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會戰歷史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06-05

武漢會戰的歷史意義

武漢保衛戰也叫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雙方投入兵力最多、戰線最長、時間最久、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也是中國軍隊殲滅日軍人數最多的一次戰役,被稱為抗戰四大會戰之一。雖然最後武漢還是失守了,但是中國軍隊卻在戰略層面成為了真正的勝利者。

守武漢重點在外圍

武漢地處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在抗戰時期是中國的第二大城市,人口超過200萬,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水在此匯入長江,平漢、粵漢兩大鐵路在此交會,因此是中國內陸最重要的水陸交通中心。再加上1937年11月國民政府宣佈遷都重慶,但大部分政府機關和軍事統帥部卻先遷到了武漢,使武漢實際上成為當時全國軍事、政治、經濟、交通中心和真正意義上的戰時首都,毫無疑問就必然成為日軍在1938年的最重要的進攻目標,日軍大本營認為攻佔武漢就可以迫使中國放棄抵抗,為此日軍華中派遣軍投入當時所能集結的最大力量,第2、第11軍調集總共9個師團140個大隊約25萬兵力(會戰期間多次補充兵員,實際參戰總兵力達到了約30萬人),另外還有120餘艘艦艇、500餘架飛機的支援,決心一舉攻佔武漢。

這樣,保衛武漢也就成為中國在1938年下半年最重要的任務。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整作戰序列,新成立了第九戰區,以第五、第九戰區所屬部隊為保衛武漢的主力,總計投入14個集團軍、50個軍,飛機約200架,艦艇30餘艘,總兵力約100萬人。其中第五戰區的23個軍負責長江以北防務,第九戰區27個軍負責長江以南防務,另以第一戰區在平漢鐵路鄭州至信陽段以西地區,防備華北日軍南下;第三戰區在安徽蕪湖、安慶間的長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東地區,防備日軍經浙贛鐵路向武漢以南迂迴。

整個武漢保衛戰的中心思想就是立足外圍,充分利用地形,逐次抵抗消耗日軍,以空間換時間,贏得時間來內遷工廠、內運物資、整訓軍隊為長期抗戰做準備,同時爭取國際上的同情和支援,期待國際形勢的變化。這次會戰吸取了南京、太原保衛戰的教訓,防線儘量前推,長江南岸防線以九江至瑞昌為正面,沿鄱陽湖部署兵力;長江北岸防線則是從大別山南麓就開始佈防,防禦縱深比較深遠,同時還採取以外線進攻為主,陣地防禦和遊擊為輔的戰略防禦格局,也就是守武漢而不戰於武漢,因此從總體上看,是符合當時中國軍隊的實際情況和武漢周邊地區的地理特點。

批發假山

三國武將

種植的牙

304不鏽鋼

序幕就是個大慘劇

日軍在佔領徐州之後原來計劃沿隴海線直取鄭州,再從鄭州沿平漢線南下攻取武漢,按照這一路線沿途基本都是平原,極其適合機械化程度較高的日軍行動。如果日軍沿這一路線進軍,中國軍隊防守武漢就將非常困難,廣闊的平原地區,便於日軍發揚其火力優勢,也便於日軍充分利用其機動優勢,無論是迂迴包抄,還是後勤補給,都非常便利。

徐州會戰末期,土肥原賢二指揮的日軍第14師團就已經開始沿著這一路線突進,形成孤軍深入之勢,中國軍隊乘機試圖圍殲該部,挫敗日軍直取鄭州的意圖。蘭封會戰由此爆發。但在會戰過程中,中央軍桂永清、黃傑所部先後逃跑,導致會戰失敗,開封岌岌可危,並嚴重威脅到了隴海線與平漢線交會的鐵路樞紐城市鄭州。可事後,桂、黃兩人並未受到嚴懲,只不過是撤職了事,最終還是平步青雲;88師師長龍慕韓則成了替罪羊被處決,以平息非議。

由於軍情緊急,軍事委員會只得決定“以水代兵”,在花園口決開黃河,利用氾濫的黃河來阻擋日軍的進攻。

決堤之後引起黃河改道流入淮河,然後黃淮合流湧入洪澤湖,使淮河、洪澤湖沿岸成為一片澤國,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共有44縣市受災,受災面積2.9萬平方公里,受災人口約1200萬人,140萬間民房被毀,約2000萬畝耕......

武漢會戰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背景是 1937年7月7日,日本皇軍對中國實施全面入侵,北京及天津不到一個月落入日軍手中,整個華北平原暴露在日軍面前,11月12日日軍攻佔上海,南京有陷落的危險 日本方面,由於1937年開始的諸次軍事行動讓日本感到兵源匱乏開始逐步增兵,增兵加上前線開銷使得日本平時經濟體系無法負荷;日本自此正式進入戰時經濟體制。 意義是漢會戰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國投入兵力最多﹑戰線最長﹑堅持最久﹑犧牲最大的一次戰役,總計傷亡二十多萬人﹐但也使日軍的有生力量受到很大消耗﹐使它的戰略進攻達到頂點,使它對中國速戰速決的方針破產。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鬥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0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武漢會戰心得體會 5分

讀完武漢會戰這本書,使我受益頗深,新形勢下要不斷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促進社會和諧。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緣,距長江與漢水之間,扼平漢、粵漢鐵路的銜接點,是我國的腹地,又是水陸交通的樞紐,戰略上的必爭之地。當時的武漢是我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國共兩黨為了抵禦民族大敵,進一步加強合作。在武漢召開了國民參政會第一屆會議。大會莊嚴宣告“中華民族必以堅強不屈的意志,動員一切人力、物力,為自衛,為人道與此窮凶極惡的日本侵略者長期抗戰,以達到最後勝利為止。武漢會戰是徐州會戰之後,發生在武漢外圍的一次中日大戰。會戰是以武漢三鎮為中心,以皖西、皖南、豫東、豫南、贛北、鄂東、鄂南為外圍而展開的。武漢保衛戰從1938年6月11日日軍進攻安徽的安慶起,直至10月25日我軍撒出武漢止,歷時四個半月。中日雙方在長江沿線分五路屬開激戰。日軍集結了十四個師團、三個獨立旅團、一個機械化兵團和三個航空兵團,加上海軍艦艇140餘艘,約三十五萬兵力。我方長江南岸為第九戰區,陳誠為司令長官,轄薛嶽、張發奎兩個兵團;長江北岸為第五戰區,李宗仁為司令長官,轄孫連仲、李品仙兩個兵團。武漢會戰,是中國抗戰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戰役。中日雙方投入兵力之多,戰線之長,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是抗日戰爭中任何戰役所不能比擬的。

會戰結束後,日方由於戰線延長,兵力與資源不足,加之我敵後遊擊根據地日益壯大。日軍侵華感到徒勞無功,舉國焦悶,不得不改變其速戰速決戰略,逐漸轉入相持階段。但在相持階段,大規模的戰役仍未間斷。如南昌會戰、隨棗會戰、長沙會戰、桂南會戰(崑崙關戰役)、上高會戰、棗宜會戰、第一、二、三次長沙會戰、中條山戰役、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以及中原、湘桂閩粵等多次戰役。這次戰役,充分顯示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我認為,愛國主義本來是人類早已存在的一種最古老的感情。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是歷代勞動人民愛國情感的一種繼承與發展,也是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建國之才、效國之行的完美結合。作為一種共產主義道德規範,它不僅要求人們維護自己國家的獨立和統一,努力發展國家的經濟和文化,而且也引導人們關心國家的共產主義前途。

在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和自由的鬥爭中,獲得過許多國際主義的援助。當時的蘇聯及其領導人列寧、斯大林,都從政治、軍事、經濟、技術等方面支援過中國。加拿大的白求恩醫生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投身於中國抗日戰爭前線,幫助八路軍建立戰地醫院,冒著敵機轟炸的炮火搶救傷員,最後犧牲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毛澤東主席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紀念白求恩》,號召人們學習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精神,“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利於人民的人。”

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愛國與愛共產黨、愛人民、愛社會主義、愛集體這“五愛”是相互關聯、相互滲透、水乳交融的一個整。 每一個渴望有所作為的人,其思想境界、理想抱負、奮鬥目標都要不斷地昇華。而要達到更高的境界、實現更加遠大的抱負與目標,有必須從身邊小事做起。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一些名言警句告訴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振興中華從我做起”等。我們今天處在和平建設時期,熱愛祖國就要與熱愛本職工作、熱愛家鄉結合起來。幹好本職工作,建設好家鄉,就是為國家做貢獻。有一些新時期的軍旅歌曲唱出了愛國衛士的心聲:“想家的時候,總想為家做點事。”“你在家鄉耕耘著農田,我在邊疆放哨值班;你孝敬父母任勞任怨,我......

武漢會戰對今天曆史的啟迪作用是什麼?

1938年5月1日,武漢各界聚集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要求全民參加抗日戰爭。從1938年6月至10月25日進行的武漢大會戰是中國抗戰初期繼淞滬、忻口、徐州會戰後的第四次大會戰,中日雙方在此次會戰中投入的兵力之多、作戰規模之大、戰線之長以及死傷之眾在八年抗戰中皆屬罕見

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究竟是淞滬會戰還是武漢會戰?

是淞滬會戰,國軍最積極主動,最有效,參戰單位戰鬥力最高,兵種最齊全,技術也是最高,動員績度也是最大的。經過這一次會戰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讓日軍後來的戰鬥計劃徹底改變。同時,淞滬會戰也是中日傷亡比最低的一次會戰,完全體現出了國軍的戰鬥力。

武漢會戰雖然規模很大,但是已經是國軍與日軍大規模會戰的尾聲,國軍精銳消耗殆盡,指揮系統幾乎癱瘓,有點像是是在應付,沒有淞滬會戰時期的那種雄心壯志。

中國抗戰勝利的意義

(1)抗戰勝利,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的完全勝利,是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振興的歷史轉折點。

(2)抗戰勝利,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個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侵略的經驗和範例,也促進了民族覺醒和喚起了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採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同時,使黨和人民得到巨大發展。這一切都為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牽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軍隊,使其不能北攻蘇聯,又大大減輕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對美英的壓力,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參考資料:chat.pep.com.cn/...c=5637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在於:這是中國人民百餘年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全民族解放戰爭,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勝利和重新振興的轉折點;2、抗日戰爭中人民武裝力量得到空前的發展壯大,從而奠定了新民主義革命最後勝利的基礎;3、中國戰場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的主戰場,牽制和消耗了日本總兵力的範,打亂了其侵略計劃,支援了同盟國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作戰。

(1)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的復興奠定了基礎。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日本在臺灣50年的殖民統治,使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

(2)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4)對世界各國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分析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

1)抗戰勝利,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的完全勝利,是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振興的歷史轉折點。 (2)抗戰勝利,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個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侵略的經驗和範例,也促進了民族覺醒和喚起了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採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同時,使黨和人民得到巨大發展。這一切都為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牽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軍隊,使其不能北攻蘇聯,又大大減輕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對美英的壓力,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謝謝,望採納!

繼續抗戰精神的現實意義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偉大抗戰精神研究、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有利於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有利於堅持中國道路、凝聚中國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偉大抗戰精神內涵豐富。抗戰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體現,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其內涵十分豐富,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愛國情懷是人們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情感,是願意為祖國奮鬥獻身的價值取向。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被充分激發出來,舉國上下用血肉築起一座抵禦侵略者的鋼鐵長城。二是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民族氣節是為了維護國家和民族尊嚴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質和高尚追求。抗戰時期,面對日寇的瘋狂侵略,無數中華兒女奮起抗爭、前赴後繼,表現出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高尚氣節。三是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英雄氣概是為了祖國利益不惜流血犧牲的崇高精神。抗戰時期,中國軍民面對敵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對死亡威脅義無反顧,表現出了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概。四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必勝信念是最終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堅定信心和頑強信念。中國人民在持久抗戰中頑強抗擊敵人,最終打敗窮凶極惡的日本侵略者,離不開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偉大抗戰精神發揮了巨大精神動力作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所孕育的偉大抗戰精神,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精神動力作用。一是推動了中國人民迅猛覺醒。面對亡國滅種的危險,中國人民迅猛覺醒,愛國精神空前高漲,中華兒女的凝聚力戰鬥力空前提升。二是促進了中國人民空前團結。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中華民族空前團結,顯示出強大力量。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全國各族人民紛紛投入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中。三是強化了中國人民不屈意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一場以弱對強的戰爭。中國為什麼能夠取得勝利?除了客觀因素,最重要的是中華民族有著百折不撓、永不服輸的不屈意志。正因為有了不屈意志,面對強大敵人的進攻,中華兒女才能不畏強暴、奮起抗爭、眾志成城。四是堅定了中國人民必勝信念。當日本法西斯的鐵蹄踏進中國大地的時候,中華兒女沒有畏懼,更沒有退縮,而是抱著必勝信念,義無反顧地走上抗日救亡戰場。五是鑄造了中國人民的英雄氣概。面對野心勃勃、凶殘無比的侵略者, 無論在敵後戰場還是在正面戰場,中華兒女奮起抗戰,表現出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偉大抗戰精神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偉大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集中體現,是中國抗日軍民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新的歷史條件下,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有利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黨的執政能力關係黨的生死存亡、關係事業的興衰成敗、關係民族的前途命運。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有助於領導幹部加強黨性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助於黨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有助於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增強黨拒腐防變能力。二是有利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偉大抗戰精神體現了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堅定信念、不屈意志、高尚氣節、獻身品質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教材。三是有利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偉大抗戰精神雖然形成於革命戰爭年代,但具有超越時空的恆久價值,不僅是中國共產.....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就是我們站起來了

相關問題答案
武漢會戰歷史意義?
長沙會戰歷史意義?
抗美援朝戰爭歷史意義?
淮海戰役歷史意義?
古田會議的歷史意義?
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
紅樓夢社會歷史意義?
美國內戰的歷史意義?
淮海戰役的歷史意義?
百團大戰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