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均衡的含義及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4-06-04

請問有哪四種市場均衡啊 作用和意義

1、完全競爭是指競爭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

2、完全壟斷是指整個行業中只有一個生產者的市場結構。

3、壟斷競爭是指許多廠商生產和銷售有差別的同類產品,市場中既有競爭因素又有壟斷因素存在的市場結構。

寡頭壟斷是指少數幾個廠商控制著整個市場中的生產和銷售的市場結構。

4、不完全競爭是指某些行業因具有經營規模越大,經濟效益越好,邊際成本不斷下降, 規模報酬遞增的特點,而可能為少數企業所控制,從而產生壟斷現象。廠商均衡理論說的是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市場條件下廠商的短期均衡和長期均衡.超額利潤變動的規律是分中要的一部分.

1.市場結構及其特徵

市場結構,是指反映競爭程度不同的市場狀態.包括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完全壟斷市場結構,壟斷競爭市場結構和寡頭壟斷市場結構四種.

市場結構的特徵:

第一,交易數量;

第二,交易商品的質量是否相同;

第三,進入市場是否有障礙;

第四,廠商對市場價格的控制程度.

2.完全競爭的含義與條件

是指競爭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

條件:

第一,市場上有無數個購買者和生產者;

第二,市場上的產品無差異;

第三,廠商和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

購買者和生產者對市場信息完全化.

3.完全競爭條件下的需求曲線和收益曲線

因為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廠商是價格的接受者,他不能改變價格,需求曲線即價格線是水平線,同時需求曲線又是平均收益線和邊際收益線.P=AR=MR=d

但這裡所說的需求曲線是指單個企業的需求曲線,而不是整個行業的需求曲線.

4.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廠商短期均衡

在短期,完全競爭市場上產品價格和生產規模都是確定的,廠商不能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全部生產要素,因此,從整個行業來看,就有可能出現供給小於需求(盈利)或供給大於需求(虧損)的情況.邊際收益曲線與平均收益曲線相交於平均收益曲線的最低點E,此點的產量為最大利潤產量或最小虧損產量最大.

第一種情況:供給小於需求,即價格水平高(P>SAC),此時存在超額利潤

由於供不應求,所以價格線一定在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的上方.按照利潤最大化的原則:MR=MC,此時總收益TR=PO·QO=POOQOE,總成本TC = P1·QO = P1OQOF

超額利潤=TR-TC = P0P1FE>0 或P>SAC

第二種情況:供給等於需求,即價格等於平均成本(P=SAC),此時存在正常利潤,超額利潤為零,此點叫收支相抵點

由於供求平衡,所以價格線一定與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相切.按照利潤最大化的原則:MR=MC,總收益TR=PO·QO=POOQOE,總成本TC = PO·QO = POOQOE

超額利潤=TR-TC = O或P=SAC

第三種情況:供給大於需求,即價格水平低(P由於供過於求,所以價格線一定在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的下方.按照利潤最大化的原則:MR=MC,總收益TR=PO·QO=P0OQOE,總成本TC = P1·QO = P1OQOF

超額利潤=TR-TC=-P0P1FE<0或PSAVC),此時存在虧損,但依然生產

第五種情況:存在虧損的情況下,但價格等於平均變動成本(P=SAVC),即價格線與平均變動成本的最低點相切,此點E叫停止營業點,此時廠商生產與否對他來說虧損額都是一樣的,即生產所得只夠彌補全部可變成本.但對廠商來說,還是生產比不生產要好,因為,一旦形勢好轉,廠商可以立即投入生產.

所以在短期,廠商繼續生產的條件是P≥SAVC.

第六種情況:在存在虧損的情況下,但價格小於平均變動成本(P綜上......

分別談談什麼是市場 消費者 廠商的均衡和均衡的意義是什麼

市場起源於古時人類對於固定時段或地點進行交易的場所的稱呼, 指買賣雙方進行交易的場所。發展到現在,市場具備了兩種意義,一個意義是交易場所,如傳統市場、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等等,另一意義為交易行為的總稱。即市場一詞不僅僅指交易場所,還包括了所有的交易行為。故當談論到市場大小時,並不僅僅指場所的大小,還包括了消費行為是否活躍。廣義上,所有產權發生轉移和交換的關係都可以成為市場。

狹義上的市場是買賣雙方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

廣義上的市場是指為了買和賣某些商品而與其他廠商和個人相聯繫的一群廠商和個人。市場的規模即市場的大小,是購買者的人數。

根據傑羅姆·麥卡錫《基礎營銷學》的定義:市場是指一群具有相同需求的潛在顧客;他們願意以某種有價值的東西來換取賣主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這樣的商品或服務是滿足需求的方式。

市場是商品交換順利進行的條件,是商品流通領域一切商品交換活動的總和。市場體系是由各類專業市場,如商品服務市場、金融市場、勞務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房地產市場、文化市場、旅遊市場等組成的完整體系。同時,在市場體系中的各專業市場均有其特殊功能,它們互相依存、相互制約,共同作用於社會經濟。

隨著社會交往的網絡虛擬化,市場不一定是真實的場所和地點,當今許多買賣都是通過計算機網絡來實現的,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淘寶網就是提供交換的虛擬市場。淘寶網,亞洲第一大網絡零售商圈,致力於創造全球首選網絡零售商圈,由阿里巴巴集團於2003年5月10日投資創辦。淘寶網目前業務跨越C2C(消費者間)、B2C(商家對個人)兩大部分。截至2008年註冊用戶超過9800萬,擁有中國絕大多數網購用戶,覆蓋了中國絕大部分網購人群;2008年交易額為999.6億元,佔網購市場的80%。

市場起源於古時人類對於固定時段或地點進行交易的場所的稱呼,當城市成長並且繁榮起來後,住在城市鄰近區域的農夫、工匠、技工們就會開始互相交易並且對城市的經濟產生貢獻。顯而易見的,最好的交易方式就是在城市中有一個集中的地方,像市場,可以讓人們在此提供貨物以及買賣服務,方便人們尋找貨物及接洽生意。當一個城市的市場變得龐大而且更開放時,城市的經濟活力也相對會增長起來。

市場是以商品交換為基本內容的經濟聯繫方式。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交換產生和存在的前提是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由於社會分工,不同的生產者分別從事不同產品的生產,並未滿足自身及他人的需要而交換各自的產品,從而使一般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使產品生產也轉化為商品生產。正是在這一條件下,用來交換商品以滿足不同生產者需要的市場因運而生。因此,市場是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產物。市場與商品經濟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

隨著社會分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的概念也在不斷髮展和深化,並在深化工程中體現出不同層次的多重含義。

(1)市場是指商品交換的場所

(2)市場是各種市場主體之間交換關係乃至全部經濟關係的總和

(3)市場表現為對某種或某類商品的消費需求

市場均衡的價格和數量

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含義消費者和生產者根據市場價格決定願意並且能夠購買或者能夠提供的商品數量,帶著各自的盤算,消費者與生產者一起進入市場,最終決定市場的均衡。在一種商品或服務的市場上,市場需求和供給相互作用使得市場趨向於均衡。如果價格太高,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數量相對於生產者願意並且能夠出售的數量不足,生產者不能在該價格下銷售所有的產出,市場價格就會降低;相反如果價格太低,消費者的需求量相對與生產者的供給量過剩,消費者就不能購買到想要(而且買得起)的數量,市場價格就會提高。當供求力量相抵時,市場價格傾向於保持不變,此時市場處於均衡狀態如圖(2-3)圖(2-3)D線表示需求曲線,S曲線表示供給曲線。我們把供求相等的點E定義為均衡點,把與E點相對應的價格水平定義為均衡價格(Pe)即供求平衡時的價格;把與E點相對應的產量定義為均衡產量Qe。即供求平衡的產量。需求和供給相互作用決定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過程市場均衡是指市場供給等於市場需求的一種狀態。當一種商品的市場處於均衡狀態時,市場價格恰好使得該商品的市場需求量等於市場供給量,這一價格被稱為該商品的市場均衡價格。換句話說,市場處於均衡的條件是,市場需求量等於市場供給量,此時的價格為均衡價格。對應於均衡價格,供求相等的數量被稱為均衡數量。1、設市場價格P1>Pe,如圖:此時,QS>QD,QDQS的距離為供大於求的產品數量即過剩的產品的數量,如果市場是充分競爭的,過剩產品的存在必然導致價格下降,隨著價格下降需求量擴大,供給量減少,最後達到E點,所以,價格的下降可以減少市場的產品積壓,使供求保持平衡。2、設市場價格P2>Pe,如圖2-3此時QDQS的的距離即為短缺的量(供不應求)。此時,價格的上升可以擴大生產的產量,同時抑制消費。所以價格的上升可以清除市場上的短缺現象,從而使有供求保持一致。一種商品的均衡價格是市場上需求和供給兩種相反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當市場價格偏離均衡價格時,市場上會出現超額需求或者超額供給的不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經濟學把供求隨價格變動而自動趨向均衡的情形看成是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需要指出,在均衡價格下,一種商品的均衡數量只表明買賣雙方意願的交易量相等,並不是指買賣雙方實際交易量相等,後者在任意價格下總是相等的。此外,市場均衡的事先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此,買賣雙方可以在不花費成本的條件下,充分獲取市場信息,而且交易可以瞬間進行,沒有中間商囤積等。

均衡策略是什麼意思?

博弈論裡的.

指的是走比較平穩的路的策略.

舉例說,你和你弟弟猜拳,硬桌子上5個蘋果,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贏的都得,輸的沒有,一種是贏的得3輸得2個.

你怕一個都沒有,選擇輸得還得2個的方法.這就是你採取均衡策略.或許你的收入不是最高的,但是你多少都會有所得.

總供給和總需求均衡的含義包括 5分

總供給與總需求是用來分析GDP與價格變動關係的兩個重要的宏觀概念,是宏觀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依據總供給和總需求的變動可以對宏觀經濟作出基本判斷。(關於GDP 在筆記十二中討論過)

總供給 (Aggregate Supply)記為AS,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企業所願意生產和出售的物品和勞務的總量;它取決於價格水平、經濟的生產能力和成本水平。各種相關因素,既影響長期(潛在)總供給又影響短期總供給。但有些因素,尤其是資源、技術對長期(潛在)總供給的影響更大一些;有些因素,如氣候、實際國民生產總值的構成對短期總供給影響更大一些。僅僅影響短期總供給的是投入品價格(工資率、原料價格等)。討論長短期的問題。又回到了潛在GDP這個概念,我們只需理解對生產投入要素以及科學技術是否發生了實質變化來區分長短期,涉及一個生產能力和實際產出的問題。

總需求 (Aggregate Demand)記為AD,指的是一定時期內一個經濟中各部門所願意支出的總量,是消費者、企業和政府支出的總和,它既取決於價格水平,也取決於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和其他因素。根據總需求和總供給可以得到供求的均衡,產出和價格水平在這一點達到平衡,相應地決定就業水平。

簡單形象的分析的工具就是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類似於微觀經濟學中的市場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分析,來幫助理解政策工具和技術進步是如何影響總供給和總需求,從而決定總產出和總價格的的均衡水平。

橫軸Q表示總產出(GDP),縱軸P代表價格總水平(CPI),總需求曲線AD表示假定在其他影響總需求的因素保持不變的條件下,消費者、企業、政府和外國人在不同的價格水平上將要購買的數量;它是向下傾斜的曲線;總供給曲線AS所表示的是在每一個價格水平上企業所願意生產與出售的物品和勞務的數量(假定其他影響總供給的因素保持不變)。總供給曲線顯示了總價格水平和總供給量之間的關係。在長期中,總供給量並不取決於物價總水平,而是取決於經濟體的資本、勞動以及用來把投入變為產出的生產技術,因此總供給曲線為垂直線。在短期中,當物價水平背離了人們的預期時,由於錯覺、粘性工資或粘性價格的作用,供給量就背離了由各類生產要素所決定的自然水平。當物價高於預期水平時,供給量就高於其自然率,當物價水平低於預期水平時,供給量就低於其自然率,因此,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AD和AS曲線的形狀與微觀經濟學中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相似,但含義絕對不同,AD和AS曲線體現的是總產出水平和總價格水平的決定,其前提是貨幣供應量、財政政策以及資本存量這類因素保持不變。現代經濟學中討論的函數關係都在類似的假定下;而微觀經濟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指的是單個的商品的數量和價格,其前提是假定國民收入、其他商品的價格等因素保持不變。AS和AD交叉在一起,就可以發現價格和產量的均衡值,所謂宏觀經濟均衡是指總產量和總價格水平這樣一種組合,此時,買者和賣者都不再願意改變他們的購買量、銷售量或價格水平。

短期宏觀經濟均衡可能出現三種狀態:

1、充分就業均衡,當總需求曲線與短期總供給曲線相交時的產量恰好處在長期總供給曲線上時,我們稱這時的宏觀經濟均衡為充分就業均衡。這時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失業率處於自然失業率的水平上,這是宏觀經濟的理想狀態。 2、低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失業均衡),這就是宏觀經濟均衡時決定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小於充分就業時的國內生產總值,從而企業開工不足,失業率高於自然失業率。

3、通貨膨脹均衡,這就是宏觀經濟均衡時決定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大於充分就業時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實際產出超過了潛在G......

生產者均衡與消費者均衡的現實意義?

消費者均衡:它是研究單個消費者在既定收入條件下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生產者均衡:當某生產者在給定的成本約束下,產出量達到最大時, 生產者達到最優的經營狀態,生產要素組合達到最佳 。

指導消費者和生產者用有限的資源,達到各自經濟主體收益最大化的一種狀態

這兩個理論模型用數學方法解釋了理性經濟人在市場上如何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行為。消費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入和各種商品價格的限制下選購一定數量的各種商品,以達到最滿意的程度狀態,生產要素組合達到最佳 。

“一般均衡”在經濟學中是什麼意思?

一般均衡:指一個經濟體系中所有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在一組狀態空間下供求相等的情形。

這是它的英文解釋,general equilibrium:Market situation where demand and supply requirements of all decision makers (buyers and sellers) have been satisfied without creating surpluses or shortages.

下面給出一般均衡的數學思想 。

無論是在產品市場上,還是在要素市場上,每種產品或者要素的需求量和供給量都最終取決於所有商品和要素的價格。

假設經濟系統中共有n種產品和生產要素,它們的市場價格分別為P1,P2 ,…Pn 。則某一種商品或要素的市場需求可以表示為:

QiD=Di(P1......Pn) (1)

同樣地,每種商品或者要素的市場供給可以表示為:

QiS=Si(S1......Sn) (2)

如果所有的商品和要素市場同時處於均衡,那麼經濟處於一般均衡。此時,每個市場的供求處於均衡:

QiD=QiS (3)

滿足條件(3)式的價格P1,P2 ,…Pn使得經濟處於一般均衡,而這一系列價格相應地被稱為一般均衡價格。

與一般均衡對應的一個概念是局部均衡,它指單個市場的商品和生產要素的供求同時在一個價格狀態空間下供求相等的情形。

為了把您的問題解釋清楚,我再補充一個名詞解釋——均衡(equilibrium)其英文解釋如下

equilibrium :State of stable conditions in which all significant factors remain more or less constant over a period, and there is littl儲 or no inherent tendency for change.

均衡,說的大眾化一點,就是指一種沒有任何變化趨勢的狀態。

在經濟體系中,一個經濟事務處在各種經濟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如果有關該經濟事務各方面的各種力量能夠相互制約或者相互抵消,那麼該經濟事務就處於相對靜止狀態,並將保持該狀態不變,此時我們稱該經濟事務處於均衡狀態。

在某種物品市場上出現均衡價格上升,均衡數量增加的原因是

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含義消費者和生產者根據市場價格決定願意並且能夠購買或者能夠提供的商品數量,帶著各自的盤算,消費者與生產者一起進入市場,最終決定市場的均衡。在一種商品或服務的市場上,市場需求和供給相互作用使得市場趨向於均衡。如果價格太高,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數量相對於生產者願意並且能夠出售的數量不足,生產者不能在該價格下銷售所有的產出,市場價格就會降低;相反如果價格太低,消費者的需求量相對與生產者的供給量過剩,消費者就不能購買到想要(而且買得起)的數量,市場價格就會提高。當供求力量相抵時,市場價格傾向於保持不變,此時市場處於均衡狀態如圖(2-3)圖(2-3)D線表示需求曲線,S曲線表示供給曲線。我們把供求相等的點E定義為均衡點,把與E點相對應的價格水平定義為均衡價格(Pe)即供求平衡時的價格;把與E點相對應的產量定義為均衡產量Qe。即供求平衡的產量。需求和供給相互作用決定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過程市場均衡是指市場供給等於市場需求的一種狀態。當一種商品的市場處於均衡狀態時,市場價格恰好使得該商品的市場需求量等於市場供給量,這一價格被稱為該商品的市場均衡價格。換句話說,市場處於均衡的條件是,市場需求量等於市場供給量,此時的價格為均衡價格。對應於均衡價格,供求相等的數量被稱為均衡數量。1、設市場價格P1>Pe,如圖:此時,QS>QD,QDQS的距離為供大於求的產品數量即過剩的產品的數量,如果市場是充分競爭的,過剩產品的存在必然導致價格下降,隨著價格下降需求量擴大,供給量減少,最後達到E點,所以,價格的下降可以減少市場的產品積壓,使供求保持平衡。2、設市場價格P2>Pe,如圖2-3此時QDQS的的距離即為短缺的量(供不應求)。此時,價格的上升可以擴大生產的產量,同時抑制消費。所以價格的上升可以清除市場上的短缺現象,從而使有供求保持一致。一種商品的均衡價格是市場上需求和供給兩種相反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當市場價格偏離均衡價格時,市場上會出現超額需求或者超額供給的不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經濟學把供求隨價格變動而自動趨向均衡的情形看成是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需要指出,在均衡價格下,一種商品的均衡數量只表明買賣雙方意願的交易量相等,並不是指買賣雙方實際交易量相等,後者在任意價格下總是相等的。此外,市場均衡的事先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此,買賣雙方可以在不花費成本的條件下,充分獲取市場信息,而且交易可以瞬間進行,沒有中間商囤積等。

分析公共用品市場均衡為什麼沒有實際意義

林達爾均衡(Lindahlequilibrium)以瑞典經濟學家林達爾平衡命名推理,在期貨市場上所存在的共用品現象.不過,要給出共用品的經典定義似乎不太容易,幾乎無法找到有關共用品的中國式的標準定義,我們僅僅知道共用品的兩個最明顯特點是非競爭性,非排他性,對於共用品而言,每個個人的消費量都是該共用品的全部總量.而在求證共用品的均衡產量時,人們往往會與林達爾均衡聯繫在一起的,認為「人們願意為生產某一共用品所支付的成本之和等於為生產這些共用品所需要的成本。林達爾均衡是1919年瑞典經濟學家林達爾(Lindahl)提出的。林達爾均衡是公共產品理論最早的成果之一,林達爾均衡模型實際上是在維克塞爾工作基礎上建立的,林達爾認為公共產品價格並非取決於某些政治選擇機制和強制性稅收,恰恰相反,每個人都面臨著根據自己意願確定的價格,並均可按照這種價格購買公共產品總量。處於均衡狀態時,這些價格使每個人需要的公用產品量相同,並與應該提供的公用產品量保持一致。因為每個人購買並消費了公用產品的總產量,按照這些價格的供給恰好就是各個個人支付價格的總和。林達爾均衡使人們對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問題取得了一致,即分攤的成本與邊際收益成比例。總之,林達爾均衡指個人對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以及它們之間的成本分配進行討價還價,並實現討價還價的均衡。林達爾通過一個新的定價方法來建立起一個類似於私人物品競爭性均衡的公共物品的均衡模型,稱為林達爾均衡。在林達爾的均衡中,不是所有消費者面臨一個公共的(相同的)價格,而是全部消費者有一個公共的數量;不是總產量在全體消費者之間分配,而是總成本在消費者之間分攤。因此,要儘量使每個消費者面臨的價格符合其對公共物品的真實評價(或偏好)。這樣就使得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總和正好等於公共物品的總成本。於是生產的約束條件就變成總收入等於總成本。林達爾均衡的解就是在正常利潤為零的約束條件下,使公共產品的定價採取與消費者的需求彈性相關的方式來確定,即依據每個消費者對公共物品的不同評價,分別確定不同的價格。林達爾均衡的功績在於從理論上論證了公共物品(包括信息商品)的市場均衡價格原理與私人物品的市場均衡價格原理之間的差異,為進一步探討信息商品的價格問題找到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林達爾均衡的定義如果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按照其所獲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邊際效益的大小,來捐獻自己應當分擔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資金費用,則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供給量可以達到具有效力的最佳水平。這被稱為林達爾均衡。林達爾均衡模型的構思威克塞爾-林達爾均衡的構思是,如果個體為政府供給的產品和服務所支付的稅價和這些個體對它們的評價相關聯,進而如果能夠根據自己的評價進行討價還價,那就比較有意思了——從直接討價還價過程中產生的“稅價”並且共享資源供給就是“內在發生”的演化均衡狀態了。在林達爾的模型中,假定有兩個政黨,這兩個政黨分別代表著具有共同偏好的兩組選民。這兩個人或政黨所擁有的政治權力是相同的,每個人或政黨都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偏好。同時,是通過拍賣程序來得出不同的稅收份額和預算支出規模的。而且,當個人A的稅收份額是T的時候,B的稅收份額就應該是(1一T)。林達爾均衡解決了一套公平的稅收價格與公共產品水平等資源配置問題,但對也有不少質疑。1969年,薩繆爾森對林達爾均衡理論提出了批評,指出:因為每個人都有將其真正邊際支付願望予以支付的共同契機,所以林達爾均衡產生的公共產品供給均衡水平將會遠低於最優水平。由於林達爾均衡是依據消費者個人對公共物品或作為準公共物品的信息商品進行評判而定價的,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有......

相關問題答案
市場均衡的含義及原因?
市場體制的含義?
市場失靈的含義?
什麼是市場均衡價格?
酒店的含義及經營模式?
市場分析的意義?
圖形平均分的含義?
市場調查的意義和作用?
德的含義及內容?
統計學的含義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