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屬於什麼結構?

General 更新 2024-05-20

都江堰由哪個幾個部分組成?(詳細的介紹)

都江堰坐落於成都附近,位於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蹟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巖寺等。

都江堰水利創建時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面積已達40餘縣,灌溉面積達到到66.87萬公頃。

魚嘴分水堤:“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飛沙堰溢洪道:“洩洪道”具有洩洪徘砂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 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迴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 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寶瓶口: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巖的一部分。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伏龍觀:伏龍觀位於都江堰市離堆公園由,其下臨深潭,因李冰降伏孽龍伏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伏龍觀又名老王廟、李公詞、李公廟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撫祟實以為:“於雖齊聖,不先父食。況以公之賢:又有功於蜀,其施力程能固無待乎其子。今乃數典忘祖,於掩其父得無紊欽?”

二王廟:位於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是紀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廟宇,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二王廟古名“崇德廟”,建於公元494-498年,建築群分佈在都江堰渠首東岸,規模宏大,佈局嚴謹,地極清幽。是廟宇和園林相結合的著名景區。佔地約5萬餘平方米,主建築約1萬平方米。二王廟分東、西兩菀,東菀為園林區,西菀為殿宇區。全廟為木穿逗結構建築,廟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環境,依山取勢,在建築風格上不強調中軸對稱。上下重疊交錯。宏偉秀麗,環境幽美。

安瀾索橋:又名“夫妻橋”,位於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橫跨內外兩江,長500米。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古名"珠浦橋",宋淳化元年改"評事橋",清嘉慶建新橋更名為"安瀾橋",原索橋以木排石墩承託,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坐落於都江堰首魚嘴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樑,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索橋在四川西部地區起源較早。安瀾索橋修建具體年代已不從所考,但據《華陽......

都江堰的地理構造

一、地理位置

都江堰市位於成都平原與川西高原的過渡地帶,地處岷江上游和中游結合部位。都江堰市屬四川省成都市所轄,東鄰彭州市、郫縣、溫江區,南連崇州市,西、北接汶川縣(圖0.2-1),南距成都市市區48km。地理座標:東經103°25′42″~103°47′00″,北緯30°44′54″~31°22′09″。市域南北長68.4km,東西寬34.0km,面積1208km2。

二、地形地貌

境內總體地勢北西高、南東低,跨成都平原與龍門山兩個不同的自然地理區域,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階梯狀分佈。區內最高峰為北端的光光山頂,海拔4582m,最低點位於南端柳街鎮清涼村的三滴水,海拔592m,相對高差3990m。

高山區(海拔3500m以上)面積104.6km2,佔全區面積的8.66%,分佈在虹口鄉和龍池鎮;中山區(海拔1000m~3500m)面積429.6km2,佔全區面積的35.58%,分佈在虹口鄉、向峨鄉、龍池鎮、玉堂鎮和中興鎮;低山丘陵區(海拔722m~1000m)面積258.9km2,佔全區面積的21.44%,分佈在平原的邊緣,多呈帶狀蜿蜒起伏的低山以及零散孤立的饅頭狀小丘;平原區面積414.4km2,佔全區面積的34.32%。

都江堰市市域內的地貌特徵明顯地反映出受到地層巖性和地質構造的控制,按其成因和形態可分為侵蝕堆積地貌、構造侵蝕地貌、構造侵蝕溶蝕中山地貌等三大類。

三、地層巖性

都江堰市地層屬揚子地層區龍門山及四川盆地分區,地層除缺失奧陶系外,從元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出露。市域內的東南部成都平原為全新統衝洪積和更新統冰磧、冰水堆積砂卵石土及砂質粘土;北部高中山、高山區為侵入火成岩體,為塊狀結構,連續分佈面積大,多屬無人區;在中部和西部低山、低中山、中山區為震旦系至第三系的碎屑岩沉積,巖體為不等厚的層狀結構,巖性砂岩、泥岩、頁岩(或碳質頁岩夾煤層)、礫岩等。

四、地質構造

都江堰市市域在地質構造體系上為龍門山構造帶的中南段,屬華夏構造體系。在大地構造上分別屬揚子準地臺和青藏地槽區,地質構造複雜。

褶皺構造:區內的褶皺構造有彭灌復背斜、懶板凳—白石飛來峰、懶板凳向斜、趙公山向斜、青城山向斜和背斜、戴家溝向斜和石板灘背斜等,褶皺軸向多沿北東向展布。

斷裂構造:從晉寧運動開始至喜山運動,本區經歷了岩漿侵入和斷裂大規模活動,東南部成都平原下沉,北部前震旦系古生界老地層向東南推覆於中生界新地層之上,中間為龍門山構造帶,形成一系列北東向壓性、壓扭性斷

裂,近南北向、東西向的扭性斷裂和北西—南東向的張性、張扭性斷裂。龍門山構造帶在區內西北綿延長50km,寬20~50km,呈北東40°~50°方向展布,有兩條北東向壓扭性大斷裂橫穿本區。

虹口映秀斷裂:為龍門山中央北川—映秀斷裂的一部分。為北東向壓扭性深大斷裂。分佈於虹口鄉和龍池鎮北部,境內長40km,斷層面向北西傾斜,傾向300°~330°,傾角50°~60°。在龍池的乾溝,破碎帶寬達30m。該斷裂是彭灌雜巖邊緣一條分界和控制性斷層,具明顯壓扭性特徵和多期活動性,其為活動性斷裂,該斷裂是本次“5.12”地震的發震斷裂。

灌縣斷裂(二王廟斷裂):系龍門山前山江油—灌縣斷裂的一部分。從彭州通濟場西南經寬河壩入境,又經洞壇口、懶板凳、都江堰火車站至二王廟,過岷江後南折,至泰安寺和兩河北部入崇慶縣境。在區內長約50km,走向為北東30°~60°,平均約為45°,斷面傾向310°~330°,傾角45°~53°。屬壓扭性斷層。

五、地震

都江堰市是一個地震......

都江堰的構造及功能解說??

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是巧奪天工、造福當代、惠澤未來的水利工程的傑作,是區域水利網絡化的典範。說她造福華夏、稱奇世界、影響深遠毫不為過。後來的靈渠、它山堰、漁梁壩、戴村壩一批歷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記。其工程結構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屬工程和灌渠系統工程組成。渠首工程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組成;附屬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內江總乾渠、沙黑總乾渠、金馬河干渠等組成。建國後,為解決都江堰工程維修期間的城市供水問題,又特別設計增建了工業引水暗渠。

都江堰工程能夠獨步千古、歷久不衰,其科學奧妙之處,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形成無壩限量引水並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況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解放後,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經濟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適應了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

勤勞智慧的川西人民,在發展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事業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分水洩洪、引水灌溉、低堰排沙、運行維修等各種矛盾關係,緊緊依託自然條件、充分運用工程技術解決了各種問題,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治水經驗。“深淘灘、低作堰”六字訣,新、舊兩個版本的“三字經”,為我們留下了系統、完整而又非常具體的治水經驗。認真學習研究和推廣都江堰經驗,對治理黃河、解決山東的水問題,加快水利網絡化建設,發揮我省乃至全國自然地理優勢,優化生態環境仍然意義重大。

理論是經驗的昇華,可以把複雜的問題簡化,並在這個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案和正確辦法,對現實工作具有更廣泛的指導作用。那麼,豐富的都江堰經驗,能否概括出對水利事業的發展更具普遍意義的理論呢?這一點是可以做到的。

以“三約束”理論分析都江堰經驗,都江堰工程是最早體現系統工程思想、優化“硬約束”的典範。該工程針對岷江與成都平原的懸江特點與矛盾,充分發揮水體自調、避高就下、彎道環流特性,“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正確處理懸江岷江與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統一在一大工程體系中,變水害為水利。具體講,以三維空間巧妙構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渠首“三大工程”,優化岷江特定區段的硬約束,形成不同流量條件下的主流走勢、環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條件下的內、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勢,優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關係,發展水利網絡化,使其最有利於當地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其三維空間的關係是:平面佈局是基礎、是前提;立面結構是在平面佈局的基礎上歷經千載,反覆優化逐步形成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體結構、作用是什麼?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位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飛沙堰”具有洩洪徘砂的顯著功能,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範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迴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 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

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巖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如果舒馬赫有一天真的退休了,大家還會看F1嗎

廢話~我看的是萊科寧

都江堰在哪個流域

都江堰(Dujiang Dam)

編輯本段簡介

世界古老水利工程之一。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中游。又稱百大堰、犍尾堰、金堤等。始建於公元前250年,公元1335年正式命名為都江堰。現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渠首在灌縣境內,包括“魚嘴”、“金剛堤”、“飛沙堰”和“寶瓶口” 4個主要工程和數以千計的渠道與分堰。岷江水流至玉壘山下時,被“魚嘴”工程分成兩股,南側稱外江,是岷江正流,以排洩洪水為主,兼有灌溉之利;北側為內江,又稱都江堰,長約160公里,以灌溉農田為主。其下游分汊為走馬河、柏條河、蒲陽河等渠系。其中,走馬河和柏條河的一部分尾水,在成都以南入府河後,再重返岷江正流。“魚嘴”後面是由巨大的鵝卵石築成的內外“金剛堤”,與“魚嘴”連成一體,是分水工程的主要部分。“金剛堤”後是“飛沙堰”,以排洪排沙為主,使內江江水保持適當的水量。堰後即為離堆巨崖,崖下就是“寶瓶口”工程。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成都平原上河流走向與等高線相垂直的天然地形條件而建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都江堰灌區工程進行了徹底改造和擴展,使灌區面積由原來的14縣市,17.3萬多公頃農田,迅速擴大到30縣市,57.3萬多公頃農田。

都江堰坐落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於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蹟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巖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創建時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範圍已達40餘縣,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

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湧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分,稱為“離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洩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四川的經濟文化有很大發展。其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調統一。

都江堰工程至今猶存,仍發揮著工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灌區範圍的擴大,從1936年開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漿砌卵石技術對渠首工程進行維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設施,古堰的工程佈局和“深淘灘、低作堰”,“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沒有改變,都江堰水利工程成為世界最佳水資源利用的典範。水利專家仔細觀看了整個工程的設計後,都對它的高度的科學水平驚歎不止。比如飛沙堰的設計就是很好地運用了迴旋流的理論。這個堰,平時可以引水灌溉,洪水時則可以排水入外江,而且還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時很大的石塊也可以從堰上滾走。當時沒有水泥,這麼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籠裝卵石作堰,費用......

都江堰都是由幾部分組成?它們各有什麼作用?

你指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吧!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建於公元前256年,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現存的最古老而且依舊在灌溉田疇,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這項工程主要有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魚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動排沙(魚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進水流量(寶瓶口與飛沙堰)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1998年灌溉面積達到到66.87萬公頃,灌溉面積已達40餘縣。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魚嘴分水堤:“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位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飛沙堰:“洩洪道”具有洩洪徘砂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 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迴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 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寶瓶口: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巖的一部分。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都江堰是由渠首樞紐、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築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擔負著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7市(地)36縣(市、區)1003萬餘畝農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點企業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發電、漂水、水產、養殖、林果、旅遊、環保等多項目標綜合服務,是四川省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礎設施,其灌區規模居全國之冠。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間,蜀郡郡守李冰率領蜀地各族人民創建了都江堰這項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洩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都江堰工程至今猶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灌區範圍的擴大,從1936年開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漿砌卵石技術對渠首工程進行維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設施,古堰的工程佈局和"深淘灘、低作堰"......

相關問題答案
都江堰屬於什麼結構?
北京天壇屬於什麼結構?
地下室屬於什麼結構?
透屬於什麼結構的字?
進屬於什麼結構的字?
凹屬於什麼結構的字?
肌腱屬於什麼結構層次?
辦字屬於什麼結構?
活動板房屬於什麼結構?
及屬於什麼結構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