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老哭怎麼回事?

General 更新 2024-05-27

小孩一直哭是怎麼回事?

哭是嬰兒的本能性反應。嬰兒還不具備語言表達能力,哭鬧是他們表達感情、對外界刺激反應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哭聲表示自己不同的需求和反應。所以說,嬰兒哭鬧並非都是有病;孩子少哭、不哭反倒可能是疾病的徵兆;而有些嬰兒過多哭鬧,亦可為疾病的信號。

正常哭聲

運動性哭聲 嬰兒睡覺醒來,運動肢體時,常伴有節奏性的哭聲,聲音響亮,音調柔和,不嘶不啞,而臉色紅潤,呼吸正常。這對肺的舒張和呼吸肌的鍛鍊均有益。

覓食性哭聲 其聲調與運動性哭聲接近,但哭性急,節奏緊密。這時,如果母親用奶頭或手指觸及孩子的口角,嬰兒就會立即轉向奶頭或手指側,口脣做吮吸動作,哭聲停止。

求抱性哭聲 開始哭聲緩和,斷斷續續。當一直得不到家人抱時聲調逐漸提高,哭聲變為連續性。被抱起後,則哭聲立即停止。這常見於某些已養成愛抱習慣的孩子。

反抗性哭聲 孩子感到不舒服,如尿布浸溼、衣著過緊、感覺冷熱、銳物刺痛以及昆蟲叮咬時,也會發出哭聲。開始時是間歇性的“咿咿呀呀”,一般不劇烈,哭哭停停。如果沒有人注意,幫助解決“問題”,那麼哭聲會逐漸變大,變為連續性。

異常哭聲

腸套疊性哭聲 多為陣發性,孩子突然嚎叫,哭聲緊迫,音調亢進,同時臉色蒼白,大汗淋漓,表情痛苦,煩躁不安,手足舞動。一會兒,哭鬧停止,趨於平靜,如此反覆發生。患兒常伴有嘔吐、腹部腫塊和便血等。

腹瀉前哭聲 腹瀉患兒在排便前因腸蠕動增加,感覺不適,常會哭鬧,排便後,哭聲自停。

腸痙攣性哭聲 突然發生的陣發性啼哭,音調高亢,兩腿蜷曲,一陣哭鬧後轉而安靜,反覆發生。

中耳炎性哭聲 患兒哭鬧時用手抓耳,搖頭。若牽拉患兒的耳廓時,哭鬧加劇,這時要想到孩子是否得了中耳炎。

吃奶時哭聲 孩子感冒鼻塞,口腔有炎症、潰瘍,咽後壁有膿腫時,多在哺乳或進食時哭鬧,甚至拒絕飲食。

此外,若孩子的哭聲嘶啞,要想到喉炎、喉頭水腫;新生兒出現尖叫樣哭聲要警惕是否為顱內出血;哭鬧時伴有點頭樣抽搐,孩子可能患了嬰兒痙攣症;哭時無淚時,則是脫水的表現;而持續性哭鬧、呻吟、煩躁不安、可能是心力衰竭所致。

6歲的孩子總愛哭怎麼回事

1、對孩子的敏感你也要敏感。他往往感受到的疼痛更厲害,你就不應該和他開玩笑,要承認他的疼痛的真實性。對他的痛疼要表示同情和理解。

2、要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低自我價值的孩子更敏感、哭得更多。因此對他們的成就和好行為要大力表揚。你一定不要對他們要求更多,也不要要求他做超過他的能力的事。

3、不要助長他的哭。哭,既不需要獎勵也不要懲罰。家長對待哭應該是中性的。分散注意力可以使眼淚變幹,如果不行,則給以一張安慰的處方。如果一次緊的擁抱有用,就多用這種擁抱。

4、幫助他們把感受變成語言,放他們把事情說出來,這樣可以減少哭的需要。

5、你自己一定要冷靜,敏感的孩子會發現你的焦慮、憤怒、傷心等,藏也藏不住。如果你真是很煩燥,也可以和孩子說,這比讓他猜你怎麼回事要好。孩子不必要分擔家長的煩惱。的敏感的孩子很可能會因家長的小小的焦慮而哭個不停。

6、不要只是批評,要表揚和批評都用。比如孩子拫高興地讚許你他自己洗了手了,你一定要表揚他這一點,順便提一下如果不把水灑到地上就更好了。不要看不見他自己洗了手,只看見灑了水。這樣,他的哭會減少很多。

為什麼小孩子總是很容易也很喜歡哭

小孩愛哭,這完全是正常的。他們的哭有的是表示疼痛、不適,有的卻只是一種往方式,想要什麼,說不清楚,就哭。當孩子的語言能力增強了,哭就會少得多。

有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哭得多,有幾個原因:

1、天生的性格,比較敏感,很小的事他看得很大。比如膝蓋上摔了一個小口子,他會嚎啕大哭,而且沒完沒了;

2、父母下意識地鼓勵哭。比如孩子膝蓋上摔了一個小口子,父母親就老是去“關心”他,一會兒就來問一問、摸一摸,表示過多的擔心;又比如孩子為什麼事不滿意而哭,父母就想盡辦法讓他不哭,把他想要的東西全給矗。

雖然孩子常哭,但他並不是不快活。敏感的孩子哭得自由,笑得自由,盡情發洩,哭過了會好過些。研究人員相信,眼淚可以幫助人減少由大腦在壓抑時所產生的有害的化學物質(chemicals)。也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愛哭的人在情緒上、身體上不比不愛哭的人差。

所以不要看見孩子一哭就緊張、就想辦法制止。

為了適當減少孩子的哭,可以試用以下方法:

1、對孩子的敏感要重視。敏感的孩子,對疼痛、對“重大事件”(如心愛的娃娃胳膊掉了、搭好的積木高樓被別的兒童推倒了等等)的感受比別的孩子厲害。因此,嘲笑這種敏感或否定其合法性,甚至批評這種敏感是錯誤的。一定要用理解和同情來反應,幫他從困境中走出來。但是,切不要做過頭,否則會做過頭,也不好。承受力是鍛煉出來的。

2、培養孩子的自尊心,低的自尊心會使他敏感的程度增高,哭得更多。所以促進孩子的自我評價,並時時表揚好行為很有作用。你不應該對他要求太多,或者做他能力達不到的事。

3、不要助長他的哭。孩子的哭既不要獎勵,也不要懲罰,要以中性態度去對待。不過,在孩子情緒過分激動時,可以和他玩一些消遣性的遊戲,分散注意力,或者給予一點親切的安慰。但是,不要給太過分的同情,否則會給孩子哭的“動力”。

4、幫助(或引導)孩子把嚎哭變成語言。教他在遇到困難或不順心的事時,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家長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想法和要求,更有針對性地替他解決。

5、不要把自己的消極情緒表現出來,否則他也會模仿,大人流眼淚,他馬上也會哭,如你真有動情的事,應避免在他面前表露,不讓他模仿。

6、不要批評孩子想學習、想做一些事的願望和努力。甚至在結果並不太理想時,也不要批評,而要鼓勵和幫助。比如:他想畫畫,在紙上用彩色筆畫花朵和青草,這很好,但他畫著畫著就到牆上去畫了。這時,你的任務是表揚他的畫畫能力,教育他不要往牆上畫。這樣,他會願意改正,以做得更好來獲得更多的表揚。這時,如果你只批評他在牆上畫的事,他會感到委曲、會哭。

7、對孩子的哭不要極嚴厲地禁止,也不要過份地同情。往往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皺一皺眉、搖一搖頭,表示你的態度即可。

8、對5歲的孩子要立規矩,告訴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但是,規矩要容易執行,比如不要在大人午睡時大聲叫嚷;玩具玩過以後要收拾好;小朋友跌倒要去扶起來,找大人看看是否要送醫院治療等。在立規矩時,要淺顯地講點道理,他懂了,會執行得好些。比如玩具玩過後要收拾好,是為了下次玩時好容易地找到;大人午睡時不要大聲叫嚷是給大人留下安靜的環境,使他們睡得更香等。

當兒童一兩個月都沒有不執行規矩的行為,哭得比以前少我了,則要大力表揚。

9、不要給他貼上一個“好哭的孩子”的標籤,不要當他的面和別人談論他的哭,以保護他的自尊心。

10、對孩子發生哭的行為時,要反應,不能置之不理,如果不理會,有時可能發生危險,問題就大了。比如他跌倒了,哭了,馬上要去看看有什麼問題。腿破了,要處理,頭疼了,要到醫......

小孩總哭怎麼辦

一般情況是小孩生病後往往變得脾氣大了,愛哭了,或是家裡來了長輩:如祖父母、外祖父母,小孩有了“仗勢”,尤其是一些獨生子女,容易變得嬌氣,愛哭。在正常情況下,有的小孩愛哭,常常是用哭聲作手段引起父母注意,達到某種目的。或許,他還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或要求,急了就哭,以哭“說”事。還有一些孩子沒有養成爽快地提出自己的請求,或對家長的要求表示自己態度的習慣,在他們不痛快時就哭。有的父母只注意就事論事,問清哭的原因。加以解決就完了。他們常忽略了教育孩子應該怎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教育孩子懂得愛哭不是好孩子。由於家長一次次的忽略,一次次地在孩子哭了之後滿足他的願望,有的孩子就漸漸地形成了愛哭的習慣。孩子愛哭和感情脆弱也有關係。由於幼兒認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侷限性,情緒上往往易表現為愛衝動和不穩定性。因為一點委屈或不滿就大哭大鬧,或者本來正在哭著卻又破啼為笑。一般的孩子都會表現出感情脆弱的一面,尤其是在受到傷害時都會哭。有的孩子對諸如疼痛,驚奇,快樂,恐懼等刺激的反應就更為強烈,對周圍的事物尤其敏感。別的孩子不在乎的一些小事,也會使他們感受到刺激而異常激動。許多研究人員認為,造成孩子比較脆弱,遺傳因素和周圍環境是兩個重要的原因。在感情脆弱,敏感的孩子中,約有10%是天生的,另外一些則是後天原因造成的。有些父母感情就比較脆弱,易激動,往往傳給孩子。還有一些孩子自小比較自卑,遇到一點事就覺得受到傷害,心理承受不住。一般說來,感情敏感脆弱只是孩子個性的一方面,作為家長應該積極引導孩子,有意識地鍛鍊孩子。每當孩子哭泣時,父母首先應弄清楚是怎麼哭的,是真哭還是假哭,是大哭大鬧,還是一般的小哭小鬧,哭的原因是什麼?確定後就可採取措施使其停止哭泣。有一點家長要明確,不能一哭就抱。如果你清楚你的孩子很愛哭,也確認在沒有發生什麼危險情況下,孩子遇到點事就大哭不止,你可以說一句“沒關係”繼續幹自己的事,或者一開始就不理他。孩子哭往往是向大人“求援”,見你不理他,哭一會兒,便也覺得沒有意思,自己就會平靜下來。如果你很專注地幹自己的事,就會給他一個暗示“你的事並不嚴重”。他也許會走過來看看你正在幹什麼,或者對你說點什麼。總之,這樣就使他那種強烈的情緒變得平緩些。孩子安靜下來了,你再講什麼也就容易聽進去了。愛哭的孩子,往往是遇到事不知該怎麼辦,以“哭”聲告急。作為家長應常給孩子講些處理問題的方法,表達自己感情的方式。比如:“你想幹什麼嗎?先問問大人行不行,”“你想用別人的東西,要和人家打招呼,不能上來就搶”“摔倒了自己爬起來才是好孩子”。漸漸地你就會發現,孩子在幹什麼的時候,會跑過去問你:“我想要騎車行嗎?”“我可以出去玩一會嗎?”養成這種商量的口氣和別人講話,孩子的心情要平靜得多。如果你的孩子非要拿別的小朋友的玩具,並且淚汪汪地又向你求援時,你可以提醒他,“媽媽平時怎麼給你講的?如果想要別人的東西應該怎麼辦?”一般的孩子受到這種暗示,會收住要湧出的眼淚,走過去和小朋友商量。以後再遇到類似情況,他就知道自己該怎樣做了。法告訴他“你已經長大了”,“不應該好哭了”。雖然在週歲前,哭是孩子的一種需要,但孩子長大了,仍然愛哭哭啼啼,無疑是懦弱的表現。哭鬧是由於父母的溺愛遷就所形成的一種不良習慣,是孩子用來“要挾”父母的一種武器。因此,防止孩子哭鬧的主要方法是,注意早期優良行為的培養,正確運用德育的一般原則,切忌溺愛、嬌慣、遷就。利用孩子喜歡聽故事、看畫書、看電視、電影等特點,經常對孩子進行教育,為孩子樹立正面形象。引導兒童學習摹仿他們心目中的主人......

為什麼孩子經常會哭鬧該怎麼辦。 40分

遇到嬰兒哭鬧,家長首先要分析一下哭鬧的聲音。

無疾病時的哭聲常常由輕逐漸轉響,哭聲洪亮,去除了因素後哭聲停止,多數由以下一些生理性原因引起,如:飢餓、口渴;溼(尿布溼)、癢(溼疹)、冷、熱;衣著不當,如包紮太緊,毛線刺激皮膚;大小便前;周圍無人,以哭吸引親人作陪;日夜顛倒、生物鐘未完全建立;白天睡前過度興奮。

另一類哭鬧是病理性的哭鬧,其特點為哭鬧劇烈、時間長、哭聲尖或特別低沉,哭鬧常與某些症狀或體徵同時出現。常見的疾病有:

口腔潰瘍:多數在餵奶或進食,尤其吃熱的食物時出現哭鬧,常伴流涎。鼻塞吃奶時不能呼吸,不吃時飢餓、形成哭哭吃吃、吃吃哭哭的局面。

腦部疾病:新生兒患顱內出血或腦膜炎時出現一陣陣尖叫樣啼哭聲,音調高,哭聲急而無回聲。

中耳炎、外耳道癤腫:吃奶時當耳朵貼到母親身體時或者牽拉嬰兒耳朵時出現哭鬧。皮膚皺摺處有破損、潰爛。

蟯蟲病:哭鬧發生於半夜熟睡哭。

泌尿道感染:排尿時疼痛而哭。

肛裂:大便乾燥,排便時哭叫,便後有鮮血滴出。

腹痛。

佝僂病:夜驚哭叫。

總之,遇到嬰兒哭鬧首先從生理性原因方面考慮,必要時脫去衣服全身仔細檢查一遍,有些粗枝大葉的家長會把熱水袋燙傷皮膚,尿布帶扎得太緊勒破皮膚,甚至縫衣針掉在被褥或留在衣服上,認為有病理性原因引起的哭鬧時應去醫院作進一步的檢查。

望採納

相關問題答案
小孩老哭怎麼回事?
小孩磨牙怎麼回事?
小孩子吐怎麼回事?
小孩結巴怎麼回事?
小孩聳肩怎麼回事?
小孩眼睛老癢怎麼回事?
小孩小腿麻是怎麼回事?
大腸小腸疼是怎麼回事?
腰疼小肚子疼怎麼回事?
小腿癢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