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的起因?

General 更新 2024-05-25

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鬥。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意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結果意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蔘戰,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是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國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幹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衝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祕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衝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斯失敗,而面臨孤立的意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意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係,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臺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後,在1892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弗蘭茨•斐迪南大公(1863年12月18日——1914年6月28日) 奧地利皇儲   在薩拉熱窩事件中遇刺身亡   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亞”組織便在奧皇太子所要經過的大街上佈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時左右,斐迪南夫婦在城郊檢閱軍事演習之後,乘坐敞篷汽車傲然自得地進入薩拉熱窩城。一長列皇室汽車緩緩駛過人群擁擠的街道,只有稀疏的憲兵和警察佈置在道路的兩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輛車上,索菲亞坐在他的右邊。波斯尼亞軍政府長官奧斯卡•波蒂奧雷克將軍坐在左邊的位上,司機旁邊是侍從官哈拉希伯爵。   當車隊經過市中心米利亞茨卡河上的楚穆爾亞橋,駛進阿佩爾碼頭時,埋伏在這裡的第一個暗殺者沒能動手,因為一個警察走過來站在他面前。相距不遠的另一個暗殺者察布里諾維奇突然從人群中衝出來,向斐迪南夫婦乘坐的車擲出一枚炸彈,但被車篷彈到地上,在第三輛車前爆炸,碎片擊傷了波蒂奧克雷將軍的副手和索菲來的女侍。斐迪南故作鎮靜地走下車,察看了現場,對被警衛捉住的察布里諾維奇瞄了一眼,然後登車揮手說:“先生們,這個人發瘋了,我們還是按原計劃進行吧。”車隊迅速駛進市政廳,斐迪南夫婦參加了市政廳舉行的歡迎儀式,然後略作休息,驅車前往醫院看望受傷的隨從。   斐迪南太大意了。死神在等著他。   本來是去醫院,但司機偏偏轉錯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處守候的普林西波。刺殺的機會來了。普林西波(當時僅19歲)拔出手槍,剛要舉槍射擊,離他不遠處的一個警察發現了,箭步衝上來欲抓住他的手臂。真是太巧了。就在這一瞬間,剛好趕到這裡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薩拉的“青年波斯尼亞”成員,揮手猶如一道閃電,朝警察頸部猛擊一拳,警察冷不防一個趔趄。這時,普林西波的槍聲響了,奧皇儲夫婦一命嗚呼。......

第一次世界大戰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鬥。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意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結果意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蔘戰,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摘要:

日期:1914—1918

位置:歐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東

結果:協約國獲勝

死亡(約數)

將士:9百萬

平民:7百萬

合計:1千6百萬

主要參戰國

協約國

·塞爾維亞王國

·俄羅斯帝國

·法國

·比利時

·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

·日本

·黑山

·意大利王國

·中華民國

同盟國

·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奧斯曼帝國

·保加利亞

戰霧瀰漫

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國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幹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衝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祕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衝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斯失敗,而面臨孤立的意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意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係,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臺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鑑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見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詳情(起因 地點 人物等等)越詳細越好

19世紀末20年代初,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紛繁複雜,但基本矛盾有三對,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A: 我認為戰爭爆發是德法矛盾、德英矛盾、德日矛盾、德俄矛盾、俄奧矛盾發展的結果。在這些矛盾的基礎上,各帝國主義國家加緊擴軍備戰,紛紛增加軍事預算,擴大軍隊,制訂作戰方案,一步步走上戰爭道路。同時,各帝國主義國家的宣傳機器也配合煽動沙文主義情緒,如,資產階級御用學者竭力宣揚戰爭可以解決人口過剩問題,挽救工商業危機等反動謬論,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另外,19世紀末西方政治思想方面的一些內容也是促使大戰爆發的原因。

學生B:我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源是由於帝國主義的本性導致的,是幾十年來帝國主義各國瘋狂掠奪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政策的繼續。進入壟斷資本主義之後,資產階級追求最大利潤的慾望推動各國政府瓜分殖民地與勢力範圍,從而引起了各國間的矛盾。另外,由於二十世紀初,隨著帝國主義各國對內壓榨和對外掠奪的加強,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因此,轉移國內人民鬥爭的視線,以瓦解國內革命運動和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也是這次戰爭爆發的又一個原因。

老師: 大家應該再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20世紀初期這個時間上去尋找一些原因。

學生C:剛才同學發言都是很概括的觀點。我想就大戰爆發的原因說說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認為之所以恰恰在20世紀初的時候才發生世界大戰,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當時發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這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力大為進步,於是資本主義的發展程度得到很大提高,那就需要更多的殖民地作為資本輸出地和原料產地,這樣才引發全世界空前激烈的爭奪,從而引起歐洲乃至世界範圍的戰爭。

學生D:一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薩拉熱窩事件。但發生這一事件的原因還是各帝國主義發展不平衡導致的。英法等資本主義先發展成熟,已形成主宰世界格局的局面。而德意志後來居上,要求打破英法主宰的格局。於是英法與德的矛盾激化,成為一戰前各國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正是它們之間矛盾的發展才導致了這次規模空前的戰爭。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經濟上的競爭、殖民禒的爭奪、聯盟體系、民族主義願望。我主要談一下後兩點。

聯盟體系:各帝國主義國家對殖民地的競爭轉而又促成了互相沖突的聯盟體系的形成,這些聯盟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戰爭的到來。當時,所有強國都已加入兩大敵對的聯盟體系,每當發生重大爭端時,兩大集團的成員即使對爭端持懷疑態度,也不得不支持各自的盟國。否則,它們擔心自己的同盟會瓦解,使自己孤立而遭受危險。因而,每次爭端往往會擴大為重大的危機,而兩大聯盟的所有成員國不論願意與否都將捲入其中。

民族主義願望:歐洲民族不斷高漲的民族主義願望首先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最突出,那裡的法國人仍不服從德國的統治。其次在塞爾維亞也表現明顯。當薩拉熱窩時間發生後,塞爾維亞的背後有俄國的支持,而俄國的背後是法國和英國。同樣,奧匈帝國有德國支持,理論上還有意大利支持,因而,民族自決與相互衝突的聯盟體系的結合使歐洲陷入大決戰之中。

學生E:從新聞學的角度來看,報紙雜誌等新聞媒體對大戰的爆發也具有一定的宣傳鼓吹作用。一戰前,由於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府主導操縱了大量的報刊,在民眾中鼓吹而形成一種盲目的愛國主義情緒,從而導致民眾中產生狂熱的戰爭心態,對於一戰爆發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學生F:促成一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思想領域內主要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傳播。19世紀中葉,英國哲學家斯賓塞在其《社會靜力學》中,系統地提出將生物學中的進化論思想應用於人類社會,認為人類社會與生物界一樣,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社會。因而稱為社會達爾文主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歐及美國得到廣泛傳播,並逐漸被種族優劣論者利用,與擴......

一戰世界各國發生什麼事(起因經過結果)

普法戰爭之後,法國下去了,德國上來了。沙皇俄國、奧匈帝國以及德意志帝國組成三國同盟。俄國和奧匈帝國以及德國的關係激化。導致俄國的經濟非常依賴法國。而且,三國同盟主要是對付法國,於是1891年法俄協約了。

之後,德國大力發展海軍和爭奪殖民地,這下英國不幹了。海軍和殖民地是英國的命根子。英國及時調正戰略。英王訪問巴黎,英德有矛盾,法德也有矛盾,於是1904年英法協約了。

因為英國和俄國之間打了一場克里米亞戰爭,所以關係不好。法國做了一個老好人,調和了一下,於是1907年,英俄也協約了。

這樣三國同盟對三國協約。

直到1914年,斐迪南大公在塞爾維亞遇刺,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這樣,俄國不幹了,塞爾維亞和俄國一樣都是斯拉夫民族,所以俄國參戰。俄國一參戰,德國不幹了,我們都是日耳曼民族,所以德國參戰。德國一參戰,法國不幹了,我們是協約國,勒令德國停止戰爭,德國不停止,法國履行同盟義務,法國參戰。意大利不行,窮光蛋帝國主義,開戰前找德國要軍備,德國無法提供大量的武器裝備,所以意大利就不算數了。英國因為陸軍太少,參戰屬於作死行為,但是德國進攻了中立國家比利時,按照歐洲的親屬關係,比利時國王是英王的舅舅,所以,英國對同盟國集團宣佈開戰。

這兩大集團進行了長達二三十年的準備,一場血雨腥風的戰爭就這麼到來了。

“一戰”的起因、經過、結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鬥。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意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結果意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蔘戰,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戰爭的背景

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成因

1 殖民地的爭奪就是奧匈帝國看準了巴爾幹半島的地理位置 巴爾幹半島深入地中海 臨近亞歐非大陸 可以說進入亞歐非大陸的跳板 也是古代歐洲戰爭 兵家的必爭之地 所以奧匈帝國打算併吞塞爾維亞 然後進軍意大利和羅馬尼亞 薩拉熱窩事件也就成了一戰的導火索

3 一戰的同盟國包括德、奧匈、土耳其,保加利亞等國

協約國最早是三個,法國和沙俄與1882年簽署軍事互助協約,英國和法國與1904年,英國和沙俄與1907年也分別簽署互助協約,協約國集團正式形成,之後陸續有國家參加,主要包括塞爾維亞,意大利,日本,美國,中國,羅馬尼亞,比利時,荷蘭,希臘,葡萄牙,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印度,危地馬拉,海地,漢志(今沙特阿拉伯一部分),洪都拉斯,古巴、利比里亞、尼加拉瓜,巴拿馬,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暹羅(現泰國),捷克斯洛伐克。

4 因為當時奧匈帝國把塞爾維亞的波斯尼亞和黑丁哥維那佔領並把此兩地划進自己的版圖 引起了當地斯拉夫人的民族獨立運動 當時塞爾維亞有個組織 "黑手黨"為他們提供軍火 並訓練青年成為殺手 爆破手 後來薩拉熱窩事件中的那兩個實行刺殺的青年都是該組織的

1和4 是根據自己的記憶寫的 3是直接複製一下比較全面的 2就不會了...不好意思

世界大戰的起因是什麼

.原因: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相同。都是由於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導致大國之間的爭霸鬥爭,進而引起了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一戰爆發前,主要是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殖民地勢力範圍和世界霸權而產生的尖銳矛盾;導火線:奧匈帝國的皇太子斐迪南在塞爾維亞被刺殺。(薩拉熱窩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埋下戰爭的禍根。二戰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產物,也是列強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並沒有解決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反而隱含著戰勝國之間、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是“建在火山口上的和平”。 (2)1929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戰爭的溫床。1929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 (3)法西斯在國際上出現,並發動了戰爭。面對經濟危機引起的嚴重政治危機,德、日建立法西斯專政,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在資本主義世界分化組合的過程中,法西斯侵略同盟形成。 (4)綏靖政策是戰爭的催化劑。英法美長期推行綏靖政策,慕尼黑陰謀達到了頂峰,造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鬆懈與渙散,縱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 (5)反法西斯同盟沒有及時建立,有利於法西斯擴大戰爭。蘇聯在構築集體安全的努力失敗後,為自保而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6)局部戰爭發生並逐漸升級,最終演變成世界大戰。

相關問題答案
一戰的起因?
俄國參加一戰的原因?
德國發動二戰的起因和目的分別是什麼? ?
南北戰爭的起因?
美國獨立戰爭的起因?
一戰的根本願因是什麼?
這次緬甸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
敘利亞戰爭的起因 ?
周瑜取荊州的起因?
背水一戰的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