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黨國體制的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05-26

同為黨國體制為什麼國民黨這麼差共產黨

是因為國民黨 給的待遇優越唄! 那些人想要的 國民黨都能滿足的嘛! 但不還是有個前提是,只有國民黨贏了 才能兌現的嘛!說明國民黨太會畫餅了嗎!其實給的都是錢加虛名的軍銜官職罷了! 但就有人信,肯賣命啊!

如何認識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確立的"黨國"體制的本質

中國近代文獻中的“士官生”其實是照搬自曰文漢字,在這個詞其實是漢語的軍官學校學生的意思(曰文漢字的“士官”是漢語的軍官)。所以,那時候有“士官生”,包括著名的黃埔軍校學員們

簡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黨國”體制

國民政府由黨產生,也接受黨的指導監督,對黨負責。1925年7月1日的《國民政府組織法》第一條規定:“國民政府受中國國民黨指導監督掌理全國政務。”這種指導監督主要是由黨內專門設立的黨政聯繫機關執行的。黨政聯繫機關,1937年前有政治會議(政治委員會),37年後有國防最高委員會,都在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中設立,均可領導國民政府,其決議可以轉由中央執行委員會或直接交政府執行。1928年10月的《訓政綱領》第五條規定“指導監督國民政府重大國務之施行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行之。”中政會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設立的政治指導機關,訓政時期開始後,被明確為中央黨部與國民政府之唯一黨政聯繫機關。國民政府接受中政會的指導監督,即是接受黨的指導監督。“國民政府在實施訓政計劃與方案上,對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負責。”1931年的政制改革後,由於國民政府主席不負實際政治責任,國民政府不再作為一個整體對黨負責,而由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各院各自對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負責。1943年恢復國民政府主席的職權,修正為國民政府主席對中執委負責,五院院長對國民政府主席負責。國民政府對黨負責的原則始終未有根本性變化。

黨國體制下的黨政關係在制度層面上似乎是一種擬製的國會與政府的關係。在西方政治制度中,由選舉產生的國會是人民主權的體現。在實行嚴格三權分立的總統制國家,國會執掌立法權,與總統所掌握的行政權和法院所掌握的司法權分立制衡,國會對政府主要履行的是立法和監督職能;在實行議會內閣制的國家,奉行立法權優越的原則,內閣由國會產生,對國會負責,國會有權對內閣進行不信任投票,要求內閣下臺。國會對政府的制約較三權分立制度下更為加強。政府也有權要求解散議會,政府與國會之間的權力依選民的公意而平衡。黨國體制下,通過黨的權力機關代行政權,國民政府總攬治權的方式,建立了一種擬製的國會與政府的關係。黨的權力機關類似於國會,行使立法權,對政府進行監督,國民政府則類似於內閣制政府,國民政府由黨產生,接受黨的監督,對黨負責。但黨的控制更嚴密,黨直接決定政府人員任免並介入行政過程的監督,黨並且可以依靠黨紀控制黨員。

黨國體制中,將黨政關係(主要是中央黨政關係)擬製為國會與政府的關係,形式上是以黨代行人民主權,而將政府由國民產生,和政府對國民負責轉化為政府由黨產生,對黨負責。黨國體制下的黨政關係與議會內閣制有一定的相似性。

整個黨治時期(軍政時期和訓政時期)中國民政府體制曾有多次變更,從廣州與武漢國民政府時期到南京國民政府前期(1931年6月以前)國民政府採委員會制,即使設有國民政府主席也只是單純的會議主席;1931年6月至1931年底,國民政府主席的權力明顯提高,合議制漸被放棄;1931年底至1943年9月,國民政府主席成為虛位元首;1943年恢復1931年6月之制。有論者以國民政府主席不負實際責任為近似內閣制而實權主席期間為近似總統制。這種論斷只是單就國民政府體系而論,而在黨國體制的法律上和事實上,黨的中央機關則仍在政府之上,實不可單從國民政府內部權力關係出發而以內閣制或總統制而論。不過黨與國民政府的關係就表面看確與國會與政府之關係有相似之處。

但是這種擬製和議會內閣制還是有很大的不同,黨國體制是以黨治國,由黨對政府實施控制,議會內閣制則是以民意機關來制約政府。黨和議會在組織原則上是不同的,議會由議員組成,議員由人民選舉產生,議員之間地位平等;黨是一個政治團體,黨內是義務制,黨員服從組織。黨的中央機關代表黨領導監督政府,議會則代表人民對政府實行制約。具......

我國現在的黨政不分體制是不是向國民黨政府學的??如國民黨經常強調的“黨國,黨國”

是孫中山從蘇俄引進的。蘇俄的蘇維埃體制是一種議行合一的體制,布爾什維克黨是國家和社會生活的領導和指導力量。孫中山在中共的幫助下,看到了向蘇俄學習的必要性,他明確表示對蘇維埃體制非常感興趣。他把“民國”的發展道路分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階段,最終實現憲政民主。然而蔣介石一味延長軍政和訓政階段,居然由黨代會代行國民大會的職權,這就是“黨國”體制,黨政合一,黨在國上。1948年實行“總統”大選,中國名義上進入了“憲政”階段,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這是一個漂亮的幌子——國民黨最後的根據地臺灣,直到1988年在蘇聯“新思維”的影響下才放棄了威權政治,即“黨國”體制。今天國民黨領導人仍把“中華民國”稱作“黨國”,但顯然黨國體制已經不存在了。

這和我們大陸共產黨領導下的政治體制是兩碼事。人大是國家權力機構,黨的領導的合法性來自於憲法,人大是選出來的。縣級人大是直選,其他各級人大是間接選舉,這顯然不是“黨國體制”。按照列寧主義政權組織原則,社會主義實行“議行合一”原則,即代議機關是權力機關,又是立法機關,而司法、行政機關由其產生和統領,立法權高於司法權、行政權,不實行平等和制約的三權分立。

總之,“黨國體制”本來源於蘇俄,源於列寧的思想,再加上一些孫中山個人的發揮,但由於威權主義領導人蔣介石的“再發揮”,使其變為一種極權主義的體制。中國大陸的這種政體,是列寧主義政權組織原則在中國的體現。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到底是黨國體制還是軍國體制

黨國,即黨和國家,通常指中國國民黨及其統治下的中華民國,即抗戰電影中經常出現的"黨國的利益高於一切""為黨國效力"等詞語內的黨國,單從字面來了解,黨就是國,國就是黨,愛黨才叫愛國,愛國必須愛黨。它體現的國家的一黨專政。

如何認識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確立的"黨國"體制的本質

中國近代文獻中的“士官生”其實是照搬自曰文漢字,在這個詞其實是漢語的軍官學校學生的意思(曰文漢字的“士官”是漢語的軍官)。所以,那時候有“士官生”,包括著名的黃埔軍校學員們

當年人民為什麼選擇了共產黨而拋棄國民黨

這個好理解,那就是共產黨一切是為了人民,最起碼是為了大多數勞苦大眾為努力,代表的是無產階級。國民黨是為了士紳官僚為服務,代表的是地主階級和資本家等。服務的對象不同,意識形態就不一樣。

至於說為什麼人民選擇了共產黨,在當時畢竟勞苦大眾是多數的,受壓迫和欺凌的人是眾多的。富人階級畢竟是少數,在當時,誰能切身的服務於多數人,給多數人謀福利,那麼顯而易見的,多數人就會擁戴他,你說是不是呢?

世事無常,利益所符合的範圍永遠是不一樣的。潮起潮落,前後上下的更替也屬必然。

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共產黨,拋棄了國民黨

中國畢竟經歷了清朝的閉關鎖國,農民居多,資本家少,國民黨戰時消耗太大,無法在短期回覆經濟,資本家的不到利益,而由於戰爭的破壞,農民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國民黨民心必失,而當時執政者為國民黨,以此而產生的內戰可以認為是起義,古代大部分的朝代更替皆因氣候災變導致農民無法生存而起義,而現代戰爭則改變這個規律,戰爭的破壞使農民起義,這就是原因,而之後共產黨的治理下雖然也出現諸如三年自然災害的情況,但是由於出色的中央集權以及民心誘導而沒有導致事變。

當年人民為什麼選擇了共產黨而拋棄國民黨

說到國民黨領導抗戰,確切地說,它領導組織了正面戰場的抗戰。所謂“正面戰場”,是抗日戰爭史中的一個專門名詞,其歷史背景是:在第二次國共合作談判時,國共之間曾有戰略分工,中共善於打游擊戰,就到敵人後方去開闢敵後戰場;國民黨指揮正規軍,正面迎擊日寇,這就是“正面戰場”一詞的由來。八年間,正面戰場兵團級的會戰,像淞滬會戰、臺兒莊會戰等打了20多場,大規模戰鬥也發生過上千次,我方傷亡官兵達300萬人以上,這是中華民族可歌可泣的不朽歷史篇章!當然國民黨錯誤沒少犯,敗仗也沒少打,那是另一回事。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的接收大員們經手大量敵偽財產,於是貪汙賄賂,大發其財,民間有“五子登科”之說,什麼票子、房子、車子、女子……盡入私囊。中共說老百姓頭上有三座大山:第一座帝國主義是外來的;第二座封建主義是古代留下的;第三座官僚資本主義就是國民黨搞的。它是黨國體制,官商不分,還壟斷。蔣經國在上海反腐敗,“打老虎”,結果打到他親戚孔令侃,宋美齡一個電話,這腐敗就反不下去了。影片《建國大業》裡面,蔣介石嘆道:不反腐敗亡國,反腐敗亡黨。這話雖是編導加的,歷史資料裡蔣沒說過,但歷史背景不錯。國民黨在腐敗問題上確實陷於兩難,走投無路。

中共旁觀者清,看明白國民黨的腐敗是由於權力不受制約,於是提出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聯合政府的口號,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中共還促成了由各黨派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政協協議設計了國家權力的制約監督機制,這是中國走向和平民主的一次難得機會。可惜政協協議被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否定了。

國民黨當時的思想,集中體現在以蔣介石的名義出版的一本小冊子裡,這本小冊子書名叫《中國之命運》。蔣介石在書中說:我們國民黨領導人民起來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又領導抗戰……一句話,沒有國民黨就沒有中國。顯然,這種思想,就是中國傳統的打天下者坐天下的邏輯。《中國之命運》一出版,就遭到包括中共在內的全國輿論的批評。我的同事、民國史專家鄧野先生最近有一本專著,書名叫《民國政治的邏輯》,說得具體些,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政治的邏輯在民國時期的表現。這種邏輯,簡單說來就是打天下坐天下,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我們都知道,“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這句話是毛澤東說的,而許多人並不知道,毛澤東這句話,是他從國民黨屠殺共產黨人的血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毛說中國人民沒有絲毫的民主權利,離開了武裝鬥爭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這個拿血換來的經驗教訓,全黨同志都應該牢記。

戰後美國曾派馬歇爾將軍來中國調解國共矛盾,這位馬將軍想得簡單,他說國共兩黨都是革命黨,都有光榮的歷史,也各自代表了一部分群眾利益,正可以互相監督、輪流執政,像我們美國那樣搞成兩黨制不是很好嗎?可是美式民主在中國壓根沒有基礎,馬歇爾的調解以失敗告終。

第三是民生問題,在國民黨的三民主義裡面,也是有一條的。孫中山提出“耕者有其田”,思路也很正確。中國是農業國,農民佔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要改善人民生活,解決土地問題是根本之計。可是國民黨長期拖著不辦。倒是中共在戰後適時下達“五四指示”,頒佈土地法大綱,說幹就幹地著手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自然站到了中共的旗幟下。

請問 中華民國(臺灣) 老早就已經不是黨國體制了 為何大陸人還是喜歡提你們國民黨如何如何?

1許多人不瞭解當前藍綠陣營現實 2大多人對蔣中正去臺灣有明確認知 3臺灣當局KMT長時間主政

目測樓主一貫的提敏感問題,身份不一般

相關問題答案
國民黨黨國體制的意義?
雅爾塔體制的意義?
體制的意思?
黨員活動日的意義?
市場體制的含義?
國際商事合同法的意義?
房地產成本控制的意義?
研究激勵機制的意義?
工程量清單編制的意義?
繁體字的意義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