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後感當兵的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06-10

新兵入伍心得體會文章一篇

尊敬的鎮領導、部隊接兵領導、新兵戰友們:

你們好!

我很榮幸能代表新兵們來談談我的感想!我們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祖國,都在為祖國的繁榮而奮鬥著!

作為新世紀的青年一代,肩上更是擔負著建設祖國明天的重任。一個國家若沒有強大的國防,又何談經濟的發展呢!所以,國家安全是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本條件。在以經濟

建設為中心,大力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要切實加強國防建設和軍事建設。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國家安全,實現祖國統一,保證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而徵集新兵,向部隊輸送新鮮血液,則是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這次,我應徵入伍,正式成為由中國共產黨締造和領導的人民軍隊中的一員,感到十分榮幸和自豪。我軍宗旨,決定了對外要抵禦侵略,對內要維護社會正常的生活、經濟和工作秩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軍的宗旨,哪裡有危險,有困難,哪裡就有人民解放軍。無論是水災、風災、雪災,還是地上、地下、江河、高山都阻擋不了人民解放軍搶險救災的步伐。我們甘願弗不顧身,以英勇頑強來捍為人民的利益!這一切,只因為國家培育了我們,這是每一箇中華兒女對福母親應盡的義務。

當兵很光榮!因為有這個特別的機會不保衛祖國,報效祖國,建功立業!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榮耀,也是家人的榮耀,是全鎮鄉親們的榮耀!

在即將遠征之前,就借今日別開生面的歡送會,我代表全體新兵向全鎮人民承諾:

我們一定會謹記你們的教誨,在軍隊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刻苦訓練,勤學本領,把"吃苦在前,甘願奉獻"的思想牢牢紮根,不負國家和人民對我們的期望!

請你們放心吧

我也想當兵觀後感

百團大戰,是抗戰史上的光輝一筆,甚至可以說是八年抗戰由被動抵抗到主動出擊的偉大轉折。不過,這一筆在寫得非常曲折和坎坷。當年,代表邪惡一方的日本軍國主義將魔爪伸向泱泱華夏,肆意蹂躪祖國的山河,代表正義一方的勤勞善良的中國人民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踐踏和摧殘,悲慘之甚不忍再去訴說。放到時代背景下去看,隨著二戰的戰火蔓延,法國投降、蘇聯停火、我國國土不斷淪陷、正面戰場節節敗退……狼煙滾滾的國土上,亡國滅種的悲觀情緒逐漸蔓延,德意志的盔甲戰車,也讓世界反法西斯戰場向著不利於正義一方的方向運動發展。如果再不做點什麼,可能就真的完蛋了。

危難關頭,作為抗日戰場中流砥柱的中國共產黨和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審時度勢,挺身而出,充分借用人民戰爭這一汪洋大海的威力,發動和組織了敵後戰場百團大戰,向企圖分割圍剿我們的日偽軍狠狠揮了當頭一棒,為世界反法西斯戰場注入了充滿希望的力量。破壞鐵路鏈的娘子關戰役、保衛兵工廠的黃崖洞戰役、突襲反包圍的關家堖戰役,百團大戰讓“犯我中華者”有來無回,粉碎了囚籠政策,打出了軍威士氣,極大地提振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最後勝利的信心決心。越來越多的官兵和群眾跳出“天都黑了,中國完了”的論調,意識到“中國還在,中國人還站著”。

毛主席說:“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面對日軍實施殺光搶光燒光的屠村屠城燼滅戰,彭德懷發出了“想要種族不滅,唯有抵抗到底”的吶喊。彭老總和左將軍率領著士兵兄弟,一個挖鐵路,一個炸橋樑,一個攻車站,一個拿礦山,把心中的怒火轉化為犧牲的父老鄉親和革命戰友復仇的炮火。驅逐日寇,抗戰到底,中國共產黨和黨所領導的八路軍用百團大戰的特殊方式向世界鄭重宣告著:無論如何壓迫,無論何時何刻,中國和中國人民是絕對不會投降的。

毫無疑問,百團大戰就像一劑改變歷史脈搏的強心針,它的意義是重大的,它的影響是深遠的,能夠產生這麼大的意義和影響,它的戰爭也必然是殘酷的。為了完成一些重要的戰鬥指令,上去一批,倒下一批,再上去一批,又倒下一批,然而英勇的戰士從未退縮,許多戰友光榮犧牲,以身殉國。但是,正是靠著一批批大無畏的八路軍指戰員和一場場壯烈的戰役,扭轉了戰局,改變了歷史演變的結果。

當音樂詩人李健演唱的影片主題曲《等待黎明》的旋律響起,悲愴的戰地情歌讓人潸然淚下,而觀影過程中壓抑許久的情感也終於被點燃,被渲瀉,被爆發。“煙火綻放,照亮著滄桑的夜空,越過高山,等待美麗彩虹。”詩寫得太美了,不過這是藝術化處理我們所聽到的看到的以為的樣子,我因此忍不住想要改編歌詞,因為戰爭的歷史其實應該是這樣子的:“炮火四起,響徹這中國的土地。血戰到底,等待最終勝利。”無論是什麼樣子,這首曲子對於被孤立分割的抗日軍民來說,猶如一段期待抗戰勝利的希望之聲,更是激勵英勇鬥爭的信仰之歌。

“無聲處,聽驚雷,寫青史,鑄豐碑,龍歸滄海英魂壯,血沃大地勁草肥。抒肝膽,聚風雷,問人生,能幾回,太行山上雲濤吼,至今澎湃贊軍威。”大家聽到片尾曲那一句句聲聲慢的深情回眸了麼?歷史永遠都在那兒,是非功過自有評說,不過,邪不勝正的道理亙古不變,得正義者得勝利,勝利永遠站在正義這一邊。我們新一代革命軍人應該做的,就是沿著先驅的足跡為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做得更多,用強大的實力和堅定的決心守護好我們的祖國。

不過,“提高警惕,保衛祖國”,這不是光靠喊就能說到做到的。除了多樣化軍事任務和實戰化訓練,閱兵場就是最好的檢驗場,最能看出忠誠度和戰鬥力。9月3日在天安門舉行盛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是首次以紀念抗戰勝利為主題、首次組織抗戰老兵方隊參閱、首次安排英模部隊方隊參閱......

寫給看望剛入伍部隊兒子後的見聞和感想

寫這個幹什麼?沒什麼意義。

我們身為當兵的……百團大戰觀後感不少於1000字

百團大戰,是抗戰史上的光輝一筆,甚至可以說是八年抗戰由被動抵抗到主動出擊的偉大轉折。不過,這一筆在寫得非常曲折和坎坷。當年,代表邪惡一方的日本軍國主義將魔爪伸向泱泱華夏,肆意蹂躪祖國的山河,代表正義一方的勤勞善良的中國人民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踐踏和摧殘,悲慘之甚不忍再去訴說。放到時代背景下去看,隨著二戰的戰火蔓延,法國投降、蘇聯停火、我國國土不斷淪陷、正面戰場節節敗退……狼煙滾滾的國土上,亡國滅種的悲觀情緒逐漸蔓延,德意志的盔甲戰車,也讓世界反法西斯戰場向著不利於正義一方的方向運動發展。如果再不做點什麼,可能就真的完蛋了。

危難關頭,作為抗日戰場中流砥柱的中國共產黨和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審時度勢,挺身而出,充分借用人民戰爭這一汪洋大海的威力,發動和組織了敵後戰場百團大戰,向企圖分割圍剿我們的日偽軍狠狠揮了當頭一棒,為世界反法西斯戰場注入了充滿希望的力量。破壞鐵路鏈的娘子關戰役、保衛兵工廠的黃崖洞戰役、突襲反包圍的關家堖戰役,百團大戰讓“犯我中華者”有來無回,粉碎了囚籠政策,打出了軍威士氣,極大地提振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最後勝利的信心決心。越來越多的官兵和群眾跳出“天都黑了,中國完了”的論調,意識到“中國還在,中國人還站著”。

毛主席說:“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面對日軍實施殺光搶光燒光的屠村屠城燼滅戰,彭德懷發出了“想要種族不滅,唯有抵抗到底”的吶喊。彭老總和左將軍率領著士兵兄弟,一個挖鐵路,一個炸橋樑,一個攻車站,一個拿礦山,把心中的怒火轉化為犧牲的父老鄉親和革命戰友復仇的炮火。驅逐日寇,抗戰到底,中國共產黨和黨所領導的八路軍用百團大戰的特殊方式向世界鄭重宣告著:無論如何壓迫,無論何時何刻,中國和中國人民是絕對不會投降的。

毫無疑問,百團大戰就像一劑改變歷史脈搏的強心針,它的意義是重大的,它的影響是深遠的,能夠產生這麼大的意義和影響,它的戰爭也必然是殘酷的。為了完成一些重要的戰鬥指令,上去一批,倒下一批,再上去一批,又倒下一批,然而英勇的戰士從未退縮,許多戰友光榮犧牲,以身殉國。但是,正是靠著一批批大無畏的八路軍指戰員和一場場壯烈的戰役,扭轉了戰局,改變了歷史演變的結果。

當音樂詩人李健演唱的影片主題曲《等待黎明》的旋律響起,悲愴的戰地情歌讓人潸然淚下,而觀影過程中壓抑許久的情感也終於被點燃,被渲瀉,被爆發。“煙火綻放,照亮著滄桑的夜空,越過高山,等待美麗彩虹。”詩寫得太美了,不過這是藝術化處理我們所聽到的看到的以為的樣子,我因此忍不住想要改編歌詞,因為戰爭的歷史其實應該是這樣子的:“炮火四起,響徹這中國的土地。血戰到底,等待最終勝利。”無論是什麼樣子,這首曲子對於被孤立分割的抗日軍民來說,猶如一段期待抗戰勝利的希望之聲,更是激勵英勇鬥爭的信仰之歌。

“無聲處,聽驚雷,寫青史,鑄豐碑,龍歸滄海英魂壯,血沃大地勁草肥。抒肝膽,聚風雷,問人生,能幾回,太行山上雲濤吼,至今澎湃贊軍威。”大家聽到片尾曲那一句句聲聲慢的深情回眸了麼?歷史永遠都在那兒,是非功過自有評說,不過,邪不勝正的道理亙古不變,得正義者得勝利,勝利永遠站在正義這一邊。我們新一代革命軍人應該做的,就是沿著先驅的足跡為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做得更多,用強大的實力和堅定的決心守護好我們的祖國。

不過,“提高警惕,保衛祖國”,這不是光靠喊就能說到做到的。除了多樣化軍事任務和實戰化訓練,閱兵場就是最好的檢驗場,最能看出忠誠度和戰鬥力。9月3日在天安門舉行盛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是首次以紀念抗戰勝利為主題、首次組織抗戰老兵方隊參閱、首次安排......

對雷鋒的認識及感想!急用!

雷鋒出生在一戶貧苦農民的家裡,雷鋒四歲時,爸爸被國民黨軍隊和日本侵略軍拉去當挑夫,遭毒打後經常吐血,又無錢醫治,不久便去世了,從此家裡少了頂樑柱。爸爸去世後的第二年,年僅十二歲的哥哥,因患肺結核無錢醫治也死去了。就在媽媽悲痛欲絕的時候,連病帶餓的弟弟也死在了媽媽的懷裡。為了生計,媽媽去給唐四滾子家去做女工,受盡了欺辱卻無處申訴。一連串的打擊使她的精神崩潰了。深秋的一天,走投無路的媽媽打發雷鋒到隔壁本家六叔家玩,她卻懸樑自盡了。雷鋒成了孤兒,小小年紀就上山砍柴,換一些錢來補貼生活。一天,一個地主婆硬說雷鋒砍了她家的柴,奪過砍柴刀在雷鋒得手背上砍了三刀。雷鋒憤怒的喊道:“總有一天我要報仇!”

雷鋒的家鄉解放了。在他幼小的心靈裡播下了革命的種子。分配工作時,雷鋒被分到化工廠的洗煤車間。作為團支部的宣傳委員,他還編快報,寫牆報,進行宣傳鼓動。他無論走到哪裡都像一團火。雷鋒參加鞍鋼工作一年多來,三次被評為先進生產者,五次被評為先進紅旗手,十八次被評為標兵,並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稱號。面對一系列榮譽,雷鋒在日記上寫道:“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才能永遠不幹,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有力量。”

當兵後,在革命大家庭裡,雷鋒感到渾身有使不完得勁,公差勤務,打掃衛生樣樣搶著幹。他還以自己的行動影響大家保持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雷鋒說:“我活著,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後來他因公傷而殉職。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1990年2月21日,江澤民總書記為雷鋒同志題詞:“學習雷鋒同志,弘揚雷鋒精神。”

通過這個故事,使我久久難以入睡,在我腦海中始終浮現出雷鋒叔叔。由此我想到:我們當代的小學生應該學習雷鋒叔叔這種為人民服務、時刻想著人民的大公無私的精神 ,好好學習,爭取以後為祖國作出更大的貢獻。

願雷鋒精神永放光彩!這是我看了《雷鋒的故事》這本出自內心的真實感受。雷鋒同志是一個普通的汽車兵,然而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常的業績。他把遠大的理想和日常工作、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用共產主義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言論和行動,表現出了一個共產主義戰士的廣闊胸懷和高尚情操。

雷鋒同志的人生道路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在人生富有意義的轉折中,他毅然選擇了正義,選擇了真理,選擇了共產主義。雷鋒熱子黨、熱子祖國、熱子社會主義,堅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努力改造世界觀。我覺得他一生最突出的是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是毫無損人利己之心、自覺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雷鋒同志所做的一切好事都是從共產主義這個角度為出發點的。無論在什麼崗位,雷鋒總是這樣說,這樣做:“革命需要我去燒木炭,我就做張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槍眼,我就去做黃繼光。”這樸實的話語充分反映了一個革命戰士一切服從黨安排,一切從革命利益出發的共產主義崇高品質。最能表現他這種精神的是發生在新兵分配工作時的一件事:雷鋒正要隨部隊前往運輸連,部隊指導員命令他先去部隊臨時組織的演出隊表演節目,這樣可以加深軍民魚水情。雷鋒出於對革命事業的忠誠來到演出隊。但是因為雷鋒有一口濃重的湖南腔,怕影響演出效果,他主動請求擔任演出隊的後勤工作,把節目讓給其他人。讀到這裡,我被雷鋒這種以大局為重,甘心情願做無名英雄的精神所感動。

偉大出自平凡,崇高寓於平凡。我們青少年學習雷鋒,就要像雷鋒同志那樣,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合抱之木生於毫末,萬丈高樓起於壘土。”雷鋒經常幫助有困難的群眾,把田大娘當做自己的親生母親來孝敬、子戴。雷鋒同志自己曾說過:“人的生命是......

《驚濤駭浪》觀後感

“在沒有硝煙的日子裡,當兵的人在哪裡。撲滅大火見到你,驚濤中又見到你……”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這首歌感動了無數華夏兒女,這首歌就是《當兵的人在哪裡》。它那感人肺腑的旋律讓所有中國人都回到了1998年那個難忘的夏天,那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大江保衛戰。昨天觀看了電影《驚濤駭浪》,讓我們對抗洪戰士觸敬意又深了一層。

電影《驚濤駭浪》故事背景是在1998年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水的長江中游某城市。他所講述的就是那群最可愛的人與水魔的搏鬥過程,上到軍長,下到士兵,與黨中央緊密一心,軍民團結,最終經受住了洪水的考驗。影片以宏大的場面、真實的場景和數字特技,形象地再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沒有硝煙的戰爭。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奪去了許多解放軍戰士的生命,有的因到水中救人被木頭擊暈隨水而去,有的身扛沙袋跳入水中要堵管湧,卻被水吸在漏洞裡淹死,更有的因為接連幾天幾夜奮戰在大堤上,最終疲勞過度而心肌猝死……幾個劫後餘生的災民想給戰士們敬酒,可這些在大風大浪中扛過沙袋的戰士們卻連舉起酒杯的氣力也沒有了,再看,呈現眼前的卻是那一雙雙烏黑、潰爛、纏滿紗布的手……他們用行動給我們證明了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新時代的軍人依舊保持中國軍人獨有的風采。

江澤民同志在抗洪最關鍵時刻親臨大堤視察、慰問、講話,軍民鬥志受到了極大鼓舞;億萬富翁林同生將兒子犧牲的撫卹金轉給孤兒小虎子,還毅然穿上兒子的軍裝,到抗洪前線父承子業,並在生死牌上莊重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盲奶奶懷著對子弟兵真摯的愛加入到歡迎子弟兵的行列;魏婆婆用記玉米粒的方法鼓勵開車的孫子多拉快跑;軍長張子明對提出轉業的兒子給予嚴厲的批評;總工程師韓盛元對兒子守堤失誤進行怒斥。他們都是把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抗洪作為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舍小家,為大家,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注滿了江河,播遍了大地。看電影時,我們流下的是感動的淚水,體會的是民族的自豪,激起的是奮進的慾望,認識的是人生的真諦,留在心中的是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這場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中,英勇的抗洪戰士立下了赫赫戰功,顯示了人民子弟錚錚鐵漢的本色。他們英勇無畏,他們捨生忘死,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國家的財產,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動人樂章;他們的壯舉都將銘刻在共和國的歷史上。有一首歌,歌中唱道: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溼透衣服。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滿腔熱血,唱出青春無悔;望穿天涯,不知戰友何歸……”是的,抗洪戰士是我們心中的楷模,也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我們還年青。那些在抗洪中犧牲的、立下功勳的英雄中,有很多就是我們可比同齡的年青人。他們的人生是充實的,是多彩的,是亮麗的,是無悔的,更是有價值的。我們需要向他們學習。我們更要把抗洪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用抗洪精神去攀書山、遊學海,學科學、練本領,為事業、為祖國、為民族多作貢獻,用實際貢獻譜寫出美好的故事、燦爛的青春和壯麗的年華,讓時代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本色更加昂揚向上!

南方大冰雪觀後感一篇1500字,謝謝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電影《建國大業》在毛主席的莊嚴宣告中結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奮的場景,在腦海裡久久迴盪,揮之不去。

影片以抗戰勝利至建國前夕為背景,正面再現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重慶談判、雙十協定、校場口事件、遼瀋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定都北平、政治協商會議、開國大典等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現,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宋慶齡、張瀾、李濟深、沈鈞儒、何香凝等民-主愛國人士紛紛登場,彷彿把我們帶到那個艱難而又催人振奮的歲月中,去追憶那段歷史,緬懷遠去的革命先輩。

電影以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談判的飛機上拉開序幕。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各階級、各黨派、廣大人民群眾反戰情緒高漲。於是,在民-主愛國人士張瀾等人的斡旋下,毛澤東代表的共-產-黨與蔣介石代表的國民黨拉開了重慶談判的序幕。為了表示誠意,中國共-產-黨主動放棄了部分佔領的解放區,然而,國民黨卻絲毫沒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驅趕民-主黨派,逐漸走向了軍政府獨裁統治的滅亡之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展開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殺,一大批愛國民-主人士遭到殺害。此舉遭到了以共-產-黨為首的各黨派的強烈反對。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的一幕戲中,馮將軍大白天手持白燈籠闖入蔣介石的府第,要求見蔣介石,被拒絕後。馮將軍義憤填膺的說:“這個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見。”足以看出當時的時局是多麼的恐怖,而馮將軍也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殺害。

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通過建立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獲得了全中國人民群眾的支持,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奠定了紮實的基矗李公樸、聞一多為代表的革命人士為了政協會議的召開,奉獻了一切,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用鮮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最讓人難忘的鏡頭是,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後,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革命元首,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的消息,毛主席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於是,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五次圍剿,突破封鎖線,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無數人的生命,換來了這革命轉折的這一刻。讓他們再也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觀眾的眼睛似乎也在這一刻溼潤了,多麼艱難的歷程埃

解放上海,解放軍戰士打仗累了,沒有佔民宅,集體整齊的睡在馬路上。宋慶齡看到了,看到了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勝利。這就是我們最親愛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

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的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人民從此翻身做主人,一個嶄新的國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臺灣那邊,落寞的是蔣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現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立六十週年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回憶那段歷史,追憶那段歷程,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並由衷地祝福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人們幸福安康。

士兵突擊24,25集觀後感

不放棄,不拋棄,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活著的信念。

每個人都有做錯事的時候,只要自己不放棄自己,自己身邊的人和社會不拋棄,我們就應該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為自己的不放棄,為別人的不拋棄而堅強為社會活著。

不放棄,不拋棄。這句話讓我們立刻就想到《士兵突擊》裡的主角——許三多,他的形象和行為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都為之一振。在繁忙和庸俗的生活中,很多人已經變得很俗很自私了:為了權利,地位和榮華富貴失掉誠信、善良、真摯等等,卻帶走了不安的恐懼、惶恐、擔憂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的不幸,社會的不幸,國家的不幸,我們應該擁有的是整個社會的和諧,而不是這些帶給社會不安的因素。什麼是勾心鬥角,什麼是爾虞爾詐?即使我們不道出來也彼此心知肚明。人心叵測,你不知道你身邊的人是不是藏有一顆狼人的心。這是人類的不幸啊!記得曾看過一幅諷刺漫畫:兩個好朋友擁抱在一起,其中一個人用刀子插另一個人的後背,而另一個人也用鋸子來割用刀子插他的人。

但是許三多不是這樣的,他真誠對待他的戰友!在困難面前不放棄自己,不拋棄自己的戰友!無論別人怎麼對待他,他第一想到的都是別人的善心。許三多的憨厚,善良,讓我們忽然領悟到社會的缺失,讓我們真正懂得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內涵。

不放棄,不拋棄!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真實的存在於生活中,其精神在特別的事件中顯得尤為可貴,它將讓我們把其精神精髓永遠記在心中。

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沒有放棄,沒有拋棄我們的兄弟姐妹。所以我們沒有必要沉吟:中國是一個團結、和平和現代化的國家。十數億心連五洲、身達四海的中國人,在天災人禍面前不會放棄自己,不會拋棄別人,因為我們堅信我們必能越過溝壑,越是巨大的挑戰我們會越堅強!

因為不放棄、不拋棄,我們都在努力!不

不放棄、不拋棄,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活著的信念!

士兵突擊25集觀後感

《士兵突擊》的編劇蘭小龍本身就是軍人。“每個士兵身上都有‘許三多’的影子”,他這樣說。

“許三多”的身上,體現了這個時代所匱乏的精神:堅韌、堅持、堅守!

七連沒了,只留下他和連長面面相覷,連長頹廢了,但“許三多”一如既往:一個人說話、一個人訓練,一個人一遍遍地重複著加入鋼七連的宣誓,然後在去老A之前的離別之夜,又一次淚流滿面……

“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一句看似囉唆的話,隱喻了淡定卻有力的做人信念。這句話,已經深深植入“許三多”的血液裡,讓他認真甚至執拗地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就像連長在一夜之間頓悟的:“我從沒見過一個人,對待每個任務都像抓著救命稻草,直到有一天,我才發現他所抱住的,是一棵參天大樹。”

任何人都有過困惑與迷失,“許三多”也一樣。“當兵就是為了殺人嗎?”他曾茫然地質問“袁朗”。但當他找到軍人的意義後,迷失的“兵王”又回來了,一如既往地堅韌、質樸。

你丟失過你自己嗎?每一個看過《士兵突擊》的人都應該這樣來問自己。

“‘許三多’是這個浮躁社會的清醒劑。他執著、本真,恪守著鋼七連的連訓,也恪守著做人的信念,而這正是好高騖遠的當代人所缺乏的。每一個在功利社會迷失的人,都應該從‘許三多’身上找回自己。”有網友這樣評論。

“許三多”給了你什麼?或許正如王寶強所說,是給了你一朵心中的花——永遠不抱怨生活,永遠對生活充滿信心。

應該像“許三多”一樣,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任何困境中,都永不拋棄,不放棄。

年少輕狂、幸福時光...

中國有哪些歷史文化古蹟,要寫一片觀後感的。給我推薦一個實際點的材料

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古蹟,往往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看似平淡無奇的歷史文化古蹟,可以追溯城市發展的歷史淵源和時代特質。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為破壞,許多展示廈門滄桑鉅變的歷史文化古蹟已逐步消失,保護好將軍祠、洪本部、名人故居這些有歷史考究的文化古蹟已成為一個非常迫切的話題———   施琅祠已不見蹤影   將軍祠作為地名,也許很多人都知道,但為何叫將軍祠,知道的人也許少之又少了。民盟廈門市委郭坤聰委員說,將軍祠的由來,主要來源於兩座祠堂:一座是施琅大將軍祠,一座是清朝道光時曾任福建水師提督的吳英祠。   遺憾的是,將軍祠也許只是留下一個名稱而已,見證廈門歷史的古祠將消失。郭先生稱:因為兩座古祠之一的施琅祠已經找不到蹤跡了,而旁邊的吳英祠現在也只剩下一段古牆頂和門外的兩隻石獅子。如果該地段老城區拆遷,不注意保護,古祠的消失將很可惜。   郭坤聰先生告訴記者,吳英是莆田人,當兵出身,英勇善戰,後跟隨施琅東渡,在澎湖參加對劉國軒的戰役,後來當了福建水師提督,被封為“威略將軍”。廈門官紳為表彰他的功績,給吳英建祠堂、石坊表。石坊表刻工精美,比較宏偉,是閩南少見的石構建築。但上世紀80年代修建公路時,石坊表就蕩然無存。現在,吳英祠已經變成供人居住的四合院,住著十幾戶人家。古祠門外的石獅旁邊是修自行車的小店。但石獅底部已經埋入水泥路下,另外兩隻石獅已經不見蹤影。吳英祠的後院是大觀院,據熟悉情況的人講,大觀院是廈門四大院之一,建於明武宗正德年間(1506—1522年),後幾經變遷,成了某單位職工宿舍。   吳英祠的西面是施琅祠,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施琅祠上建起了將軍祠菜市場,到目前已找不到施琅祠的半點蹤影。   面臨即將消失的吳英祠,郭坤聰先生覺得非常可惜。將軍祠具有見證廈門古代軍事、交通和古建築的價值。如果將軍祠僅以一地名存在,就會失去其應有的文化內涵和價值。   郭坤聰先生認為,吳英祠不僅有保護價值,同時也有經營價值。他建議兩隻石獅重新出土,修復吳英祠前門,立下地名標誌,作為一景觀;修復的古祠裡可留一些做經營場所,以此作為保護經費來源。   洪本部只剩下石碑   廈門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街,同樣具有歷史文化價值。打鐵街、洪本部街定位於明清歷史文化街區,但現在街區內的明清遺物已經屈指可數。洪本部街一帶,集中了鄭成功遺址、港口城市海岸線變遷的見證。近代碼頭文化的文物遺存,應該是要引起重視的。   打鐵街位於鷺江道旁邊,是一條古老的街道,寬2米左右。打鐵街最出名的就是福壽宮,供奉的是保生大帝。該宮也在多次拆除後,又修復的。但現在面積比較小,10平方米左右。據文獻記載,福壽宮原來挺大的,前面還建有一個精緻的八角亭,但後來都給毀壞了。   福壽宮旁邊就是洪本部,據說洪旭是鄭成功的部將,一塊乾隆年間的石碑《重修洪本部渡頭碑記》鑲在房子旁邊石牆裡,由於風雨剝蝕,字跡已經模糊了。在旁邊的昭惠宮記者還發現一古碑:“洪本部路頭告示”。意思是告訴人們此地系軍事重地,不要隨意進出。   打鐵街歷史悠久,地處海口碼頭,福壽宮是昔日華僑遠渡南洋必先朝拜的廟宇,建於明嘉靖21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在東南亞一帶具有廣泛的影響。   廈門在明清時期有13個古碼頭,打鐵街和洪本部就連接著其中兩個,是當時廈門與南洋往來的重要碼頭之一。不少移居海外的華僑就是從這些碼頭走出去的。因此,這些古街道在南洋華僑中,有著廣泛的知名度。福壽宮中原來保存著許多古石碑,不少華僑回來都要瞻仰一番,目前已移至廈門博物館。   洪本部街則是因為洪旭在此指揮部隊而聞名,這些街道存有許多國家珍貴文......

相關問題答案
聽後感當兵的意義?
徵集大學生當兵的意義?
孔孟之道在當代的意義?
魯迅精神對當下的意義?
傳統節日對當代的意義?
長征精神在當代的意義?
誰知道《後來》歌詞的意義 ?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後感?
當年修中巴公路的意義?
孫子兵法對教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