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叫震旦?

General 更新 2024-05-26

古代哪個國家的人把中國稱為"震旦"? 為什麼?

古印度人

梵文稱中國為Cinisthana,在佛經中譯作震旦 東晉翻譯家帛屍黎密多羅說:"此名與支那皆為秦字的對音。"《易·說卦》曰:"震,東方也。&quot唬震旦,即:東方之光。

“震旦”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古代印度稱中國為震旦。

震旦紀(距今約8億年~距今約5.7億年)

Sinian Period

震旦紀為地質年代名稱,元古宙晚期的一個紀,屬於新元古代的晚期。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震旦系。

【來源】

震旦為中國之古稱,作為地層專名,始於德國F.von李希霍芬。1922年A.W.葛利普根據對中國地層的研究重新釐訂震旦系的涵義,正式提出震旦系是系一級的地層單位。1924年李四光、趙亞曾在長江三峽地區建立完整的震旦系剖面;後來高振西等在薊縣建立了華北地區的震旦系標準剖面。

【生物演化】

從距今34-18億年前這漫長的16億年中(而從地球上有了第一個動物到現在可能不超過10億年),我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原始無真核細胞在不斷地進化。從距今18億年前開始,地球進入震旦紀,大約又經過了12億年到6億年前,有細胞核、細胞器分化的真核生物出現了,從此地球進入了一個生命大發展的階段。這時期的海洋生物主要是藍藻、紅藻和綠藻,原生動物大概也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到距今6億年前時,已經有浮游動物、杯海綿和腔腸動物了。

震旦紀時生物界的演化較前迅速,形成一些有特色的生物群。微古植物群在早震旦世以球藻群為主,並出現了巨囊藻、捷菲鮑裡藻等屬;宏觀藻類以丘阿爾藻、壽縣藻和塔烏藻等屬為主。至晚震旦世時,微古植物群中的分子形態多樣,屬種繁多,以刺球藻群中個體較大或一些膜殼具有明顯刺狀構造的類型最重要。晚震旦世的最大特徵是後生動物大量出現和門類多樣化。伊迪卡拉動物群即出現於這一時期。該動物群是一個以軟軀體後生動物為主體的動物群。中國震旦紀地層中發現的主要為蠕形動物和腔腸動物,尤以蠕形動物分佈最廣。

【地質構造】

震旦紀地層在中國最先被調查研究,是在中國命名的一個地質年代單位。1922年,A.W.葛利普在《震旦紀》一文中,將這地層明確為系一級年代地層單位,其範圍包括泰山群或五臺群變質岩層之上 ,寒武紀地層之下的一套不變質或僅輕微變質的地層。1982年7月,基本確定中國湖北西陵峽東部震旦系剖面為其標準剖面。震旦紀分早震旦世和晚震旦世,相應地層為下震旦統和上震旦統,分界線約為7億年前。

在標準剖面上,下統包括蓮沱組和南沱組,上統包括陡山沱組和燈影組大部。震旦系在華南廣泛發育,華北和西北地區亦有分佈, 是一套以淺海相為主的碎屑碳酸鹽巖建造。在華南、西北和華北地臺的南緣和西緣,可見到1~3層冰磧岩。震旦紀早期局部地區有火山活動,形成火山熔岩或火山碎屑岩。如皖東的蘇家灣組,川西的開建橋組。

【震旦紀冰期】

在震旦紀時,不僅中國許多地方發現有冰川沉積,而且在澳大利亞、非洲、南美、北美、亞歐等大陸上普遍出現冰川,這是已知的具有世界意義的最古老的一次冰期——震旦紀大冰期。

這次大冰期至少可能包括兩期:一是7.4—7億年,冰磧層分佈最廣;一是6.5億年。在前一冰期之後,許多地方形成膏鹽和白雲岩沉積,說明氣候轉為乾燥炎熱。在後一冰期之後,世界許多地方發現了以伊迪卡拉動物群為代表的軟體裸露動物群,這也說明氣候狀況有很大變化。

【礦產資源】

震旦紀時期形成的沉積礦產主要有鐵、錳、磷、天然氣和鹽類等。具代表性的有中國湘、鄂一帶南沱組的錳礦,川西觀音崖組的鐵礦,湘、鄂、黔地區陡山沱組的磷礦,川、黔地區燈影組的天然氣和鹽類等。在世界範圍內,震旦紀是磷礦和鹽類的重要成礦時期。

人們通常把震旦紀叫藻類時代。這一時期應該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準備階段,相信還有許多我們目前尚不得知的準節肢動物活動在這一時期。

震旦大學

震旦大學(Aurora University)是天主教耶穌......

達摩祖師為什麼要把中國叫做震旦呢,影片《達摩祖師》

古代漢語語音與現代的普通話是不同的。有些古詩用普通話讀起來不押韻。

震旦應該是“中國”古代語音的用天竺語音譯,幾百年後再到後來傳回中國就變成了震旦,

同理,中國China就是“秦”,只是幾千年過去了,秦在兩千多年前的讀法有所改變,

中國為什麼叫神州??

半神文化--中國為何叫神州大地

神的故鄉--神州中國

在遙遠神祕的東方,中國這個地方,是傳說中神的故鄉,所以有著神州的稱號,這個神的子民自古以來認為她是居世界中心的國度,所以稱為中國。她悠久的歷史,使她所孕育出來的文化悠遠而綿長,博大而精深。

而中國人敬天祭祖的傳統特性,甚至把自己的祖宗當成神明供奉,更是有別於世界其他各民族,一般百姓口中的“老天爺保佑”、“老祖宗保佑”一直深植貫穿在我們曰常生活中,到底什麼是中國人心中的“天”的概念,又為何我們相信祖先能像神明一樣有無邊法力庇佑子孫呢?什麼是“半神文化”呢?我們這一系列介紹半神文化就從中華民族特有的敬天祭祖談起。

神傳文化--為什麼中國人敬天?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從最古老的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出現的是女媧、伏羲、神農三個神皇,漫長的歲月中,現代史學家一直把這段歲月以神話對待,這段傳說中的歲月,出現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象神祉般具有無邊法力的人物。首先特別必須提的就是女媧皇,她是始祖母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用天上的黃土仿造神的模樣創造了我們,同時又為繁榮人類的社會,於是又為人“化育”生靈萬物。而仿神的人類是不能與萬物禽獸等同,所以她特別為人類建立婚姻制度,使人有別於禽獸亂交,於是又有“神媒”的稱號,這樣讓人類得以在地球上開始繁衍生息。

另一神皇伏羲氏,也是法力通天,為人設立官員,管理人民,教人網魚,蓄養家畜。他下世最重要的工作是“制八卦”,所謂的“受龍圖,畫八卦”,這就是著名的河圖,也稱之伏羲八卦,先天八卦,最原始版的易經,這河圖給人留下遵循上天旨意的方法,所以中國人常講天象變化、天命難違,對天有無限的尊崇,天地變化之理就是所謂的“道”。而後周文王依據河圖推演周易,易經由原始圖像變成文字卦象,這就是所謂的周易、後天八卦。到了孔子時代,人離道更遠了,才開始以文字註解易經,就是易經繫辭傳,顯然越依賴文字語言,越難理解這個代表天地人的宇宙變化的道學。而在中國,天象、天命歷朝歷代都被天子帝王遵循著,用來警惕自己的施政,即使是科學發達的今天,科學家也十分好奇,為什麼幾個簡單的卦象能有解釋不了的預測能力。這是部天給人傳達訊息的經典,顯然不是人類智慧能創造的,它似乎默默地提醒著人們別忘記自己的渺小。

第三個神皇是神農,神農皇教人們製造農具,開墾荒地,種植五穀,而他出神入化的技術,所以被稱為“神農”。而《史紀》中還有所謂的“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的記載,神農氏到這世間為中國人建立起了相當完整的醫藥基礎。在我國長期以來, "本草"就等於了中藥的代名詞,而後世幾千年來中藥的發展,事實上,都是建立在神農本草的基礎上,即使到今天為止,它仍然是中國醫藥學最崇高、最具權威的著作。從這角度,我們也不難看出,神在中國一直留下遺蹟,假如“本草”只是代表遠古眾多先民的經驗累積的話,那麼歷史中,我國的中藥很可能只有像美洲印地安人的草藥治病水平,而不是在遠古就能具備這樣結構完整的理論與藥性分析記載,中藥的藥理裡也深深蘊含著“道”,蘊含著天地人、五行互動的理,這似乎也是不信神的人永遠弄不明白的謎。

從這段中國史上記載的三皇所經歷的漫長的歲月來看,在中國顯然經過一段人與神共處的歲月,神曾經直接傳授文化給人類,神傳的文化經過時間淬鍊而能歷久而彌堅,所以中國人對天有無限的敬崇,“敬天”不只是代表中國文化是個信神文化,更是個神傳文化的表徵與內涵同在的體現。

半神文化的起源--為什麼中國人祭祖?

一直到距今約五千年前,神州舞臺出現人類歷史重要的一幕--黃帝時代......

古代哪個國家的人把中國稱為“震旦”

古印度人 梵文稱中國為Cinisthana,在佛經中譯作震旦 東晉翻譯家帛屍黎密多羅說:"此名與支那皆為秦字的對音。"《易·說卦》曰:"震,東方也。"震旦,即:東方之光。

古代哪個國家的人把中國稱為"震旦

古印度人 梵文稱中國為Cinisthana,在佛經中譯作震旦 東晉翻譯家帛屍黎密多羅說:"此名與支那皆為秦字的對音。"《易·說卦》曰:"震,東方也。"震旦,即:東方之光。

古代哪個國家的人把中國稱為“震旦”?

古印度人 梵文稱中國為Cinisthana,在佛經中譯作震旦 東晉翻譯家帛屍黎密多羅說:"此名與支那皆為秦字的對音。"《易·說卦》曰:"震,東方也。"震旦,即:東方之光。

被稱之為《震旦第一山的峨眉山》震旦為何意?

震旦的意思是日出東方,希望的意思。古時候我們稱印度人為天竺人,印度人稱我們為震旦人。震旦就是中國的意思。震旦第一的峨眉山意思就是中國第一的峨眉山

有誰對震旦這個以中國為原型的陣營瞭解的嗎

交通部檀澳愁緒讜財

“中國”這個稱呼的由來?

一、“中國”一詞之本義考

華夏族人稱其四境民族為蠻、夷、戎、狄,而自稱為“中國”。“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大致說來,有以下六種概念:一是指京師(首都)而言,如《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三是指中原地區,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徒中國”。四是指國內、內地,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五是指諸夏族居住的地區,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六是指華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所以自漢代開始,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正因為如此,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便以“中國”自居,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又如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二、“中國”一詞之地域觀念演變考

“中國”一詞所指範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們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膨脹,“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範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China(“中國”)。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三、“中國”一詞別名考

“中國”的別名,除上述的“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等稱呼。“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三國志》裴注中最早出現了“中華”一詞。隨著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稱為“中華”,泛指全國。唐代韓亻屋詩云:“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與“外國”對舉。所以,“中國”也簡稱“華”,中國人僑居海外稱“華僑”。

“九州”之名,起於戰國中期。當時列國紛爭,戰火連天,人們渴望統一,於是產生了區劃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樑、雍九州。其它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九州”的記載,儘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個州。“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後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細,轄區也越來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當於戰國時代“九州”的範圍。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並一直沿用至今。

古時候,中國曾有“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大膽提出了“大九州”說。他認為《禹貢》九州合起來只能算一州,叫“赤縣神州”;同樣大小的州共有9個,但不過是裨海環繞的小九州;這樣的小九州共有9個,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為大瀛州所環繞。所以,“神州”只佔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後......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為什麼叫震旦?
中國為什麼叫種花家?
中國為什麼還叫解放軍?
中國為什麼要叫“中國”?“中”字怎麼來的? ?
中國為什麼不能多黨制?
中國為什麼只會譴責?
中國為什麼屏蔽谷歌?
中國為什麼給朝鮮糧食?
中國為什麼不發動戰爭?
中國為什麼不用柴油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