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General 更新 2024-05-31

夸父是一個怎樣的人

夸父雖然是古神話虛構的人物,但從當時社會中反映出來的是:反對壓迫,為了崇高理想而奮鬥,不放棄,堅持不懈的一類人。表達了自身的堅貞和不韌

夸父追日文言文,夸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答:夸父是位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善於奔跑的巨人,與太陽“逐走”。 夸父有明確追求,他勇敢、執著;有理想、有抱負、有犧牲精神、甘為人類造福。

夸父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認為:夸父逐日實際上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次長距離的部族遷徙,是一次很有膽略的探險。但是,由於他們對太陽的運行和我國西北部地理狀況的認識是完全錯誤的,最終悲壯地失敗。

在遠古時期,任何一個部族在一個地方定居了相當長時間,其原始的,破壞性的勞動,必定會使那裡的資源受到破壞並趨於枯竭。土地肥力下降或鹽鹼化,狩獵和捕魚範圍增大而獲得的數量卻減少,諸如此類都是不可避免的,能獲得的食物和其它物資只會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一種選擇,部族必須遷徙,移居到新的,更好的地方。

夸父遇到這個問題時的決定是:向西,去太陽落下的地方——禺谷。

這個決定,在現代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我們知道:大地是球形的,圍繞著太陽運轉,太陽根本不會落入地球,更何況向西遷移,不是被高山擋住,就是進入沙漠,適於人類居住的地方不多。現在科技發達,人們尚且難於很好地生活在綠洲中,至於遠古時代的闖入者,生活下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對夸父族這樣的一個內陸部族來說,作出這個決定卻是正常的。大地是球形的,地球繞太陽運轉以及我國西北部的地理狀況,他們一無所知。他們最多可能從靠近黃海、渤海的部族那裡知道:東面,就是大海,太陽從海中升起。至於西面,盡頭是禺谷——太陽落下的地方。

《淮南子》中的天文篇,即為例證:

日出於易谷,浴於咸池,……至於昆吾,是謂正中,……至於虞淵,是謂黃昏,……

再者,現代漢語的最常用詞語中仍舊遺留著遠古時對太陽運動認識的痕跡。如“太陽東昇西落”,“日出”,“日落”等等。這些詞語都隱含著古代的觀念:太陽從大地上升起,落下。

我猜想:夸父部族應當是以農業生產為主,他們肯定已經認識到了陽光決定了季節,決定了農業以及其它的生產活動,那麼,在太陽落下的禺谷裡,陽光是最充足的,對於因資源不足而面臨困境的夸父族人,遷移到那裡去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不幸的是,他們卻走進了沙漠。

沙漠之中,到處是黃色的沙丘,白天一片酷熱,又十分缺水,乾渴令人難於忍受。從記載上看,他們在沙漠中找到了河流,並把這條河的主幹叫河(黃河),源頭的分支叫渭(渭河)。這種河是在夏季由遠處高上的冰雪融化彙集形成的,是季節河。隨著時間推移,由夏入秋,氣溫下降,冰雪融化減少,就會變淺,乾涸。當夸父族人發現河水突然迅速變淺,水面變窄,水量不斷減少時,他們明白賴以生存的水源就要消失。是堅持前進,還是退回去?夸父決定:留一部分人在綠洲,其他的人在夸父率領下,向北,去尋找大澤。

很有可能,他們看到了海市蜃樓,但不管是什麼原因,結果是一樣的:向北走,還是沙漠。

沙漠是嚴酷的,又是漫無邊際的。在跋涉中,體力迅速下降,又沒有足夠的水。最後,夸父和他所率領的族人都倒在沙漠之中。

這就是夸父逐日傳說中的實際情況。人類在遠古時代是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才能夠生存下來,居住一處,就會破壞一處。所以,遷移,拓荒是較為頻繁的。而夸父逐日,由於其非凡的膽略,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次被記住的因水源不足而造成的拓荒失敗。

夸父逐日,是一個部族的活動而非神之間的爭鬥。證據很明顯:前一篇記載是貶抑性的,“夸父不量力”,這是其他部族對他們的計劃和結果的評論。而後一篇豪氣干雲的記敘則是由夸父族人留傳下來的。另外,如果把這兩篇記載中提到的河、渭理解為沙漠中的季節河,而不是理解為黃河、渭河,則兩篇記載都是寫夸父族在沙漠中生活的情景。

夸父的失敗,使遠古的人們認識到征服西北的無比艱難。從此,水,而不是戰亂,決定了中華民族只能向南發展。幾千年來,南方一直在移民開發,原始森林、荒蕪之地不斷變為繁華的城鎮,而西北部至今......

夸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那 你把上次裝的 卸乾淨的 再試試 要麼 你重新下一個裝上

夸父逐日中夸父是一個怎樣的人

夸父為追逐太陽而渴死,但至死沒有放棄。他這種堅持奮鬥,永不放棄的精神極為可貴,也正是我們學習的地方,這也是他能夠家喻戶曉的原因。

參考資料:書。。

相關問題答案
夸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雨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鹿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火神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隱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賈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廉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唐且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鄭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卞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