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指我們古代的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6-03

我國古代的“道”是指什麼

根據第一集裡面的描述,那個地方是因為沒有使道所以那對父子才這麼囂張。所以應該算是縣長,用古代的話就是一個地方的縣令、或者知府之類的,8、9品吧,不是很大,就是管理一個地方而已。

中國古人說的“道”指的是什麼

簡而言之:一陰一陽謂之道。

中國神話哲學》一書談到“道”的起源時說:道至少有兩個不同的來源,其一是現實取向的來源,道的本意指日常經驗中的道路,這是儒家思想中的道的來源。其二是神話取向的道的來源,道指的是由太陽及其運動所體現的一般法則或原理___循環往復。這是道家哲學中的道範疇的由來。作者從神話原型的角度,分析頂道的諸種特徵與神話原型的關係。這是道的來源問題的最新觀點,對於我們討論道的來源有極為重要的啟示作用。

筆者認為,兩個來源其實都是流,不是源.它們有共同的起源,那就是神話思維或原邏輯思維。現實取向和神話取向是後來分化的結果。這從分析"道"字的字源可以得知。據學者研究,道可能來源於甲骨文裡的()字,(參見 <一分為三> )從字型看,中間的空隙處很象道路,而線條部分象是兩個人向背而行。按著一般規律,線條部分應該是文字,空隙部分不是文字,或許這個字的情況特殊吧。兩者都有意義。金文中發展了線條部分的含義,把此字變成從行從首的樣子,象是人在行走。人的行走離不開道路,於是動詞行走變成了名詞道路。這些都是我們後來人的看法。當時的人或者更早期的人與我們的看法是不同的。列維--布留爾在其《原始思維》一書中有一些觀點對於我們的研究具有指導性。他認為,沒有什麼東西是脫離神祕性質和神祕屬性的,被思維的集體表象(包括語言)沒有邏輯的特徵,它們不是真正的表象。在他們的表象中,每一事物都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這些表象受互滲律的支配,即在他們的表象中既有日常經驗的因素,又有神祕的因素。兩種因素是混而為一的。沒法對兩者作出區分,對原始人來說,沒有那個現象只是現象,沒有那個符號只是符號,沒有那個詞只是詞,任何表象都包含自己的神祕力量。這種特徵肯定在語言中得到某種程度的反映.神祕力量不僅為專有名詞所固有,而且也為其他一切名詞所固有。語言可以確立互滲,也可以破壞互滲。我們可能認為,甲骨文的時代已不是原始社會,原始思維的規律對分析甲骨文不適用。布留爾可能估計到會有這種懷疑,他在另一處又說,神祕因素不會因社會的進步永遠弱化下去。原始思維即使在變得能夠接受經驗的教訓時,在長時間裡,思維仍然是原邏輯的。並在大多數觀念中保留著神祕的痕跡。神祕屬性仍然為人和物所固有。最後,關於概念,他這樣說:概念彷彿是它的先行者___集體表象的“沉澱”,它差不多經常帶著或多或少的神祕因素的殘餘.(《原始思維》446) 根據布留爾的見解,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一些學者對道的分析所憑藉的是後來人或現代人的觀點,沒有看的最初的“道”字中的神祕因素或神祕力量。其觀點是完全現實取向的:道就是道路,而且是人行走的道路。可是,事情並不那麼簡單,不要忘了,那時的人們並不象我們這樣思維。

根據布留爾的原則,筆者認為,甲骨文中的那個字即後來的“道”字,不僅指人行走的道路,同時也指太陽神行走的道路。當時的人們是不把兩者區分開來的。人和神是混為一體的。由於受互滲律的支配,人們覺得,人在行走時,太陽神也在行走。道的表象把兩者合而為一了,既有表示人行走的線條部分,又有太陽神行走的空隙部分。而空隙部分恰好是個空心的“十”字,它所象徵的正是太陽由東而西(含由南而北)運行的軌道.因此也象徵太陽本身。在古人看來,他們行走的道路與太陽神行走的道路二者是統一的,是互滲的.甲骨文形成於殷商時代,殷人的至上神恰好是帝或上帝,即太陽神。甲骨文的“道”字肯定包含了那時的人們對上帝崇拜的神祕因素。金文中的"道"字“從行從首”或“從行從首從止”,同樣......

中國古代的道指的是什麼啊

“道”在古代是作為一種行政區。“道”在漢朝開始出現,起初跟縣同級別。到了隋唐時代,出兵征戰經常以方位路向加以命名,為“某某道”,該方面軍主將稱“某某道行軍大總管”。到唐代後期,“道”日漸演變為對一個節度轄區的稱呼。元朝建立後,行省成為一級行政區劃,行省下設有道,道下有“路”的行政區劃單位。至明清時期,“道”成為省之下軍區的通稱。

古代的道是什麼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意思是如果道可以用言語來表達的話,它就不是常理中的道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道法自然比較平民化的真實意義:“人效法大地,地效法上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著整個的大自然”,也就是說,整個大自然,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一定的法則在運行著。

老子所說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莊子】

莊子的道,是獨立自存、超越時空的絕對精神,他的道論具有明顯的唯心主義傾向。

孔子所說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種方法。“王道”·“霸道”是變得強大的兩種方法。

中國古代有什麼道路?

中國古代的道路[組圖]

2009-08-30 09:07:40| 分類: 自然地理|舉報|字號 訂閱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可以說自從人類誕生後,就開始了路的歷史。原始的道路是由人踐踏而形成的小徑。東漢訓詁書《釋名》解釋道路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

早在大約50萬年至170萬年前,在亞洲東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就先後有了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等原始人群生活著。我們的祖先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十分低下的生產力條件下,為了生存和繁衍,就在中華大地上開闢了最早的道路。

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中國有記載役使牛馬為人類運輸而形成馱運道,並出現了原始的臨時性的簡單橋樑。相傳中華始祖黃帝“命豎亥通道路”,“道路”之名遂由此而定。黃帝因見蓬草隨風吹轉,而發明了車輪,於是以“橫木為軒,直木為轅”製造出車輛,對交通運輸作出了偉大貢獻,故尊稱黃帝為“軒轅氏”。隨著車輛的出現產生了車行道,人類陸上交通出現了新局面。據《古史考》記載:“黃帝作車,任重致遠。少昊時略加牛,禹時奚仲駕馬。”《尚書·舜典》中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堯年紀大了,經過反覆考驗選擇了舜為自己的接班人,並將帝位傳讓給了他。舜登位後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闢四門,達四聰”,“明通四方耳目”,二月巡泰山,五月去衡山,八月訪華山,十一月到恆山。 [極不易,都在路上了吧] 可見舜帝對發展交通、開闢道路是非常重視的。夏禹的事業,也是從“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書·禹貢》)入手的。他“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檋”(《史記·夏本紀》), [交通工具還真不少]其足跡幾遍黃河、長江兩大流域。

商朝(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重視道路交通,商湯的祖先“服牛乘馬”,遠距離經商,揭開了以畜力為交通運輸動力的歷史。古代文獻中便有商人修築護養道路的記載,當時人們已經懂得夯土築路,並利用石灰穩定土壤[古代路面技術好像就沒改進過] 。從商朝殷墟的發掘,發現有碎陶片和礫石鋪築的路面[這樣,抗雨水沖刷的能力得到提高] ,並出現了大型的木橋。經過夏商兩朝長期的開拓,到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時期,可以說我國道路已經初具規模。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道路的規模和水平有很大的發展,出現了較為系統的路政管理。周武王姬發滅商後,除都城鎬京(今西安附近)外,還根據周公姬旦的建議,修建了東都洛邑(今洛陽),以便於控制東方新得到的大片疆土,對付殷商殘餘勢力。為了有效發揮兩京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它們之間修建了一條寬闊平坦的大道,號稱“周道”,並以洛邑為中心,向東、向北、向南、向東南又修建成等級不同的、呈輻射狀的道路。周道是西周王室的生命線,也是國家交通的中軸線。《詩經·大東》上說:“周道如砥[砥石?] ,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睠言顧之,潛焉出涕!”意思是說在這條寬廣平坦、筆直如矢的大路上,老百姓看到王公貴族掠走了他們辛勤勞動的成果,不能不傷心落淚。《詩經·大東》還說:“維北有鬥,西柄之揭。”是說天空北面有北斗,周道像一把朝西的勺柄,連結了七星。在我國古代交通發展史上,修建周道的重大意義是不可低估的。不僅周、秦、漢、唐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都是在這條軸線上,而且在以後的宋、元、明、清時期,這條交通線也仍然是橫貫東西的大動脈[一橫] 。周道在我國經濟文化發展的歷史上,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此外,西周對道路網的規劃、標準、管理、養護、綠化以及沿線的服務......

古代所說的大學小學指的是什麼?

古代有小學、大學之分。大學以詩書禮樂為學習內容,而小學則以文字訓詁為教授內容,故小學成為文字學的別稱。《漢書·藝文志》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註、假借,造字之本也”。可見,小學是古代學生的基礎教育,對小學的掌握程度,將影響著一個人後來學問的發展。

我們在解讀《大學》這本經典時,已於前文說到了《學記》中的一些古代教育的情況,這裡不妨再來看看我國古代的大學與小學是怎樣一回事。

現代人先讀小學,而後是中學,然後是大學。古代人也是先讀小學,然後就進入大(太)學,那時還沒有中學這一概念,也沒有這一級學校。

有記載顯示,我國在夏代已經出現了正式的學校。《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

這雖僅短短67個字,內容卻非常豐富,此為之解讀:

1.歷史起源與沿革。學校的出現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夏代。其沿革,則是夏、商、週三代在興辦學校這方面延續不斷。

2.名稱與含義。雖然這三代都設學校,但是名稱不一。夏以“校”為名,是“教”的意思。殷以“序”為名,是“射”的意思。周以“庠”為名,是“養”的意思。雖然稱名不一,但是實質都是教導、教育、教化的意思。王念孫《廣雅疏證》:“庠訓為養,序訓為射,皆是教導之名。”

3.學校的級別。“庠”、“序”、“校”都用作鄉里學校的名稱,也就是都是地方性學校。“學則三代共之”,此“學”就是指“大學”,意思是至於大學,三代都一樣稱為“學”。

4.學校的性質與任務。三代是一以貫之的,就是通過學習教養來“明人倫”,使人倫彰顯明白。什麼叫“人倫”?就是人際關係的倫理準則。古人以為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種關係是社會中最重要的,不可變革的,而處理這五種關係又必須依循一定的準則,所以就稱為“人倫”、“倫常”。比如《孟子·滕文公上》說:人之所以是人,是有其為人之道的,如果吃飽了,穿暖了,住安逸了,卻沒有受教育,那麼就近於禽獸。當初聖人就憂慮到這一點,便由契來作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此句話出自《孟子》)

5.明人倫的作用與價值。其一,如果社會的上層,比如諸侯、卿大夫都明白了人倫,那麼下層的民眾就會和諧團結。這就構成一個和諧社會。其二,如果有聖王興起的話,就必定會前來學習效法,這便成為了聖王的老師了。雖然後面這句話是針對滕文公說的,但是同樣彰顯出“明人倫”的重要的普遍的價值。如朱熹《孟子集註》:“滕國褊小,雖行仁政,未必能興王業;然則為王者師,則雖不有天下,而其澤亦足以及天下矣。”

我們再說說古代小學,這是指對兒童、少年進行初等教育的學校。西周時就有小學,在此前稱為下庠、西序、左序。此後名稱也不一。官學比如有四門小學、內小學,私學有書館、鄉塾等。

“小學”也有故事。因為兒童於小學階段先要學識字寫字等,所以漢代就把文字學稱為“小學”。比如《漢書·藝文志》就曾收錄字書《蒼頡》、《凡將》等“凡小學十家四十五篇”。後來“小學”作為語言學的名詞,其內涵也在擴大。比如魏晉之後,隨著韻書的出現,音韻學也歸入了“小學”。唐代以後,訓詁學也歸入了“小學”。“小學”成了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總稱,一直沿用到清末。國學大師章炳麟認為“小學”之名稱不確切,主張改稱語言文字之學。“小學”是一門艱深的傳統學問,要精通它絕非易事。魯......

道家所謂的成道得道是指什麼

現實中,成為一個專家,就是在這個專業方面成道。

但是古代的人,也是在某一方面有重大發現,並能長壽的人,叫成道。但現代人卻沒有理解,認為成道就是成仙。現代人對古代人是有誤解的。

什麼是“上道”?

常聽到有人說某個人不上道兒 其實就是說某個人做事不規矩,不按其該做的原則做 道 指一切事物的原則 古代各個哲學流派都有自己的道 這裡當是一般的解釋 年輕人該上進努力而終日遊手好閒 可以說他不上道兒 老師精心輔導而某個學生還是不好好學習可以說他不上道兒

這應該是其主要的意思 上道自然就是與其相反的意思了

相關問題答案
道是指我們古代的什麼?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什麼?
古代的什麼指的是中國?
我國古代為什麼會有太監? ?
我國古代的六經指的是?
孟子是我國古代的?
我國古代的詩人有哪些?
我國古代的名曲有什麼?
我們認識了什麼的阮恆?
我們認識了什麼的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