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媒體的影響?

General 更新 2024-06-07

如何看待媒體

充分認識媒體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性,切實提高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是擺在領導幹部面前現實而緊迫的課題。一、充分認識“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媒體”一詞來源於拉丁語“Medium”,音譯為媒介,意為兩者之間。它是指從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間承載並傳遞信息的載體或工具。也有媒體專家認為報紙、廣播(收音機)、電視(機)並不是媒體,而報社、電臺、電視臺才是媒體,也就是說利用傳播媒介從事信息傳播的機構才是媒體。有人把互聯網稱之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也有人稱之為第五媒體。“互聯網+手機”的信息交流載體,我們稱之為新媒體,不僅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速度和內容,而且政治影響力日漸突出,改變和提升著人們的政治能力,特別是網絡作為“民意直達高層直通車”,已成為傳遞原生態的群眾情緒和民意的重要渠道。其發展勢頭體現在兩個方向,一是鮮明的監督平臺。新媒體利用即時交流互動的技術特點隨時監督政府部門、官員的一舉一動。一些在傳統媒體上很難見到的對官員個人問題質疑和抨擊在新媒體上都會呈現。二是民意的聚集地。新媒體使普通百姓有了新的政治參與方式,人們通過新媒體表達自己的看法,影響黨和政府的決策。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網民最多的國家,互聯網對黨和政府的反應機制、行為模式的改變和社會變革的促進,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二、運用“體用”關係理論分析和把握黨政與媒體的關係如果說“善待媒體”是對黨政領導幹部的要求,那麼分析和把握黨政與媒體的關係,則是“善待媒體”的思想認識上的前提。洶湧而來的新媒體浪潮,打破了信息傳播傳統格局,媒體與黨政非但不再是單純的“喉舌”關係,而且監督功能更為凸顯,這就要求我們適應媒體環境的深刻變化,正確認識和把握黨政與媒體的關係。“體用”關係理論是中華傳統思想理論之精髓。“體用”表明的是事物的內在本質和外觀表現的關係。“體”為客觀為根本為事物之本質,“用”為主觀為外觀為表現,由內而生外,由外而促內。只有“體用雙行”、“體用互交”、“體用和諧”才能使客觀事物沿著規律向前發展。當今社會,傳媒資源已天然地成為執政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一個不會與媒體打交道,不會發揮媒體力量推動工作的領導,不可能是一個適應時代要求的領導。各級領導幹部應該以黨政為體,以傳媒為用,構建黨政、媒體、民眾三者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良性互動新格局,營造和諧的社會輿論環境。三、按照“三善”要求轉變與媒體打交道的觀念和做法李長春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指出,各級黨委要“切實做到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充分發揮媒體凝聚力量、推動工作的積極作用”。只有善待好媒體,才能善用好媒體、善管好媒體,才能推動和諧社會建設。領導幹部要按照“三善”要求轉變與媒體打交道的觀念和做法。“善待媒體”要由管制思維轉變為對話思維。政府與媒體的關係已經不是簡單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如果把媒體只當作下屬和工具,而認識不到媒體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只知道發號施令,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善待。“善用媒體”要密切與媒體的溝通聯繫。各級領導幹部應與媒體建立良好互動關係,實現合作共贏。尤其要冷靜、理智地應對突發事件,把握最佳時機通過媒體及時公佈信息,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權,把媒體監督引導到服務大局、化解矛盾的健康軌道上。“善管媒體”要引導媒體樹立和秉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切實承擔社會責任,促進新聞信息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傳播。

如何看待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關係

當前,以互聯網和移動多媒體為主要形式的新媒體業務快速發展,對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主導地位形成巨大挑戰和威脅。正確應對新媒體的競爭已成為傳統媒體不可避免的艱鉅任務。在大眾傳媒走向市場的今天, 轉變觀念是首要。面對多媒體數字網絡不斷爭奪新聞資源的衝擊, 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危機所在,適應新的社會變化形勢,及時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也要有自己的生存理念和信心。應該看到, 不論是互聯網,還是手機閱讀,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傳播速度快,可以讓讀者第一時間知道消息。但不具備傳統媒體自身所具有的長處和優勢,新媒體的信息源主要還是傳統媒體。因此,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傳播融合,則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

總的來說,觀念引領行動,認識推動實踐, 我們對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看得越來越清楚,求生存、求突破、求發展的空間越大。但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滯後認識和觀念偏差。有的滿足現狀,患得患失,擔心打破原有格局,認為融合發展多此一舉、沒有必要,不搞融合發展也還能活;有的存在畏難情緒和惰性心理,對融合發展缺乏信心,不願試不願闖,坐等給政策、給資金、給項目;還有的存在慣性思維,用辦傳統媒體的方法來對待融合發展,拿出的方案、提出的措施往往不對路。這些問題和現象的根源,就是沒有挪動屁股、更新觀念,沒有跳出傳統媒體的本位和思維。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陳舊觀念的束縛,形成適應融合發展的新觀念新認識。

傳統媒體如何在與新媒體的衝突中很好地融合

手機、網絡等新媒體在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的同時,也給紙媒等傳統媒體帶來了劇烈的衝擊,傳統媒體的地位在慢慢地減弱,這已成為了有目共睹的事實。如何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發揮優勢是前提。應該看到, 不論是互聯網,還是手機閱讀,其最大的弱點是:這些新興媒體的網絡內容基本抄襲傳統媒體,空手套白狼。對於新聞媒體來說,內容永遠是根本,是決定其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所在。

對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進行深刻剖析, 傳統媒體在進行和新媒體的融合過程中, 必須始終堅持“內容為王”,把內容建設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在強調技術引領和驅動的同時,捨棄以往“內容為王”的態度,轉向“用戶為王”的方向,關注用戶體驗、致力於給讀者更好的閱讀感受。以報紙為例,應當看到,“報紙”是兩個部分,一個是“報”,一個是“紙”。“報”是傳播的內容,融合發展就是為了使“報”適應和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方式,更好地加以生產和傳播。“紙”是傳播的載體,是物質的、技術的,現在就是要用新的技術來換舊的技術,用互聯網技術、電子技術來換“紙”。可以說,“報”是核心,“紙”是為“報”服務的。只有讓用戶對傳統平面紙媒與新媒體結合的產物首先達到好用、易用,提升用戶滿意度,讓用戶喜歡用、愛用,如此才能在社交“長尾性”的力量下更好地普及更多用戶。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黨中央著眼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佔領信息傳播制高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談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時, 對其提出了一些發展思路令人關注:

一是樹立一體化發展觀念。一體化發展,是媒體融合的內在要求和基本方向。現在,傳統媒體都在積極發展新媒體業務,辦了新聞網站、開了法人微博、建了客戶端,實現了互動發展。但傳統媒體業務與新媒體......

如何看待媒體的影響

不可迷信和依賴現代化教學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學媒體跟教學內容的關係,實質是形式和內容的關係。

如何看待媒介對兒童的影響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電子媒介以不可抵擋之勢入侵童年,影響兒童成長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從兒童認知、道德、審美與童年進程四方面探討電子媒介的影響,使用得當,電子媒介會成為兒童知識淵博的朋友;使用不當,電子媒介會摧毀美好的童年。

電子媒介充斥在現代人生活與工作的每一個角落,以至於人類已經無法想象在沒有電的世界裡該怎樣生存。電腦、手機讓成人著迷的同時,也讓兒童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看看周圍,在餐廳的某個角落,成人吃飯聊天,兒童就沉浸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的世界裡。在家中,孩子哭鬧無計可施時,家長會掏出手機,播放有趣的視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個人無法阻止歷史的進程,在這個信息化時代,個人很難避免兒童不接觸任何電子媒介。電子媒介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它們“隨風潛入夜”,逐漸滲透到兒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對兒童的成長造成利弊交加的影響。

一、對兒童認知的影響

皮亞傑認為:“認識上的適應,也像生物學上的對應物一樣,是由同化和順應之間的一種平衡所組成。”兒童通過同化和順應掌握外界信息,從而適應環境,學會生存。

電子媒介出現之前,人類通過紙質媒介來獲取信息。兒童通過學習才能尋覓到打開成人世界大門的鑰匙,這一過程是漫長的,伴隨著兒童的成長。電子媒介的出現,大量信息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呈現,使得現在兒童可以獲得從前兒童難以接觸的祕密。這一方面可以擴大兒童的視野,知道人的身體組成是什麼,世界的另一端有什麼,科技的前沿創造出了什麼……另一方面卻可能意外地讓兒童瞭解到暴力、性等從前對兒童封鎖的信息。是否因為電子媒介會造成惡的後果就阻止其進入兒童世界?當然不可能,同樣對兒童也不公平。如今,兒童如果從未看過某個動畫片,玩過電子遊戲,那麼在同伴中間他會被排斥,因為他和他們沒有共同話題。從幼兒園小朋友集體被平板電腦誘拐的實驗,可以看到科技產品對小朋友有著無可抵擋的魅力。兒童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他們看見成人時不時看看手機或電腦,他們會好奇其中的奧祕,他們會探索如何使用成人的“玩具”。黑格爾認為文明的進程會使曾在歷史上顯得神祕的知識都成為兒童的玩具,“在知識領域裡,我們就看見許多在從前曾為精神成熟的人們所努力追求的知識現在已經降低為兒童的知識,兒童的練習,甚至兒童的遊戲。”曾經的計算機只有國家實驗室才擁有,如今兒童都會使用計算機聽音樂、看視頻。長時間沉迷在電子媒介營造的世界裡會對兒童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電子媒介絕不是也不應該成為唯一的途徑。兒童處於大自然中,可以用眼睛去看,用耳朵聽,還可以用手去觸摸,用鼻子聞,用嘴巴嘗,他們感受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生動靈活的。兒童的每一天都是新鮮的,他們充滿好奇地觀察這個世界,世界呈現給他們的每一天也是充滿變化的。昨天天晴,今天下雨;昨夜漫天星星,今夜月朗星稀;昨天有雁飛過,今天小蝌蚪在找媽媽……兒童在大自然度過的每一天都是充滿生命力的。何必浪費大自然的恩賜?在大自然的庇護下,每一個兒童都能快快樂樂地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現在電子媒介無處不在。成人對電子媒介的態度是否應該如臨大敵,還是應該聽之任之?或者應該淡然處之,既不放任也不完全拒絕,就像周作人在其《兒童的文學》中所闡述的,成人可以“放膽供給”兒童所需要的、能夠滿足兒童的本能和興趣的一切精神食糧。成人“不必愁他有什麼壞的影響,但因此我們又更須細心斟酌,不要使他停滯,脫了正當的軌道……”電子媒介寓教於樂,合理的使用可以對於兒童的認知起到積極的作用。電子媒介的魔力讓很多成人都不可自拔的沉溺其中,但是成為父母后,成人必須承擔控制兒童使用電子媒介的時間與質量的責任,就像守護一朵帶著露水的......

如何看待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文藝傳播的影響

一、新媒體的概論及分類

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

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己有它自己的特點。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和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邊界等等。新媒體可以與受眾真正的建立關係,同時他還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的特點,同時,新媒體給媒體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模式,節目的專業化越來越強,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等。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信息與意義無關,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加強,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有研究者表明:新媒體近乎於零費用的信息發佈,對受眾多為免費,這對傳統媒體的新聞製作造成挑戰,例如倫敦爆炸案為個案提出了新媒體的多媒體整合態勢。市民用手機拍攝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於圖片直播的方式報道了這場災難的現場。這些照片很快流入了各大電視網的新聞頭條。在這次報道中,手機,博客,互聯網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將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權利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體形式和媒體工具的結合,顯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首先新媒體具有隱蔽性,新媒體的形式隱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空間,物體中,它最低限度的減少了與受眾的抵觸性,讓廣告同娛樂結合的更為緊密。

其次是它的分眾性,可以更有效的針對產品的消費群,加上一些新媒體屬於主流媒體,信息傳播率高,所以它能夠很好的找到每個人的單獨時間,通過這些零碎的時間,得到傳統廣告難以獲取的好環境。

最後是它的高科性,使新媒體具有鮮明的時代個性,與廣泛的應用性,適合於不同場所,產生更好的視覺效果。具有生動性和真實感。

二、新媒體環境影響下的廣告受眾變革

在新媒體時代的今天,受眾在廣告傳播中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因此,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研究新媒體時代的廣告受眾,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銷傳播策略。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廣告受眾的影響,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 廣告受眾行廣為的轉變

隨著新媒體技術作為支撐,尤其是諸如百度、谷歌之類的搜索引擎發展,使得受眾對廣告信息的索取也更加便捷,更加具有針對性和計劃性。他們可以自由地利用RSS技術進行個性化的信息定製,利用搜索關鍵詞進行信息的精確篩選。豆瓣網、youtube之類的web2.0網站,一些商品的論壇、官網、QQ群也將會成為他們獲取商品信息的渠道。總之,他們對於廣告信息的認知度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

像以往億萬人民同看一張報紙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的受眾根據各自的利益與興趣選擇了不同的媒介, 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關係。受眾的興趣多元化表現除了與自己利益切身相關之外,

還有一種就是喜愛和情感的需要。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例如, 為什麼一些社會新聞、體育新聞、文藝新聞等並不十分與群眾密切相關的內容同樣也有一定的受眾群呢? 其中的原因莫過於如此。這裡就出現了“窄”受眾分類。他們也具有分散性、多樣性和匿名性, 但同時在某一方面顯示出共同的接受傾向, 即選擇信息的某種共性。如歌迷、球迷、收藏愛好者、經紀人、政治家等, 對信息的關注和追逐, 無不與各自群體......

如何看待新媒體對社會產生的正負作用

1、要承認事物的兩面性,新媒體肯定有它正面的功能,但作為一新生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必然也會有負面的東西存在。這是合理的,不能因此而否定新媒體,不能因噎廢食。

2、積極推動新媒體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充分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同時加強對新媒體的引導與管理,儘量減少它的負面影響。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如何看待傳播媒體對嬰幼兒的影響

現在的獨生子女問題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多數幼兒在缺乏兄弟姐妹的家庭中長大,普遍存在著自私、任性、缺少同情心等問題,致使親社會行為水平偏低。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又容易把幼兒的社會性學習與生活割裂開來,往往以枯燥的口頭說教為主,缺乏有效性。其實兒童期是發展親社會的觀念與行為的最佳時期。為了給幼兒的健康成長創設最佳的環境,我們應高度重視培養和提高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為使幼兒養成自立、自信、自強的良好品格,也能養成關心他人、同情他人、服務他人的社會心態與行為,教師應該積極開展分享性的教育活動,這可以為幼兒提供交流的機會,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引導幼兒從關心身邊的事開始,逐步學會合作、分享和協助,從而提高其親社會行為的水平。

一、優化家園環境,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

優美的環境可以使人心曠神怡,當一個人心情愉快的時候,更容易做出利他行為,幼兒在情緒良好的時候也更樂於做出友好舉動。因此,不管家庭、幼兒園或社會都應該給幼兒提供一個優美、清潔的環境,使幼兒感到舒適、愉悅,從而增強其親社會性。我們不但應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物質環境,鼓勵幼兒與環境積極互動,還應為幼兒創設一個接納、關愛和支持的精神環境。

1.豐富、多樣的物質環境。在外在環境的創設上,我們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設立開放、自主的活動空間。豐富的物質環境能充分支持幼兒的自由自主的活動,也可以避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相互爭執,這對於喜歡模仿同伴的幼兒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2.寬鬆、接納的精神環境。精神環境比外在的物質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更深刻和持久。首先,教師應與幼兒建立平等、民主的師幼關係。其次,家長與幼兒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最後,我們應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區資源,讓幼兒感受鄰里間的和睦、社區的精神文明、家鄉的文化等,激發幼兒愛家鄉、愛自然、愛社會的情感。寬鬆、接納的精神環境最直接和顯而易見的意義是能賦予幼兒一個良好的社會界定,給他們一個積極的“他人眼中的自我”,使幼兒積極、自信,有利於其親社會行為的形成和發展。

二、挖掘生活素材,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

生活教育,即生活與教育的結合,是生活對教育的影響。同認知教育相比,社會性教育更具有貼近生活的特徵,它不像認知教育那樣脫離生活進行。親社會教育需要教師在大量的生活細節中,將與某種生活內容或生活方式相應的社會性目標結合進去。

幼兒園是一個集體,細心的教師可以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值得我們挖掘的具有教育價值的生活素材。貼近幼兒生活的社會教育,能使幼兒與實際生活相聯繫,真正意識到生活中的好與壞、善與惡。同時,教師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高度關注,能使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響,在班級裡形成積極的、良性的循環,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形成。

三、利用移情,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移情是兒童親社會行為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是一種旨在提高兒童善於體察他人情緒、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從而與之產生共鳴的訓練方法。這種方法主要培養幼兒理解和認識他人的情緒情感,引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有利於幼兒自發做出親社會行為。教師應通過各種活動為幼兒提供移情線索和情感信息,使他們能站在他人立場上考慮問題,感受他人的願望,理解他人的處境,從而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和親社會行為。

四、利用榜樣,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學習和形成,主要是通過觀察性的學習和模仿達到的,所以,榜樣是很重要的。教師和家長應以身作則,注意自身的榜樣作用,以自己的言行舉止薰陶幼兒。我們可以在幼兒面前經常表示對長輩的關愛......

如何看待媒體的報道應以正面報道為主

成因: 文化的大眾化 媒體的市場化 評價: 1、積極影響。增強了新聞的可讀性趣味性,迎合了市場的需求。 2、消極影響。消弱了新聞嚴肅性;排擠了更有價值的新聞;造成不良的媒體風氣和社會風氣。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看待媒體的影響?
你是如何看待保險的?
如何看待現在的中國?
如何看待現在的工作?
你如何看待商家的廣告?
如何把自媒體的使用?
如何看待現在的自己?
如何看待古代刺客群體?
如何看待舌尖上的中國?
如何看待司法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