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指的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社會教育是什麼?

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並列為教育的三大組成部分。社會教育是指社會生活中對人的身心發展起積極促進作用的各種教育性因素的總和。即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一切社會機構、社會團體以及個人對社會成員所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也包括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經意間所獲得知識、技能和道德啟示。社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具體表現在:教育主體的多元性;教育對象的全民性和自主性;教育時間的終身性;教育內容的豐富多樣性;教育形式的開放性;教育作用的普遍性。

社會教育的發展狀況是一國教育水平和國民素質的重要標誌。社會教育在轉型期的中國承載著重要的功能,具體表現在:首先,通過社會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過程中出現的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要轉向第二、三產業就必須經過教育培訓。學校對他們進行教育培訓的容量是有限的,這一任務必須由社會教育來承擔。其次,通過社會教育,提高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目前我國公民政治生活中存在參與冷漠、非理性參與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特別是對公民理性參與的引導同樣離不開社會教育。第三,通過社會教育,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促進人們生活方式朝著科學、文明、健康的方向發展。第四,通過社會教育,改變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提高人們的倫理道德水平,使新的道德觀念深入人心。最後,通過社會教育,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種教育資源。

你認為社會教育指什麼?它的重要性如何?

通過百度不學術性的理解。。。

通過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宮、展覽會、俱樂部、少年宮等文化教育機關,對人民群眾和少年兒童所進行的教育。

巴金 《探索集·再談探索》:“不用怕文學作品橫衝直闖,它們總得經過三道關口: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泛指社會諸方面的影響、薰陶。

瞿秋白 《餓鄉紀程》九:“我卻後悔不曾多受幾年東方古文化國的社會教育,再到‘泰西’去。”

教育學書上認為社會教育對人的影響最深,比如學校教育就是一種社會教育

家庭的知識教育是指什麼

按照傳統觀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而按照現代觀念,家庭教育既包括:一、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二、聘請專門從事家庭教育的教師對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對應英語是home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teaching in home。家庭教育簡稱家教。

但是,反過來,家教既可以指家庭教育的簡稱,也可以指家庭教師的簡稱。家庭教師屬於家庭教育這個大範疇。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於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

為了適應當代社會對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長必須認真學習現代家庭教育理論,轉變家教觀念,提高家教水平。家長學校則肩負著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和現代家教理論,幫助家長轉變家教觀念,提高家教水平,協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任務。當前家長學校要著重抓好:

1、家庭教育觀念的更新:過去,家長的養兒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觀念,必須代之以為國教子的觀念,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把孩子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生活。

傳統的德育觀念必須改變,如子女必須無條件服從家長,聽話才是好孩子;不為人先,不為人後;“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冒險)……應該培養孩子的科學與民主、自立與自強、公平競爭與合作等精神。

傳統的重智輕德體,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實際水平的觀念必須改變,應樹立全面發展觀念,學習知識與發展能力並重,重視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和人際關係協調能力的發展。

2、學習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①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不僅無益,反而害之。②因材施教和全面發展相結合。既要重視孩子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又要重視各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③態度一致,教育統一。家長的教育態度要一致,要一以貫之,而且要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統一。④說服教育和實踐鍛鍊相結合。⑤表揚獎勵與批評懲罰相結合。⑥感情與理智相結合。⑦及時教育與持恆相結合……

3、交流家庭教育信息和家教經驗,研究家教中的新問題。家長學校應在溝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以便共同完成培養高素質的一代新人的任務。

普通教育包括什麼

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學為目標,以基礎科學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

普通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指主要包括全日制普通博士學位研究生、全日制普通碩士學位研究生(包括學術型碩士和專業碩士)、全日制普通第二學士學位、全日制普通本科(包括通過高考錄取的四年制、五年制本科和通過統招專升本考試錄取的二年制本科)、全日制普通專科(高職高專)。其中幼教育,小學教育,中等教育屬於基礎教育。

普通教育費只包括:從小學到大學的學費、雜費等正規學校收取的費用。

職業培訓與普通教育的區別主要有:

(1)目的不同。職業教育以直接培養和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為目的,其目標是使受培訓者成為一定勞動領域的專門人才,以滿足現代社會職業和勞動力供求雙方的需要,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專業性;而普通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礎文化水平為目標的,具有

基礎性和普及性。

(2)對象不同。職業教育是一種以勞動者為特定對象的人力資源開發活動,它的教育和培訓對象是社會勞動者,其中包括失業的勞動者、在職的勞動者、企業富餘人員和其他求職者;而普通教育一般是以處於學齡期的青少年為主要教育對象。

(3)性質不同。職業教育是特需教育,突出專業技術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和提高,在教育內容上更側重實踐性和應用性;而普通教育是常規教育,突出基礎知識和素質教育,在內容上則比較注重基礎性和系統性。

(4)教育手段和方法不同。職業教育是特需教育,注重教育和時間相結合,一般可以根據勞動者自身的要求和條件,採取比較靈活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進行不同層次的教育和訓練;而普通教育則採取比較固定的常規教育,一般是全日制教育。

社會教育認知是什麼意思?

認知提示法是指在社會性認識(如人際關係、行為規範、道德法律等)上給學生以提示和教育, 使學生能夠時刻想到他應該遵守的社會規範或行為準則。

狹義教育一般指什麼?

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通過教育機構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過程,即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需要與可能,根據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在受教育者積極參與下,對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其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教育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話的實踐活動

所謂教育目的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反映對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標準、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對教育活動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領域(也有人稱目標領域),含有不同層次預期實現的目標系列。

狹義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會(國家或地區)為所屬各級各類教育人才培養所確立的總體要求。

參考書目:

1、扈中平:《教育目的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王坤慶:《現代教育哲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陳磊:《素質教育新論》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4、黃濟、王策三主編:《現代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陳桂生:《教育原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名詞解釋:什麼叫“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定義描述了“教育”的 “實踐性”、“交往性”、“動力性”、“社會性”。教育首先指的是某一類型的實踐活動。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教育”必然有釘它自己的明確目的。個性化的社會是指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把個體培養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態度、知識和技能結構的人;社會的個性化是指把社會的各種觀念、制度和行為方式內化到需要、興趣和素質各不相同的個體身上,從而形成他們獨特的個性心理結構。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是一種什麼教育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平時作業1

(第一至二章)

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

1.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是一門兼有理論性、尊重兒童生活,遵循兒童社會性發展的規律與特點與有教育意義的複雜學科。

2.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是指以兒童的社會生活事務及其相關的人文社會知識為基本內容,以社會及人類文明的積極價值為引導,在尊重兒童生活,遵循兒童社會性發展的規律與特點的基礎上,在應用性的基礎上,由教育者通過多種途徑,創設實踐性的環境和活動,陶冶兒童性靈,培育有著良好社會理解力、社會情感、品德與行動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兒童。

3.進行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要樹立人格陶冶的目標觀、整合性的教育內容與力量觀、滲透性的教育方法觀。

4.社會適應能力是一種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瞭解與把握新事物,善於調整自己,並與不同的人建立融洽關係的能力。社會行動力是一種根據社會現實和需要行動的一種能力。它包涵著遵守社會規範的能力,根據信息決策的能力以及將想法變成現實的能力等幾個方面。

5. 社會化主要是指個體學習社會中長期積累起來的知識、技能、觀念和規範,並內化為個人的品格與行為,在社會生活中加以再創造的過程。

6.皮亞傑通過研究發現兒童對遊戲規則的理解主要要經歷動作活動、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編程等幾個階段。

7.弗洛姆認為人的五大社會性心理需要是:關聯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尋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獻身的需要。

8. 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對他人有益或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行為,如謙讓、幫助、合作、分享等行為。而反社會行為則是指違法行為或為社會所不能接受的行為。在學前兒童中體現為如打人、罵人、破壞物品等。

9.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親附近愉快地遊戲,自信地探索環境,但並不時刻在意母親是否在場。而且,兒童對陌生人也表現出積極的興趣。在依戀的類型中這是安全型兒童的行為表現。

10. 共情是維繫積極的社會關係的重要社會動機因素,它作為幫助、撫慰、合作與分享等行為的動機基礎,能激發、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發展。而且對攻擊性行為的產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1.兒童的自我控制行為受各種因素影響,自我控制水平隨年齡而不斷提高,言語指導和行為訓練在兒童自控行為中起著重要作用,兒童從接受外部言語指導及誘因逐漸發展到根據自身要求和內部誘因來控制行為,從不自覺行為發展到自覺行為。

12.所謂觀察學習,亦稱為替代學習,即學習者通過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而習得新行為的過程。班杜拉將觀察學習過程分為四個主要的組分部分: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過程。這種學習不需要學習者直接地做出反應,也不需要親自體驗強化,只要通過觀察他人在一定環境中的行為,觀察他人所接受的強化就能完成學習。因此,通過這種方式完成的學習又稱為“無嘗試學習”。

和動機過程。

13. 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之一,是他認為個體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說明了童年早期經驗的重要性,使後來的研究者更為關注童年階段對人一生成長的價值,而不僅僅是把兒童期視作一個“前成人”的階段。

14.埃裡克森認為在自主對羞愧階段,當兒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對之不能理解時,他們的經驗會導致其產生羞愧感。這時教育者要儘可能恰當提供孩子做決定和選擇的機會,以促進兒童情感自主性的發展。

二、簡述題(每小題5分,共30分)

1.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任務有三:一是總結歷史發展中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思想及實踐經驗,以為今天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提供思想資源。二是研究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基本問題,揭示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基本原理與規律。這......

教育與經濟關係中的教育是指什麼教育

這裡的教育指的是所有能對人的素質提高起作用的教育,包括理論教育,實踐教育,社會教育等等。所有這些教育都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教育與經濟的關係

經濟發展的核心是大力發展教育。教育有培養和改造勞動力的作用。,因此,教育是經濟發展的條件,教育活動通過傳授知識,訓練技能,開發智力來提高勞動者素質,從而達到縮短社會生產的必要勞動時間,實現巨大的經濟效益。例如日本,日本本來是資源缺乏的國家,但是從明治維新以來憑藉發展教育,樹立教育立國的理念,終於躋身發達國家行列。還有德國,二戰之後從戰爭廢墟中快速恢復也是發展教育的結果。

日德兩國的教育都是方方面面的,他們在注重學校理論教育的同時也十分注重社會實踐教育和技術培訓,因此才能獲得巨大的經濟成果。

相關問題答案
社會教育指的是什麼?
我國教育目的是什麼?
工會類型指的是什麼?
近代社會指的是什麼?
愛社會指的是什麼?
教育學指的是什麼專業?
社會主義農村耕地紅線指的是什麼 ?
家長的教育責任是什麼?
準會指的是什麼?
全國兩會指的是什麼?