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農民收入?

General 更新 2024-05-16

2014 如何增加農民收入

如何增加農民收入

“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是農民增加收入的問題,只有增加收入,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增加農民收入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探討的問題,在當前形勢下,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增加農民收入。

一方面,在農業上,繼續加大鼓勵政策力度。對耕種大片農業地面積的農民加大資金和物資支持,在農村家庭牲畜方面,鼓勵個體戶優化規模,尤其增加其養殖技術的培訓。種植業和畜牧業的收入始終是農業的主要收入來源,近年來農民出外務工,必然會對其收入結構產生一定衝擊。因此,在收入來源上面要注意從農業本身的效能來考慮,這正如“水之源,木之本。”

另一方面,當地政府要引導農民參與第三產業,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農村的信息不流暢,而且農民群體往往不集中,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民用工信息傳達、相關技能培訓等方面工作。讓農民利用農閒時間參與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直接快速的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民有一定資金支持自身農業的發展。把推進城鎮化與增加農民勞務收入統籌起來,用城鎮化建設來創造就業契機,農民也要抓住城鎮化的機遇來增加自己收入,不能把收入來源僅僅限於農業收入上面。

除此之外,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發揮土地特性,在充分當地土地資源、交通條件、水利資源、人力資源等因素的基礎上,與大城市或者其它農村進行資源互換,利用比較優勢,進一步提升各方面資源的效能。同時,由於當前一些城市轉型,許多從事舊產業的城裡人正轉變投資方向,或者由於城市土地相對缺乏,尤其像花卉、林木等種植業的投資成本就會比農村的高出幾倍。所以,要敢於讓出外務工人員把農村的土地信息帶到城裡去,在相關網站上面積極發佈信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外來投資者。這樣一來,在不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既能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又能使農民的生活領域拓寬和引起外來人員對農村的新看法,一舉多得。

當然,增加農民收入不是僅僅限於單向的考慮增加,還要減少農民其它方面的支出,這也是一種增加收入的有效做法。農民的教育支出、通訊支出、衛生健康等等支出,成為當前一種必然的支出,社會對教育要求的提高,農民要讓自己子女儘量獲取更多知識,於是教育支出反而增加;通訊的遍及,農民每月都會有一部分資金用於這方面;由於長於從事戶外工作,缺乏健康保健意識,身體弱,於是在健康方面存在問題,醫療費用又成為一個問題。 這些都是收入與支出的辯證關係問題,我們應該認真分析原因,才能找出對策,從而使農民收入有所提高。

調查顯示,2007年至2010年的4年間,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每年增長速度依次是14.6%、12.4%、7.0%、10.5%,增長速度呈逐年放緩態勢,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影響,實際增速未超過5%。受近兩年物價過快上漲的影響,農民的生活支出明顯加大,導致實際收入呈現前高後低的增長態勢。

同時,農民收入差距拉大。一方面城鄉居民收入在拉大。另一方面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差距在拉大,近幾年由於經營傳統農業與從事非農收入差別的影響,農村居民兩級分化趨勢越來越嚴重,特別是缺乏勞動力戶、孤寡老人戶、五保戶等特困戶收入來源不足,生活成本逐年上升,需引起關注。

另外,農民人均收入增速低於GDP增速,農民的增收任務仍然艱鉅。 農業生產成本加大

當前農村居民收入狀況與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外出農民工整體素質不高,收入偏低。調查顯示,某地區外出農民工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多數,佔70%,大部分是從事重體力、勞動強度大等低收入工種,導致增收步伐緩慢。據調查結果顯示,選擇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調查對象達86%,農民工收入中,剔除各種支出,僅能......

如何提高農民收入

解決“三農”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目前,我市農村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面臨著許多新機遇和有利條件,同時也存在著許多新問題和新矛盾。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創新觀念,調整思路,拓寬視野,搶抓機遇,與時俱進,樹立科學發展觀。把解決“三農”問題,發展農村經濟放在重要位置,大力發展效益農業,努力實現農民增收,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促進城市和農村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1、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提高農業發展水平。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步驟,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和農業生產力不斷髮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農業經營組織制度和經營機制的重大創新。要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就必須大力發展各鎮(區)的主導產業,爭創農業名牌產品,加大原產地產品的保護力度,增強農業內涵發展潛力,提高農產品競爭力;要進一步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和農產品基地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農副產品的加工業,提高農產品的增值率;加強農業科技和信息服務,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促進農產品流通;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業發展水平。

2、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積極爭取和促進市、鎮兩級財政向“三農”傾斜,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加快農村“五項工程”建設和水利建設步伐,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流通、環境等條件,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為農民增收提供基礎保障。

3、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提升工業化水平,建立以工促農,工業反哺農業的長效機制。推進城鄉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促進產業協調發展,按照優化一產、提升二產、加快三產的發展思路,推進城鄉產業聯動,不斷增強城市對農村、二三產業對一產業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擴大規模,提升水平。實施組團發展戰略,加快產業佈局調整。發展壯大鎮村經濟,增強吸納農村勞動力能力。以產業園區為載體、特色產業為核心,加快產業聚集,做強做大鎮區經濟,提高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發展旅遊、商貿和社區服務等第三產業,擴大城鎮就業空間,增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加快推進工業化的進程。

4、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和推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要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因此,必須要建立健全開放、競爭、有序的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和勞動用工管理制度,實現勞動力市場一體化;要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制度,提高就業創業能力;要實行城鄉統一失業登記,完善就業服務制度;扶持農民自主創業,鼓勵企業吸納本地勞動力就業;要切實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創造城鄉平等就業環境,進一步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5、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加快農村教育事業發展,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加快農村衛生事業發展,提高農民健康水平;加快城鄉科普、文化、體育事業發展,豐富群眾生活;加快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農村養老、醫療、最低生活保障、法律援助、困難群眾住房等社會救助體系。

6、深化農村體制改革,加快推進農村各項制度的改革。深化農村土地徵用制度改革,加快土地使用權流轉;規範徵地補償費使用,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深化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改革,建立健全營運管理制度;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農村公共事業投入;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拓寬農村投資渠道;加強農村社區建設,發揮社區服務作用。

7、拓寬鎮村建設思路,加快城鎮化進程。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規劃未來的城鎮......

如何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如何提高農民的收入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也是近年來中國努力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不知道您想問的是具體的措施還是整體的趨勢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農民收入在改革開放以來有哪些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變化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78~1985 年,為收入快速增長時期。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從133.6元增加到397.6 元,平均每年增長16.8%,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年均增長仍高達15.2%;農 村居民消費水平由138元增加到347元,7年增長1.51倍。

第二階段為1986~ 1991年,為收入增長緩慢時期。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從423.8元增加到708.6 元,平均每年增長10.8%,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年均增長率為2.7%;農村居 民消費水平由376元增加到621元,5年增長65%。

第三階段是1992~1996年, 為收入增長較快時期。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從784.0元增加到1926.1元, 平均每年增長25.1%,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年均增長5.6%;農村居民消費水 平由718元增加到1768元,4年增長1.46倍。

第四階段是1997年以來,為收 入增長緩慢、增幅下降時期。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從1997年的2090.1元 增加到2000年的2253.4元,四年絕對增加值僅為163.3元,每年實際增長幅 度分別為4.6%、4.3%、3.8%和2.1%,收入增幅連續四年呈下降態勢; 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由1997年的1876元增加到1999年的1927元,兩年間實際每 年增幅分別僅為1.01%和1.69%。

第二我們看看農民收入由哪幾方面構成:

農民人均收入分為包括四方面內容: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

首先,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是農民收入增長的亮點。2008年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1864元,對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6%。

其次,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2008年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人均3355元,全年農村居民純收入60.72%。家庭經營收入增加主要是由於第一產業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所致。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第一產業純收入人均3039元,其中,農業純收入人均2214元,佔農民人均收入40.07%;畜牧業純收入人均500元,佔農民人均收入9.57%。

再次,二、三產業主要包括從事農產品初級加工、小商品買賣、販賣農產品等,是構成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被調查戶農民人均二、三產業純收入達到316元,在收入構成中佔到5.72%。

那麼如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呢?

關於農民增收的政策和建議

首先,確立實現農民穩定增收的工作思路。總的工作思路是以提高農民收入為目的,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託,以結構調整為基礎,以科技為動力,以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為途徑,以減少農業人口為關鍵,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生態農業和特色品牌農業。

其次,深化各項制度改革,克服制約農民增收的外部因素。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堅持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建立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土地流轉要堅持自願、依法、有償的原則,遵照有關法律法規和中央的政策,健全制度,按規範的程序進行。

再次,政府貫徹落實各項政策措施,確保農民增收。合理增加財政投入,支農資金應重點用於扶貧、農業基礎建設、開發研究、推廣農業適用技術和綠色環保生態農業方面,落實農業補貼政策。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在農村金融制度創新中突出發展中小銀行,發展農村貸款擔保公司。

總之,當前增加農民收入應該從......

如何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要想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就必須從農村經濟的六大方面入手,做到面面俱到,才能更好的發揮農業效益,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糧食安全 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曾經提出,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必須長抓不懈。要加快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糧食安全與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並稱為當今世界三大經濟安全。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國家而言,確保糧食安全不僅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基本條件,而且是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保障,也是確保國家安全的戰略基礎。 特色農業 特色農業是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經濟效益和最優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的,依據區域內整體資源優勢及特點,突出地域特色,圍繞市場需求,堅持以科技為先導,高效配置各種生產要素,以某一特定生產對象或生產目的為目標,形成規模適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產品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非均衡農業生產體系。 特色農業的發展是適應當前社會消費需求、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農業市場細分需要的必然結果。 農業效益 農業效益則是指農業能夠滿足人類利益的效果。它包括三個方面:即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要想提高農業效益,要推廣應用農業科技和農業機械,重在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大力推廣農業良種良法和先進適用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要著力構建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扶持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等。 農業發展後勁 農業要想有發展後勁,必須多措並舉,發展精品農業以及各種農業適用技術組裝配套實施;深化農業體制改革,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鞏固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好農民素質技能培訓,促進農村經濟加快發展;大力實施生態富民工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要繼續抓好農村沼氣工程實施,倡導使用清潔能源,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民收入 農民收入問題,一直是國家和人民關心的問題,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必須高度重視農民收入問題,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目標。農民收入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實踐證明,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真心實意地為農民增收而努力,才能為農村小康打下基礎,才能實現農村穩定,才能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才能贏得農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 農村改革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只有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如何提高農民素質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計算方法全國是完全統一的,計算公式為:

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村居民家庭總收入—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稅金和上交承包費用—調查補貼)/農村居民家庭常住人口

從計算公式看,農民純收入的計算方法並不複雜。但是,由於農民收入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現金收入,另一部分是實物收入,現金收入好計算,調查結果是多少就是多少,複雜的是實物收入。由於實物收入沒有經過市場,因此,必須採取一個客觀、準確的計算方法來計算其價值量,才能正確反映農民收入水平。在確保原始調查數據質量的前提下,如何計算實物收入的價值量成為準確計算農民收入水平的關鍵。

如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

堅持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努力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保障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第一節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

一、主要任務和目標

積極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建立健全居民收入增長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質量與全市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不斷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十一五"時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

二、主要政策措施

(一)建立城鎮居民增收長效機制。改進和完善職工收入與經濟效益協調增長機制,完善企業工資指導線和最低工資制度,在提高效益的基礎上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離退休人員待遇。積極擴大就業,加快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各類所有制中小企業;規範勞動力市場秩序,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促進多種形式就業,增加城鎮居民收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適時提高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積極扶持生活困難群體自主脫貧。繼續完善和規範公務員工資制度。

(二)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業結構調整,讓農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更多收益。積極發展專用糧食和蔬菜、林果、畜牧水產等高收益產業,促進農產品更新換代,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快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健全營銷網絡,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帶動農民增收。培植規模化特色產業集群,促進農村分散生產要素向特色產業和城鎮聚集,拓寬農民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積極探索鄉鎮管理體制改革,治理亂攤派、亂收費,減輕農民負擔。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家庭工資性收入。

(三)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調節機制。堅持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鼓勵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以共同富裕為目標,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努力緩解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完善年薪制、職工持股、技術和知識產權入股等分配製度。合理調節行業收入分配,加強對壟斷行業和收入過高企業的工資內外收入的監管。規範職務消費和公務消費,加快推進機關事業單位福利待遇貨幣化。規範個人收入分配秩序,治理整頓不合理收入,依法取締非法收入。加大監察力度,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禁止拖欠、剋扣工資等侵害職工利益的行為。加強對城鎮低收入群體的扶助,發展和完善適合市場經濟體制的開發式扶貧機制。認真解決好低收入群眾的醫療、子女就學困難等問題。強化個人所得稅徵管。

第二節改善居民消費結構

一、主要任務和目標

加快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促進以住房、交通、通信、衛生保健消費為熱點的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加快由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由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向追求高檔需求轉變,由重視生活水平提高向重視生活質量提高轉變。

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主要趨勢是:恩格爾係數穩步下降,2010年,城市將穩定在35%左右,農村將穩定在38%左右。積極推進公眾營養改善行動,優化居民膳食結構,促進食品消費向營養型、健康型發展;積極促進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推進綠色環保、節能性耐用消費品的普及;鼓勵提高服務性消費,擴大教育培訓、醫療保健、文教娛樂、旅遊休閒等服務消費和休閒消費;健全以普通商品住房為主、社會保障性經濟適用住房為輔的住房供應體系,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1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31平方米,居......

如何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1 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傳統的農業增長方式是粗放型的經濟增長,單純靠增加勞動力和資金的投入。這種增長是低效率的增長,而且帶來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因此,農業增長方式必須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是突破農業發展瓶頸,促進農業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實現農業集約經營必須依靠農業科技的進步。據資料顯示,上世紀50—80年代世界農業發展中,科技對提高土地生產率的貢獻為80%,對勞動生產率的貢獻為73%,今後世界農產品增加量83%都將靠科技來實現。科技對農業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不斷髮展農業科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促進農業集約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2 大力發展非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非農產業是農業增收的重要途徑,而且由於城鄉產業結構的差異也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因此進一步發展鄉鎮企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對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進一步發展鄉鎮企業,首先,必須加快鄉鎮企業結構的調整,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其次,必須把鄉鎮企業的發展納入地區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中,統籌安排,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鄉鎮企業。最後,必須不斷增強企業活力,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建設現代化企業制度。

3 改革戶籍制度,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長期以來實施的嚴格的戶籍制度阻礙了城鄉人口的自由流動,導致大量剩餘勞動力滯留在農村,不利於統一的勞動市場體系建立。因此必須改革戶籍制度,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改革戶籍制度,首先要實行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市場,徹底打破“二元用工制度”,使勞動力市場機制發揮基礎的資源配置作用。另外,必須建立起市場化的工資決定機制,這樣有利於形成合理的市場價格,使勞動力的收入能夠反映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最後,要取消各種限制勞動力正常流動的政策,出臺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保證勞動力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合理流動,保障農民工能享受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待遇。

4 調整財政政策,加大財政支農的力度

國家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支農的力度,以最大的限度滿足新農村的建設。在財政支農資金的分配結構上,必須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農村地區交通、供電、供水、水利設施等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要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要強化對農業產業化的投資力度,以財政政策引導農業產業化經營,並且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從價格、資金投入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另外,要不斷完善財政支農的管理制度,保證各項資金能夠及時發放,提高財政支農的使用效率。

5 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提高農民素質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要想增加農民收入,必須不斷提高農民素質。而要提高農民素質,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首先必須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特別是九年義務教育。目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條件雖然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教學設施設備落後,師資力量不足,師資隊伍結構參差不齊,更嚴重的是還有大量適齡兒童輟學在家。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不斷增加對農村教育事業的投資力度,進一步改善農村地區教育條件。

其次,政府應該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增強農民專業知識和勞動技能。由於農民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勞動技能,因此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導致農業生產率水平低下,收入水平較低。因此,只有提高農民自身素質,才能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創造有利條件。另外,由於農民知識水平和技能有限,流入城市後,在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過程中,與城......

如何改變農村居民現狀,增加農民收入

改變思想

中央在2016年對農民提高收入有什麼新政策

二、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富裕農民,必須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產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農增收力度,努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的勢頭。

8.優先保證農業農村投入。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明確政府對改善農業農村發展條件的責任。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各級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加快建立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持續增加財政農業農村支出,中央基建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重點支持農民增收、農村重大改革、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民生改善。轉換投入方式,創新涉農資金運行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槓桿作用。改革涉農轉移支付制度,下放審批權限,有效整合財政農業農村投入。切實加強涉農資金監管,建立規範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絕任何形式的擠佔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確保資金使用見到實效。

9.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健全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保持農業補貼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逐步擴大“綠箱”支持政策實施規模和範圍,調整改進“黃箱”支持政策,充分發揮政策惠農增收效應。繼續實施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選擇部分地方開展改革試點,提高補貼的導向性和效能。完善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向主產區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擴大節水灌溉設備購置補貼範圍。實施農業生產重大技術措施推廣補助政策。實施糧油生產大縣、糧食作物制種大縣、生豬調出大縣、牛羊養殖大縣財政獎勵補助政策。擴大現代農業示範區獎補範圍。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耕地保護補償、生態補償制度。

10.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增加農民收入,必須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繼續執行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總結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經驗,完善補貼方式,降低操作成本,確保補貼資金及時足額兌現到農戶。積極開展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合理確定糧食、棉花、食糖、肉類等重要農產品儲備規模。完善國家糧食儲備吞吐調節機制,加強儲備糧監管。落實新增地方糧食儲備規模計劃,建立重要商品商貿企業代儲制度,完善製糖企業代儲制度。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完善種植面積和產量統計調查,改進成本和價格監測辦法。

11.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幫助農民降成本、控風險。抓好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試點,重點支持為農戶提供代耕代收、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服務。穩定和加強基層農技推廣等公益性取務機構,健全經費保障和激勵機制,改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工作和生活條件。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在農技推廣中的作用。採取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服務。加大中央、省級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力度。將主要糧食作物制種保險納入中央財政保費補貼目錄。中央對政補貼險種的保險金領應覆蓋直接物化成本。加快研究出臺對地方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的中央財政以獎代補政策。擴大森林保險範圍。支持郵政系統更好服務“三農”。創新氣象為農服務機制,推動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12.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立足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縣)一業,壯大縣域經濟,帶動農民就業致富。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閒、旅遊觀光、文化教育價值。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遊村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

如何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增加農民收入

一要不折不扣地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

二要大力發展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

三要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廣開農民就業門路。

四要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多種形式解決農民生產中的各種問題。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提高農民收入?
怎麼提高農民收入?
如何提高營業收入?
如何提高公民法律意識?
如何提高收入水平?
如何提高收入?
如何提高網站的收錄?
如何提高收錄?
如何提高設備稼動率?
如何提高視頻點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