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過年吃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5-17

五十六個民族過年吃什麼東西

少數民族的春節

回族——回族過年的習俗,—年三十晚上包餃子,在回族過年的習俗中,這一天要把素日裡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子,打開預先做好的臘八醋,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孩子們卻對桌上擺的各種零食更感興趣,果殼可以隨便扔滿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掃,在回族過年的習俗裡,回族人管它叫“踩碎(歲)”。由於回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回族過年的習俗習慣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很深,除教義上規定的條款以及唸經、禮拜、靜修等宗教儀式外,伊斯蘭教的許多禮儀都已轉化為回族的風俗習慣。同時,由於回族散居各地,與各兄弟民族交叉居住,在歷史上不斷有其他民族的成員加入回族行列,這些民族的某些過年習俗習慣也很自然的被帶進回族之中,年長日久,逐漸演變為回族風俗習慣的一部分。回族過年的習俗中,他們的飲食事以米、面為主,吃牛、羊、雞、魚肉等。逢年過節炸“油香”、“饊子”等食品。在回族過年的習俗中,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襯衫,回族還喜歡穿綠色和黑色服裝。回族穆斯林認為綠色是神聖的顏色,給人以想象和純淨的心情。

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這與漢族的春節很相似。過節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飯菜辦得豐盛些,互相請客,以示慶祝。過節那天晚上,當畜群從牧場上回來的時候,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著牲畜從上面跳過,預示消災解難,在新的一年裡人畜兩旺。

布依族——陰曆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後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大年初一在家裡扎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徵富富有餘,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三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製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後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製成。男女多於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

獨龍族——居住在雲南怒江貢山縣的獨龍族,將每年11月12日之間第一次大雪封地為歲首,因無固定時間,由族長擇日而定,一般3到5天。節日期間,各家各戶互相邀請,友好往來,同時舉行娛樂活動。

哈尼族——每年要過兩次年。一是十月節,二是六月節。哈尼族曆法以十月為歲首,即“大年”。過年這天,人們走親訪友,求親訂婚。“六月年節”期間殺牲祭祖,開展盪鞦韆、摔跤、唱山歌等文體活動。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雲南新平縣境內的卡多人,過年時間在農曆正月初六。傳說古時勇敢的卡多青年為了抵抗外來的侵略,出征應戰,臨行時留下話,他們哪天還鄉,新的生活就從哪天開始。戰爭結束後,因征途遙遠,直到新年初六日他們才回家。家鄉人就把這一天定為新的一年開始。過年時,他們殺豬宰羊,跳大鼓舞,以此慶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

少數民族吃什麼,穿什麼

那麼多少數民族你問的是哪個啊。你可以問誰吃什麼穿什麼,某一地區人吃什麼穿什麼,什麼民族吃什麼穿什麼。那麼多民族,怎麼可能是一樣的習慣。

少數民族的人過節都會吃什麼???

餃子,打糕,魚,肉,雞,鴨等,還有酒

臘八粥的傳說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鉢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晒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慄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 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老北京春節如何吃

北京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首先進入節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兒,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時代,這是極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關東糖,預示著春節已經不遠了。當然,“灶王爺”不食人間煙火,這種希冀“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賄賂”,自然成為孩子們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於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狗,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謠。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春節老北京的美食。在今天,這些都是家常便飯,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春節時僅有以上幾種食物,當然不算是豐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點———蜜供、薩其馬等,不僅是北京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備的食物。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還有除夕夜食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則與“吉慶有餘”的吉祥話相聯,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於除夕之夜的餃子,其中的素餡餃子要用來敬神,大家吃的則是肉餡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則以肉、菜混合為餡。即便最窮的人家,過年時吃餃子的“程序”是不會少的。在餃子、年糕這些眾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還要打“豆兒醬”———一種由肉皮、豆腐乾、黃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涼菜,色如琥珀,類似於“肉凍兒”。此外還有“芥末墩兒”,這是用來佐酒和開胃的涼菜。節日中人們食用油膩食品多,易於“生火”、“生痰”,這些涼菜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當各式葷素大菜已備齊時,北京人還備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

各種民族過年的風俗習慣(包括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東西等等)

東北世居民族都各自有著傳統的節 日習俗, 這些習俗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是這些民族的歷史積澱, 並以巨大的傳承力頑強地制約著本民族的行為和意識。舉凡東北地區的民族節 日有: 滿族的添倉節、 蟲王節、 藥香節; 蒙古族的那達慕、 黑灰節、 打鬃節、 打印節; 朝鮮族的回甲節、 回婚節; 回族的聖紀節、開齋節、 古爾邦節; 達斡爾族的阿聶、 抹黑節; 錫伯族的抹黑節、 回遷節; 鄂倫春族與鄂溫克族的白那查;赫哲族的鹿神節、 燒包袱、 烏 日貢; 柯爾克孜族的諾魯孜節、 掉羅勃左節, 等等。 2東北世居民族節日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如赫哲族的鹿神節, 在每年農曆的“ 九月九” 舉行。活動以祭祀虎神為中心。節日當天全村人要跟著薩滿跳鹿神舞, 故稱鹿神節。鹿神節的形成與赫哲人的原始信仰有關, 活動的目的是求神驅鬼, 消災祈福。古代赫哲人認為萬物有靈, 山有山神, 江有江神, 他們為林中的虎、 狼, 江中的鰉魚都專I ' l N制了神偶供奉於家中, 鹿神節慶是漁獵民族生產與生活的生動寫照。 3抹黑節是東北錫伯族、 達斡爾族及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的正月十六, 男女老幼黎明即起青年人雙手沾滿油和鍋底灰, 你追我逐, 爭著往對方臉上塗抹。被抹者不但不惱, 反而分外高興。即使老年人不參加追逐, 也要在額頭抹上一點黑灰, 以示吉利。此節 日一說是為了預慶豐收, 一說是當日為“ 鬼日” , 臉上抹黑是為了不讓鬼怪認出自己。這一節 日以參與性強而極富特色。 4回甲節是朝鮮族一個很有民族特點的傳統節日。它是指老人“ 花甲” ( 六十歲) 生 日時, 子孫親友及全村都來為老人祝壽, 活動十分隆重熱鬧。來祝壽的客人身穿節日盛裝 , 過生 日的老人穿上新衣服, 坐在宴席正中。由長子夫婦開始依次跪拜, 敬酒祝壽。席問載歌載舞, 盡情歡樂。回甲節既反映了朝鮮族尊老敬老的傳統, 也體現了朝鮮族擅長歌舞, 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5 蒙古族歷史上被稱為“ 馬背上的民族” , 蒙古族的打鬃節與打印節就充分體現了草原文化的這一特點。打鬃節時間不一, 當馬駒長到一週歲時, 要進行首次剪鬃, 屆時舉行隆重的剪鬃儀式。儀式上首先聘請德高望重、 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 首席剪鬃者先致剪鬃祝詞, 向被剪鬃的第一匹馬駒潑灑奶酒, 在馬駒的腦門塗抹奶油, 然後開始剪鬃。第一剪剪下的馬鬃要送至吉雅神前供祭。然後開始一匹匹地打馬鬃。直至所有馬都打完鬃後就在草地上舉行歡宴, 祝福馬群興旺。打印節一般在青草發芽時舉行, 打印節- -N, 人們從遠處把馬、 牛、 羊趕到指定的草場上。通常由一位騎藝精湛、 烙技嫻熟、 通曉馬性、 德高望重的牧人執印。執印者要在印具上塗抹奶油並在印把上拴一條哈達。參加套馬者排成一列, 待印具在火中燒紅, 主持人便宣佈打印開始。此時, 眾騎手早已急不可待, 個個策馬揮杆, 把馬群團團圍住, 爭先恐後套馬。草原上頓時人呼馬嘶, 蹄聲雷動, 煙塵蔽日, 場景極為壯觀。騎手每套一匹烈馬, 執印者便 在馬的左跨中心部位打一印記, 打印的目的最早是用於計稅, 後來普遍用於辨識。每個部落、 每個家庭 都有自己的印記, 從不重複或混淆, 極易識別。在節日當天, 人們雲集而來, 觀賞套馬。姑娘們則趁此良 機選擇意中人, 而小夥子則盡力在姑娘面前表現自己套馬的技藝。打印節這一種古老的記憶文化, 在草 原上一直流傳至今。 6東北民族雖各有其節慶習俗, 但隨著歷史發展, 文化融合不可能避免。表現在節慶習俗上就是你中 有我, 我中有你。特別是一些人E l 較少的民族, 在現代......

春節的習俗吃什麼?

早上一般吃湯圓代表團團圓圓.

有的地方吃餃子.

中國傳統春節吃什麼?

中國春節吃的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年夜飯

除夕晚上 ,中國人會全家團員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圍爐,起源於古人皆圍著爐子吃飯。圍爐時不分長幼皆一起吃,在家的成員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齊了才可動手,也要為未能回家吃團員飯的家人擺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員,在人際關係流離的現代社會中,象徵團員的年夜飯尤為重要。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樣菜都要吃一口。有幾道菜餚 , 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長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年首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雞]與[家] 諧音) ;吃[蚶]與[胖]諧音 ,取其發福之意 ;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示[年年有餘]之意。

餃子

正月初一吃餃子,在我國北方,幾乎家家如此。這一頓餃子與一年中的其他餃子不一樣。這頓餃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點開始吃。吃餃子就是為了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個風俗開始於明朝初年,原來“交子”的諧音便演變為“餃子”。初一破曉,北方人家家戶戶吃餃子,為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仁、棗子和栗子等和肉餡一起包進新年的餃子裡。吃到硬幣的人,象徵新年發財;吃到糖的人表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徵健康長壽等。

年糕

全國各地幾乎都用江米麵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節吃的食物大部分是節前準備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饅頭。南方是頭幾天淘米,名叫"萬年糧米",意思是年年有餘糧。年糕也是漢族過新年的必備食物。做年糕的穀物有多種,各地作法不盡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為著名。北方則吃白糕或黃米黏糕,西南少數民族習慣吃糯米粑粑。

少數民族春節食俗

蒙古族——除夕更歲時,一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邊,在向長輩敬獻“辭歲酒”之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高山族——臺灣高山族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作“芥菜”,吃這種菜是預示壽命長。有的人將長長的粉絲加入長年菜裡,象徵著長生不老。

滿族——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徵吉慶有餘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壯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餘,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對做得特別大,據說象徵太陽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果實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醃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餘(魚)、五穀豐登、餘錢餘糧。

黎族——過春節,家家宰豬殺雞、備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吃“年飯”,席間唱“賀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們集體狩獵,獵物的來先分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懷孕婦女可以獲得兩份獵物。

景頗族——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達斡爾族——生活在黑龍江和嫩江兩岸。除夕年飯是黃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們一進門就搶食年糕,藉以祈願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願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團圓飯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維吾爾族——年節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

苗族過年生活習慣吃什麼?

苗年。盛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苗族聚居區。過苗年的日期,各地不盡相同,但都是在收穀子進倉以後,即分別為農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龍)日或卯(兔)日或醜(牛)日舉行。過苗年的頭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把房子打掃乾淨,積極準備年貨,如:打糯米粑、釀米酒、打豆腐、發豆芽,一般還要殺豬或買豬肉等等。富裕的人家,還要做香腸和血豆腐,為家人縫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飯,守歲到午夜才打開大門放鞭炮,表示迎接龍進家。在天剛拂曉時,每家都由長輩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後,中青年男子便上鄰居家拜年,苗語稱為“對仰”(donfniangx),表示祝賀新年快樂。在新年的頭兩天,家裡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掃地;婦女不做針線活;有的地區,婦女不做飯,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糞等等。苗鄉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選在過苗年的時間。從第四天開始。一些老年男女也紛紛挑著酒、肉、糯米粑等等走親訪友,或者在家忙於接待來賓;一些年輕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裡吹笙跳舞,或跳銅鼓舞、鬥牛;或者小夥子去別的村子游方場“遊方”,男女丁互對歌,傾吐愛慕之情。前後活動,歷時9天左右才能結束。這是苗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

春節。這是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共同歡度的傳統節日。在黔東南的苗族,把春節叫做“漢年 ”(niangx diel)與傳統的“苗年”(niangx hmub)並存,和其他民族一共同歡度,尤其是那些不過苗年的苗族地區,主要是過春節,但不及苗族過苗年隆重,識漢字的苗族也貼些對聯、門神之類,其餘與過苗年相同,即增加了鬥牛、賽馬、走親訪友以及男女青年“遊方”、對歌等民族特色的內容。有的人家的男婚女嫁也選在春節舉行。湘西地區的苗族過春節,還舉行規模盛大的“趕牛場”活動;廣西融水縣一帶的苗族過春節,舉行蘆笙舞會,每年群眾竟達數萬人之多。

各個民族吃什麼飯??急!急!急!急!

我國少數民族眾多,過年習俗大同小異。有的民族還有自己的新年,如藏族、哈尼族等,年夜飯也各有特色。現介紹幾例:

赫哲族

赫哲族是我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全國僅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赫哲族人喜愛吃魚,尤其喜愛吃生魚,除夕年夜飯也以各種魚類製作的菜餚為主。

黎族

黎族年夜飯要設陰間席,在黎族人觀念中,活人過年鬼亦過年。年夜飯前要舉行封村封戶儀式,將五穀、六畜、野鹿等動植物以及“玩耍”在野外的子女之魂招回家。

土家族

土家族過年要提前一天,叫做過趕年,年夜飯稱團年飯。據稱,誰家年夜飯吃得越早,越能夠在來年裡吉祥如意,因此土家族有搶著先團年的習俗。

春節吃什麼

中國春節吃的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年夜飯

除夕晚上 ,中國人會全家團員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圍爐,起源於古人皆圍著爐子吃飯。圍爐時不分長幼皆一起吃,在家的成員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齊了才可動手,也要為未能回家吃團員飯的家人擺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員,在人際關係流離的現代社會中,象徵團員的年夜飯尤為重要。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樣菜都要吃一口。有幾道菜餚 , 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長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年首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雞]與[家] 諧音) ;吃[蚶]與[胖]諧音 ,取其發福之意 ;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示[年年有餘]之意。

餃子

正月初一吃餃子,在我國北方,幾乎家家如此。這一頓餃子與一年中的其他餃子不一樣。這頓餃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點開始吃。吃餃子就是為了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個風俗開始於明朝初年,原來“交子”的諧音便演變為“餃子”。初一破曉,北方人家家戶戶吃餃子,為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仁、棗子和栗子等和肉餡一起包進新年的餃子裡。吃到硬幣的人,象徵新年發財;吃到糖的人表示來年日子更甜美梗吃到花生仁的象徵健康長壽等。

年糕

全國各地幾乎都用江米麵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節吃的食物大部分是節前準備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饅頭。南方是頭幾天淘米,名叫"萬年糧米",意思是年年有餘糧。年糕也是漢族過新年的必備食物。做年糕的穀物有多種,各地作法不盡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為著名。北方則吃白糕或黃米黏糕,西南少數民族習慣吃糯米粑粑。

參考資料:www.leyou.com/content/parent/article/6455

少數民族有什麼習俗

維吾爾族:男子多穿長袍,稱袷袢;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稱朵帕; 節日:肉孜節、古爾邦節、那吾魯孜節 壯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檳榔和用檳榔招待客人的傳統習慣; 節日:中元節、牛魂節、三月歌、吃立 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 節日: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黎族:婦女耳環多且重,熟稱儋耳,男子以紅或黑布纏頭,稱吊襜 節日:三月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苗族:自由對歌,戀愛 節日:蘆笙節、苗節、春節、四月八、吃新年、龍船節、清明節等 藏族:信仰藏傳佛教,以糌粑為主食,獻哈達 節日:藏曆年、雪頓節、望果節、沐浴節、薩葛達瓦節等 彝族:男子頭頂留一小塊頭髮,稱天菩薩 節日:火把 白族:信仰佛教,以白色為貴 節日:年節、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魚譚會等 納西族:披羊披肩 節日:三朵節、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火把節等 傣族:孔雀舞 節日: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

相關問題答案
少數民族過年吃什麼?
海南島的少數民族主要是什麼? ?
南方過年吃什麼菜?
定州市過年吃什麼?
南京過年吃什麼?
巢湖過年吃什麼?
上海過年吃什麼?
廣州過年吃什麼?
少數民族用英語怎麼說?
少數民族怎麼過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