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什麼朝代的?

General 更新 2024-05-23

包拯是哪一個朝代的人

北宋。

包拯(999—1062),字希仁,生於宋朝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東縣解集鄉包村。天聖年間進士,歷任大理監事、建昌知縣、轉和州稅監、天長知縣、端州知州,遷殿中丞,監察御史。後任於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1061年任樞密副使。知開封府時,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杜絕吏奸,不畏權貴。

其父包令儀是進士,任七品虞部員外。1027年,包拯29歲考中進士,初授大理監事、建昌知縣。由於他的父母年事已高,包公便棄官在家奉養雙親。數年後父母相繼去世,他把父母葬於城東,在墓旁守孝三年,居家長達十年之久。

1037年,包拯39歲重登仕途,出任揚州天長知縣。次後又到端州(今廣東肇慶市)知郡事,後任監察御史、直學士、樞密副使等職,於1062年在開封病逝,終年64歲,死諡孝肅。遺著有《包孝肅奏議》。他在端州任職期間,功昭百代,政跡赫然,挖井取水、築堤防洪、開荒耕作、發展農業、儲糧防飢等等,至今為後人所敬仰。現今肇慶市還遺有包公、包公井、七星巖題字等等古蹟,可尋包公當年風采。而“包公擲硯化硯州”等等故事更是為人 所稱道,世代相傳。

他在38歲時寫過一首詩,此時正在守孝期間,未登仕途。“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燕雀喜,草盡兔狐愁;古牒有遺訓,無貽來者羞。”

從這首充滿人生哲理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包公有“不墜青雲之志”。而“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遊”!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此是包公為官准則,做人要正直,為官要清廉。“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欲成國家棟梁,為國為民建功立業,須經歷萬千磨難,頂天立地,何懼狂風驟雨,狂魔亂舞?粗良之鋼,絕不能作釣魚之鉤!“倉充燕雀喜,草盡兔狐愁。”此是包公從政目標,致四海昇平,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倉庫充盈,燕雀歡喜;除盡雜草,開荒種植,令兔狐處藏身而發愁。“古牒有遺訓,無貽來者羞。”他時刻警戒自己要遵從聖賢訓誡,清廉正直,為國為民竭力,勿使自己遺臭萬年,讓後人唾罵羞辱。

他在家訓中如此告誡後世子孫: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層東壁,以詔後世。“大塋”便是指祖宗墓地,即現在的包公墓。如此苦心,無非要使墓土成為一片淨土,使千秋萬世子孫皆清廉為民,不負祖訓民望,上無愧於蒼天,下仰然於良心。果然,後來的包綬、包永年生前均為官清正,死後葬儀簡樸,不愧為包公子孫。

包公為官清廉,剛直不阿,鐵面無私,拯萬民於水火之中,實乃一大善人。不單英明決斷,處理冤屈,替百姓申不平,而且不畏權貴,極力主張“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他憂國憂民,主張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議提拔“奮不顧身,孜孜於國”的“素有才能,公正廉明之人”。在經濟方面,他一方面主張壓縮開支,另一方面主張不能苛剝平民。在國防和對外政策方面,包拯主張民富國強,改善邊防措施,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尊嚴。他不單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法律專家,也是當時影響最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當然的,世人皆對他奉若神明。

明間傳說包公乃天上文曲星下凡,所以手下猛將如雲,輔助大業。“日判陽間不平事,夜審地獄冤屈案”。文有公孫策,武有展昭。兼有張龍、趙虎、王朝、馬漢等於公堂前侍奉在側。公孫策,清於觀人之術,醫卜星相、奇門數術,無一不通,且才思敏捷;展昭,本為遊俠,稱“南俠”,武藝超群,行俠丈義。後追隨包公,受皇帝贈“御貓”,御前四品帶刀侍衛。

包公在眾人扶持下主持正義,屢破奇案要案,為律法一片“青天”。...

包青天是哪個朝代的?

包拯 (包青天)

包拯(999-1062)自希仁,蘆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聖五年(1027)進士。

中進士後,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期間長達十年之久,故以孝聞於鄉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任滿後,調任知端州(廣東肇慶)。回京任監察御史裡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自慶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

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後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他將唐朝魏徵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納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於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後只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

由於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面無私,敢於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稱呼他為「包特製」。開封府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朝廷贈官吏部上書,有「奏儀」十五卷傳於世。

參考資料:注:以上是摘自《北宋史》。

包拯是哪個朝代的?

北宋時期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府合肥(今肥東縣)人。他28歲中進士,曾先後任天長、端州、贏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稜縣、知府,出使過契丹,還在刑部、兵部任過職,在財政部門做過副使、轉運使、三司使,在監察部門做過御使、諫議大夫,最後做到樞密副使,成為朝廷的宰輔,死後追贈禮部尚書,諡孝肅。他當過的大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龍圖”的雅稱。老百姓更喜歡直呼“包公”。

包拯是什麼朝代的人

北宋。

包拯(999—1062),字希仁,生於宋朝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東縣解集鄉包村。天聖年間進士,歷任大理監事、建昌知縣、轉和州稅監、天長知縣、端州知州,遷殿中丞,監察御史。後任於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1061年任樞密副使。知開封府時,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杜絕吏奸,不畏權貴。

其父包令儀是進士,任七品虞部員外。1027年,包拯29歲考中進士,初授大理監事、建昌知縣。由於他的父母年事已高,包公便棄官在家奉養雙親。數年後父母相繼去世,他把父母葬於城東,在墓旁守孝三年,居家長達十年之久。

1037年,包拯39歲重登仕途,出任揚州天長知縣。次後又到端州(今廣東肇慶市)知郡事,後任監察御史、直學士、樞密副使等職,於1062年在開封病逝,終年64歲,死諡孝肅。遺著有《包孝肅奏議》。他在端州任職期間,功昭百代,政跡赫然,挖井取水、築堤防洪、開荒耕作、發展農業、儲糧防飢等等,至今為後人所敬仰。現今肇慶市還遺有包公、包公井、七星巖題字等等古蹟,可尋包公當年風采。而“包公擲硯化硯州”等等故事更是為人 所稱道,世代相傳。

他在38歲時寫過一首詩,此時正在守孝期間,未登仕途。“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燕雀喜,草盡兔狐愁;古牒有遺訓,無貽來者羞。”

從這首充滿人生哲理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包公有“不墜青雲之志”。而“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遊”!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此是包公為官准則,做人要正直,為官要清廉。“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欲成國家棟梁,為國為民建功立業,須經歷萬千磨難,頂天立地,何懼狂風驟雨,狂魔亂舞?粗良之鋼,絕不能作釣魚之鉤!“倉充燕雀喜,草盡兔狐愁。”此是包公從政目標,致四海昇平,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倉庫充盈,燕雀歡喜;除盡雜草,開荒種植,令兔狐處藏身而發愁。“古牒有遺訓,無貽來者羞。”他時刻警戒自己要遵從聖賢訓誡,清廉正直,為國為民竭力,勿使自己遺臭萬年,讓後人唾罵羞辱。

他在家訓中如此告誡後世子孫: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層東壁,以詔後世。“大塋”便是指祖宗墓地,即現在的包公墓。如此苦心,無非要使墓土成為一片淨土,使千秋萬世子孫皆清廉為民,不負祖訓民望,上無愧於蒼天,下仰然於良心。果然,後來的包綬、包永年生前均為官清正,死後葬儀簡樸,不愧為包公子孫。

包公為官清廉,剛直不阿,鐵面無私,拯萬民於水火之中,實乃一大善人。不單英明決斷,處理冤屈,替百姓申不平,而且不畏權貴,極力主張“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他憂國憂民,主張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議提拔“奮不顧身,孜孜於國”的“素有才能,公正廉明之人”。在經濟方面,他一方面主張壓縮開支,另一方面主張不能苛剝平民。在國防和對外政策方面,包拯主張民富國強,改善邊防措施,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尊嚴。他不單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法律專家,也是當時影響最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當然的,世人皆對他奉若神明。

明間傳說包公乃天上文曲星下凡,所以手下猛將如雲,輔助大業。“日判陽間不平事,夜審地獄冤屈案”。文有公孫策,武有展昭。兼有張龍、趙虎、王朝、馬漢等於公堂前侍奉在側。公孫策,清於觀人之術,醫卜星相、奇門數術,無一不通,且才思敏捷;展昭,本為遊俠,稱“南俠”,武藝超群,行俠丈義。後追隨包公,受皇帝贈“御貓”,御前四品帶刀侍衛。

包公在眾人扶持下主持正義,屢破奇案要案,為律法一片“青天”。...

包拯時期的皇帝是誰?

包拯,一共經歷北宋兩個皇帝,一是三帝宋真宗趙恆;一是四帝宋仁宗趙禎。

包拯所在朝代的皇帝叫什麼名字?

包拯主要事蹟在宋四帝仁宗年間

包拯時期在位的北宋皇帝是﹖

宋仁宗他是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於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1023年即帝位,時年13歲。1063年病死開封,享年54歲。 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時候宋朝進入鼎盛,但也是衰落的起點。在位後期,官僚膨脹,對外戰爭屢戰屢敗,雖然西夏已向宋稱臣,但已經出現經濟危機。而且,還有南蠻叛亂、交趾之亂。後來雖有“慶曆新政”,但尚未成功。其陵墓為永昭陵。諡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宋慈與包拯(包青天)是哪個朝代的?是同一個朝代嗎?他們倆的破案技術誰高誰低?

包拯是北宋的,宋慈是南宋的 兩人的破案技工側重點不同,各有千秋。能斷案,能斷明案,能體恤百姓,不畏強權就是好官,何必比高低?況且不是一個時代。包拯算是前輩了。

相關問題答案
包拯是什麼朝代的?
劉邦是什麼朝代的?
詩經是什麼朝代的?
孟郊是什麼朝代的詩人?
諸葛亮是什麼朝代的人?
居然是什麼朝代的人?
柳下惠是什麼朝代的人?
戚繼光是什麼朝代的?
李紳是什麼朝代的人?
王勃是什麼朝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