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小學生作文?

General 更新 2024-06-06

小學生怎樣才能寫好作文?

一、提高認識事物和表達事物的能力。我國著名教育家 葉聖陶先生指出:“寫任何東西決定於認識和經驗,有什麼樣的認識和經驗,才能寫出什麼樣的東西來。反之,沒有表達認識的能力,同樣也寫不出好作文”。

二、把認識結構作為作文的核心,包括學習知識,觀察積累,記憶儲存,訓練思維,豐富想象,培養情感,鍛鍊意志;從說到寫,推敲修改,多讀勤寫。

三、樹立大作文觀,聽、說、讀、寫有機結合

一要注重審題;二要明確寫作目的,立意要新;三是選材要有根據;四要講究謀篇技巧,安排好篇章結構;五要注意文章分段,事先列小標題,作文提綱;六要注重文章寫法,因文用法;七要妙用語言,用思想調遣語言。學會五種立意法:以事贊人,直抒胸臆,借物喻理,觸景生情,託物言志。

四、作文大目標的逐年級分解:

一年級字詞,二年級句子,三年級片斷,四年級篇章,五年級綜合,六年級提高。

五、實施五項訓練

根據認識是作文的核心這一原則,圍繞這個發展學生心理機制的核心,紮紮實實地進行了五項訓練:

(一)、字詞訓練。學習掌握大量字詞。掌握運用字詞的金鑰匙:聯繫自己熟悉的事物;聯繫自己生活實際;聯繫自己學會的語言及字詞知識。運用“十引說”的方法,把字詞學習與說話訓練相結合。“十引說”是:1、分析字形;2、利用教具;3、憑圖學詞;4、組詞擴詞;5、選詞填空;6、詞語搭配;7、調整詞序;8、觸景用詞;9、詞語分類;10、聯詞成句。豐富了說話訓練內容,使自己積累大量會說會用的字詞,為寫作文打下堅實基礎。

(二)、句子訓練。只要是一個句子,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說的人、事、物、景,二是說目的。可有些教師指導學生說一句話時,沒有很好憑藉圖畫和事物,認真教學生觀察、認識、分析、表達的方法,只是拿出一張圖或一事物讓學生說寫一句話,學生不知道為什麼要說寫一句話,怎樣說寫一句話,說寫一句什麼句型、什麼句式的話,導致作文中語調單一、呆板、不活潑生動。可以改讓學生憑圖、看物、對話、練習說寫一句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四要素完整的話,四種句型,九種句式的話。學生才會在作文中運用不同句型、句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態度、目的。

(三)、段的訓練。結合八種段式:以事物發展為序段,時間先後為序段,空間變換為序段,總述搐分述結構段,因果段、轉折段,遞進段,並列段。以此認識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規律。不論哪種段式,都是記敘事物的發展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即段的內容,段的中心。它和一句話一樣,也是對人、事、物、景的敘述,也是表達一個意思。只不過是把一句話進一步說得更清楚、更深刻。

(四)、篇章訓練。篇是由段組成的。通過對審題、立意、選材、謀篇、定法、用語的知識與方法,通過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表達方法,文章開頭與結尾、過渡與呼應方法,各種文章體裁的知識與方法。學會寫中心明確,意思完整,詳略得當的記敘文和應用文。

(五)、生活現場訓練。採用生活現場訓練,更好地體會“從內容入手”寫作文。通過各種作文教學活動,如“確定中心討論會”、“選材討論會”、“作文會診會”、“小諸葛審題會”、“妙用詞語比賽會”,從活動中生動具體地學到作文知識與寫作文的方法。另外,還可開展各種校內外活動,如跳繩、拔河、踢毽、球類、背書比賽,從而學會如何寫比賽作文;開展校內外義務勞動,學會如何寫勞動場面;舉行詩歌朗誦、講演會,學會如何寫會議場面及會議上的見聞;通過參觀訪問,瀏覽名勝古蹟,學會如何寫參觀訪問記、遊記。學習觀察方法,留心周圍的事物、事件,“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通過現場生活作文,進一步認識到:生活是作文的沃土......

如何教小學生寫好作文

作文教學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環節中的重點和難點,作文水平反映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許多老師對指導小學生寫作文頭疼不已,下面是我指導小學生寫作文的幾點經驗,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積累寫作的材料

閱讀有利於寫作,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彙,引發學生的思維規範,閱讀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模仿的範例,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注重了以下工作:1.利用好校內圖書室的資源。對於農牧區的學生而言,在借閱圖書的過程中既增加了課外閱讀的機會,也在閱讀的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了一些優美的語句;2.要求學生每天抽課餘時間訂作文書,要讀通讀順,準備一個摘抄本,摘錄文中的好詞好句,並給取個好聽的名字,並且每週安排一節課讓學生在班內向大家推薦好詞好句;3認真上好每週一節的閱讀指導課。我先把好文章印給大家,再和大家一起閱讀一起分析,遇到好的語段,我還和學生一起朗讀,背誦;4.利用好我們的教材。小學課本中的文章體裁豐富,形式多樣,每一課都有好詞佳句,教師在上課時應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語,並把自己喜歡的詞語或句子抄在“積累本”上,時常複習並學會運用,這樣就達到了積累的目的。久而久之,學生不僅提高了閱讀興趣,而且還汲取了寫作營養。學生內化了這些營養,並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這樣習作水平會越來越高,習作的質量也越來越好。

二、降低習作難度,把學生的興趣提起來

一位心理學家認為:“所有智力方法的工作都依賴於興趣。”要想讓學生寫好作文,教師必須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起學生寫作的興趣。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共安排了十次習作,每次習作都有要求,但有些內容的要求,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些關於寫作的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水平還有一定距離。如果機械地照教材行事,學生不僅寫不出好文章,而且會越來越對寫作不感興趣,所以我在實際教學中降低了習作難度。例如:三年級上學期語文教材中第8次習作,要求寫去年春節時最難忘的一件事是什麼,還要把事情的經過寫具體,部分學生拿到作文題感到為難。這時我就降低了習作難度,讓他們寫一件令自己最難忘的一件事就行了。我還在班上承諾,只要把事情寫清楚就可以。難度降低了,而且只要達到基本要求就能獲得高分,學生的興趣自然就上來了。

三、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教師不應該把學生禁錮在小小的教室裡,與世隔絕,應讓他們走出校園,接觸大自然,親身體驗。記得有一次,我佈置一篇作文《我最喜歡的植物》,課前我讓學生細緻觀察植物的顏色、形狀、長勢、動態、靜態等,在觀察的同時還可以嘗一嘗、聞一聞植物,調動自己的味覺和嗅覺來充分了解植物的特點。第二天上課時同學們踴躍發言,有的說牽牛花的花托是甜的,花瓣是苦的;有的說蔥白中間的粘液雖然像鼻涕,但是味道卻很辣;還有的為了觀察夜間植物的變化,竟然一夜沒睡覺,他說牽牛花的花瓣夜晚慢慢合攏,黎明時分悄然舒展。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的觀察心得,我又引導他們寫好細節部分,因此那次作文同學們寫得非常好。

寫人、寫景和寫動物的文章也是如此,觀察是寫作的基礎,要想寫好文章必須經過細緻的觀察。我們班寫《春天》這篇文章時,我帶領孩子們到田野裡去觀察大自然,那天天上白雲朵朵,地下芳草如茵,春風輕柔,春意濃濃,什麼“生機勃勃、鳥語花香、五彩繽紛、春色滿園、春意盎然……”一個個優美的詞語都從孩子嘴裡蹦出來了,那一次的作文課非常成功。就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給孩子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他將為你描述一個意想不到的世界。”

四、 擴大習作陣地,讓練筆的機會多起來。

單憑一學期8篇作文的練筆活動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加大訓練量,......

如何教小學生寫作文入門

小學生入門寫作主要有兩大困難:一是“寫什麼”?(選取寫作材料),二是“怎麼寫”?(寫作方法與技巧)。作為入門應先解決第一個問題,然後才能講究寫作技巧,因為前者是基礎,好比河水之源,如果沒有源頭,哪來涓涓細流乃至滔滔長河?三年級是小學生作文的“入門”階段。由於剛剛開始學習寫作文,往往出現這種情況:學生的組詞、造句還講得過去,但作文中的取材僅限於轉抄和編造。這樣發展下去是不妥的。其一,學不會觀察生活、表現生活;其二,一旦養成習慣,會使思維懶惰,思路狹窄,材源枯竭,影響其思維品質、智力、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發展。那麼,如何引導學生寫作入門解決材源問題呢?我們提出如下幾點看法: 一、要引導學生寫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生活中的作文材料很多,但生活中的人、事、情和景,初寫作文的學生往往缺少“抓”和“寫”的意識,需要老師或家長的點撥、揭示加指導。如我校去年元旦前夕要召開文藝晚會,佈置同學們自帶小紅花,可老師沒教過花的做法,有一位家長教會了他的女兒做紅花,當這位小學生帶著紅花上學時,同學們求她幫助,她幫同學們做紅花。事後,有的同學表示送她小“禮物”。雖然她喜歡小“禮物”,但是沒要。老師知道這件事後,就指導她把這件事寫成作文《我幫同學做紅花》。由於寫的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她寫成的作文,內容充實,還挺有思想的。 二、給孩子創造積累寫作材料的條件。平時,學生只能天天重複著“家中——路上——學校——路上——家中”的過程,生活的範圍有限,所以學校和家長應利用週末和節假日,領孩子去公園、野外等見世面,領略和感受積極的、豐富多采的社會和自然生活。但要有益於教育孩子,其中一項便是為寫作文積累材料。例如,在今年暑假中,某家長帶他的女兒去野外捉蟈蟈,臨行前佈置了寫作要求,讓她注意觀察和記憶。回來後,她寫了作文《捉蟈蟈》,較生動地寫下了捉蟈蟈的過程和動作,很有情趣。 三、給學生講些直接感受不到的作文材料。受生活的地點、環境等條件所限,有許多素材是學生直接看不到、得不到的,卻是可寫的。這類材料需老師及家長的講述,指導課外閱讀等進行積累。有一位學生家長在去某沿海城市出差回來時,給他的孩子帶回來許多“禮物”,如:各種貝殼、小(海)石頭、小紀念品等。女兒最喜歡那串珍珠項鍊,她認為很貴。其實僅幾元錢,使她很驚奇。這位家長抓住時機,向她講了珍珠的人工養殖以及我國海上育珠事業的過去和現在,鼓勵她以此為材寫成作文《爸爸送我的禮物》,既訓練了寫作,又進行了愛祖國、愛科學的教育。 四、要讓學生學會剪輯原有的寫作材料。固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是小學生入門寫作的主要材料,但不要因此束縛他們的自我發揮和想象,而是要讓學生們學會將已有的材料進行合理的剪輯、必要的取捨。有一位學生遊過秀水公園後,在寫《我愛秀水公園的美麗風光》草稿中提到“在草叢中撿到一隻死去的蜻蜓”,這是真實的,但對文中的“美麗風光”起了削弱作用。老師對此進行了指導,經過修改,學生的作文是:“我走上拱橋向東望去,湖面上是一片荷花和荷葉,交映相輝。葉面上的水珠兒在陽光照射下,如珍珠般閃閃發光。忽然一隻紅蜻蜓飛來,落在一支卷著的荷葉上,我想起了古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一小小的剪輯,使作文增加了藝術性。總之,老師及家長應相互配合,共同創造條件,指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觀察生活,獲取並積累寫作素材,讓學生在入門寫作時,感到“材”有源頭滾滾來。 小學生初學寫作的三個放開 小學生初學寫作,就像剛學步的孩子,走得搖搖晃晃,顫顫巍巍,甚至摔跤,但父母總是大膽放手,不斷鼓勵,終於孩子會走了,並且走得穩穩當當。如果......

怎樣指導小學生寫作入門

小學生入門寫作主要有兩大困難:一是“寫什麼”?(選取寫作材料),二是“怎麼寫”?(寫作方法與技巧)。作為入門應先解決第一個問題,然後才能講究寫作技巧,因為前者是基礎,好比河水之源,如果沒有源頭,哪來涓涓細流乃至滔滔長河?三年級是小學生作文的“入門”階段。由於剛剛開始學習寫作文,往往出現這種情況:學生的組詞、造句還講得過去,但作文中的取材僅限於轉抄和編造。這樣發展下去是不妥的。其一,學不會觀察生活、表現生活;其二,一旦養成習慣,會使思維懶惰,思路狹窄,材源枯竭,影響其思維品質、智力、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發展。那麼,如何引導學生寫作入門解決材源問題呢?我們提出如下幾點看法: 一、要引導學生寫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生活中的作文材料很多,但生活中的人、事、情和景,初寫作文的學生往往缺少“抓”和“寫”的意識,需要老師或家長的點撥、揭示加指導。如我校去年元旦前夕要召開文藝晚會,佈置同學們自帶小紅花,可老師沒教過花的做法,有一位家長教會了他的女兒做紅花,當這位小學生帶著紅花上學時,同學們求她幫助,她幫同學們做紅花。事後,有的同學表示送她小“禮物”。雖然她喜歡小“禮物”,但是沒要。老師知道這件事後,就指導她把這件事寫成作文《我幫同學做紅花》。由於寫的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她寫成的作文,內容充實,還挺有思想的。 二、給孩子創造積累寫作材料的條件。平時,學生只能天天重複著“家中——路上——學校——路上——家中”的過程,生活的範圍有限,所以學校和家長應利用週末和節假日,領孩子去公園、野外等見世面,領略和感受積極的、豐富多采的社會和自然生活。但要有益於教育孩子,其中一項便是為寫作文積累材料。例如,在今年暑假中,某家長帶他的女兒去野外捉蟈蟈,臨行前佈置了寫作要求,讓她注意觀察和記憶。回來後,她寫了作文《捉蟈蟈》,較生動地寫下了捉蟈蟈的過程和動作,很有情趣。 三、給學生講些直接感受不到的作文材料。受生活的地點、環境等條件所限,有許多素材是學生直接看不到、得不到的,卻是可寫的。這類材料需老師及家長的講述,指導課外閱讀等進行積累。有一位學生家長在去某沿海城市出差回來時,給他的孩子帶回來許多“禮物”,如:各種貝殼、小(海)石頭、小紀念品等。女兒最喜歡那串珍珠項鍊,她認為很貴。其實僅幾元錢,使她很驚奇。這位家長抓住時機,向她講了珍珠的人工養殖以及我國海上育珠事業的過去和現在,鼓勵她以此為材寫成作文《爸爸送我的禮物》,既訓練了寫作,又進行了愛祖國、愛科學的教育。 四、要讓學生學會剪輯原有的寫作材料。固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是小學生入門寫作的主要材料,但不要因此束縛他們的自我發揮和想象,而是要讓學生們學會將已有的材料進行合理的剪輯、必要的取捨。有一位學生遊過秀水公園後,在寫《我愛秀水公園的美麗風光》草稿中提到“在草叢中撿到一隻死去的蜻蜓”,這是真實的,但對文中的“美麗風光”起了削弱作用。老師對此進行了指導,經過修改,學生的作文是:“我走上拱橋向東望去,湖面上是一片荷花和荷葉,交映相輝。葉面上的水珠兒在陽光照射下,如珍珠般閃閃發光。忽然一隻紅蜻蜓飛來,落在一支卷著的荷葉上,我想起了古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一小小的剪輯,使作文增加了藝術性。總之,老師及家長應相互配合,共同創造條件,指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觀察生活,獲取並積累寫作素材,讓學生在入門寫作時,感到“材”有源頭滾滾來。 小學生初學寫作的三個放開 小學生初學寫作,就像剛學步的孩子,走得搖搖晃晃,顫顫巍巍,甚至摔跤,但父母總是大膽放手,不斷鼓勵,終於孩子會走了,並且走得穩穩當當。如果我們的老師能像父母呵......

怎樣教小學生寫作文

小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但很多學生卻怕寫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不留心生活、不善於觀察、不會構思、不善表達所致。寫作的素材來源於生活,只有通過觀察生活,學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內容才能充實。在實踐中筆者認為,最好的訓練方法就是用"問題"導向目標,即:根據作文訓練的過程,確定觀察的範圍、對象,再按照一定的順序和重點,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意識地在觀察中尋根溯源,邊觀察邊思考,邊記錄,直到逐個弄清問題為止。有了這些問題作引導,學生會不知不覺地逐漸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掌握觀察要領,從而積累大量作文素材。這樣,寫起文章來就會下筆自有言,寫出來的文章就自然言之有物了。這就是教學的第一步觀察。構思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和發展能力的過程,是學習謀篇佈局的重要一步。有了觀察得來的資料,還不等於能寫出好文章,還必須通過巧妙的構思,精心的裁剪,才能寫出好文章。但是,這對小學生來說實在不容易,因為這不僅是個"言之有序"的問題,而且還是個"言之有理"的問題,而古今中外,雖"文有規循"卻"文無定法"。不過,若根據小學生模仿性強的心理特徵,借用寫人、寫事和寫物的典型文章,將抽象難懂的作文知識化難為易,還是有辦法把學生引上構思之"路"的。比如,在訓練寫景時,可用《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作為範文,這篇文章結構總分總,先總寫小興安嶺,再分別敘述小興安嶺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文章結構分明,便於學生掌握。若訓練寫人,則引《愛迪生》一文先簡介典型事例塑造人,外表內心是性格,最後讚美品質點中心。有了上述典型文章引路,待學生入門後,再適當進行靈活佈局的巧妙構思訓練。這一步訓練的指導思想是"先規矩而後巧妙",具體步驟是寫提綱或打腹稿。經過反覆的訓練,使學生逐步把握構思的一般規律,從而完成作文的構思。同時,還要根據兒童思維發展的年齡特徵確定各年段不同的習作訓練形式。具體地說,教師可在低年級學生中以創造型的現象作文和童話體作文,來培養學生想象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中年級學生以觀察作文為主。教師可著重安排對動物、自然景物、建築物以及人物的動作、對話、外貌等方面的素描訓練,讓學生獲得豐富而鮮明的感性表象,幫助他們從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篩選"出典型的表象,藉此培養觀察的目的性、條理性、精確性。從高年級開始,要以學生的抽象思維為培養重點。其習作訓練應該從觀察作文轉向有名確表達需要的實用型作文。教師可根據社會、家庭中人際交往的需要確定各種有趣的主題,讓學生寫目的明確的記敘文和說明文、各種應用文和讀書筆記,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演繹推理的技能和發散思維能力,培養思維的針對性、邏輯性、靈活性和獨創性。對小學生來說,教師還要重視口頭和文字表達的訓練。它也是作文訓練的重點。要把話說明白,意思表達清楚,就要鼓勵學生,話該怎麼說就怎麼寫;要指導學生把話說通,把意思寫清楚。訓練的步驟是:先說再寫,寫後就讀,邊讀邊改。通過反覆訓練,學生定能把話說通,把意思表達清楚,把對象寫準。總之,在表達訓練中,將說寫結合,讀改結合,採用"說、寫、讀、改"的模式,訓練學生表達由通順明白到準確形象到生動,在反覆的錘鍊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能使學生初步達到"言之有文"。至此,通過作文教學的觀察、構思和表達的訓練,學生寫出的作文也就有&quo......

作文要怎麼訓練 小學生作文訓練方法

當前,小學生由於受家庭條件、生活條件、教育條件的限制,再加上自身不注意平時語言的積累,導致了小學生寫作語言的匱乏,表達的欠缺,以致出現了“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和“有話說不出”的現象。提高小學生作文能力刻不容緩,怎樣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談幾點膚淺認識

一、 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他們以寫作為樂。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為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根本上是讓他們對寫作感興趣,以寫作為快樂。一旦他們對寫作有興趣,他們就會“想寫,愛寫,願意寫”而不是將寫作作為一種負擔。

首先:讓他們知道寫作來源於生活。兒童時期就是一個玩的階段,我們必須引導他們從遊戲中激發靈感,從生活中開啟思維。比如讓他們寫《最開心的一件事》或《最難忘的一件事》就可以告訴他們可以寫自己曾經做遊戲的經歷或者是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另外,老師也可以與他們一起做一些遊戲,讓他們遊戲的同時記錄遊戲的過程和感受。

其次: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鼓勵他們寫作。要想讓學生樂於作文,首先必須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小學生的特點是敢於幻想,我們應該鼓勵支持他們大膽的去想象,去比喻,而不是對他們的“異想天開”一概否定,我們要肯定他們的想法與進步,及時的表揚他們讓他們對寫作充滿信心,這樣他們才會對寫作感興趣。另外,為了豐富他們的寫作材料,應該多的舉行一些課外活動,比如帶他們去寫生,讓他們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為寫作提供素材,讓他們在玩中學習知識,從而充分提高他們的興趣。

二、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積累寫作材料。

寫作源於生活。俗話說:“不會觀察,就不會作文。”好的觀察能力可以發現生活中的多姿多彩,發現美與醜。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愛觀察,但卻缺乏觀察能力,不會觀察。因此,教師要創設條件,指導學生觀察。比如說,為了讓學生有物可以觀察,就可以在教室中佈置了一塊生物角,讓學生親手在花盆中種上小草,由專人負責,澆水施肥,並觀察它每天的變化;買個小魚缸,養幾隻小蝌蚪,讓他們觀察它們如何變成青蛙的。另外,課餘時間可以帶學生去農田觀察莊稼的生長或者去樹林觀察昆蟲的成長,讓他們學會留意身邊的一草一木,發現它們細微的變化。正因為通過細緻地觀察,學生才能抓住特點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生動。

三、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書是人類“智慧”的載體。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在課內學到的各種知識,對於提高學生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於整個學科學習都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廣泛的課外閱讀是學生蒐集和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對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及其重要。

課堂上進行閱讀教學,要騰出課堂教學的時間用以自讀,學生閱讀有什麼想法,有什麼疑難,有什麼體會,可以隨時表達。氣氛寬鬆,探討熱烈,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鼓勵發揮想象力。

課外閱讀方面,我們借鑑著名學者郭啟宏先生在一文章中提出的4種讀書法:

1、信馬由繮法。抓到什麼讀什麼,有興趣就讀,沒興趣就歇。因為漫無目標,所以可行可止。思想無負擔,放鬆近乎愜意。

2、蜻蜓點水法。只在書上款款飛,一點,二點,三點,如打水漂。淺嘗輒止,是因為無意飽餐。據說郭沫若、老舍和楊絳都用過類似的讀法,稱作跳躍式瀏覽。

3、囫圇吞棗法。

4、改弦易轍法。一冊書讀來無味,絕不強求,馬上換書。再無味,再換,至三番乃止。

四、引導學生善於積累。

養成摘抄的習慣。有句俗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豐富詞彙,除了誦讀,還應該學會摘抄,做到讀抄結合,相得益彰,......

相關問題答案
怎麼教小學生作文?
怎麼教小學生看圖寫話?
怎麼提高小學生作文?
小學生作文不好怎麼辦?
小學生作文怎麼寫?
小學生作文大綱怎麼寫?
小學生作文評語怎麼寫?
夢小學生作文怎麼寫?
小學生作文什麼真快樂?
小學生作文怎樣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