦他參加惠普公司的“發現者俱樂部”。這是個專門為年輕工程師舉辦的聚會,每星期二晚上在公司的餐廳中舉行。就在一次聚會中,喬布斯第一次見到了電腦,他開始對計算機有了一個朦朧的認識。

在上初中時(1976年),喬布斯在一次同學聚會上,與斯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見面,兩人一見如故。斯蒂夫·沃茲尼亞克是學校電子 喬布斯俱樂部的會長,對電子有很大的興趣。

19歲那年,喬布斯只念一學期就因為經濟因素而休學,成為雅達利電視遊戲機公司的一名職員。借住朋友家(沃茲家)的車庫,常到社區大學旁聽書法課等課程。1974年,他賺錢往印度靈脩,吃盡苦頭,只好重新返回雅達利公司做了一名工程師。

安定下來之後,喬布斯繼續自己年少時的興趣,常常與沃茲尼亞克一道,在自家的小車庫裡琢磨電腦。他們夢想著能夠擁有一臺自己的計算機,可是當時市面上賣的都是商用的,且體積龐大,極其昂貴,於是他們準備自己開發。製造個人電腦必需就是微處理器,可是當時的8080芯片零售價要270美元,並且不出售給個人。

兩個人不灰心,仍繼續尋找,終於在1976年度舊金山威斯康星計算機產品展銷會上買到了 年輕時的史蒂夫·喬布斯與比爾·蓋茨摩托羅拉公司出品的6502芯片,功能與英特爾公司的8080相差無幾,但價格只要20美元。

帶著6502芯片,兩個狂喜的年輕人回到喬布斯的車庫,開始了自己偉大的創新。他們設計了一個電路板,將6502微處理器和接口及其他一些部件安裝在上面,通過接口將微處理機與鍵盤、視頻顯示器連接在一起,僅僅幾個星期,電腦就裝好了。

喬布斯的朋友都震驚了,但他們都沒意識到,這個其貌不揚的東西,會給以後的世界帶來多大的影響。但是精明的喬布斯立即估量出這種電腦的市場價值所在。為籌集批量生產的資金,他賣掉了自己的大眾牌小汽車,同時沃茲也賣掉了他珍愛的惠普65型計算器。就這樣,他們有了奠基偉業的1300美元。

1976年4月1日那天,喬布斯、沃茲及喬布斯的朋友龍·韋恩(Long Wayne)做了一件影響後世的事情:他們三人簽署了一份合同,決定成立一家電腦公司。隨後,21歲的喬布斯與26歲的斯蒂夫·沃茲尼亞克在自家的車房裡成立了蘋果公司。[3]公司的名稱由偏愛蘋果的喬布斯一錘定音——稱為蘋果。後來流傳開來的就是那個著名的商標——一隻被人咬了一口的蘋果。而他們的自制電腦則被順理成章地追認為“蘋果I號”電腦了。

早期發展

但在開始的時候,“蘋果”機的生意卻很清淡,畢竟它是一個全新的東西,除了對電子感興趣的人,誰知道這個東西會有什麼 喬布斯(左)用處,而原先對“蘋果一號”感興趣的朋友們開始持觀望態度,等待更好的“蘋果Ⅱ號”的出臺。

一個偶然的機遇給“蘋果”公司帶來了轉機。

1976年7月,零售商保羅·特雷爾(Paul Jay Terrell)來到了喬布斯的車庫,當看完喬布斯熟練地演示電腦後,他認為“蘋果”機大有前途,決意冒一次風險——訂購50臺整機,但要求一個月內交貨,喬布斯......

一個創業者所要具備的潛能力分別是什麼?

創業大家第一感覺是自由,可以幹想幹的事情,可以按照自己想的方式來幹。可是,沒過多久,一些人自由的感覺慢慢減退,開始感覺到了迷茫,不知道該如何駕馭公司的發展。另外一些人,卻越來越喜歡上了創業,就像籠子中的鳥,終於可以飛翔一樣。為什麼會有感覺上那麼大的差別?其實,公司本質上是在“四維”空間裡經營。一個創業者如果不能“四維”思考,只有一維、二維的認知能力,他就必然在某類事情上不斷碰壁,必然有些事情上感覺力不從心。就像有些空間方位感差的朋友,開車總是分不清方向,無法體會到駕駛樂趣一樣。開車還是基本在一個平面上進行,開車方位感差的人,我相信更加無法駕馭飛機。試想駕駛飛機需要的是三維空間能力,經營企業可是要“四維”能力。創業者看事情更加不能簡單,要能多角度認識問題!所以,好的創業者才那麼稀缺,是稀有動物。

成為一個優秀的創業者,到底要哪“四維”思考力?總結起來就是:商業思維、產品思維、用戶思維、管理思維四個思考維度。

商業思維

商業思維就是會從琢磨錢的角度思考項目、思考公司經營方向。很明顯,創業開公司,就是要能夠掙錢。不能掙錢的公司,對不起政府、對不起股東、對不起員工。有商業思維的人,很善於發現價差,總能找到別人熟視無睹的賺錢的機會。這群人也許從小就擺過攤,讀大學時賣過電腦,倒過票。總而言之,他們是一群離錢近的人。

往深處說,我們整個的社會輿論和教育,當然不能過於談錢。但商業領域,錢顯然關鍵標準。公司的市值高低,就是用錢來衡量的。公司要用錢給員工發報酬;現金流,是公司的血液,斷了,公司就倒閉了。創業者頭腦中要有從錢的角度思考項目方向,評價產品、員工、用戶價值的意識。

產品思維

產品思維就是從技術實現、產品功能角度思考項目。有些人也把這種思維叫做工程師思維或技術思維。這種思考方式的重心,顧名思義就是從技術、從產品功能實現角度想問題。商人和企業家的區別就在於,企業家不僅要考慮賺錢的事,還要帶領隊伍把產品生產製造出來。商人則不要,發現各地產品價差,低買高賣就可以。中國企業家的出現,是近現代社會的事情,商人則有幾千年歷史。今天社會中,從事外貿的人,還是屬於商人,算不上企業家。我們投資的項目,都是要有產品的項目。上市公司也絕大部分也是有產品的公司。偉大的公司離不開偉大的產品,創業者顯然也是要有這方面的思維意識,理解產品的發展是公司成長的基石。特別是互聯網項目,由於產品本身就有傳播力和連接用戶的作用,公司戰略的核心一般就是產品戰略。所以,互聯網領域創業者,產品思維更加不可缺少。

用戶思維

用戶思維就是能夠從用戶視角、市場視角思考項目。公司的產品,最終總是要用戶接受才行。所以,創業者必須要會琢磨用戶,能夠從用戶角度思考。做好一個項目,瞭解用戶的使用場景、使用習慣、購買邏輯、購買決策等等,都必不可少。喬布斯能夠瞬間切換到用戶角度看產品,馬化騰能幾分鐘切換過來,這裡說的從用戶角度看產品,就是在頭腦中切換到用戶思維上。

管理思維

管理思維就是從內部視角,或者說組織視角、員工視角思考項目。公司要能夠做大,一定得需要團隊的力量。任何公司員工數量已超過20人,管理就會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事情。管理有很多很多的工具與模型,但歸根到底,就是會從員工視角看待分工、看待工作氛圍、看待公司發展前景。要領導一個團隊,得要懂團隊的人心。要用好一個人,得要了解他的能力特點,主觀願望。隊伍要帶,要摔打才有戰鬥力。但凡事都有度,這個度就是“知心”。“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能夠從員工角度思考,管理角度看待事業,才能夠帶出一支快速壯大的隊伍。

缺少思考維度的表現

一個公司,......

誰能推薦下 好的創業書籍有哪些?

《商業模式新生代》(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作者:亞歷山大·奧斯特瓦爾德(Alexander Osterwalder)

作為創業遊戲中的頭幾個步驟之一,把商業計劃做好也許是必不可少的。通過闡述從45個國家的470位商業模式從業人員那裡收集到的想法,這本書讓讀者深入瞭解世界各地的創業者和公司採用的簡單基本以及高級複雜的商業模式。這是一本值得重視的工具書。

《人性的弱點》(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作者: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

在這裡我們老套一下——推薦一本舊的經典之作。《人性的弱點》在1936年首次出版,是一本自助書——早在這種類型的書籍得到重視之前。這本書為什麼還具有重要性呢?因為對於創業者而言,瞭解別人的交際技巧,動機和傾向是最重要的。無論是與合作伙伴談判還是激勵員工,人際交往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出色的書名也使卡內基從中受益。

《習慣的力量:我們為什麼會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作者: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

杜希格用來探討公司、領導人和個人習慣的這本書,講的全都是洞察力。通過理解人類行為模式——以及人類大腦形成模式或校準舊模式的能力,它教給創業者如何作出有用的預測。

《精益創業:新創企業的成長思維》(The Lean Startup: How Today’s Entrepreneurs Use Continuous Innovation to Create Radically Successful Businesses)作者:埃裡克·萊斯(Eric Ries)

時至今日,“精益創業”已經成為一個流行術語,但這只是因為它對於那麼多的年輕公司以及初次創業的創始人而言很有意義。科學技術的進步已經使得公司能夠迅速而廉價地創辦起來,互聯網市場的消費者人數達數十億之眾。精益模式砍掉了浪費性質的企業活動,以及客戶不願為之掏錢的任何方面。

《聰明的投資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作者: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出色的投資著作。自從格雷厄姆在1949年出版了這本著作以來,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但自那以來,一代又一代的投資初學者都是從他將股指跌宕起伏擬人化的寓言式風格中,獲得了股市的入門知識。格雷厄姆的“市場先生”——作為一個既討人喜歡又令人困惑的角色——對於任何希望瞭解股市交易遊戲的人而言都仍然值得拜讀。

《電話銷售與成交技巧》(Cold Calling Techniques (That Really Work))作者:史蒂芬·希夫曼(Stephen Schiffman)

對於那些思維已經永久性地接入到最新的通信技術之中的人而言,這本書似乎可能有點過時了,但無論你喜歡與否,作為一名創業者,你總要拿起電話,說服陌生人去做某件大大有利於你的事情。想象形成這樣一種技能所帶來的威力——這就是這本書的目的所在。

《創始人的困境》(The Founder’s Dilemma)作者:諾姆·沃瑟曼(Noam Wasserman)

有關管理企業人才資源的更多信息。沃瑟曼的這本著作側重於通過準備措施來避開災難。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為創業領域的“雷......

柳傳志是什麼領導風格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的超凡魅力領導風格

柳傳志:“各個階段都不太一樣。1996~1997年公司經營面臨困難時,我往返於北京和香港,忙得不可開交。那時,書桌上方寫著‘勿躁’兩字。公司情況有所好轉後,我想幹更大的事,座佑銘變成了‘弘毅’兩字。是樹立長遠目標,堅持到底之意。”夏天的時候,他幾乎每天早晨7點都到家附近的高爾夫球場打完9個球洞再上班。上班時間大約是10點左右。

編者按:《朝鮮日報》對柳傳志的專訪,借花獻佛,以饗讀者。

聯想控股公司總裁柳傳志被譽為中國IT企業的“教父”,他具有不畏艱難險阻的堅韌意志和遇事冷靜、不怕競爭的挑戰精神。

他1944年生於上海。由於父親是銀行職員,所以家境算是比較寬裕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他隨父母搬到了北京。

柳傳志兒時的夢想是當飛行員。當時這也是很多人嚮往的職業。1961年高中畢業後,他參加了招收飛行員的考試,但因舅舅是右派,他落選了。他只好改變初衷,進入了西安軍事電子技術大學。柳傳志主要學習了雷達相關知識,這和他將來的電腦之路也算是有幾分相似之處。此時的經驗成了他日後從事電腦事業的基礎。

1966年文革開始後,他被下放到廣東、湖南一帶的農村,從事體力勞動。當時知識分子都要在農村接受勞動改造。

1970年,他被分配到北京的基礎科學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開始研究電腦工作。當時正值冷戰期間,各國在武器開發上投入相當之大,電腦技術開發也是其中之一,中國也是如此。

1984年柳傳志和10名一起共事的研究員,憑藉中國科學院提供的20萬元創業資金成立了一家小電腦公司——“聯想”。該公司在成立次年既創下了300萬元的銷售額,此後在1986年、1987年分別創下了1800萬、7000萬元的驚人銷售額。他說“當時我認為只有尖端IT技術才能讓中國擺脫貧窮。”

每當出現危機時,柳傳志都會像不倒翁一樣重新站起來。他說“在1987年我曾被騙了300萬,那是我經營企業最為艱難的時期。”柳傳志把300萬人民幣換成港幣後,被深圳的一家貿易公司的人騙走,騙子便攜款逃跑。

非常讓人出乎預料的是,柳傳志所穿的藍色夾克,在右手邊的袖口上,很明顯地可以看到被磨損的跡象。

柳傳志是什麼人?他就是相當於韓國的三星電子的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聯想(Lenovo)的創始人,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比爾-蓋茨”的聯想控股公司(聯想的母公司)總裁柳傳志。2月29日,在北京聯想控股總公司A棟10樓的總裁室,沒有戴領帶,一身西裝打扮的柳傳志以燦爛的笑容迎接了本報記者。

首先,記者對他穿磨破的衣服的原因感到非常好奇。柳傳志說:“西裝一般都會穿10年以上。但並不是因為我儉樸而故意節省。是因為我對穿著不是很在意。說實話,也不太瞭解花錢的方法。什麼樣的衣服是名牌,知名品牌的名字聽了也記不住。”

如果問中國人代表中國的企業家是誰,十之八九應該會選擇柳傳志或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這二人。據美國《財富》統計,柳傳志創辦的電腦公司聯想在2006年創下了146億美元的銷售額,在民營企業中佔據首位。(包括國有企業,聯想在中國排名第11位。)

據悉,他是位具有超凡魅力的領導。但是他給記者的第一印象無疑就是一個鄰家大叔。在2個多小時的採訪中,他彷彿與朋友聊天一樣,讓人感到非常舒服。還有一個印象就是,論理簡練有序。回答每個提問都是“第一,第二”逐步解析。

中國人對柳傳志特別狂熱是有原因的。他在2004年以17.5億美元收購了美國IBM的電腦事業部門,成為全球熱門話題。相當於大衛征服了哥利亞,就韓國而......

喬布斯的創業動機是什麼

我的天,我居然看成了喬棉斯。

為什麼很努力卻沒有成就 原因在這裡

一個段子,雖然今天看起來有點老,但卻仍然形象:

你用小米手機,穿凡客T恤,泡貝塔咖啡聽創業講座,宅家看哈佛公開課,知乎果殼關注無數,36氪每日必讀,BAT大格局瞭如指掌,張小龍貪嗔痴如數家珍。肉夾饃只吃西少爺,約飯局去雕爺,喜歡羅永浩勝過喬布斯,逢人便談互聯網思維……

如果上述條件都符合,那你應該還在每天擠地鐵。

今天,也許裡面的有些內容可以修改成優衣庫、混沌研習社、得到、各種知識付費,但本質卻沒變。

”雙創”的大旗下,我們看到許多人跟風,當然有的人是掛這個羊頭去做房地產、圈錢,這樣做也算不乏精明。最傻的是,不管自己的情景和狀況,從沒有自己的見解和判斷,社會什麼熱鬧就去做什麼、什麼流行就幹什麼,一頭扎進去,永遠是炮灰和成本,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2

對個人知識管理感興趣的人,應該是那些希望上進的人們。這裡面有一些人看了書,也問過一些問題,後面就不知所終了。我把他們叫做“不活躍”的學習者。

還有一類人,這種人除了對個人知識管理感興趣,還喜歡各種學習,參加各種拆書活動、學習時間管理、聽各種TED講座、參加各種社群。我稱這種人為“活躍的”學習者。

但十幾年過去了,我觀察到的是這些活躍的學習者並沒有因為他們的四處學習而有特別大的成就,反倒是那些不活躍的人有不少做得風生雲起,起碼成了某個領域的高手。

為什麼整天想著學習和長進的人卻沒有長進呢?

今年兩會上,火箭軍的兩會代表,火箭軍裝備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長李賢玉出名了。她是高二參加高考進入北京大學,還是當年黑龍江省的理科狀元。從這個角度看,天賦是沒有問題的,但在採訪中她卻說:

“我這個人沒多麼遠大的目標、多麼長遠的打算。我的特點在於,一步一個腳印,只要有機會,一定能抓住。不管幹什麼,有踏實和堅持,鐵定能幹好。”

這其實代表了一類人,個人沒有明確目標和方向,不是非要做什麼才算數,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但只要告訴她做什麼,她願意下大工夫並持之以恆,做不好不罷休。

之前我們的文章裡提到過北京兒童醫院的賈立群主任,也屬於這樣的人。彷彿沒有自己明確的主張,但卻將每個到他跟前的事情做到極致:當年上山下鄉是潮流,沒得選擇,他就去了。

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沒有關係和依靠的他通過自己的工作讓大家認可,他是被大家推薦上的工農兵大學;他本來喜歡無線電和汽車,但推薦上醫科大學也就讀了,在學校時十分刻苦,據說在學習解剖學的時候將頭蓋骨借到宿舍研究,早晨醒來時頭邊就是頭骨。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兒童醫院的放射科,通常這樣的科室是輔助科室,但他又能通過數十年如一日,做成頂尖高手,把賈氏B超診斷推向爐火純青。

在寫《如何成為專家》時,我曾經採訪過一個“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問他如何成為大師,他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不知道啊,起碼我之前沒想過成為大師。只不過是活太多,幹活就是了。”

3

按時髦的說法,每個人都要跟隨你的內心,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專業、崗位,才能夠做出成就。但上面的3個人貌似都不是,也做出了成就。

幹自己有興趣的事情當然最好,但問題是,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感興趣怎麼辦?而且有許多人,說實話是沒有一個明確的興趣點和方向的,那怎麼辦?

拋開這些,基於我們的研究和觀察看:一個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核心是必須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標。當然,這個方向和目標可能是你自己確定的,也可能是被外界賦予你而且你認可的。另一個就是,你的方向和目標必須是客觀和靠譜的。

為什麼方向和目標這麼重要呢?

因為只有確定了方向和目標才可能談到有深度,而只有深度才有超額的價值。現在知識過剩的環境下,如果你沒有方向和目標,不能聚焦到一個點上,那麼......

相關問題答案
喬布斯創業動機是什麼?
大學生創業基礎是什麼?
電動機是什麼?
起動機是什麼?
開瑞發動機是什麼牌子?
我的創業夢想是什麼?
路虎發動機是什麼品牌?
預防動機是什麼意思?
輕創業平臺是什麼意思?
談談入黨動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