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康橋的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06

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什麼意思

出自描寫徐志摩再別康橋,本詩即寫與康橋的離別之情,雖寫離別卻沒有悲悲慼慼的傷感流露出來,有的只是歡快的往事所烘托出的不捨。本句即為此意,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別離是略帶傷感的話題,悄悄意思就是雖然離別卻沒有悲傷,悄悄的笙簫就是離別的伴奏曲。

《再別康橋》是什麼意思??

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志,直覺得“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裡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全詩一氣呵成,蕩氣迴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川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

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什麼意思

徐志摩《再別康橋》的兩句

原文(第6節):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在“追夢”中詩人忘情了,以至於高聲“放歌”,但詩人由夢幻回到現實,猛然覺醒“我不能放歌”。為什麼“不能放歌”?這是“沉澱”著的“夢”呀,這是積澱在心靈深處的隱私呀。“悄悄是別離的笙簫”,詩人要“別離”什麼?要“別離”這“揉碎”了的“夢”。現在詩人把“夢”“尋”回了,那是甜甜的,他要獨自享受,那是酸楚的,他只能獨自吞噬。這靜悄悄好比“別離的笙簫”,一個人靜悄悄地沉思默想,在沉默中體味著別離的滋味。就連青草叢中的夏蟲似乎也體會到了這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往日歡愉喧譁的康橋,也與他心氣相通,今晚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為詩人別離那“揉碎的夢”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無聲勝有聲,詩人無聲的告別勝似有聲的笙簫。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飄逸可人的瀟灑,興奮熱烈的眷戀,清新如畫的別離,旖旎迷人的風光,是《再別康橋》傳遞給讀者的美感。那揮手作別雲彩的輕柔,蘊涵了多少至真的情絲。靜謐的康橋滿載絲絲離情是這般的動人,輕輕的,悄悄的,脈脈的,不許一點兒塵世聲響破壞此刻的佳境。充滿生機的"金柳""青荇"已將康橋裝點得情意綿綿,詩人又超越眼前的景緻,將"天上虹""星輝斑斕"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間為一體的嫵媚,為我們展開了更為廣闊的想像空間:秀美的風光,濃濃的情趣融會在一起,在"輕輕的招手"中定格為永恆。 逐節講析並評價。(播放關於康橋的風光片) 1、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向西天的雲彩招手作別,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既有難捨難離的真情,又有淡淡的無奈與感傷。 2、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下的柳樹的生動色彩的描繪,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態的美好,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誰能夠捨得離開美麗的新婚呢?"豔影""盪漾"在"我的心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平靜。並有向詩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不僅物我合一,而且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願意永遠留在康河,"生於斯,長於斯"。 4、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浮藻間好像沉澱著彩虹做的夢境。融情入景,將人帶入夢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節,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開,撐著長篙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了頂點。 6、第六節,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情緒低落下來。於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詩境恢復寂然。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充滿了無法化解的離愁別緒,將詩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極致。 7、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不捨得離去,卻"不帶走一片雲彩",不願驚動心愛的康橋,不捨得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複,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同時也有一種灑脫的韻味。 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

再別康橋中任選一句來賞析

【詩歌欣賞】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菸與文化》)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志,直覺得“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裡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全詩一氣呵成,蕩氣迴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

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澈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

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王川)

讀著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我彷彿看到一位失敗英雄的在倒下的瞬間情景,有些悲壯、有些淒涼,又有些肅然起敬!

徐志摩和魯迅、郭沫若一樣是一個有志的文人,只是他選......

《再別康橋》有怎樣的內涵和深刻的意義?

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國。本來是準備去那裡拜劍橋大學的羅素為師。但他到了英國才知道羅素已不在英國,而到中國講學去了。而且,羅素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被劍橋大學除名。後來,徐志摩經英國作家狄更生介紹,才得以進入劍橋大學讀書。此間,徐志摩認識了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他開始苦苦追求這位美貌年輕的才女。為此,徐志摩解除了與前妻張幼儀的婚姻。但不幸的是,後來的林徽因還是與梁啟超的公子樑思成結成了婚姻。

於是,一首《再別康橋》,把徐志摩熱烈、真摯、輕柔、細膩又略帶飄逸的浪漫主義個性,作了充分顯示,給後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隻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就是這樣用含羞草般的觸覺和嬰兒般的情感去感知愛情的,是他的單純的愛情觀給他的詩作注入了浪漫的氣息。雖然這種浪漫不能成為現實,但是徐志摩那熾熱與細膩的情感,在詩行中隨著康河靜靜地流淌。   作為徐志摩詩歌的第一個藝術特色,是對詩歌意象的苦心經營和有些帶有刻意性質的追求。他實在擅長於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於在生活中發掘詩趣,並使生活的形象與詩歌的意趣融會到他的作品裡,從而構成較高的美學境界。作為詩中的意象,如《再別康橋》出現了“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水草”、“虹”、“夢”、 “長蒿”、“星輝”、“笙簫”、“夏蟲”、“康橋”、“衣袖”等意象,這些都是詩人珍藏在心靈深處的一份情感,這些意象的虛與詩人心中情的實,相映成趣,一張一合,無不流露出意象的張力。通過情感化賦予客觀物象以感情色彩,使這些意象由平入奇,因而全詩更顯得飄逸而具有靈氣。因此,《再別康橋》成為徐志摩發自性靈深處詩作的名篇。

再看看詩中那“河畔的金柳”,“波光裡的豔影”,不僅在他“心頭盪漾”,更有一種夢幻般神奇的力量,催使他神思飛揚,異想“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爛裡放歌”。一系列意象的構成,這一點上說明了當時的徐志摩已接受了英國浪漫派詩的影響,吸範了歐洲象徵派、印象派詩的特點。另外,《再別康橋》每節四行,韻式上都嚴格遵守二、四押韻,且每行兩頓或三頓,整首詩章句勻整,韻腳鏗鏘,但為了更貼切地表達情感,不拘泥於“句的均齊”。“尋夢?撐一隻長篙”一句,如平靜的湖面泛起的瀾漪,使全詩生氣盎然。整首詩的節律與詩人情感的起落相契合,全詩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讀罷餘音繚繞,給人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這也體現出徐志摩一方面汲取了英國浪漫派詩人的神韻和音律的同時又根據漢語白話的特點逐漸把他筆下的詩發展成為一種新詩的雛形。

徐志摩詩歌的藝術成就是在性靈、意象、音律三方面,也可以說,他的詩作在藝術上具有這三大特色。而且,這三者在他詩中實際上是不可分割地統一在一起的:性靈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意象來體現,意象,也需要通過音樂美這個重要的方面去完成。它們共同構成了徐志摩詩歌藝術的整體,使他的詩不僅在藝術上享有較高的地位,而且給中國新詩的發展帶來了某些有普遍藝術的經驗,作出了其他一些詩人未能作出的貢獻!...

分析徐志摩《再別康橋康橋》產生的背景,

關於《再別康橋》的寫作時間和緣起也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1920年徐志摩遠渡重洋,從美國到英國研究文學。在倫敦劍橋大學,他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隨意選科聽課,度過了一年多真正悠閒自在的日子。據他後來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仰臥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雲。有時到碧波盪漾的康河裡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裡,臨到他要離開倫敦的前夕,在一個美麗的黃昏,他在康橋上漫步,流連忘返,寫下了這首詩。

另一種說法是,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比較儘快,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了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曾三次來到康橋。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從美國來到劍橋大學研究院進修。學習期間形成了資產階級的人生觀和文藝觀。對於愛、美與自由的單純信仰,產生了他為之傾心的社會理想。換言之,劍橋所體現的英國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橋理想。他把康橋當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戀之鄉”。興趣也轉向文學,喜愛寫詩。回國後寫詩《康橋再會罷》。

第二次1925年4月重遊,歸國後寫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寫下了《再別康橋》。

詩人三次離別康橋時的感情也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戀,第三次再別時心情大不相同,因為回國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軍閥統治下的舊中國,使他痛感康橋理想主義的破滅,以由“單純的信仰,流入了懷疑的頹廢”。所以在《再別康橋》中,已然找不到寫《康橋再會罷》時的那種熱切依戀。雖然也歌詠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獨寂寞的情緒,詩人以纏綿悽婉的筆調,微妙展露了因“康橋幻想”幻滅而無限哀傷的情懷。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注重形象思維,主張將真實的感情,通過豐富、獨特具有詩人內在感受的藝術形象和創設詩的意境來抒發,以期達到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再別康橋》寫的是詩人的離別愁緒,突出的感情是一個“別”字。詩歌重點寫的“境”,則是康橋的康河。他敏銳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輝”的具體形象,由近及遠、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觀。對“撐篙”的追憶,更是詩人在感到理想破滅後,傷感無奈的“尋夢”聯想。詩作巧妙的把氣氛、感情、景象三者融為一體,創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離別愁緒,使詩篇格調輕盈柔和,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夢幻般的情調

在語言上喜用迭字強化感情,營造了一個寧靜、沉鬱的別離氣氛,定下了全篇感情的基調,產生了一種輕靈柔和和迴環的音樂美感,朗誦時富有一種音節的節奏感、韻律感。

把詩人理想幻滅後的失望、無奈的傷痛、孤寂、落寞的感情表現的更為真切、深切和動人。

徐志摩關於康橋的作品

我所知道的康橋 再會吧康橋

如何理解徐志摩的“康橋理想”

徐志摩和他的"康橋情結"

梁啟超說:“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

胡適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創作出版的作品有:詩集4部,散文集4部,小說集1部,劇本1部,譯作5種,以及信札、日記4種。這個銳意追求“詩美”、追求“詩化生活”、這個“確是有願心想把文章當文章寫的一個人”(徐志摩),這個老“想飛”如天馬行空的詩人,1931年11月19日,坐飛機飛至濟南城南州里黨家莊,因大霧誤觸開山山頂去逝後,他的夢永遠成了一個夢,可他的詩卻留給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讀者吟頌不衰,他的追求、他的奮鬥、他的精神卻是人們永遠也談論不完的話題。蔡元培輓聯曰: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生臥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黃炎培的詩則長歌當哭:天縱奇才死亦奇,/雲車風馬想威儀。/卅年哀樂春婆夢,/留與人間一卷詩。/白門哀柳鎖斜煙,/黑水寒鼙動九邊。/料得神州無死所,/故飛吟蛻入寥天。/新月娟娟筆一支,/是清非薄不凡姿。/光華十里聯秋罵,/哭 到交情意已私。然而,“康橋”則是他短短一生的亮點,輝煌一生的轉折點,更是徐志摩成為徐志摩的奠基。正是這兩年的康橋生活凝結成了徐志摩生活中那非凡響的“康橋情結”。

一、康橋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橋”實際上是在英國東南部的劍橋。1920年9月,24歲的徐志摩,通過論文《論中國的婦女地位》的答辯,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後,赴英國,入倫敦劍橋大學研究院為研究生,跟賴斯基教授學政治,擬攻博士學位。1921年,認識了狄更生,併入劍橋大學王家學院當特別生。1922年10月從英國返回中國。

“康橋”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時光,而這兩年,卻是那麼魂牽夢縈的兩年。

“那何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再別康橋》第二節、第三節)

這岸邊柳樹倒影康河,浸透了詩人的歡喜,更蘊含了詩人的眷戀,而康河的水草,則更表現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一個老村子“有一個果子園,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樹蔭下吃茶,花果會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會到你桌上來啄食,那真是別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橋》)

沒有康橋的美景,寫不出這樣優美的詩。“說實話,我連我的本鄉都沒有什麼瞭解。康橋我要算是有相當交情的。”

二、康橋遺夢

出身於浙江硤石鎮一個銅臭燻人而附庸風雅,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生活傾向明顯的富裕商人家庭的徐志摩,既稟賦著極高的文才,又加之矯矯出塵的外表:頎長身軀,長長臉蛋,寬闊額角,炯炯目光,大大鼻子,白析飢膚。不知是多少女郎的偶像,不知是多少北平少女的“夢中情人”。可父母之命,媒說之言,張幼儀成了他的元配夫人。徐志摩是那麼的鄙棄張幼儀,第一次見到張的照片時,他嘴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1920年夫妻分居數年,當時情勢,不可能不讓張幼儀出國。出國後,他......

相關問題答案
夢幻康橋的意思?
一切如夢幻泡影的意思?
挽夢亦清歌的意思?
如夢令興盡的意思?
夢到霧霾的意思是什麼?
夢過嫣然的意思是什麼?
康樂的意思?
如夢初醒初的意思?
夢想起航的意思?
變幻萬千的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